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楊渡:對仇恨的語言,保持警覺

楊渡:對仇恨的語言,保持警覺

對仇恨的語言,保持警覺


文|楊渡


(台灣作家)

近日,一個自稱「公民記者」的「台獨」女子因羞辱從大陸來台的老榮民,引起民間公憤,朝野共同譴責。隔天早晨,我去參加102歲老藝術家張光賓的告別式。他也是一位老榮民。


我認識張光賓老先生的時候,他已經97歲。我是為了「兩岸中華語文知識庫」去請他題字。他鋪平一張紙,一筆一畫,以他擅長的行草寫下蘇軾的《定風波》,又教我如何輕鬆自在寫出草書的韻味。寫到最後,他一校正,少了「歸去」兩個字,於是笑著補上,自己一邊看一邊笑:這掉字的,怎麼寫得特別好!

楊渡:對仇恨的語言,保持警覺


張光賓,(1915-2014)著名書法家、書法研究者。


張光賓1915年生於四川達縣香爐山,在川陝交界處2000米高山上的鄉村。他18歲初中畢業就在家鄉教小學,又讀了一年簡易師範科,後來擔任小學的校長,教一到六年級的孩子。二十幾歲時覺得學識不足,輾轉求學,後就讀國立藝專(由於抗戰軍興,這是由杭州藝專和北平藝專合并而成的學校)。他因此受教於傅抱石、李可染、豐子愷、黃君璧、高鴻縉等名家。傅抱石不教畫畫,而是上繪畫史論的課,上課時隨身帶的黑布包里總有三本書:一本線裝的唐代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另外兩本是傅抱石的手稿《石濤上人年譜》和《摹印學》。當時要覓得一本畫論書籍非常不易,他和兩位同學向傅抱石借得書本和手稿,在桐油燈下日夜趕工,不到月余,就以工整小楷各抄錄一份完成,對繪畫史論做好踏實的學問。那三本毛筆手抄書走過戰爭歲月,流浪兩岸,一直完好的保存在張光賓的身邊。

楊渡:對仇恨的語言,保持警覺



傅抱石 雲中君和大司命 114×315cm 鏡心 設色紙本 1954年

1945年畢業後,他赴東北擔任刊物主編,後從軍,隨部隊來台,擔任文書工作,直到55歲退伍。為了一圓他的書畫夢,他轉入故宮,從最低階的助理幹事做起,卻以其紮實的元四大家與水墨畫研究,得到高度肯定。在故宮他最著名的莫過於與徐復觀為《富春山居圖》所打的筆仗。1974年,故宮的學者們因館藏作品元代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與儒學大師徐復觀打筆墨官司,張光賓根據地方志指出徐復觀考據上的錯誤,所謂的「富春山居」是指自古以來就是山城的富春(杭州富陽),而不是徐復觀以為的「富春山」(現今建德七里瀧)一帶。紮實的考證進一步辯明了「無用師卷」和「子明卷」《富春山居圖》的真偽,國寶出處與身份的爭議,終於得到定論。這也為2011年的兩岸《富春山居圖》山水合璧建構了學術基礎。


富春山居圖是元朝書畫,畫家黃公望為鄭樗(無用師)所繪,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全圖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當,墨色濃淡乾濕並用,極富於變化,是黃公望的代表作,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他一生有教無類,學生無數。早年幫助自己孩子成家後,他就把所有積蓄和作品都用來幫助學生。舉凡學生要辦展覽缺錢,讀書缺學費,活動缺支持,他都全力相助。他自己的房子也安排好了,百年之後,捐給故宮,作為海外研究者的學人宿舍。一百歲時,他清清爽爽辦書畫展,一無牽掛。何其瀟洒自在。


這樣的生命,是老榮民,也是老兵,更是藝術界人人敬重的前輩。誰有資格叫他離開台灣?誰比他奉獻更多?不要說離開台灣,我們多麼希望像張光賓這樣的老先生可以多活在這土地上,為這世界造福更多的孩子,創作出更美好的作品。

楊渡:對仇恨的語言,保持警覺


張光賓作品:草書杜甫詩《旅夜書懷》(112cm×34cm)


那一天看到「台獨」女子的嘴臉,我感到的不是震驚或憤怒,而是傷心。枉費大陸文化界的朋友稱讚台灣的人文風景,台灣人卻如此互相傷害,自我踐踏。最傷心的莫過於我終於看到人性惡的極限。原來,人可以在政治的扭曲下,互相仇恨,彼此踐踏,把惡與暴力發揮到這個地步。


坦白說,沒有人有權力宣稱自己是這片土地的主人。幾千年前,台灣的住民是南島移居過來的少數民族;四百年前,明朝鄭成功帶來的軍隊與屯墾農民,難道可以叫清朝移居台灣的人是外省人,叫他們滾回唐山去?而1949年移民台灣的兩百萬軍民,為台灣所做的奉獻,無論是國防安全、經濟建設、文化創造、社會繁榮,所起的作用,豈是政治口號可以掩蓋的?

更何況在一百年來的現代化過程中,我們都是離鄉背井的漂泊者,離開故土,流浪各方討生活,我們何曾是土地的主人?


然而,最讓人痛心的,毋寧是那種仇恨的暴力語言。歷史已經證明,仇恨與暴力一經挑起,就會引起另一方仇恨的反撲。以後的台灣,會不會進入仇恨的時代,這才是讓人憂心的。

楊渡:對仇恨的語言,保持警覺



2015年,87歲台灣老兵汪呈松67年後與大陸女兒相認


所幸,在這一場仇恨之後,原本以爆料為能事的台灣媒體,終於把目光轉向了老兵,報道起一些溫暖的故事,特別是一生孤苦伶仃卻把所有積蓄捐獻給貧困孩童、弱勢家庭的事例。剛剛發生的故事是一個老榮民捐了三千萬台幣遺產。而許多「外省」的第二代,也開始覺醒到「台獨」意識背後的法西斯種族主義。


對「台獨」有集體的警覺,這或許是台灣的救贖吧。


刊於《財新周刊》2016年第24期。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財新文化 的精彩文章:

張郎郎:我和易家兄妹的故事
《裘力斯·凱撒》與「特朗普現象」
跨界學人布魯納
話劇《大商海》贈票
馮克利:歐洲人阿克頓
您可能感興趣

語言的邊界:對於不可言說之物,必須對之保持沉默
愛的語言是寧靜的
李航、洪波:聽覺與語言識別
擁抱,是彼此的無聲語言
方言實驗室:一群語言不通的人是如何溝通的?
吳昕談被男藝人粉絲語言攻擊,潘瑋柏稱:我都替你還回去
鮑棟:視覺、語言與現實
陳子庄:繪畫是無聲的語言
你的語言是甜美的清流,是污濁的暗流,別侮辱你的愛人!
王垠:如何掌握所有的程序語言
來自健身界的偏見,你是網路語言暴力的幫凶嗎?
戀愛助攻:如何傳達愛的語言?
最深的傷害永遠是:語言
美國一對情侶自稱懂得鱷魚語言,能與它們交流,無懼任何鱷魚
孫權無意中說一句氣話,卻語言了中國最悲慘的歷史!
愛,是人類共通的語言!!
設計的語言!視覺的表達
語言暴力對孩子的傷害,不亞於交通意外!
語言是怎麼影響我們的思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