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當真天助日本?只靠「神風」兩次擊退忽必烈?

當真天助日本?只靠「神風」兩次擊退忽必烈?

從「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率領蒙古騎兵東征西討,到忽必烈征服南宋,建立元朝,蒙古軍隊的鐵騎在歐亞大陸幾乎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但蒙古軍隊只能在陸上稱霸,忽必烈曾兩次發兵遠征日本,均以失敗告終。

當真天助日本?只靠「神風」兩次擊退忽必烈?


十幾萬人喪生大海


元軍遠征日本出師不利,並不是被日本人打敗,而是被颱風摧毀。忽必烈不重視氣候對戰爭的影響,選擇颱風多發的季節進攻日本,結果使元軍成為颱風的受害者,導致十幾萬人喪生。

當真天助日本?只靠「神風」兩次擊退忽必烈?


元朝艦隊遠征日本


第一次遠征雖以失敗告終,但忽必烈並不甘心。1281年7月,忽必烈命令蒙古軍和高麗軍共4萬人,乘戰船900艘為北路軍,命令南宋降將范文虎率兵10萬,乘戰船3500艘為南路軍,兵分兩路東征日本。7月底兩路大軍先後攻佔平壺島、一岐島等地。8月23日,正當元軍再次在九州博多灣登陸與日軍作戰時,元朝的船隊在平壺島西南海域突然遭遇強颱風襲擊,沒多久巨浪就淹沒數百艘船舶。范文虎等將領慌亂指揮船隊撤退,在撤退過程中有的戰船折裂傾覆,有的碰撞毀壞,有的觸礁沉沒,被海水淹沒的士兵成千上萬,關注微信:PMI-heller1898 陸上殘存的部隊全部被日軍消滅。這次遠征的損失比上次更慘,有記載稱,元軍損失了一半以上的軍隊和船隻,還有記載稱元軍全軍覆沒,只有三人幸免於難。


忽必烈選錯作戰時間


忽必烈不了解氣象是元軍兩次遠征日本失敗的主要原因,颱風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在當時,颱風掀起的狂濤駭浪可以吹翻任何船隻。我國北部沿海和日本沿海的颱風多數發生在每年的5至12月,而7至9月是颱風多發季節。忽必烈對此毫不知情,第一次選擇11月遠征日本,第二次選在7月底渡海作戰,結果兩次都不幸遇上了颱風,從而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當真天助日本?只靠「神風」兩次擊退忽必烈?


忽必烈大汗艦隊消失:真兇是日本神風?


正當日本人做好準備迎接蒙古大軍最後一擊,蒙古艦隊卻在一場暴風雨後消失得無影無蹤,日本人只看到海面漂浮著殘骸,一些精疲力竭的蒙古士兵在水裡奄奄一息。「神風」的威名從此流傳開來,成為日本文藝作品中不老的話題。


2002年8月,日本長崎縣北松浦郡的鷹島(Takashima)伊萬里灣(Imari Bay),熱鬧不同於往日,九州·沖繩水下考古學協會組織的水下科考正在這裡緊張地進行,詹姆斯·德爾加多是第一個參加到該項目里的西方學者。


離發掘點不遠,漁船從海灣西側悠悠然開過,再遠處,大型貨船正緩緩駛入伊萬里港,天空中不時有飛機掠過。看著腳下藍灰色的海水,德爾加多非常慶幸秘密掩藏在這樣一個未受現代化打擾的小港灣。深吸一口氣,他拉緊了潛水面具,然後躍進伊萬里灣溫暖而渾濁的海水裡,一串水泡從腳底升起。

德爾加多與在水中等待他的三個日本學者沿著一條扎進黑暗的尼龍繩向下潛去。海底的能見度很低,工作人員用真空泵小心翼翼地吸起淤泥,沉睡數百年之久的泥沙被緩緩攪動。


蒙古艦隊


1279年春節後不久,忽必烈終於擁有了中國全境,將目光轉向了東瀛,五年前對日作戰失敗始終讓他耿耿於懷。這年八月,忽必烈再度遣使要求日本投降,然而,最終等來的卻是日本殺死蒙古國使的消息。


忽必烈大為光火,1281年6月,一支陣容空前的艦隊就在范文虎的帶領下從慶元(今浙江寧波)揚帆東渡。在這之前不久,忻都、洪茶丘和高麗統帥金方慶率領的東路軍已經乘坐九百艘戰艦先行啟程。

根據計劃,江南軍將先與東路軍匯合,然後共同出擊。但是,由於距離遙遠及通訊不便,以及兩軍主帥的明爭暗鬥,兩隻艦隊並沒有按計劃合作,東路軍先行進攻了日本人,但沒有得手。

當真天助日本?只靠「神風」兩次擊退忽必烈?



當范文虎的艦隊趕到鷹島時,日本人已經憑藉海岸防禦工事與東路軍對峙了一段時間,兩軍會合,士氣大振。但蒙古大軍數次搶灘,仍未能成功。七月底的西太平洋,暖濕的季風從東南而來,蒙古大軍被困於船上,士氣低迷。


正當日本人做好準備迎接蒙古大軍最後一擊,蒙古艦隊卻在一場暴風雨後消失得無影無蹤,日本人只看到海面漂浮著殘骸,一些精疲力竭的蒙古士兵在水裡奄奄一息。「神風」的威名從此流傳開來,成為日本文藝作品中不老的話題。


二戰後,傳說的光芒逐漸褪去,人們對待歷史漸趨理性,歷史學家開始探尋日本七百年前躲過蒙古鐵騎的真相,卻發現這個被繪聲繪色地講述了幾世紀的戰役卻連戰場的具體位置都沒有定論。


日本列島有大小島嶼幾千個,綿延數千公里,尋找忽必烈大汗未曾返航的艦隊,又該從何處開始?


伊萬里灣的碎片


東京大學的海洋工程學教授茂在寅男(Torao Mozai)曾與參加「神風特攻隊」的士兵一起服役,非常了解「神風」傳說在日本軍營中的影響力。然而,茂在教授始終不相信是所謂的「神風」拯救了他的國家,並在退休後極力追查傳說背後的歷史真相。他從1978年開始在福岡附近海域尋找蒙古艦隊。遍尋不獲之後,他聽說長崎縣鷹島的漁民經常從伊萬里灣撈出古怪的東西,於是將陣地轉移到了伊萬里灣。


鷹島位於長崎西北部,島上漁民祖祖輩輩都在南部的伊萬里灣打魚,但令他們頭痛的是魚網總是從海底撈出碎陶片,常常劃破魚網。1974年的一個清晨,漁夫向江國一(Kuniichi Mukae)在海邊沙子里挖出了一個生滿銅銹的銅塊,上面刻著古怪的文字。向江國一不知道自己撿到了什麼,他把這塊金屬帶回家,扔進了工具箱。


1980年,茂在寅男來到伊萬里灣尋找古物。消息傳開,向江國一想起自己幾年前撿來的銅塊,他回家翻出工具箱找到那塊方形的金屬,交給了茂在寅男。很快,這塊金屬被鑒定為一枚鑄造於至元十四年(1277年)的銅印,上面刻著蒙古人獨創的八思巴文,屬於蒙古軍隊中的一名千夫長。從接到銅印那一刻起,茂在寅男就相信自己找到了忽必烈大汗艦隊可能藏身的大概位置:鷹島。


林田憲三1981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獲得考古學碩士學位,此後回到日本並選擇了水下考古為自己的發展方向,他的目標也是尋找忽必烈「消失的艦隊」。


正當林田憲三對從哪裡開始尋找大汗的艦隊一籌莫展之際,鷹島銅印的消息傳來,林田憲三也有了方向。1994年,他成為九州·沖繩水下考古學協會會長,組織了一支由潛水員、考古學家、海洋學家等多學科專家組成的考古隊,在伊萬里灣進行保護性發掘工作,從10月中旬開始,為期兩個月。


針對蒙古艦隊存在證據始終缺失的情況,林田憲三決定從尋找大型船舶存在的證據入手,首先確定海底聲納異常是地形的自然起伏還是艦隊的殘骸。


潛水點離海岸只有一百多米,林田和其他潛水員乘快艇來到指定位置。他們要找尋的謎沉睡在十多米深的海底,覆蓋在一米厚的淤泥之下,已被掩埋了七個世紀。


考古隊在一點五米厚的淤泥下找到一個巨大的木質結構物體——一個超過一人高的木錨。林田憲三迅速將之轉移到實驗室,浸泡在高濃度的糖水中,並進一步分析木錨的來源。根據木錨的尺寸,可以確定其來自於大型的遠洋船隻,但它是否是就來自1281年征討日本的蒙古艦隊呢?


研究人員從木錨里提取了花粉進行測試,結果表明製造木錨的材料是產自中國的紅櫟木;C14測年表明木錨所用木料距今770±90年,即樹木生長於1134-1214年這個時間段里,而蒙古艦隊侵日發生在這個時間範圍的右側,時間上基本吻合;同時,木錨中鑲嵌的花崗岩成分與中國福建的花崗岩成分完全一樣。


1994年調查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在這次調查中,林田憲三的團隊一共找到了三個巨大的木錨,其中兩個鑲嵌有花崗岩。在九州·沖繩水下考古學協會接下來組織的幾次調查中,林田憲三的團隊又相繼發現了七個同樣的木錨,這說明他們找到的是一支艦隊。而根據木錨倒向海岸排列的特點,專家斷定船身應該沉沒在木錨和海岸之間。隨著清理海底淤泥工作的深入,潛水員打撈出了幾千塊破碎的船板,關注微信:PMI-heller1898 還有蒙古士兵的頭盔、刀、劍、箭頭、士兵的遺骸甚至還有世界上最早的「炮彈」。


林田憲三最終找到了忽必烈大汗征日霸業的夢碎之地。


破解「神風」迷夢


然而,為什麼忽必烈的精銳之師最終會葬身魚腹?七個世紀來,日本人堅信是「神風」從蒙古艦隊手中拯救了日本。在天皇被神化的末期,「神風」傳說甚至演變成為了凝聚日本國民信心的救命稻草。


然而,真相顯然不會如日本小說中描寫的那般,傳說中的「神風」更可能是一場颱風。但是,這需要更加紮實的證據證明。


林田憲三邀請了熱帶風暴專家朱利安·海明(Julian Heming)幫助他調查1281年的8月是否有颱風襲擊過日本。在分析了近年來影響當地的颱風之後,朱利安認為,颱風頻繁光顧日本的時候一般是8-10月,如果在這個時候被困在海上無法登陸,蒙古艦隊確實很有可能遭到颱風的襲擊;根據種種跡象來看,還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強大的颱風之一:超級颱風。

當真天助日本?只靠「神風」兩次擊退忽必烈?



在朱利安進行氣象模擬的同時,林田憲三和他的團隊則重新回到伊萬里灣尋找更多颱風存在證據。通過多次的水下調查,他們也有了新發現:海底十個木錨系纜繩的一端都是朝向海岸,表明有一股強大的力量將船從海洋向海岸拋去。這更加有力地證明了,蒙古艦隊很可能的確遭遇了一場超級颱風。


真兇


從中國史料卻又可以引出一些奇怪之事:關於這場失利,《元史·世祖本紀》中僅有寥寥幾個字,言大軍為「風濤所激」,「十存一二」;《元史·列傳》則從兩個角度講述了戰爭全過程。「喪全師」後回國的范文虎、忻都等人向忽必烈彙報:「至日本,欲攻太宰府,暴風破舟,猶欲議戰,萬戶厲德彪、招討王國佐、水手總管陸文政等不聽節制,輒逃去。本省載余軍至合浦,散遣還鄉里。」而被俘後逃回國內的士兵則哭訴:「官軍六月入海,七月至平壺島,移五龍山。八月一日,風破舟。五日,文虎等諸將各自擇堅好船乘之,棄士卒十餘萬于山下……十萬之眾,得還三人耳」。


既然蒙古艦隊遭受了超級颱風的襲擊,士卒死傷無數,為什麼主帥能夠在一片混亂之中安然度過災難?當時的中國,造船術精湛,能夠建造出超過八十米長的大型遠洋船隻,水密艙可以有效降低船隻在颱風中沉沒的幾率,木頭和石塊製造的錨重量超過一噸,但它們為什麼如此不堪一擊?


帶著這些疑問,林田憲三的研究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方向。一個桅杆支座引起了林田憲三的注意:作為承受桅杆重量及由風帆傳過來力量的基礎,桅杆支座是船上最重要的部件之一,而在伊萬里灣海床上發現的桅杆支座顯然質量不合格,它們並不能與桅杆緊密結合。這會導致桅杆在風中搖晃,進而扭曲變形,使得船隻不能保持穩定。同時,木料上還存在著5-6個釘孔密集地擠在同一個部位的情況,表明這些木頭是被重複使用過的。


然而,這些都還不是讓十萬人客死他鄉的真正兇手,更可怕的事實還在伊萬里灣的海底。2005年,九州·沖繩水下考古學協會再次組織了伊萬里灣調查。這一次,林田憲三找到了一塊刻有漢字的漆片,從殘片上能夠辨認出「元年殿司修檢視訖官」的字樣。


「殿司」是宋朝官署「殿前都指揮使司」的簡稱,南宋末期的殿司管轄了國家水軍的主力,范文虎正是以殿前副都指揮使的身份帶領南宋殘餘的水師投降蒙古人的。林田找到的這塊漆片表明忽必烈大汗的艦隊中有南宋投降過來的艦船,而這些船大部分都是河船,相較於遠洋船隻,河船平底且沒有龍骨,吃水較淺,不能夠抵禦大的風浪,並不是能夠跨海作戰的遠洋艦隊。林田憲三重新檢視了打撈上來的數千塊艦船殘骸,結果表明它們沒有一塊屬於有龍骨的遠洋船隻。


再回頭考之於史料,或許可以得到解釋:當忽必烈在1279年下令泉州等地建造戰船備戰後,他仍然希望日本能夠和平地臣服於自己,而不至於再度勞師動眾,因此准許范文虎在八月再次派人跟隨日本僧侶去日本,「期以來年四月還報,待其從否,始宜進兵」。


然而,1280年2月,日本處死國使杜世忠等人的消息就傳回國內,斷絕了忽必烈想讓日本和平臣服的念頭;8月,戰爭機器就開始加速運轉起來,帝國各地的糧草開始向東南匯聚,沿海港口船塢的燈火徹夜通明。


準備一支龐大的艦隊顯然需要時間,然而,僅僅過了五個月,忽必烈就等不及了。至元十八年正月,忽必烈召集阿剌罕、范文虎等到大都商議征討日本,江南軍的準備也加快了步伐。


然而,當忽必烈在1279年發出建造軍艦的敕令逾兩年時,福建省左丞蒲壽庚向大汗報告說:「詔造海船二百艘,今成者五十,民實艱苦。」由此可見,要在一年時間內組建一支三千五百艘軍艦的龐大艦隊,實在是好高騖遠。關注微信:PMI-heller1898 於是,在忽必烈大汗的再三催促下,船塢里的材料在匆忙中準備、嚴格的工序被精簡;范文虎四處召集張世傑的舊部從軍,並「簡閱舊戰船以充用」,終於拼湊出了一支龐大的艦隊。只不過這些艦船絕大多數都是沒有龍骨、無法抵抗風浪的內陸河船而已。


林田憲三終於解開了忽必烈大汗的艦隊覆滅的謎底:這支貌似強大的艦隊,從入海那一刻起就是脆弱的,它的命運早已在江南的造船廠里被註定,颱風只不過施加了最後一擊。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日本物語 的精彩文章:

反X騷擾風暴與日本人的X意識
假如日本藝伎變成這樣 你還喜歡嗎?
日本三成妻子盼丈夫快去死,究竟有何深仇大恨
這麼可愛的「插畫壽司」你吃的下去么?
您可能感興趣

忽必烈為何兩次征伐日本都以失敗告終?
第二次中日戰爭:忽必烈是怎麼輸給日本的?
忽必烈曾兩次東征日本,為何都失敗了
遺憾,忽必烈兩次東征,為何都沒有拿下日本
二戰後真假天皇風波:日本曾冒出十幾位「天皇」
日本為何選擇進攻珍珠港?還是偷襲?真真是輸不起呀
日本戰敗投降後,曾在天津又向美軍投降了一次。為什麼?!
這幾款日本驅蚊神器,夏天絕對少不了!
日本音樂節盤點!夏天再熱又怎樣!就是要燥!
忽必烈為什麼沒能征服日本?
天下第一關,日本鬼子望而生畏,知難而退!
必看!當日本人說「やばい」時,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
再也不上當!日本小哥剁手試穿名牌後淚崩!
日本戰敗後,是如何賴掉對華戰爭賠款的?
洗白還是真相?日本大男子主義的背後竟然是這樣!
所謂修舊如舊,幹嘛要拿日本人當榜樣?
日本恐怖便當,一口都不想吃啊……
可怕!這一次瘋狂的日本人真的要「上天」了!
究竟是什麼讓「坐禪」風靡全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