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奇經八脈養生法,道家不傳之秘!

奇經八脈養生法,道家不傳之秘!

疾病與奇經八脈之間的微妙之處在我們身體上的映像舉手皆是,奇經八脈就是我們的生命線,只要你每天去按摩八脈上的大穴,以穴通經,以經通脈,就會感覺到日光照耀著整個身體,人體彷彿有了一股清陽之氣,這才是我們真正少生病、不生病的萬應靈丹。


傳說李時珍出生之時,有一頭白鹿闖入院內,口中銜著一株紫靈芝。一時傳為美談,長大後他認為自己與仙家有緣,開始修習「神仙之學」。於是他白日讀書夜晚靜坐,逐漸悟到,修鍊家所觀察到的奇經八脈與醫生對此的認知是有所不同的,堪破了這個秘密,才取得日後在醫學上的偉大成就。


他在《奇經八脈考》中,強調「醫不知此,罔探病機;仙不知此,難安爐鼎」。可見他對「奇經八脈」的重視。

自古至今,奇經八脈都是道家秘不外傳的養生大法。


十二正經以外,人體還有一套更重要的平衡系統,就是奇經八脈。奇經八脈對十二經氣血有蓄積和滲灌的調節作用。十二經脈之氣猶如江河之水,奇經八脈則猶如湖泊水庫,當十二經脈及臟腑氣血旺盛時,需要存儲起來,生命力才能持久,人才會長壽。八脈就是存儲人體元氣的大葯庫。


有人會想,這麼多脈絡,我怎麼找到它呢?


其實八脈里有八個代表性的穴位,公孫、內關、臨泣、外關、申脈、後溪、列缺、照海。

古人留傳下來一首「八穴歌」:


公孫沖脈胃心胸,內關陰維下總同;


臨泣膽經連帶脈,陽維銳眥外關逢;


後溪督脈內眥頸,申脈陽蹺絡亦通;


列缺任脈行肺系,陰蹺照海膈喉嚨。

這八句話講了八個穴,每個穴的功效,打個比方來說,相當於「核反應堆」,一治就治一大片。


在用法上,中醫多以兩穴一組配用:


公孫與內關治心胸、上腹部疾病;


後溪與申脈治目內眥、頸項、耳、肩胛及上肢疾病;


外關與臨泣能治目外眥、耳後、頰、頸和肩部疾病;

列缺、照海能治咽喉、胸膈疾病。


所以,病痛來臨時我們完全可以按「穴」索「葯」,救身體於危難之間。


這八大穴古人是有嚴格的開穴時間的,不同的時間使用不同的穴位,不在開穴時間內的穴位就不能使用,這樣在臨床上就造成了諸多不便。丹道醫家中有些前輩則不拘泥於時間限制,在臨床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治療效果。


本文中所講的靈龜八法,採用了丹道醫家的經驗,隨時隨地可以應用,原則只有一個:對症用穴,按穴索葯。這樣,靈龜八法就成了簡便易行的養命八招。

疾病與奇經八脈之間的微妙之處在我們身體上的映像比比皆是,奇經八脈就是我們的生命線,只要你每天去觸摸八脈上的大穴,以穴通經,以經通脈,就會感覺到日光照耀著整個身體,人體彷彿有了一股清陽之氣,這才是我們真正少生病、不生病的萬應靈丹。


公孫、內關:多用於心痛、胃脘痛、痢疾及其他消化道等病。


後溪、申脈:用於中風半身不遂、肢體活動困難及精神神志等病患。


臨泣、外關:多用於耳鳴、耳聾、眼病、腿腫、偏頭痛、高血壓等症。


列缺、照海:多用於言語不利、咽喉炎症和更年期綜合征,其指導思想是《內經》。


在用法上,中醫多以兩穴一組配用:


公孫與內關治心胸、上腹部疾病;


後溪與申脈治目內眥、頸項、耳、肩胛及上肢疾病;


外關與臨泣能治目外眥、耳後、頰、頸和肩部疾病;


列缺、照海能治咽喉、胸膈疾病。


所以,病痛來臨時我們完全可以按「穴」索「葯」,救身體於危難之間。


這八大穴古人是有嚴格的開穴時間的,不同的時間使用不同的穴位,不在開穴時間內的穴位就不能使用,這樣在臨床上就造成了諸多不便。丹道醫家中有些前輩則不拘泥於時間限制,在臨床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治療效果。


本文中所講的靈龜八法,採用了丹道醫家的經驗,隨時隨地可以應用,原則只有一個:對症用穴,按穴索葯。這樣,靈龜八法就成了簡便易行的養命八招。


1


照海穴:告別咽痛和失眠的強腎降火妙穴


照海最早見於《針灸甲乙經》,《千金要方》稱「漏陰」,屬足少陰腎經,是八脈要穴之一,通陰蹺脈,有滋腎清熱,通調三焦之功。

奇經八脈養生法,道家不傳之秘!



適用人群:主持人、廣播員、歌唱演員、教師、公司領導、肩周炎、失眠患者。


主要功效:可緩解胸悶、嗓子干痛、聲音嘶啞、慢性咽炎等癥狀,對肩周炎、失眠有輔助作用。


為什麼嗓子痛點揉照海穴?(內踝尖下方凹陷)


就會有這麼好的效果呢?因為照海穴在奇經八脈中屬陰蹺,與足少陰腎經交會,為八脈交會要穴之一,有滋腎清熱、通調三焦之功,既補益又清熱。點揉這一個穴位既可以調理陰蹺脈又可以調理腎經,可謂一舉兩得的妙法。


孫思邈在《千金要方》里稱此穴為"漏陰",就是說這個穴位出了問題,人的腎水減少了,會造成腎陰虧虛,引起虛火上升。因此,只要我們感到胸口悶得不舒服、嗓子干痛、聲音嘶啞,甚至得了慢性咽炎,都可以按一按這個穴,既有滋腎清熱的功效,還能讓身體的三焦功能順暢起來,可謂是一舉兩得、立竿見影的妙法。


透露一個小竅門給大家,以便於更好地使用照海穴來保養自己的身體,就是在按摩這個穴位的時候,要閉口不能說話,感覺到嘴裡有津液出現,一定要咽到肚子里去。兩隻腳心對齊,告訴他在內踝下有一個小坑,用力往下摁,感覺到有津液出現的時候一定要把它咽下去,否則就不靈了。按摩這個穴位的時候,要閉口不能說話,感覺到嘴裡有津液出現,一定要咽到肚子里去。


一般來說,點揉3到5分鐘後就會感覺到喉嚨里有津液出現,疼痛也會馬上隨之緩解,古代修鍊家都講究煉津化精,津液升發多了,人體的腎精自然充盈,客觀上也起到了滋陰固腎的作用,是真正調動了人體的大葯。閉口不說話,並沒有什麼玄機,只是為了使升發的津液易於滋潤喉嚨,這也就是古人所說的吞津法。


陰蹺主人一身的水液,交會於照海穴,既滋腎清熱,又能通調三焦,所以揉按照海穴會激發腎中精氣,引水液上行,滋潤喉嚨,虛火得到腎水的滋潤則下行,嗓子疼痛自然就「水到病除」了。


另一個治療和預防肩周炎輔助竅門。可坐在床上,屈膝,腳底平踏在床面,自己用雙手拇指分別揉摁兩側內踝下的照海穴2~3分鐘,刺激量以自己產生酸脹的感覺為宜,每天堅持按揉1~3次。在臨床中有意無意地使用這個穴位治療一些經久不愈的失眠患者,也都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照海穴釋名:照,照耀之意;海,大水之意。該穴不但能主治咽喉腫痛,配腎腧、關元、三陰交,還可以主治月經不調。


2


申脈穴:體貼身寒多病者的純陽大葯


申脈別名陽蹺,屬足太陽膀胱經。八脈交會穴之一,通陽蹺。在足外側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布有腓腸神經和外踝動脈網,有補陽益氣、疏導水濕之功效。

奇經八脈養生法,道家不傳之秘!



適用人群:寒性體質;中老年朋友;經常傷風感冒、腹瀉、怕冷的人。


主要功效:可緩解眩暈、雙眼發紅腫痛、腰酸背痛、足踝關節痛等癥狀,對腹瀉、消化不良有輔助作用。


「腰背曲強腿痛」,是明顯的膀胱經感受寒邪之氣後的受涼之象。因為陽蹺通膀胱經,而申脈本身就是膀胱經的一個重要穴位。所以申脈穴是陽中至陽,用這個穴位既能散除體內寒邪,又能使陽氣通達巔頂,對人體不僅起到平衡的作用,還可以使人步履輕健矯捷。配上小青龍湯服用,表裡互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使患者體內的寒邪在短時間內排出體外,又能恢復自身的陽氣。也可以說它是一個祛寒回陽的妙穴。


申脈穴是陽蹺與太陽膀胱經交會的重要穴位,它的取穴法也很簡單,在外踝內向下凹陷處。人體受到寒邪之後會縮成一團,瑟瑟發抖,這在中醫里叫做「拘急收引」,而申脈穴有伸展脈絡之意,可以快速調動人體陽氣,陽氣足則寒邪自散。


平時我們可以用艾條熏灸或者用手指點揉刺激申脈穴,點按時會感覺到微微的酸脹。灸的時候,以感覺此部位微微發熱即可,有時能明顯感覺到有一股暖流自腳下緩緩升起,瞬間人就會舒展許多。秋冬交替的季節,溫差變化很大,也是流感高發的季節,建議大家買一些艾條回去,灸一灸申脈穴,既可預防流感,還可以增強免疫力,尤其是老人或者體質偏寒的人更應經常地灸一灸此穴。


人老腿先衰,實際上就是陽氣不能通達人體末端的表現,申脈穴通暢可以有效地延緩這一過程,有回陽保命之功。做兒女的可以有很多方法來孝敬父母,這個方法既安全又簡單,回家後靜心給父母灸上一灸,一家其樂融融,比吃什麼靈丹妙藥都實惠。荀子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這看似平常的一個穴位,如果我們能夠時常用心來呵護它,真積歷久,一定會得到意想不到的回報。


當身體受了風寒,點按申脈穴的時候會感覺有點酸脹,熏灸時身上有些微微出汗,是身體陽氣升發祛除風寒的表現。


3


內關穴:打開心結,養顏養心的美麗穴

奇經八脈養生法,道家不傳之秘!



適用人群:渴望延緩衰老的女性、中老年朋友;心情抑鬱、煩躁、緊張的朋友;冠心病等急性心臟病患者。


主要功效:可緩解打嗝、手心發熱、肘臂疼痛、腋下紅腫等癥狀;主治孕吐、暈車、腹瀉。對治療心臟病、肺臟疾病、乳腺疾病有輔助作用。


《黃帝內經》里記載說:「女子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黃,發枯委,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葵竭,地道不通,形壞而無子耳。」女子的衰老首先從陽明經開始,慢慢地導致三條陽經氣血逐漸衰退。


頭為諸陽之會,氣血不能上達於面部,皺紋和斑點就產生了。所以從養生和美容的角度講,中國古人講究心靈美,是很有深意的。人的美實際上與氣血息息相關。心主神,其華在面。心之神主要靠氣血來充盈,氣血充足,自然反映到臉上,為什麼女孩子在十八九歲的時候最漂亮呢?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女人養顏首先要養心。


內關穴最早見於《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篇》,它所屬的這條經絡叫心包經,通於任脈,會於陰維,是八脈交會穴之一。內關穴的真正妙用,在於能打開人體內在機關,有補益氣血、安神養顏之功。


內關穴也很好找,在手臂內側,腕橫紋上兩寸,取穴時手握虛拳向上平放,另一手食指、中指、無名指三指以腕橫紋為準並齊,食指點按的地方就是內關穴(如下圖)。這個穴位在養生上的好處是:隨時隨地都可以點揉,以略感酸脹為宜。

奇經八脈養生法,道家不傳之秘!



沒錯,內關穴自古就是中醫用來治療心臟疾病的必用穴,我在臨床上也經常使用。對某些心臟病有立竿見影之效,比如說冠心病、心絞痛、心律失常發作時,用力不停點按內關穴,每次3分鐘,間歇1分鐘,就能迅速止痛或調整心律。


另外一個妙用了,我們知道內關穴有益氣安神、治療心臟病的功效,卻往往忽略了和胃降逆寬胸理氣之功。


這也是內關穴治打嗝靈驗的奧秘所在。


4


外關穴:瞬間恢復聽力的「聰耳神穴」


外關最早見於《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篇》,為手少陽之絡,八脈交會穴之一。通陽維脈三焦經。有清熱解毒、解痙止痛、通經活絡之功。

奇經八脈養生法,道家不傳之秘!



適用人群:經常坐飛機或動車組出差、旅行的人;急性腰扭傷、關節炎、肩周炎患者。


主要功效:可預防老年人聽力下降、耳鳴、耳聾、腰背酸痛等癥狀。


傳統的道家醫學認為,出現暫時性聽力問題,是人體陽氣不足的表現。那麼外關在此刻起到一個什麼樣的作用呢?


「外關」顧名思義,「外」指外部;「關」指關卡。外關通陽維,而外關是手少陽三焦經之絡穴,是手少陽與手厥陰脈氣相通的部位。按摩外關穴具有充實三焦的元陽之氣,並引導元氣出納運化於一身的效果。這個穴位瘀阻的時候,會引起耳膜弛緩不收,塌陷的耳膜無力恢復常態。


外關為三焦經之絡穴,它在腕背橫紋上2寸,尺橈骨中間(如下圖)。與內關相對的地方。外關通於陽維脈,具有解表祛風、活絡止痛的作用,所以不僅對急性腰扭傷有奇效,還對關節炎、頸椎病等有很好的效果。

奇經八脈養生法,道家不傳之秘!



傳統武術里還有一個很好的單操訓練方法,叫做「雙關並打」,就是兩隻手腕交替擊打內外關部位,外關打內關,內關打外關。這樣既能治外關的病,也能治內關的病,還具有防身的作用。


不過,取這兩個穴位治療疾病時,要先看看體質。如果體質比較虛弱,我不建議用單純的按摩穴位的方法來治療,而要先補脾胃,再行穴位療法。使用外關穴時,最好採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勢,手自然地垂下來,這樣按揉下去就能讓氣血運行順暢,使三焦經的陽氣分布於人的體表,功效更佳。


5


列缺穴:專治落枕、偏頭痛的隨身醫師


列缺最早見於《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篇》,為手太陰肺經的絡穴,八脈交會穴之一,通任脈。有宣肺散邪、通調經脈之功。

奇經八脈養生法,道家不傳之秘!



適用人群:頭部、頸部經常出現病痛的人。


主要功效:可迅速緩解頸椎突發性疼痛;主治落枕、偏頭痛、口歪眼斜、對感冒、哮喘、咳嗽、牙痛等有輔助療效。


老子說:「摶氣至柔,能嬰兒乎?」一團和氣的嬰兒是沒有病的,人的先天本來健康,病都是後天得的。成人之後,後天生長中的各種不良因素,導致自身修復機能發揮不出本能作用,疾病就會乘虛而入。


經絡穴位按摩是幫助人體啟動自身大葯的方法之一。人體這部機器的奇妙之處就在於,某一部件出了問題,一定有一個相對應的修復部件。這也是中醫治療的奧妙之處。


在人體上,列缺穴就是我們修復頭部疾病的工具。《黃帝內經》里記載,列缺穴主要治療偏頭疼、頭疼、落枕等疾病。


《針灸大成》中有一首膾灸人口的四總穴歌,其中一句為:「頭項尋列缺。」就是說脖子往上的病都可以用這穴位來治療和調節。列,指陳列、裂開;缺,指缺口、空隙。八脈交會穴之一,通任脈,有宣肺散邪、通調經脈之功,它是手太陰肺經的絡穴。


列缺穴很好找,在橈骨芭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取穴時兩手虎口交叉,當食指尖所到凹陷處,便是該穴(如下圖)。

奇經八脈養生法,道家不傳之秘!



用列缺穴的手法主要是彈撥。彈撥的手法是在穴位或部位做橫向推搓揉動,使肌肉、筋腱來回移動,以有酸脹等感覺為佳。平時感到脖子不適,發現脖子僵硬疼痛,就可以撥動列缺穴,不適感就會迅速減輕。


按摩列缺穴時,雙手宜輕握拳,拳心向上,輕放桌上,然後如法或按或掐或揉。按摩時該穴會有酸脹或疼痛感,以酸脹感為好。


6


後溪穴—統治一切頸肩腰椎病的奇效大穴


後溪最早見於《黃帝內經.靈樞.本輸篇》,為手太陽小腸經的腧穴,又為八脈交會之一,通於督脈小腸經。有舒經利竅、寧神之功。

奇經八脈養生法,道家不傳之秘!



適用人群:經常面對電腦的人們;小孩;上班族;家庭主婦。


主要功效:可預防駝背、頸椎、腰部、腿部疼痛,也有保護視力、緩解疲勞、補精益氣的功效。


有一位外地的學生告訴我,當地有位治療腰間盤突出的中醫名家,每次給病人治療時,都會在在病人腰部疼痛的部位紮上幾針,然後貼上一種特製的膏藥,最後在後溪穴上紮上一針。有些經年不愈的重症患者,經過這番治療,短時間內就恢復健康了。他覺得很老先生的膏藥很神奇,準備拜老先生為師,學這個治療腰間盤突出的絕招。


聽了他的描述,我跟他說,「這種絕活兒我也會,而且比他還簡單。其實在腰部局部扎針、貼膏藥都是老先生使用的輔助療法,真正管用的是扎在後溪穴上的那一針。扎針有個小竅門,進針之後邊捻轉邊提插,同時讓病人活動腰部。」


學生聽後恍然大悟,「我怎麼就沒想到呢?!」


道家醫學裡是非常注重後溪穴的。它可以直接通到督脈上去,屬於八脈交匯穴裡面很重要的一個穴位。督脈主一身陽氣,陽氣旺,則全身旺。針灸是比較專業的治病手段,如果大家只作養生保健時則只需用按揉後溪穴的方法就可以,一般按揉幾分鐘後就可振奮全身的陽氣,身體就會像熊熊燃燒的火爐一樣,暖徹心扉。點揉此穴,對小腸經有熱、腿疼有很好的治療功效。


後溪穴怎麼找呢?把手握成拳,在第5指關節後的遠側掌橫紋頭赤白肉際處即是(即把手握拳,掌指關節後橫紋的盡頭就是該穴)。如果你坐在電腦面前,可以把雙手後溪穴的這個部位放在桌子沿上,用腕關節帶動雙手,輕鬆地來回滾動,即可達到刺激效果。在滾動當中,它會有一種輕微的酸痛。


堅持下來則對頸椎、腰椎確實有著非常非常好的療效,對保護視力也很好。以前工作繁忙時,我每天在電腦前的工作時間也有十一、二個小時,但多麼多年來我的視力、頸椎都沒有問題,靠的也正是這個方法。


腦力勞動也是很消耗人的;人們以為近視僅僅是由於眼睛離書本或電腦屏幕太近所致。其實不盡然,當長期保持同一姿勢伏案工作或學習的時候,上體前傾,頸椎緊張了,首先壓抑了督脈,督脈總督一身的陽氣,壓抑了督脈也就是壓抑了全身的陽氣,於是,久而久之,整個脊柱就彎了,人的精神也沒了。人體的精神,不是被腦力勞動所消耗掉的,而是被錯誤的姿勢消耗掉的。眼睛也需要靠陽氣來溫煦,僅僅是眼睛疲勞,可能不能導致近視;真正導致近視的,是眼睛在缺少陽氣溫煦的情況下過度疲勞。


這一系列問題,出於同一原因,那麼,通過一個穴,也就可以全部解決,這個穴就是我們說的後溪。這是小腸經上的一個穴,奇經八脈的交會穴,通督脈,能瀉心火、壯陽氣,調頸椎,利眼目,正脊柱。臨床上,頸椎出問題了,腰椎出問題了,眼睛出問題了,都要用到這個穴,效果非常明顯。它可以調整長期伏案或在電腦前學習和工作對身體帶來的一切不利影響,只要堅持,百用百靈。


凡是到我這裡來看頸椎病、腰椎病的人,我都建議他們這樣去用後溪穴,效果都非常好,很多病人反映,這樣做比去按摩院按摩頸椎腰椎要管用得多。


有位三十歲的白領對我說:「本以為骨骼已經定型慢慢要生駝背的,但最近感覺背明顯比以前直了。」我說,當然,年輕人駝背不是因為骨骼定型,脊柱是一節一節的,是活動的,怎麼可能隨便定型呢?關鍵是你背上氣機不暢,經脈阻滯,才出現駝背的跡象的,一旦這個氣機通暢了,你的背自然就直起來了!


我還要特別把這個方法介紹給正在讀書的小孩子。這些孩子很可憐,從小學到高中,小小年紀就承受這麼沉重的學習壓力,我們可不希望他們一輩子戴上近視眼鏡,更不能讓他們在沉重的壓力下失去朝氣,成為小駝背。作為一個被人稱作養生治病的大夫,我想這是我能做到的。


其實我也是受益於後溪穴的。很久以前,我就養成了揉後溪的習慣,隨時隨地,有空就揉一揉。比如,我開車的時候,如果碰見路上堵車,或是紅燈亮了,也會把後溪放在方向盤上來回滾揉幾次,很舒服,甚至很瀟洒。這時候,別人在著急上火,而我在通督脈、瀉心火、壯陽氣、調頸椎、正脊柱、利眼目,受用無窮。一不起急,二不發火,精神振奮。這麼一來,有時候居然覺得堵車也堵得很值!


從頸椎病的致病過程來看,預防它最主要的方法還是避風寒。有的人喜歡把辦公室里的空調調到最低,結果出門以後便渾身發僵、脖頸發緊,慢慢地也會形成頸椎病。所以天冷的時候,我們出門要戴個圍巾,保護好我們的風池、風府跟風門,不要讓風寒輕易地襲擊到人體,這也是預防頸椎病的方法。


7


公孫穴:擺平痛經及脾胃疾患的第一溫陽大穴


公孫最早見於《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篇》,為足太陰脾經的絡穴,別走陽明。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沖脈。有健脾益胃、通調沖脈、消除痞疾之功。

奇經八脈養生法,道家不傳之秘!



適用人群:有痛經的女性,經常有不明腹痛、心痛、胃痛、胸痛的人。


主要功效:可緩解痛經癥狀,對胃痛、嘔吐、腹痛、腹瀉、痢疾等胃腸病症有輔助功效。


《史記》記載,黃帝複姓公孫,名軒轅。此穴以黃帝的姓為名,正是取帝王居中央而統治四方之意。公孫穴是脾經的絡穴,與沖脈相通。脾主土,在人體的正中央,主運化水谷精微,輸布全身,是人的後天之本,諳合統御之道。公孫是脾經的絡穴,入屬脾臟,聯絡胃腑,又和位於胸腹部的沖脈直接相通,所以它有兼治脾胃和胸腹部各種疾患的作用。


沖脈有「五臟六腑之海」之稱,《靈樞經》說,沖脈乃「十二經之海」,是人體的「血海」。


道家醫學認為,治療一切婦科疾病首先從脾胃入手,尤其是月經不調,更應該首先調胃。脾統血,主運化。痛經時血色發暗並伴隨有血塊,兩三天血塊排出後疼痛的癥狀就會緩解,但每月都會複發。小腹受涼或貪吃冷飲導致脾胃虛寒,不能運化水濕,脾胃的運化不良就會產生痛經,有時還會伴隨嘔吐、噁心、頭痛等癥狀。


為什麼公孫穴有這麼神奇的功效呢?


在中醫里,公孫穴通沖脈,督、任、沖三脈皆起於胞宮,其中,沖任二脈與女子月經、生育有著至關重要的聯繫,因沖脈具有含蓄十二經氣血的作用。調理公孫穴,等於是對人身上十二經的氣血進行一次全面疏導,具有行淤止痛之功。我建議有痛經的女性朋友,可以多點揉公孫穴,再喝一點女兒紅(不是酒,「用之有道」有介紹),治療痛經效果更好。


公孫穴在人的足內側緣,第一跖骨基底的前下方。或於第一跖骨基底前下緣,赤白肉際處取穴,距太白穴後1寸。或在第一跖骨基底之前內側下緣凹陷中,赤白肉際處取穴(如下圖)。

奇經八脈養生法,道家不傳之秘!



平時為調節身體而找公孫穴,沒有必要按照治療用的位置去找,以自己的壓痛為準。我一般把公孫穴看做一個區域,在腳拇指跟後,有一塊很大的腳掌骨,在腳內側沿著這個骨頭按壓,壓到最有酸脹或酸痛感覺的那一點,就是屬於你自己的公孫穴了。


使用公孫穴時,可以使用灸法,用艾條熏灸此穴,每次15分鐘左右,也能溫補脾陽。灸的時候有個竅門,叫雀啄灸。皮膚感覺有點發燙,馬上拿開,然後再接著熏灸。反覆進行,猶如小鳥啄食,可以很好地保護皮膚。


公孫穴堪稱我們腳下的第一溫陽大穴,只此一個小小的穴位,就免去了以往我們需要去醫院吃藥打針之苦。平時只要我們對公孫穴多多關注,必定能養足自己的後天之本。


女兒紅配方:紅糖50g、姜粉5g、胡椒粉2g,泡溫開水喝就可以。


主治小腹發涼、全身怕冷、手腳冰涼型的痛經。因為痛經基本上都是寒症,紅糖色紅養血,味甘甜,姜辛溫發散,入脾胃,胡椒粉辛辣祛寒。陽虛偏寒的都可以用它來治療。


這個方子還可以做加減法:有腰酸的加枸杞;脾虛、大便稀的加紅棗;行經量多時加烏梅,而加黃酒則可以溫經、活血、暖胃。


8


臨泣穴:一生守護身體少陽之氣的「小柴胡湯」


臨泣穴位為人體足少陽膽經上的主要穴道之一。位於足背外側,當足4趾本節(第四趾關節)的後方,小趾伸肌腱的外側凹陷處。

奇經八脈養生法,道家不傳之秘!



適用人群:濕熱體質者;中老年人;喜歡足療法的朋友。


主要功效:可治療膽經頭痛、腰痛、肌肉痙攣、眼疾、膽囊炎、中風、神經官能等症。


在漢代醫聖張仲景的《傷寒論》一書中,有一味非常神奇的方劑,叫小柴胡湯。這個方子可以解表散熱、疏肝和胃,有治療胸脅苦滿、食欲不振、心煩喜嘔、口苦咽干目眩之功。其實我們的身體中也有一味類似於小柴胡湯功效的大葯,就是足臨泣穴。


足臨泣穴往往被歷朝歷代的醫家所忽略,而道家非常重視這個穴位。足,指穴在足部。臨,居高臨下的意思。泣,就是淚。該穴名意指膽經的水濕風氣從上向下在此化雨冷降。氣血的運行變化如淚滴從上滴落一般,故而得名臨泣。


道家認為少陽膽經之氣是人的原始祖氣,主升發。陽氣升發不足,人體的氣血就不能正常地供應全身,從而引發很多疾病。臨泣穴是膽經上的主穴之一,連通帶脈,也是一個調一穴而梳理兩經脈的妙穴。帶脈是沿人體肚臍一圈,像是人體正中系了一條玉帶,能約束縱行之脈,增強經脈之間氣血運行的聯繫,是關乎人體健康非常重要的一條保健經脈。在使用這個穴時,可採用蜷腿坐的姿勢,它在足背外側,第四趾、小趾跖骨夾縫中(如下圖)。

奇經八脈養生法,道家不傳之秘!



臨泣穴不僅有治病的效果,還有診斷的功能。平時點按足臨泣穴,如果感覺疼痛,就要注意一下膽囊是否有息肉或者炎症。最常見的是清晨起床後口苦咽干,這是典型的少陽病,體內有熱,可以在臨睡前點按此穴,瀉肝膽之氣以降逆。如果有氣喘的人,這個穴位還有定喘的功效。在臨床上使用小柴胡顆粒配合點按足臨泣穴,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醫療效果。


9


仙家入手第一招:打開人體最大葯庫的秘匙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


前文所講的八個養生穴,只是拋磚引玉。大家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後,再面對密密麻麻的經絡孔穴圖時,自然會觸類旁通,找到最適合自己體質的防病治病的竅門。只要好好去使用它們,自然就會感到陽氣升騰,精力充沛。但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如何將養生保命的陽氣固藏在體內使之不失,這才是我在這裡給大家「漁」的真經,就是道家的「種陽之法」。


關於這一方法,道家的歷代祖師奉為絕密。無論是各部丹經,還是無數道書,其中都沒有泄露,甚至還有「輕泄者必受天殃」之類的威嚇言語。而我的老師仙學大師胡海牙先生卻沒有絲毫顧慮,毫無保留地把打開奇經八脈的入手方法奉獻給了大家。


八脈里有一個道家特殊的修鍊穴位——陰蹺穴,這個穴位歷代修鍊家都視為珍寶,自古就有「陰蹺一穴秘不宣」的說法。


為什麼這個穴位如此重要?這還要從莊子的一句「真人呼吸以踵」說起。


俗話說,真傳一句話,但有些話卻被無數人越解釋越含糊。「踵」是腳跟的意思,所以有的人說要用腳跟來呼吸,當然這在生理上講不通;還有的人說「踵」是「接踵而來」的意思,比喻呼吸的連綿不斷,如此將養生真言文學化,更是小看莊子了。


踵」其實就是陰蹺穴。我們的腳跟處正是陰蹺脈的起始端,再結合上古丹訣「當呼吸之機,則從陰蹺迎歸爐」的說法,更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

奇經八脈養生法,道家不傳之秘!



陰蹺穴在人體的前陰與後陰之間的凹陷處(這個部位也叫會陰穴,如上圖)。


這個穴位與我們頭頂上的百會穴(如下圖)是一條直線上的,是人體精氣神的通道。它統攝著真氣在全身正常運行,維持體內陰陽氣血的平衡,是人體生命活動的要害部位。所以說,陰蹺穴發生作用,連帶陰蹺脈,在腳跟一定會有感應。其實何止腳跟,全身都有感應,「真人呼吸以踵」這句話其實是借腳跟來暗講陰蹺穴的。

奇經八脈養生法,道家不傳之秘!



陰蹺穴如何保養呢?實際上,激發陰蹺穴最大潛能的方法就在靜坐的時候。


靜坐的姿勢,是所有的門派共同的,道家、佛家,都是一樣。靜坐的方法是先找一個相對安靜的房間,坐在地上或普通椅子上都可以,然後下面墊一個坐墊,可以保證身體不後仰;百會(頭頂)、頸椎、尾椎成一條直線,可以調整頭的角度,體會一下全身放鬆的感覺。打個比方,好比橡皮筋,不是扎得很長,也不是鬆鬆垮垮,而是略微扎一下,這樣的鬆緊度就是整個身體略微往上抬一下,再往回收一點的那個狀態,這樣我們就坐好了。


就這樣每天靜坐15~20分鐘,不要追求身體的反應,一切順其自然。待用功日久,真氣充裕以後,就會感覺腰間像有個暖水袋捂著一樣,熱乎乎的,異常舒適。這時只要把這似有還無的一物以意送入陰蹺穴即可。不要糾纏什麼腰間到陰蹺的路線,更不要琢磨路線的寬窄。人身原本就是處處貫通,並不存在什麼特定路線。只要一閃念,腰間熱力便已到陰蹺,如同在山中一叫,四處都有回聲。


當真氣已經灌注到你的陰蹺穴時,會感覺像小草發芽般有微微的動感,說動卻不對,又像是下小雨時陰陰靜靜的光景,那種感觸非動非靜,在動靜之間。只要陰蹺中感覺一到,你就不要去管它了,只安安穩穩地坐下去,陰蹺中的感覺自然會反射到全身。這時全身如泡澡般舒泰,腹內的感覺好像剛飲了酒,這是精氣神在蒸騰互化,此時只管靜心享受,自然就有源源不斷的陽氣升起,這便是古人不傳六耳的種陽法了。


陰蹺種陽之法是非常獨特的。由於陰蹺穴與身體腎經的部位非常接近,如果我們僅僅按摩揉推這個穴道,腎陽強盛後,性慾也跟著旺盛,普通人十之八九都按捺不住,於是陰蹺功能就成為了發泄的資本,在情慾的催促下,一損再損,反而傷害身體。比起那些意守腳跟的荒唐做法傷害更大,當我們將陽氣引入到陰蹺穴後,貴在能平心靜氣,不生邪念意淫,方能免陽旺施淫,方補即泄的危險。這也是古人對於陰蹺一穴秘而不宣的緣由。


八大最平安的穴位統治眾病


照海穴——辭別咽痛和失眠的強腎降火妙穴


申脈穴——體恤身寒多病者的純陽大葯


內關穴——關上心結,養顏養心的漂亮穴


外關穴——霎時復原聽力的「聰耳神穴」


列缺穴——專治落枕、偏頭痛的隨身醫師


後溪穴——統治所有頸肩腰椎病的奇效大穴


公孫穴——擺平痛經和脾胃疾患的第一溫陽大穴


臨泣穴——畢生守護身材少陽之氣的「小柴胡湯」


三百六十穴,不外十要穴」,能夠加強抗病才能,進步人體免疫性能。


三里內關穴,胸腹中妙訣。


曲池與合谷,頭面病可徹。


腰背痛相連,殷門崑崙穴。


頭項若有病,後溪並風池。


膝前兼胸脅,環跳與陽陵。


三百六十穴,不外十要穴。


1


風池穴

奇經八脈養生法,道家不傳之秘!



取穴:在項部,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凸起處。


足少陽膽經與陽維脈的會穴。


辦法:


1、先將右手拇指與食指岔開,分按兩側風池,兩指同時使勁一捏一松25下;


2、換左手捏拿風池25下;


3、雙手兩拇指分按兩風池,餘四指抱頭,兩拇指同時使勁揉捻旋轉各50下。


2


曲池穴

奇經八脈養生法,道家不傳之秘!



取穴:在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的中點。(屈肘成直角時在紋外端凸起處,掌心向內取穴。)


手陽明大腸經的合穴,馬丹陽天星十二穴之一。


辦法:


1、用右手食指按壓在左手曲池上,拇指托住少海穴(在肘窩底曲池對面),拇、食兩指同時使勁捏捻50下;


2、換左手拇指捏拿揉捻右肘曲池50下。


3


內關穴

奇經八脈養生法,道家不傳之秘!



取穴: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手少陰心包經絡穴。


辦法:


1、用右手拇指按壓左手內關,食指托住外關穴(在腕關節背側,與內關絕對)。兩指同時按壓,一捏一松50下;換左手捏拿右手內關50下。


2、用右手拇指按壓捻揉左手內關50下;換左手拇指捻揉右手內關50下。


4


合谷穴

奇經八脈養生法,道家不傳之秘!



取穴:在手背,第1、2(拇、食指)掌骨之間,當第2掌骨橈側中點處。


手陽明大腸經原穴,四總穴,馬丹陽天星十二穴和回陽九針穴之一。


辦法:用右手拇、食指岔開,捏拿左手合谷50下;換左手捏拿右手合谷50下。


5


後溪穴

奇經八脈養生法,道家不傳之秘!



取穴:在手掌尺側,微握拳,當小指本節(第5掌骨指關節)前的掌指橫紋頭赤白肉際。手太陽小腸經腧穴,八脈交會穴通督脈。


辦法:1、用右手拇、食指岔開,拇指在左手掌上,食指在左手背,兩指同時使勁掐捏捻揉左手後溪50下;換左手掐捏捻揉右手後溪50下。2、兩手握拳,拳心朝上,兩後溪對敲50下。


6


環跳穴

奇經八脈養生法,道家不傳之秘!



取穴:在股外側部,側卧屈股,當股骨大轉子最凸點與骶管裂孔連線的外1/3與中1/3交點處。


取穴:側卧屈股,術者以拇指掌指關節橫紋壓在大轉子凸點上,指頭指向脊椎,拇指尖之處是穴。


足少陽膽經與足太陽膀胱經的會穴,馬丹陽天星十二穴和回陽九針穴之一。


辦法:脫去外衣留內衣,兩手握拳,手心向內,兩拳同時捶打兩側環跳各50下。


7


足三里穴

奇經八脈養生法,道家不傳之秘!



取穴:正坐屈膝垂足,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足陽明胃經合穴,四總穴,馬丹陽天星十二穴和回陽九針穴之一。


辦法:


1、衣著內衣正坐,雙腿屈膝,用兩手拇指別離按壓在兩腿足三里上,餘四指併攏扶住小腿肚,兩拇指同時使勁按揉50下。


2、雙掌同時拍打兩腿足三里50下。足三里是降虛火、定神志、強健保健的要穴。


8


殷門穴

奇經八脈養生法,道家不傳之秘!



取穴:在大腿前面,當承扶與委中連線上(臀橫紋至膕橫紋正中連線上),承扶下6寸。


足太陽膀胱經腧穴。


辦法:


1、脫去外衣留內衣,正坐床上或椅凳上,用兩手拇、食指岔開,同時捏拿兩殷門各50下。


2、兩手掌別離按兩腿殷門,同時高低摩擦50下。


8


陽陵泉穴

奇經八脈養生法,道家不傳之秘!



取穴:在小腿外側,當膝下腓骨頭前下方凸起處。


足少陽膽經合穴,馬丹陽天星十二穴之一,八會穴中的筋會穴。


辦法:


1、用兩手拇指按壓在兩腿陽陵泉上,其他四指併攏托住小腿肚,同時使勁揉捻50下。


2、兩手掌分按兩膝外側,同時使勁拍打各50下。


10


崑崙穴

奇經八脈養生法,道家不傳之秘!



取穴:在足部外踝前方,當外踝尖與跟腱之間凸起處。


足太陽膀胱經腧穴,馬丹陽天星十二穴之一。


辦法:


1、用右手拇、食指岔開,食指按住右足崑崙穴,拇指按在右足內踝下照海穴上,拇食指同時使勁捏拿50下;換左手捏拿左足崑崙穴50下。


2、兩拇指分按兩足崑崙穴同時揉捻50下。


四穴通治三焦


《難經·六十六難》說「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經歷於五臟六腑」。滑壽注釋說「三焦主持諸氣,為原氣別使者,以原氣賴其導引,潛行默運於一身之中,無或間斷也」。


氣行則水行,三焦主通行原氣,能通調水道,輸布水液。故《素向·靈蘭秘典論》曰「三焦者,決讀之宮,水道出焉」。


膻中、天樞、 陰交、 氣沖,上中下三焦病證各有一特定主治穴位,氣沖通治三焦。在臨床應用中,取穴少,效果好。


1


理論淵源


《難經》三十一難載:「上焦……其治在膻中;中焦……其治在臍旁;下焦……其治在臍下一寸……三焦,其府在氣街。」其旁指天樞穴,臍下一寸指陰交穴,氣街即氣沖穴。膻中主治上焦疾病,天樞主治中焦疾病,陰交主治下焦疾病,氣沖通治三焦疾病。


《難經》認為三焦「有名而無形」,「三焦者,氣之所終使也」(三十一難),「主持諸氣」(三十八難),「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經歷五臟六腑」(六十六難)。


歸結起來,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是主持諸氣,總司全身氣機和氣化;


二為水液運行的通道,水液的正常代謝依賴於其氣化功能的正常。


2


作用機理


三焦配穴法的理論基礎是藏象經絡學說。


1


膻中穴

奇經八脈養生法,道家不傳之秘!



1、位置:膻中穴位於胸正中線上,兩乳連線中點。為任脈穴,心包之募穴,八會穴之氣之會,足太陰、少陰、手太陽、少陽、任脈之交會穴(《針灸大成》)。《靈樞· 海論篇》:「膻中者,為氣之海。」《經脈篇》:「三焦手少陽之脈……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


2、功能:寬胸理氣、活血止痛、降逆利膈。


主治上焦心肺疾病:呼吸短氣、咳逆哮喘、肺癰唾膿等呼吸系統疾病;胸悶、胸痛等心血管疾病;呃逆、不下食等膈肌不利之病症。


2


天樞穴

奇經八脈養生法,道家不傳之秘!



1、位置:天樞穴位於臍中旁開2寸,為足陽明胃經穴,大腸之募穴,在上下腹分界處,斡旋上下,是中焦氣機升降的樞紐。


2、功能:健脾胃、通腸腑、調經帶。主治脾胃肝膽疾病:腹脹、腹痛、腸鳴、泄瀉、食不化、不嗜食、奔豚氣上沖等消化系統疾病;月事不調、漏下赤白、女子胞中痛等婦科疾病。


3


陰交穴

奇經八脈養生法,道家不傳之秘!



1、位置:陰交穴為任脈穴,在臍下一寸,正為腎間原氣所居之處,刺之能調補下焦原氣,通利小便。《難經》「下焦者,治在臍下一寸。」原穴配背俞原補益原氣,調理下焦。陰交為任脈穴、沖脈、足少陰腎經三經交會穴。


2、功能:調理經帶、利水消腫、溫補下焦。


主治下焦疾病:月經不調、帶下、絕子、產後惡露不止、乳余疾等婦科疾病;水腫癃閉等泌尿系統疾病;陰癢陰汗、疝氣、陰中痛等前陰病症;以及命門火衰之腰膝酸軟等症。


4


氣沖穴

奇經八脈養生法,道家不傳之秘!



1、位置:大腿內側,挨近陰莖,於氣沖穴對下3吋


2、主治:尿頻尿急、小便不通,睾丸腫痛,小腹脹痛


氣沖穴,位於恥骨聯合上緣中點旁開2寸。本穴既是胃之氣街,又是奇經八脈之沖脈起始部。《難經》二十七難:「沖脈者,起於氣沖,並足陽明(「陽明」 《素問·骨空論》作「少陰」)之經,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也」。沖脈自上而下經歷上中下三焦,乃「五臟六腑之海也,五臟六腑皆稟焉」(《靈樞·逆順肥瘦》)。


氣沖通主三焦,功能調理三焦、理氣調經、調理沖任。主治逆氣上攻心、心痛不得息等上焦病症;消化系統腹脹、腹痛、胃腸中熱等症;生殖系統陰癢、陰痛、疝氣、月經不調、不孕、難產等症;泌尿系統水腫等中下焦病症。


兩種不花錢治療前列腺炎的方法:


1


按壓太沖、公孫、太溪、三陰交、陰陵泉,有尿道疾病配壓足4、5趾縫間壓痛點或壓小趾腹下痛點。


一次按壓即可見效。20天左右即可治癒。此方經驗證,效果很好。最近我將此方教給一位八十歲老人,20天治好十幾年的前列腺炎。


前列腺疾病與肝、腎經有很大關係,在大腿根部可摸到脂肪硬塊,壓上去有些痛,但最疼的地方是在陰包穴附近,此痛點可用拍擊方法,一般按壓很多人受不了。


至於女性生殖系統疾病,當然也是也肝腎關係密切,治療方法也可用公孫、三陰交、陰陵泉或三陰交配女福穴。如果白帶多,清稀可循經逆按肺經列缺幾十次,幾天就好。當然,90%以上的女性,陰包穴附近壓之特痛,這種痛說明肝氣有鬱結,需要疏通,可循經向下按壓,這種疏通不僅對生殖系統有用,對乳腺疾病也很有效,女性應經常疏通陰包穴。


2


治療前列腺炎


具體的療法:用拳頭打自己小腹與大腿的結合部的動脈處沖門穴,一次10分鐘以上,一天兩次。一個星期之內見效。持續兩三個月。


注意拳心指向動脈處,全身放鬆,用力拍打。


一開始出現紫砂,幾天後紫砂成片,之後漸漸消失,必須堅持不能間斷。


關於穴位問題:有的弟兄有學點陣圖可以順利找到穴道,有的沒有穴點陣圖, 那也不要緊。


只要用拳頭用力敲打: 大腿根部和小腹連接處的大動脈, 就是正確的位置!


這個帖跟原帖有些出入: 原帖是每次4-6分鐘, 一個月根治. 但是要根據個人病情輕重而異.所以大家還是參考本帖最好.


應用舉例


例1,女,19歲。行經期少腹疼痛2年余,經停痛減,舌淡苔白。脈弦細,診為痛經。曾服性激素治療無效。


處方:陰交、氣沖(雙取)、水道(雙取),針用平補平瀉,留針30 min,每隔5 min行針1次,經前10天開始治療,每日1次,經行停針,為1個療程。經3個療程癥狀基本消失,隨訪1年6個月未見複發。


例2,男,36歲。腹痛泄瀉數年,日大便2~4次,便稀溏,伴黏液,偶見膿血,便後痛減,面色萎黃,乏力,舌淡苔白,脈細弱。乙狀結腸鏡檢查示慢性非特異性結腸炎,服中西藥物無效。


處方:天樞(雙取,針用平補平瀉)、神闕(隔鹽灸)、足三里(針用補法),每日1 次,10次為1個療程。1個療程後癥狀明顯好轉,鞏固治療3療程後癥狀基本消失,囑其每日懸灸足三里做保健灸。隨訪兩年未見複發。


轉載自武當山道醫傳承基地


感謝閱讀,若您對佛、道、儒、兵、法、史、易、醫、術、數等文化感興趣,特邀您訂閱雜談(ID:zatan5),與我一起研學!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佛法 的精彩文章:

中國佛教哲學形成的根源之「文化環境」
孫思邈「養生十三法
您可能感興趣

道家不傳之秘:奇經八脈養生法
道家養生的九十八條不傳之法!
道家養生的九十九條不傳之法!
你不知道的道家養生秘法
道家養生功法之,行氣法門!
《黃帝內經》中的養生秘訣,不得不知道!
道家養生八法,養生愛好者不能不會!
道家養生四巧法
道家養生,十要十忌,經典!
震驚!《道德經》竟然還是一部養生秘笈!
道家的養生秘訣是什麼?
看看道家養生的那些秘法
養生丨老中醫秘傳的經絡五行圖,全家不再跑醫院!
道家養生最神奇!
道家養生之術之四時調養法
道家養生99條不傳之法
養生堂專家:女人經常拍拍這條經絡,防衰老、養脾胃,告別黃臉婆
道家養生20條不傳之法,生病是正常生理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