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古代的土地與房產登記制度是什麼樣?

古代的土地與房產登記制度是什麼樣?

全國範圍內的房產登記制度,實際上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就存在。唐以後,中國在土地管理方面還出現了立契、申牒或過割制度。土地買賣必須通過官府,進行書面申報和登記,才能發生效力。否則,不僅交易無效,而且還要受到嚴厲的制裁。


土地交易始自周朝


嚴格來說,中國在民國以前沒有真正形成以公示為目的地產登記制度,但是以徵收賦稅、交易和提供質證以杜絕爭端為目的的土地登記,早在周朝就開始了。

據《周禮·大司徒》記載,天下的田地山川以及人口等要進行造冊登記,便於國家治理。


按照周朝建立時的制度,周天子擁有對全國土地的所有權,他直接統治的區域稱為王畿。王畿之外的土地進行分封:諸侯所分得的土地稱為諸侯國;卿大夫所分得的土地稱為采邑;士所分得的土地稱為祿田。


他們對自己所分得的土地享有使用權,不能任意處分,所謂「田裡不粥(粥,同鬻,出賣之意)」。他們還必須定期向周王交納貢賦,土地的所有權還是掌握在周王手裡。


西周初期,土地與奴隸均不得進入流通領域,但由於這二者是農業社會最主要的生產要素。因此,隨著經濟的發展,諸侯實力不斷增長,周天子對各地諸侯的控制減弱,這種限制必然會被打破。到西周中後期,以土地和奴隸為對象的交換經常出現,而且事實上還得到了法律的認可。

目前可查的最早一宗土地交易,發生在西周。一個陝西出土的西周青銅器上,刻有一段關於地產交易的銘文,意思大致是在公元前919年農曆三月,一個叫矩伯的人分兩次將1300畝土地抵押給一個叫裘衛的人,換來了價值100串貝殼的幾件「奢侈品」,包括兩塊玉,一件鹿皮披肩,一條帶花的圍裙。


歷史上還有周厲王買地的記錄。周厲王當朝時,為了擴建王宮,他買下一個叫鬲從的人的地,但沒有立即給錢。鬲從擔心周厲王賴賬,周厲王還安撫他說:「你別怕,我一定會照價付款。如果我賴賬,就讓上天罰我被流放好了。」


周厲王買地究竟花了多少錢,記載此事的銘文上沒寫。但有人買地、賣地,已經從側面說明,當時除了有土地抵押,還存在土地買賣,西周中後期,應當是出現了統治者對土地所有權掌控的鬆動局面。


春秋時期,楚康王十二年(公元前548年),楚國下令「書土田」、「量入修賦」,其實就是楚國統治者要求對國境內的土地依據地勢進行測量,並根據肥沃程度,規定其產量的標準,再根據產量徵收賦稅。這種方式其實就是在進行土地登記,按照收成的多少交納賦稅,明確了國家對土地資源的登記管理制度,這個可能是最早確立的有關土地登記制度的法令。


秦始皇在公元前216年下令「使黔首自實田」,即命令所有佔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農,按照當時實際佔有土地的數目以及人丁數目,向中央政府如實呈報。所報內容經審查核實後,最後登記入冊,上報到縣。自此,可以看做是政府承認了私有土地的合法性,並以此為根據徵收田租。

隋唐實施土地分級統計


隋唐時,據《新唐書·食貨志一》記載了當時的土地統計要求:先在鄉里進行統計,然後匯總成鄉賬;鄉賬完成後再上報到縣,由縣匯總成縣賬;縣賬完成後送達至州,匯總成州賬,最後上報到中央戶部。


在登記時間上,也有詳細規定。這樣,全國有多少家庭,每個家庭授田和宅地數量是多少,以及每年應該有多少土地賦稅收入,朝廷能做到心中有數且便於清查。


同時,唐代在土地管理方面出現了立契、申牒或過割制度,規定土地買賣必須通過官府,進行書面申報和登記,才算有效,否則要受到處罰。


其實關於宅地的統計也就是房產的登記,在我國古代大多是與田產的登記同步的,因為國家一般都是同時確定某一戶擁有的田宅情況,也就是包括土地與房子的雙重的規定了。

宋朝規定親鄰有優先購買權


至宋朝,中國的土地登記制度日趨成熟和完善。


南宋時期,民眾按統一要求製作砧基簿,全面記載戶主、田產面積、四至(地籍上每宗地四鄰的名稱)、來源等土地狀況,附以地形圖,經耆老、鄰保正長統計查勘無誤後上報經界所(宋朝時專門管理土地登記工作的機構),再由經界所勘驗核實交付產權人,並收存於鄉、縣、州及轉運司。


砧基簿既是國家徵稅課役的根據,也是持簿者對所載土地的產權證明。進行田產交易時,由買賣雙方持砧基簿、地形圖和契約到縣府辦理「批鑿」(檢驗確實),土地轉讓才有效力。

不過,在宋朝出賣不動產,得先問問親鄰,首先問詢他們想不想買。因為宋朝法律規定,親鄰具有優先購買權。北宋後期還強調,所謂「親鄰」,必須為有親之鄰,即雖為鄰而非親或雖為親而非鄰者,都不具有優先購買權。


正規的做法是拿一個小本子,把「親鄰」的名字都列在上面,然後從族長老太爺到隔壁親戚大媽,讓他們挨個簽字。假如其中一個拒簽,這房就別打算賣了。


搞定了親鄰後,就要製作契約,到官府印契。契約是國家統一格式,被稱為「官頒契紙」,類似今天的「標準合同」,統一規定契約中必須包括雙方當事人姓名、交易原因、標的價金、擔保條款等內容。


只有在繳納契稅錢後,官府在契約上加蓋官印,交易才有效,就是合法合規交易,受到法律保護。加蓋官印的契約稱為「紅契」,具有法律效力;不繳納契稅,私下交易,是「白契」,不具有法律效力,而且還屬於偷稅漏稅。  


「紅契」要交的契稅歷朝不等,一般叫「間架稅」,但無論多少,對購房者來說,在當時都是一個不小的負擔,於是很多人常常不到官府辦「交易手續」,民間房屋買賣多行「白契」。


這固然省了稅費,卻往往導致糾紛。宋朝的判牘彙編《名公書判清明集》或是明代小說《三言二拍》對房產糾紛都有記載。


對於「白契」,朝廷只得加大稽查,一經發現,就治人匿稅之罪,進行刑事處罰。南宋《慶元條法事類》記載:凡「匿稅者,笞四十;稅錢滿十貫,杖八十;監臨官、專典、攔頭自匿,論如詐匿不輸律」。


契約之後,要過割賦稅,即在契約上寫明標的物的租稅、役錢,並由官府在雙方賦稅簿賬內變更登記,加蓋官印。如果沒有過割賦稅,往後買賣交易雙方發生糾紛爭訟時,即使買受田宅的富豪之家持有契約,官府也不會受理爭訟。


宋朝地產買賣契約,又分為絕賣、活賣與賒賣三種。所謂絕賣,即無任何附加條件的買賣;凡只轉讓使用權與收益權,保留回贖權的買賣叫活賣或典當,典當契約的業主得到錢主的典價,在法定的30年期限內可隨時以原價贖回標的物;賒賣是採取類似商業信用或預付方式,然後收取出賣物的價錢。所有這些買賣活動,都必須訂立契約,取得官府認可後,才能得到法律的保護。


清末引入現代房產登記制度


古代的土地與房產登記制度是什麼樣?清道光年間的賣屋文契


明朝洪武二十年(1387年),朝廷編製出各地土地田產登記管理及據以確定賦役稅收的「魚鱗圖冊」,作為官府徵收賦稅的憑證,詳細記載每宗土地的業主姓名、田土形狀、方圓四至等,成為解決土地糾紛的重要依據。


滿清入關後,多次大規模侵吞土地,一度打破了明代的土地登記制度。康熙四年(1665年)朝廷下令進行土地登記造冊,歷時多年完成。


明清兩朝對田地、房屋的交易,都有明確規定。明代《明律·戶律》「典賣田宅」條文規定,不稅契者,除了刑事處罰外,一半價款要上繳官府。清代在《戶部則例》中明確規定,凡置買田地房,不赴官府粘契尾,一經發現,也要依法治罪,「笞五十,物貨一半入官」。


總的來說,古代房屋登記,是伴隨土地稅賦制度而存在的,其最主要目的是便於稅賦徵收,其私有財產之證明只是附帶性的作用,且登記的資料由官府掌握,對外保密,普通民眾不能查詢。


到清末,受西方影響,現代房產登記制度被引入中國,清廷開始借鑒西方的房產登記制度,決定採用德國的做法,制定《大清民律草案·物權》,但終因滿清王朝的覆滅而破產。


民國時,為了鼓勵人們進行不動產登記,政府曾到處張貼布告,以期廣而告之。比如1925年4月,北京地方審判廳登記處在全城張貼房產登記布告:「北京的土地房屋自庚子變亂,關係複雜,現經登記處登記,權利永遠確定……從本年四月一日起,土地房屋每價值千元,只收一元登記費。」這個階段,中國受到西方法制的影響,政府已經正式建立了房產登記制度。


(作者:泓景)


【有獎調研】如果百度知道各領域專家為您提供個性化服務,你會來體驗嗎?——點我拿獎品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百科 的精彩文章:

人一生最多能交多少朋友?
李小龍VS散打隊員,結果會怎樣?
時間都去哪兒了?
怎麼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發燒了?
您可能感興趣

成都武侯區婚姻登記處在哪 登記的流程是怎樣的
速看!土地確權時要把這些家人登記上,以後征地可多領半套房!
二手商品房交易時,先登記房產證還是土地證?
全世界唯一合法登記的的蝙蝠車長啥樣?他用來做什麼
抄襲作品登記版權了,該如何維權呢?
國土部:不動產登記制度已全面落地
末代皇帝溥儀去辦戶口,文化程度讓人尷尬,警官登記寫錯兩處!
在荷蘭,願意和你去市政廳登記的,都是真愛
身份證上的地址與戶口簿上的地址不一致,婚姻登記機關能否拒絕辦理婚姻登記?
好消息,宅基地確權登記不徵收契稅!
末代皇帝溥儀去上戶口,文化程度使人尷尬,管理員登記寫錯兩處!
不麻煩了,這幾種情況的土地登記確權不需要農民再回家指認邊界!
離婚登記處熱鬧像菜市場,不相信愛情了?還是……
一分鐘讀懂,房產登記歷史變革
登記結婚,你們帶錢嗎?
末代皇帝溥儀曾登記戶口,文化程度一欄令人汗顏!
不動產登記:國家為何沒有放小產權房一馬?
末代皇帝溥儀去辦戶口,文化程度讓人尷尬,工作人員登記寫錯兩處!
這樣的「一戶多宅」可以登記?還有兩種違規也不必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