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結束皇道派與統制派的分歧,「二二六兵變」讓日本軍刀指向中國

結束皇道派與統制派的分歧,「二二六兵變」讓日本軍刀指向中國

結束皇道派與統制派的分歧,「二二六兵變」讓日本軍刀指向中國


歷史上的1936年7月12日這一天,17名死刑犯在東京澀谷區宇田川町的陸軍刑務所被執行槍決。半年前,他們都日本陸軍中的青年軍官, 1936年2月26日的那個飄雪寒夜,正是這群青年軍官帶領著1400餘名士兵發動軍事政變,多名政要或死於非命,或身受重傷,殺戮進行了整整一夜,這場兵變改變了日本,改變了亞洲,也改變了世界。


皇道派與統派分歧:打蘇聯還是打中國

20世紀30年代的日本,軍部當國雖已是大勢所趨,但陸軍與海軍的矛盾由來已久。而在陸軍中也派閥林立,而最主要的兩派即是以小畑敏四郎為首的「皇道派」和以永田鐵山為首的「統制派」。


皇道派是「超國家主義」、「超天皇中心主義」,諸如「皇國」、「皇軍」都是皇道派掛在嘴邊的常用詞,他們將高層政要視為「君側之奸」,叫囂要「清君側」實現「昭和維新」。


與皇道派的激進比起來,統制派則顯得「保守」許多,參謀是這個團體主要的組成人員,儘管他們也將「國家革新」的希望寄託于軍部,但不贊同對內使用武力,而是「在現行憲法下合法地開展國家革新的辦法」。


結束皇道派與統制派的分歧,「二二六兵變」讓日本軍刀指向中國東條英機

從對外主張來看,皇道派代表小畑敏四郎認為「日本最大的威脅是蘇聯,沒有什麼比蘇聯更需要我們防備的……日本在蘇聯強大之後與之開戰,顯然不會是有利的,所以比較好的方式是在那之前先予以打擊」。而統制派的永田鐵山則認為,「在蘇聯尚未強大之前,在一旁存在一個因反日排日而敵視日本的中國……因此,首先應該徹底打擊中國才是」。


皇道派的理論基礎為「預備戰爭論」,而統制派的理論基礎是「中國一擊論」,兩者都主張對外發動戰爭,只是對象不同而已。


結束皇道派與統制派的分歧,「二二六兵變」讓日本軍刀指向中國


皇道派「暴走」失敗遭清洗


由於皇道派以「天皇親政」為旗號,所以當學者美濃部達吉提出「天皇機關說」(主張統治權歸屬於國家這個法人,日本天皇只是憲法下的最高統治機構),立即引起皇道派的強烈反彈,引發1935年的「天皇機關說事件」,所有支持此學說的學者均受到軍部打壓。皇道派過於激進的做法引起天皇的不滿,並在1935年7月,借人事調整之機,將一大批皇道派軍官轉入預備役,或調離樞要部門,這種調整引起了皇道派軍人的憤怒。1936年2月25日夜,一群皇道派的基層軍官在被調離東京之前,發動了「二二六兵變」。

叛軍雖以「尊皇」為旗,但他們的行動明顯帶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意味,這是天皇最不能容忍的。再加上天皇對皇道派早已不滿,因此,天皇大為惱火,極力要求陸軍鎮壓叛軍。


結束皇道派與統制派的分歧,「二二六兵變」讓日本軍刀指向中國杉山元


「二二六兵變」被平息後,最直接的影響就是陸軍中的皇道派遭到了大清洗,本庄繁、荒木貞夫等皇道派高級將領或被撤職、或被編入預備役,山下奉文即使後來在二戰中「屢立戰功」,也因是皇道派出身而長期不受重用。皇道派的衰落使日本軍部走向統一,東條英機、杉山元等統制派將領獨攬軍政大權,「中國一擊論」最終成為主流思想。也就是這一年的7月,盧溝橋的槍聲震驚了世界,中國陷入前所未有的戰爭苦難。


轉載須徵得本頭條號作者同意,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元明之前的大理國:皇帝紛紛禪位為僧
黃歇將懷孕妻子獻楚王,陰謀篡國?《羋月》三觀盡毀!
古代醫患關係:皇家治病不苛責醫生
勃列日涅夫時代 :在笑話中,蘇聯陷入泥潭
他「最有可能統一中國」,遭算計圍困一夜白頭,深惡日本死因成謎
您可能感興趣

總統制VS內閣制——民國成立前夕孫中山與宋教仁之間的分歧
又一個獨裁國家的誕生?土耳其變總統制國家,敵對兩派開始互撕了
兩百年的政治搖滾樂:法國半總統制的前世今生
美國歷史匯聚:實行總統制的美國 在歷史上也出現過一位皇帝
馬克龍勝了,文在寅也贏了,那麼法國和韓國的總統制有何異同?
日本朝野激辯修憲,安倍欲恢復「文官統制」拉攏小池合作
湧入偽滿的日本圖書——日偽對東北圖書出版業的統制
五百公里突擊 北斗系統制導僅10米誤差 可「空中跳舞」的導彈
汪偽政府的物資統制與淪陷區的棉花走私
實行總統制的美國 在歷史上也出現過一位皇帝
修憲公投結果揭曉,土耳其成為總統制國家
奇葩!副總統制裁俄羅斯,捎帶給總統上腳鐐?
土耳其公投選擇了總統制:埃爾多安將成為「帝王般」的總統
正發黨正式提交憲法修正案,土耳其接近成為總統制國家|周觀中東
修憲公投獲勝,埃爾多安圓夢總統制,土耳其下一步走向何方?
掛機送人頭?《王者榮耀》推出審判系統制裁豬隊友
「建電廠,查水表」:戰時日軍統制下的水電工業
美國即將重登月球!美副總統制定重返月球計劃
景德鎮傳統制瓷工藝首份地方標準出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