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科學家宇宙探險源於科幻小說?

科學家宇宙探險源於科幻小說?

在我們先民的記憶中,月球並不遙遠,傳說中身形輕盈的嫦娥就飛到了那裡,而且月球上還有漂亮的宮殿,潔白乖巧的玉兔,以及被罰無休止地砍伐桂花樹的吳剛。只是這神話女子沒法飛回地球,只能住在月球上,與我們遙遙相望。這,可能就是中國科幻小說的萌芽吧?!


開拓宇宙處女地


到了19世紀工業化時代,野心勃勃妄圖征服全世界的人,到處尋找著探險的處女地。仰頭就可看到的月球,當然也在探險之列。只可惜那時的科學技術尚且無法將人送上太空,於是就有了法國人儒勒·凡爾納的《從地球到月球》和《環繞月球》,講述了幾個冒險家乘坐一顆空心炮彈前往月球的故事。這個空心炮彈做的登月艙,竟然和目前宇宙飛船上的返回艙十分相像。遺憾的是,冒險家們的探索失敗了,炮彈沒能在月球上著陸,只是在月球附近運行,成了月球的微小衛星。

科學家宇宙探險源於科幻小說?


威爾斯,第一次細緻描述外星球


比儒勒·凡爾納晚些出生的英國人赫伯特·喬治·威爾斯同樣對月球探險充滿激情,他杜撰了《登月第一人》,小說中的冒險家們成功登月,如同西班牙人發現了新大陸和印第安人一樣,冒險家們也在成功登月的同時,發現了月球人的存在。原來月球中間是空的,月球人就住在裡面,不必遭受月球表面的低溫和無氧環境的折磨。威爾斯在這部作品中描寫的月球表面的奇幻景象,與60多年後美國太空飛船阿波羅11號登月時發回的照片很相似。此外小說還生動地描寫了宇宙航行的失重現象以及人類在月球上軟著陸、飛船返回地球時在海中濺落等情景。這些看似天馬行空的幻想細節,卻包含著科學性,均被登月的宇航員證實是正確的。


其實,威爾斯和當時的主流科學界一樣,覺得月球上住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威爾斯認為離地球比較近的外星人應該來自火星,他想像了一些形狀宛若章魚、昆蟲的恐怖傢伙,懂得星際航行技術後,第一站就是霸佔地球。這篇名為《星球大戰》的小說在1938年被改編為本土故事在美國的電台播出,由於小說的描寫太逼真,很多聽眾信以為真,紛紛逃離家園。此事成為美國廣播劇史上的一段傳奇。2005年,《星球大戰》小說被改編為電影《世界大戰》,這一次觀眾們不跑了,輕鬆地坐在電影院里觀看火星人。在2005年全球票房最好的電影中,排名前兩位的都是科幻電影,都和外星人、太空有關。

科學家宇宙探險源於科幻小說?


太空科幻作家的超前創意


從1938年到2015年,將近80年過去,外星人如今已經不再新奇,人類前往異星世界也變成了平常事,這得益於科幻作家的不懈努力。在科幻小說中,外星世界和外星生命多得數不勝數,為了克服星球間遙遠的距離,小說家們嘗試了各種太空旅行的方法,描繪了超光速、零點能、蟲洞、摺疊空間、超空間、量子隧道效應、超光速粒子等五花八門的飛行方式,其中最匪夷所思的,恐怕當屬道格拉斯·亞當斯在《銀河系漫遊指南》中所採用的無限非概率驅動器。這些幻想出來的飛行器推進方法,有的能給科學家啟示,比如劉慈欣在《三體》中提的曲率驅動,一些科學家就正在研究曲率驅動裝置,並且從理論上計算出這種裝置能實現10倍光速飛行。


科學家宇宙探險源於科幻小說?科幻電影中的太空戰爭場景往往需要用到精緻的飛船模型(攝影/苗若玖)


科幻小說與現實科研成果驚人的相似

但科幻小說不是科學預測,無法要求小說中的每一個科技構想都能在未來變成現實。科幻小說僅僅只是做出大膽的基於科學的想像,因為它踏實的理論依據,常常給現實中的科研技術人員以啟發。1969年第一次登月的宇宙飛船,像是在致敬儒勒·凡爾納《從地球到月球》中描述的載人炮彈,它的承載人數、飛行速度、月球著陸點、返回地球後的降落地點都與小說中描寫的差不多。這些驚人的巧合,恰是科幻小說的神奇魅力。


中國科幻的太空征程


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是人不能永遠生活在搖籃里。仰望星空,憧憬遙遠的太空深處,這是我們血脈中就藏著的遺傳密碼。因而,科幻小說中的宇宙航行、太空探索類作品非常之多,在中國科幻界也不例外。


科學家宇宙探險源於科幻小說?


太空題材,中國科幻開山之作

中國第一部科幻小說就是有關太空探索的主題,是由晚清作家荒江釣叟在1904年發表的《月球殖民地小說》,這部用文言文寫成的科幻小說,宣示了中國人最早的太空之夢。巧合的是,50年後,新中國的第一篇科幻小說——鄭文光先生的《從地球到火星》,同樣是太空探索的題材,小說講述三個渴望宇航探險的中國少年,偷偷開飛船前往火星的故事。這部作品在《中國少年報》刊出之後,竟引發了北京地區火星觀測熱潮,人們在建國門的古觀象台上排起長隊,足見太空科幻對人們的吸引力和號召力。鄭文光先生隨後以太空探索為母題創作了許多作品,如《火星建設者》《戰神的後裔》等,其中尤以《飛向人馬座》最為出色。


科學家宇宙探險源於科幻小說?


中國太空科幻小說題材多種嘗試


近20年來,中國科幻小說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太空探索題材上也做了更多的嘗試,產生了各種風格和類型的作品。氣勢磅礴的,有把星球當成宇宙飛船的《流浪地球》,有從整體文明的角度描述宇宙級文明戰爭的《三體》系列小說,有反抗宇宙災難的《逃出母宇宙》;驚險刺激的,有將人冷凍起來的《飛向冥王星的人》,有和恐怖分子爭奪月球的《月球背面》;現實主義的,有清潔太空反射鏡以便增加糧食產量的《中國太陽》,有試圖利用太空光伏發電的《種太陽》;還有用學術論文方式來寫未來宇宙史的《愛,生命與希望——簡明銀河社會分析史》;有關注太空倫理問題的《長歌行》等等。這些小說強調對科學技術細節的描寫,描述了一個又一個虛構卻又無比真實的科學幻想世界,激勵和鼓舞著人們將目光投入天際,投入到我們暫時無法觸及的地方。

科學成就撥動科幻小說迷的心弦


20年前,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對於普通人來說還是神秘的所在,普通人想到現場觀看火箭發射是難上加難。現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對外開放了,但需要在荒涼的戈壁灘上驅車4個多小時,這絲毫也阻止不了人們的熱情。每當飛船發射的時候,這裡總是擠滿了來自天南地北的觀眾,他們在火箭點火的轟鳴聲中,感受著腳下的強烈震顫,有的人甚至淚流滿面。他們中的許多人都是閱讀科幻小說成長起來的,尤其是太空探索題材的科幻小說,撥動著他們的心弦。


思想必須攀登到雲層之外,在星球的上空俯瞰大地。這是我們總想到太空中去的原因,也是科幻小說中太空探索題材永遠佔據重要地位的原因。如果人類真的想最終成長為星際文明,那麼我們就必須再大膽,讓我們的思維跳出所有的條條框框,才能追得上銀河中閃爍的智慧光芒。


追逐星空的誘惑,是為了我們更勇敢地前行。


(作者:凌晨)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百科 的精彩文章:
您可能感興趣

多重宇宙:科學還是科幻?
【科幻小說】奇蹟
科學家談人工智慧:離科幻電影還很遠
專訪劉嘉麒:科幻是基於科學的幻想 並為科學創新提供靈感
科幻微小說 無限宇宙
《科學小飛俠》真人版科幻電影!
科幻會影響科學嗎?
華裔科幻作家劉宇昆:我的心略大於整個宇宙
虚拟现实≠科幻?
科幻美文——宇宙隨想
科幻作家陳楸帆:科幻小說是應對焦慮而誕生的文學形式
科幻微小說 雨之家族
軟科幻小說之王蘇禹《新世》掀起軟科幻文學崛起
科幻微小說
江曉原:《新科學史:科幻研究》自序
用腦電波說話?斯坦福大學最新研究讓科幻成真
科幻、科普、科學結合經典,《宇宙的光榮》再版
【科幻小說】禮物
微型科幻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