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要結交朋友?
絕大多數動物都有熟識其他同類或非同類動物的能力,但是只有少數種屬才真正具有建立友情的能力。諸如某些哺乳類,特別是高等靈長類,其他如馬、大象、鯨、駱駝等。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所有這些動物就一定生活在穩定的互有聯繫的社會群體中。社會群體簡稱社群,通常指彼此互動的若干動物構成的群體,且作為該群體的成員互相有著一定的權利和義務。
我們為什麼要結交朋友?
社群生活自有益處,但同時也會有壓力——當面臨越來越多的困難時,你不能一走了之——而這也正是在友情發生之時。與散亂無序的群體(如鹿群或羚羊群)相區別的是,友情使群體形成特殊的社會結構。由友情聯結的社群具有類似洋蔥的層級結構,從個體出發,最核心的位置留給最親密的朋友,然後一層層展開,最不親密的人排在最外面。無論什麼動物,處於最核心位置的親密朋友有5個左右,次一層級的朋友大約有15個,而最外層的朋友可達50個之多。在動物的友情社群中,每一層級發揮的作用有所不同——個體需要最親密的朋友來提供保護和幫助,依賴於次一層級的朋友以獲取食物,依靠整個社群來抵禦掠食者。
生活在一個有層級、有聯繫的社群中需要智慧。在散漫的群體中只要認識鄰居就足夠了,但在層級社會裡則必須了解社群的結構。這個道理對在層級社會中生活的個體來說極為重要。比如,當你威脅我的時候,你其實就冒著風險,因為你也會讓我的朋友不安,朋友會成為我的援軍。此時,你必須警惕自己的行為可能招致更廣闊的社會影響和後果。社群的規模與某個物種的平均腦容量大小有一定的關聯,特別是前額葉的大小,因為前額葉是能夠對社會關係進行認知加工的所在。當然,並非只有社群規模影響腦容量大小,社會關係複雜性對其影響也很大。
社群規模和腦容量大小的關係不僅適用於某個物種,也適用於個體。對人類和獼猴的神經影像學研究都表明,動物個體擁有朋友的數量與其前額葉加工部位的大小有關聯。對動物要做出複雜的社會決策而言,比較關鍵的是多種認知能力。然而,尤為重要的似乎是「心靈感應能力」——理解他人思維狀態的能力。「我肯定,你是在設想,我是否知道,你想的是,我打算要??」代表了大腦思維的五步,而且這是典型的人類成人思維加工程序。前額葉皮質關鍵區域的大小決定了「心靈感應」的技能,隨之也決定了可能擁有朋友的數量。
許多哺乳動物具有相互理毛的社交修飾行為,它們通過這種行為來發展並強化友情。群體越大,個體花在社交修飾上的時間越多,但能與其相互理毛的個體也越少,個體需要耗費更多時間用於與核心朋友相互理毛。友情的質量取決於在其中所投入的時間多少。然而,在一天中可投入用於相互理毛的時間有限,因而一隻動物可擁有的朋友的數量就有了上限,同樣該動物社群的規模也有上限。如果試圖與太多的個體社交互動,那麼花在每個朋友身上的時間就變少,友情的質量就會變差,由友情所聯結的社群將會不穩定而易於崩潰。在除了人類以外的靈長類動物中,友情社群的成員約有50個。
人類在結交朋友方面與其他動物有所不同。過去200萬年以來,人類的友情社群不斷變大,社群內個體的壓力也大大增加了。英國牛津大學的科學家羅賓·頓巴發現,人類的友情社群成員約有150個。這就是著名的「鄧巴約數」。與其他動物以理毛來和朋友互動相比,人類顯然難以花費這麼多的時間在朋友身上,那麼人類如何維繫成員如此之多的友情社群呢?我們已經發展出另外三種特殊的行為。第一種行為是笑。笑可以讓群體中三個以上的個體同時捲入,遠比「相互理毛」這樣的聯結機制更加有效。或許在50萬年以前,人類又發展出唱歌和舞蹈,這也遠比相互理毛有效多了。通過眾口齊聲、步調一致,笑和歌舞讓群體成員獲得了參與者更多的有效互動。最終,人類發展出一些特別的儀式,讓超大社群的形成變得可能。
儘管我們也會參加成員數以萬計的超大社群,但是絕大多數人的個人社交網路中的成員不會超過150個,其中有一半人是親屬,並且大多會持續我們的一生。非親緣的友情,如果我們不做投入則很容易失去。儘管一生中我們的朋友有相當大的變化,但是我們對待友情的方式卻驚人一致——我們每個人都有分配自己社會資本的典型模式,但是花費在最親密朋友身上的時間總量都差不多。這很像是我們的一個社會簽名,一直保持不變。
(編譯:耿文秀;選自《科學畫報》)





※我們為什麼要結交這些朋友?
※為什麼我們都需要朋友?
※我們為什麼要結婚?
※為什麼我們需要友情?
※我們為什麼要撒謊?
※為什麼我們離不開「朋友圈」?
※我們為什麼需要婚姻?
※為什麼我們不願和「老好人」當朋友?
※為什麼我們會慢慢失去朋友?
※我們為什麼要哭泣?
※我們為什麼要生孩子?
※我們為什麼要「吃苦」?
※我們為什麼要忠於自我?
※我們為什麼沒法和歪果仁做朋友?
※我們為什麼要整容?
※為什麼我們會哭
※我們為什麼要做禪修?
※我們為什麼會吃醋?
※除了性和錢,我們為什麼要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