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國民政府為何定都南京?
從中國的歷史傳統來看,都城的選址更多的是考慮到對國內的政治輻射力和對外的防禦功能。凡強盛的王朝,一般多建都於北方,遂成就了西安、洛陽和北京的盛世輝煌。地處江南的南京則是一個例外,其鍾靈毓秀的自然形勝,古時就被稱為「儲王氣,藏英靈」的「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在中國著名古都中佔有一席重要之地。
定都之爭
孫中山和蔣介石選擇南京作為建都地,主要取決於當時的國際、國內形勢。辛亥革命以後,確定新的政治中心成為革命黨人之首要,一時就有武昌與上海之爭。武昌是首義之地,鄂軍都督府於1921年11月7日就建立新政府問題通電各地,請各省派代表至武昌組織臨時政府。而江浙方面則主張將新的政治中心定在上海,江蘇都督程德全、浙江都督湯壽潛聯名致電滬軍都督陳其美,提出在上海「設立臨時會議總機關」。
隨著南京的光復,中國新的政治中心設在何處,在革命黨人內部達成初步共識。1911年12月12日,各省代表由武漢、上海齊聚南京, 29日召開代表會議,籌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正式成立,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革命派經過短暫的爭執,達成一致,南京成為臨時政治中心。
當時中國的政治格局形成南北對峙的兩個中心:清王朝身處北京,革命黨人立於南京。孫中山曾允諾,只要袁世凱擁護共和,促使末代皇帝遜位,自己願讓出總統一職。至於都城,他認為南京和北京都可以,但更傾向於南京。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孫中山在提出辭職的同時約法三章,其中有兩條與定都南京有關:一是臨時政府地點設於南京,二是新總統在南京就職。孫中山就想把袁世凱置於南方革命黨人的監控之下。此外,當時日本方面對孫中山的影響不容迴避。日本朝野多主張中國的政治中心置於南京,其出發點是否暗藏玄機,想借中國政治中心南移、對北方鞭長莫及,以利日本謀劃擴張則不得而知了。
但在參議院有關定都的表決中,竟有20票投給了北京,南京只獲得區區5票,還有2票為武昌,1票為天津。這樣的結果令人意想不到,革命陣營內發出不諧之音,章太炎發表《致南京參議院論建都書》,公開提出建都北京的主張;江蘇代理都督庄蘊寬亦通過同盟會機關報《民立報》通電全國,反對定都南京;安徽都督、順直咨議局等省和機構則表示響應。關鍵時刻,孫中山和黃興等人一再堅持,在他們的強烈要求下,複議時才最終確定南京為首都。
袁世凱是從北方起家,一旦離開經營多年的老巢落戶南方,猶如虎落平陽。至於北方的軍人集團,也不願將中國的政治中心南移,他們不僅在生理上,更有一種心理上的水土不服。隨著袁世凱於3月10日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第二任臨時大總統,形勢急轉直下,南京政治中心的地位遭到嚴峻挑戰。袁世凱及北洋勢力雄厚,革命黨人力所不及,參議院只能屈從強權,於4月2日開會決定將臨時政府遷往北京,孫中山在南京建立政治中心的努力一時夭折。
袁世凱力主維持北京政治中心的地位有其思謀,但據當時的現實情況,尚不足以「改弦更張」。選擇北京,代表了當時地方的意願:一則元明清三代都以北京為都城,繼續以此為政治中心,當有承繼之意;二則南京歷史上都為短命王朝,從政治風水的角度而觀也不適宜;而在日本帝國主義處心積慮圖謀東北的危局下,維持北京的地位,對制約日本、抑制復辟勢力有著一定的作用。
重啟選址
北京政治中心的地位持續到1927年時已是朽木難支,大廈將傾,國民黨人強勢出擊,於是年發動了旨在推翻北方政權的北伐。未雨綢繆,確立新的政治中心便被再次提到日程上來。
身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的蔣介石,最初也贊成將首都設在武漢,隨後便一改初衷,原因有二:一是唐生智歸順國民政府後,基本控制了兩湖地區,在他的地盤上,顯然影響到蔣氏個人權威的發揮;二是北伐前,廣州地區嚴重「赤化」,兩湖地區民眾運動基礎較弱,遷都武漢,可以限制國民黨內的左派勢力,然而事事難料,計劃不如變化,當北伐打到武漢後,那裡的「赤化」程度暴漲,已失去作為政治中心的氛圍。蔣介石決定「另起爐灶」,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以南京為首都。這既實現了孫中山的夙願,亦表明自己的「正統」,有一種明確的承繼關係;同時顯現出一種強烈的地域觀念,國民黨人多江浙人士,對於這塊土地,他們最為熟悉也最易掌控。
1927年4月18日,南京國民政府宣告成立。當日,即發表國民黨中央建都南京的宣言:「政府謹遵總理遺志,接受多數同志之主張,依據中央政治會議,於4月18日在南京辦公。南京地位在黨務上、政治上、軍事上、地理上均較武漢重要,定都以後,本政府所負領導國民革命與建設民國之責任越益重大。」
蔣介石雖然在南京建立了政治中心,但當時還有汪精衛的武漢國民政府以及西山會議派在上海另立的一個國民黨中央,此外,以北京為中心的安國軍政府尚存,呈現出一個多頭政治中心的局面。不過,這種情勢未能維持多久,1928年2月2日,國民黨召開二屆四中全會,結束了寧、漢、滬3個中央對峙的局面。同年6月,蔣介石二次北伐,直搗北京。接著,東北的張學良易幟,全國一片「青天白日滿地紅」。
在當時條件下,國民黨非但沒有認真考慮過將中國的政治中心從南京遷往北京,相反,為了淡化北京的傳統政治中心概念,國民政府將北京改稱北平。從此,中國只有一個地方被冠以具有特殊意味的「京」字稱謂,這就是六朝古都南京。
《首都計劃》
國民政府定都南京之後,城市發展規劃便提到日程上來,1928年2月1日成立了首都建設委員會,負責擬訂首都建設計劃。
《首都計劃》由美國著名建築師墨菲主持,另一位美國工程師古力治和中山陵的設計者呂彥直共同參與。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於1929年12月完成,它是近代南京歷史上第一個城市規劃文件。《首都計劃》將南京的城市建設納入規劃之中,其布局以新街口環形交通廣場為市區中心,以中山大道為城市的中軸線。中山大道又名迎櫬大道,它是專為迎接孫中山先生靈柩奉安中山陵而建,包括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東路三段,北起下關,東出中山門與陵園大道銜接,全長12001.94米。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其治喪活動一結束,在北京的國民黨中央執委即籌備安葬事宜,隨後便付諸實施包括中山陵設計方案、迎櫬及安葬等一系列大事。作為永久性的紀念,迎櫬大道及配套工程均以「中山」冠名,它是民國時期首都道路建設的標誌性工程。1928年8月12日,中山大道破土動工,整個道路建設趕在1929年6月1日孫中山奉安大典前初步完工。這之後,國民政府對中山大道又進行了多次改造修建,一條路寬40米的大道最終成型。
如今,80多年過去,這條大道仍是南京市內交通的主動脈,發揮著積極和有效的作用。由快慢車道、遊憩島(又稱安全島、分隔帶、綠島)和人行道構成的主要幹道貫穿南京,沿途的行道樹法國梧桐亭亭如蓋,夾道成蔭,成為一道迷人和獨具魅力的風景線。
城市實踐
初識南京,從中山大道開始;「走進」南京,則由民國《首都計劃》步步深入。
《首都計劃》的設計思想以「歐美科學之原則」、「吾國美術之優點」作為指導方針,宏觀上採納歐美規劃模式,微觀上採用中國傳統形式。規劃者對現行歐美模式予以分別對待:第一,經過實踐檢驗、具有普遍使用價值的,直接運用;第二,不符中國國情、不能直接用於南京的,調整後再用;第三,實踐後出現問題的棄之,代之以新的規劃觀念和模式。
《首都計劃》的內容甚廣,共編製有南京史地概略、人口預測、都市界線、中央政治區、市行政區、建築形式的選擇、道路系統規劃、路面、市郊公路計劃、水道的改良、公園及林蔭道、交通的管理、鐵路與車站、港口計劃、飛機場站的位置、自來水計劃、電力廠的地址、渠道計劃、市內交通的設備、電線及路燈規劃、公營住宅的研究、學校規劃、工業、浦口計劃、城市設計及分區授權法草案、分區條例草案、實施之程序、款項的籌集等28項規劃內容。
《首都計劃》按照現代都市的標準,採取了不同功能的劃區,分別為:中山門外紫金山南麓為中央政治區;傅厚崗一帶為市級行政區;長江兩岸及下關港口為工業區;主幹道兩側和明故宮、新街口一帶為商業區;鼓樓、五台山一帶為文教區;山西路一帶為新住宅區。隨後,大規模的首都建設就此展開,南京現代都市的風貌一舉奠定。今日南京舊城的總體格局,乃當時舊影。
精彩畫卷
南京大量的民國建築是《首都計劃》的具體體現和實踐,在中國建築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是南京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組成部分。
南京近代建築具有這樣一些特點:一是等級高,除國民政府的「五院八部」之外,中央研究院、中央體育場、中央醫院、中央博物院的等級和規模均屬當時全國乃至東亞之最;二是類型全,舉凡行政、紀念、文教科研、宗教、使館、公共、官邸、工業、交通、民居等各式建築應有盡有,行人在不經意中就與它不期而遇;三是歷史及藝術價值高,20世紀20、30年代的南京匯聚了呂彥直、楊廷寶、趙深、范文照、盧樹森等眾多當時中國最優秀的建築師,他們運用現代建築技術,建造的一批中國傳統宮殿式建築以及對新民族形式建築的探索,具有重要的歷史和藝術價值,許多建築現已被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名錄中;四是內涵豐富,每棟民國優秀建築都與當時發生的歷史事件、歷史名人相關,文化內涵非常豐厚。一幢幢建築就是一個個精彩的故事,彷彿是一組歷史畫卷,俳佯其間,令人流連,恨不能讀懂看遍。
由於《首都計劃》在注重城市的現代性、強調新型的發展理念和規劃布局方面實為詳盡,它的前瞻性得到了充分地體現和展示,這使南京在其後幾十年的發展中沒有落伍,為世人稱道。1927~1937年,是南京國民政府的一個「黃金時段」,它把城市發展的輝煌留給了古都南京,使它再次擁有一分榮耀!
(作者:韓文寧)






※國民政府為何把首都定在南京,而不是北京?裡面大有文章
※國民黨政府為什麼不建都北京?
※國民黨推翻北洋政府,是歷史倒退嗎?/南京政府「黃金十年」,含金量如何?
※中國國民政府為何不敢向日本帝國宣戰?
※淮海戰役:國民政府下令南京家家戶戶做大餅,為何
※國民黨推翻北洋政府,是歷史倒退嗎? / 南京政府「黃金十年」,含金量如何? | 短史記
※國民黨和北洋政府的關係:國民黨政府結束了北洋政府
※民國初期為什麼被叫做「北洋政府」?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醫事訴訟為何頻發?
※中國最早的共和國政府,比中華民國還早,此國在東北卻叫「大同」
※十年內戰 誰最後拿下了南京的國民政府
※一組南京淪陷後的照片,國民政府門樓上的掛起日本國旗
※國民政府之黨、政、軍,當年究竟有多腐敗?
※國民黨政府抗戰遷都 為何選定在重慶而不是成都?
※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時期使用的「嘉禾國徽」,你見過嗎
※中山裝的含義是什麼?民國政府將其定為國服
※民國了·杭州(2)沒成為南京政府軍政要員,尹氏姐妹大鬧總統府
※為何中國被日本軍隊侵略了10年 國民政府才向日本宣戰?
※韓國樂天打算支持本國政府,中國市場還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