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貓鋼琴與虐待:假想音樂裝置的奇妙發展史

貓鋼琴與虐待:假想音樂裝置的奇妙發展史

貓鋼琴與虐待:假想音樂裝置的奇妙發展史



利維坦按:我們可以把我們的很多器官理解為某種介面——口腔、生殖器什麼的,該接的時候都接上了,當然,耳朵也是介面,想聽音樂的時候塞上耳機。如果說儒勒·凡爾納小說里的童音裝置是早期幻想的粗暴人機結合,那貓琴就算是祖師爺級別的了(話說那時候的有閑人是有多愛虐貓)……

有關文中的奇才基歇爾,可以看之前推送的《曠世奇人僅一位:基歇爾》(點紅字直接取閱),比一比誰的腦洞更大。


文/Deirdre Loughridge、Thomas Patteson


譯/黃小吉(在水譯方)、Youish、夜之帝王


校對/鳳梨、葫蘆僧

原文/publicdomainreview.org


迪爾德麗·洛克里奇(Deirdre Loughridge)和托馬斯·帕特森(Thomas Patteson)是奇幻樂器博物館的館長,他們研究假想音樂裝置奇妙的發展史,這些假想音樂裝置包括由哀嚎的貓咪發聲的鋼琴和弗朗西斯·培根在17世紀設想出的一種實驗性聲音處理器。

貓鋼琴與虐待:假想音樂裝置的奇妙發展史



羅伯特·弗拉德的《音樂聖殿》,是17世紀神秘學學者在抽象工藝領域的偉大貢獻之一。圖片出自他的書《兩個世界的歷史》(Utriusque cosmi)

手上的工具為我們的工作提供幫助或指引,心中的工具幫助我們理解或讓我們保持謹慎。


——弗朗西斯·培根


很多博物館都專門展覽樂器。在柏林和布魯塞爾、巴黎和菲尼克斯的樂器博物館裡,遊客們可以欣賞到很多來自不同時期和地方的樂器。漫步在這些博物館,人們可以欣賞到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精湛的製作技巧或法國大鍵琴華麗的製作工藝,可以流連品味被遺忘的古董珍品如海號樂器,或夭折的實驗性樂器如阿道夫·薩克斯的七鍾角。


遊客的觀賞路線可以隨著一整套樂器材質的變化行進,從文藝復興時期的木質和金屬樂器到現代的塑料和電子樂器,遊客可能會驚訝於利用琴弦振動、空氣柱和共鳴體共鳴這些物理現象發明出的樂器類型竟如此之多。


然而,有一種類別沒有包括在其中,也就是我們所說的「fictophones」,即假想音樂裝置。雖然這些音樂裝置一定程度上不那麼切合實際和不可能,因此沒能變成實物,但是它們以文字、圖畫,甚至詳細圖解的形式提出了各種可用的方法來引出我們對事物的無限遐想。有人可能認為,假想音樂裝置因為不是實物,所以不應該在樂器博物館這種用於展現文化歷史和保存文化遺產的地方有一席之地。即使這樣,這些音樂裝置還是以其特有的方式存在著。此外,它們不僅與音樂生活如影隨形;還構成了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展示虛構和現實之間微妙的差別。假想音樂裝置一點都不遜色於你握在手中的樂器,它們作為心靈與世界之間的介面,勾畫著我們的意識和行動。

貓鋼琴與虐待:假想音樂裝置的奇妙發展史



由阿塔納斯·基歇爾在其著作《音樂總論》(Musurgia Universalis,1650)中虛構出的一種奇異的樂器。他在書中也介紹了下文中的「貓鋼琴」。


讓我們從弗朗西斯·培根的「發聲屋」說起,根據培根在其著作《新亞特蘭蒂斯》中的描述,這一裝置是用於調節聲音的。《新亞特蘭蒂斯》(1626)是一個烏托邦式的作品,講的是一個來自歐洲的旅行者在海上迷失了方向,偶然發現了一群生活在本塞萊姆神秘島的人。「發聲屋」是本塞萊姆國家資助研究中的一個聲學項目,該項目旨在研究大自然的運作規律,並將之運用於現實世界造福人民。接下來,讓我們看看本塞姆的科研所所長是如何向他的外國客人解釋「發聲屋」的:

我們還有發聲屋,這種工具是用來實踐和演示各種聲音及其形成的。我們有著(它能發出)由1/4音階和較少滑音形成的合聲,這是你們沒有的。還有各種各樣你們不知道的樂器,有些演奏出的音樂比你們的更加美妙,搭配鐘聲和鈴聲更是優雅又悅耳。各種各樣的樂器能使輕微的聲音變得宏大低沉,使宏大的聲音變得悠揚高亢;能在保存原調之下發出各種震音和顫音;能表現和模仿人們說話的聲音和音節,以及各種鳥啼獸叫;放在耳朵上的助聽器可以大大提高聽覺;還有各種各樣的人造回聲,把聲音多次反射,從而使得迴響變得更大聲、更尖銳、幅度更廣。是的,這樣可以使得接收到的聲音和音節與原先的發生變化。我們也有特別的方法用大箱子或管子製造聲音(按奇怪的排列和間距來擺放它們以達到這樣的效果)。

貓鋼琴與虐待:假想音樂裝置的奇妙發展史



弗朗西斯·培根設想的「發聲屋」


培根的發聲屋是假想的,是對可能出現的事物的想像。如今很多讀者發現它們有預言性,而且諸如「各種各樣的音樂設備對於你來說同樣也是未知的」這樣的句子非常吸引人,彷彿作者已經預見到了電子合成器和磁帶的出現。但如果這樣來看發聲屋便脫離了它們所處的時代,脫離了培根推測的管樂器、鍾樂器和弦樂器的實驗。另外,忽視它們的預知功能,會讓虛構的事物無法脫離現實。比起預知性,培根的發聲屋更標誌著假想音樂裝置的力量可以改變世界——它們可以發揮磁一般的力量,吸引(或抵制)某些的思想和行為模式。


探索電子樂器的先驅之一,達芙妮·奧拉姆,是培根《新亞特蘭蒂斯》的忠實讀者。1958年,她在自己參與創立的一家無線電音樂工場的門口,張貼了一篇關於發聲屋的文章。這家新成立的工場隸屬於BBC旗下,專門開發電子音樂。在電子音樂的初期發展階段,人們根本不清楚哪些技術和聲音是有價值的,也不知道可以從當下音樂的哪些方面改進。奧拉姆對培根的發聲屋的借鑒表明了在這種情況下想像可以照進現實——不僅是通過個人的創造性思維,而且也通過集體的奇思妙想照進現實。假想音樂裝置讓創意成真的願望(或者恐懼)不斷發展。正如培根自己所說:「心中的工具幫助我們理解或讓我們保持謹慎。」


培根的發聲屋說明一個時代對科技的想像會在下一個時代成為現實——我們將拭目以待。但也可能通過這個過程走向不同的結果。比如阿塔納斯·基歇爾在他的聲學著作《聲學發明》(Phonurgia nova,1673)中提到的「蝸形音管」(tubo cochleato),是一種擴音設備。基歇爾的學生,菲利波·波納尼也在自己的書《用於展覽和講解、放滿探測儀的樂器陳列室》(1772年)中討論了這個設備,書中也描述了歐洲人民普遍使用的和來自世界其他地方的樂器。正如波納尼所言,蝸形音管比普通的直管擴音效果要好得多;大自然便能證明這一點,例如野兔等一些易受驚的小動物們的耳朵就是螺旋狀的。但讓人類做一個如天然之作般完美的螺旋是極其困難的,所以人們幾乎不可能製造出蝸形音管,波納尼那個時代也沒人能用上這種擴音器。

貓鋼琴與虐待:假想音樂裝置的奇妙發展史



蝸形音管:圖片摘自菲利波·波納尼的Gabinetto Armonico(1723年)


事實上,蝸形音管只是純理論上存在的東西,並不實用。但是直到後來人們發現了聲音傳播的奧秘,這一設計才顯現出其致命缺陷,因為它不僅超出了人類工藝水平,而且也不符合基本的物理原理。但在基歇爾和波納尼看來,這種樂器卻是真實存在的。毋庸置疑,基歇爾眼中的世界,包含著許多我們常人視為虛幻之物的東西(比如,約翰·格拉西提到過的龍)。而蝸形音管作為衡量我們所見的現實和基歇爾的現實之間的差距,它(就像龍一樣)證實了研究和實驗有著戳穿虛幻的力量。與此同時,可能更加教人心神不寧的是,波納尼在其書中向我們展現了圖像和文本的力量,通過一些理論和經驗來描繪可能真實存在的事物。


同樣,理論和經驗還催生了貓鋼琴這個神奇的裝置。這一裝置的圖像最早出現在16世紀晚期,上面畫的是一群貓咪作為發聲體排成一行,由手指驅動。它比鋼琴的出現早了一個多世紀,而在那個年代人們通常稱之為貓鍵琴或是古鋼琴。該圖像摘自一本寓意畫冊——約翰·西奧多·布萊的「Emblemata saecularia mira et iucunda uarietate saeculi huius mores ita exprimentia ut sodalitatum symbolis…」(1596年)。這一場景名為「沒有音樂比邁達斯的耳朵甜蜜」,它描繪了一群混雜的動物們和演奏者。這裡的邁達斯影射的是弗里吉亞某位國王,對於那些更喜歡聽潘神吹緒任克斯(譯註:希臘神話里阿耳卡狄亞的山林女神,一天緒任克斯發現自己被潘追逐,在即將被追上的時候,緒任克斯請求父親河神拉冬把她變成蘆葦。緒任克斯變成蘆葦後,當有風吹過時,蘆葦就發出憂傷的曲調。潘神依依不捨,神迷意亂地折下了七段蘆葦,接成了一種樂器,並以緒任克斯命名)而不是阿波羅演奏七弦琴的人,他的懲罰是割掉他們的耳朵,安到驢子身上去。

貓鋼琴與虐待:假想音樂裝置的奇妙發展史



第一張關於貓鋼琴的圖像,出自約翰·西奧多·布萊的《Emblemata》(1596年)


從一張混雜又滑稽的圖片開始,貓鋼琴的用途也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這是人們始料未及的。在17世紀50年代之前,它一直是一種傳奇性的音樂療法的工具。據說,一位患有抑鬱症的義大利王子看見鋼琴里的貓咪因為尾巴被針刺而喵喵直叫,覺得實在太有意思了,病便不治而愈。19世紀早期有一位醫療理論家約翰·克里斯蒂安·雷爾則對貓鋼琴的治療功效有不同的看法。他在自己的一本關於精神病患者心理治療的專著《狂想曲在嚴重精神錯亂治療上的運用》(1803年)里表示,貓鋼琴對於治療那些無法關注真實世界的空想者們可能會有幫助。他生動地描述道:


這些貓排成一行,尾巴朝後,就放在那些裝有尖刺的琴鍵下面。按下琴鍵,困在其中的貓咪們便會叫出聲來。用這種樂器演奏賦格曲,生病的人看到時便會迷上它們的神情和表演,會讓羅得的妻子自己從昏迷狀態中恢復意識。


18世紀,有一個叫做路易斯·伯特蘭·卡斯特爾的巴黎人用另一個實驗性的假想音樂裝置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即音樂中重要的是各種聲音的組合,而不是單獨的聲音本身。人們可以將許多隻貓痛苦的叫聲組合成音樂,說明了「聲音本身並不美妙,音樂的美妙則是來自於旋律搭配、聲音的和諧組合及其多樣性變化」。


貓鋼琴或"Katzenklavier",源自加斯帕爾·肖特的「Magia universalis naturae et artis」。

貓鋼琴與虐待:假想音樂裝置的奇妙發展史



貓鋼琴的插畫,摘自《自然》(La Nature),卷十一(1883年)。


毫無疑問,貓鋼琴以其荒誕性風靡了幾個世紀,但人們認為它的想像是合理的,這也展現了真實世界不光彩的一面。貓鋼琴揭示了音樂和虐待之間有讓人不快的聯繫——即人們對聲音的藝術加工與他們對發聲體的冷酷無情。這二者都是由琴鍵介面驅動,人們可以通過它演奏各種旋律,卻無視它們的來源。在人們熟知的樂器史上幾乎沒有這種將琴鍵用於折磨虐待的例子【 有一個罕見的例子:人們在一座18世紀的小型立式鋼琴上發現了一行題字:「intactum sileo percute dulce cano」(不碰我,我便默然不語;敲打我,我便唱出美妙的歌曲)】 ,但它卻是假想音樂裝置中的先驅和代表。儒勒·凡爾納通過將貓替換成人來表明著其中的關係:他在自己的短篇小說《升D先生和降E小姐》(M.Ré dièze et Mlle Mi bémol,1893年) 中,讓一個音樂家給風琴裝配了兒童的聲音。從一個擁有升D音高(音樂理論中叫做re sharp)的兒童視角看,真相是令人震驚的︰


接著氣流脹滿我的胸口,它被熟練地控制著,使得旋律從我的嘴唇溢出。我不想出聲,但是控制不住自己。我只是一個被琴師操控的工具,他的手一觸及琴鍵就如同打開了我心臟的閥門。


然而,作為風琴的一種,鍵盤樂器在電影《吹牛大王歷險記》( The Adventures of Baron Munchausen,1988年)中的形象更加殘忍。這種樂器被稱為「Torturetron」,是將長釘釘入人體的兩側,將人們痛苦的呻吟作為傳統管樂器的伴奏。

貓鋼琴與虐待:假想音樂裝置的奇妙發展史



「不是他逃避(Pas un son ne s』échappe…)」,是喬治斯·魯為儒勒·凡爾納的第一版《昨天和明天》(Hier et demain,1910年)所作。


凡爾納的風琴和Torturetron的例子向我們展示了假想樂器的警示作用——告誡我們在這個時代,我們的許多工作都在鍵盤和其他介面的輔助下完成,因此不再需要自己動手去做也能做得好。值得注意的是,假想音樂裝置自19世紀流傳至今,其規律性不斷發展,與此同時新技術的發展也引發了人們對於它將給人類帶來不良後果的擔憂。例如,在工業化發展的上升階段,法國漫畫家 J·J·格蘭維爾在自己的書《另一個世界》(Un autre monde)中曾設想舉辦一場由智能的、蒸汽發動的樂器演奏的夢幻版「蒸汽音樂會」,裡面會表演的曲目有《探險:200支長號的樂曲》、《火車頭:200馬力的低壓交響曲》及《自我與非自我:C調哲學交響曲》 。他的自動化技術曾讓人著迷,也讓人不安,表達了人們對於這種日益強大的技術深感不安的矛盾心情。

貓鋼琴與虐待:假想音樂裝置的奇妙發展史



插畫摘自:J·J·格蘭維爾的《另一個世界》(1844年)。


夏爾·波德萊爾在1855年這樣說道:「隨便問一位受過良好教育的法國人什麼是社會發展,他會回答你蒸汽、電力和煤氣照明。」而如今,我們理解的社會發展是數字網路、人機介面和生物技術。這些是20世紀乃至21世紀假想樂器研究者們的靈感所在,這些研究者中有帕特·卡迪根,她在自己的賽博朋克小說《合成人》(Synners,1991年)中詳細描繪了大腦插座將在音樂視頻生產中的作用。此外還有理查德·鮑爾斯,他在小說《奧爾菲奧》(Orfeo,2014年)中設想了在DNA中設置音樂編碼。

貓鋼琴與虐待:假想音樂裝置的奇妙發展史



帕特·卡迪根的賽博朋克小說《合成人》(Synners,1991年)


格蘭維爾、卡迪根和鮑爾斯的例子不僅介紹了假想音樂裝置,也展現出其明顯的世俗傾向:他們都設想在不久的未來自己虛構的東西會被發明出來。在假想樂器的歷史上,人們可以相當精確地估算到未來的方向。轉折點出現在1771年,這一年,由路易斯·塞巴斯蒂安·梅西埃所著的小說《2440年》出版了。這本小說烏托邦的背景設定讓人聯想到培根的《新亞特蘭蒂斯》:劇情同樣是一個外鄉人來到一個新的地方,這裡正在研究造福人類的新科技,在聲學領域,人們發明出一種能模仿各種聲音的彈簧裝置,讓國王聽到戰爭的哀鴻遍野,以此勸告國王不要發動戰爭。但是培根書中的音樂屋出現在同時期的異邦,梅西埃書中的彈簧出現在700年後自己的家鄉(即2440年的巴黎)。這部小說被公認為是第一部將故事背景設在未來的成功之作,適時地激發了人們對於未來生活的展望。比如人們想像出,在25世紀會有下圖所示的這種神奇的郵政氣球,它會將在空中傳遞信件並且在船頭打造一隻管風琴。

貓鋼琴與虐待:假想音樂裝置的奇妙發展史



插圖為25世紀的郵政氣球,由巴爾塔薩·安東·鄧克所繪,約1784年。


想像力往往可以激發無限可能性,可以不顧客觀條件地自由發揮。但是在假想音樂裝置的博物館逛一逛就會發現,實際上就像壯觀的河渠是由小溝渠逐漸形成,未來主義假想樂器也是沿著這樣一條溝渠中慢慢發展的。它未來發展的方向也會沿著如今社會科技發展的方向前進——這就導致了當人們回想起從前的展望,會覺得它們十分古怪,上文中假想的2440年熱氣球就是一例。科技發展的進程也不總是很漫長。18世紀以前,假想音樂裝置要麼出現在同時期的異邦(如培根的發聲屋),要麼是在歷史上存在過,但已經遺失(如蝸形音管)。因此,假想音樂裝置博物館不僅同時展現了現實和幻想,還展現了不為人知的想像史。它呈現出許多沒有被採納的創造性方案,這些方案被日益發展的技術遮蔽了光芒,但它們一旦被發現,仍可能給我們呈現新的事物。


有關作者:


迪爾德麗·里奇是一位音樂理論家,主要研究音樂史和技術史。她在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任教,在她的博客「幽靈和節拍器」中撰寫關於音樂和技術的文章。她即將出版的新書——《海頓的日出,貝多芬的陰影》,探討了塑造浪漫音樂思想的視聽文化,並在2016年5月由芝加哥大學出版社出版。


托馬斯·帕特森是一位居住於費城的音樂理論家,主要研究現代音樂、技術和實驗藝術。他在柯蒂斯音樂學院任教,是園丁鳥副館長。他的第一本書,《新音樂樂器》(Instruments for New Music)由加利福尼亞大學出版社於2015年11月出版。


?


嗯,貓琴你肯定是得不到了,但你或許可以得到一款價值2699元的treVolo攜帶型靜電藍牙音箱:

貓鋼琴與虐待:假想音樂裝置的奇妙發展史



僧多粥少,只能是評論里點贊數最多的前兩位用戶可以免費獲得了。我會在6月1日上午9點為截止點(說的當然是北京時間),到時也請獲獎用戶將你的姓名+地址+聯繫方式發送到我的郵箱:


wumiaotrends@163.com


掃二維碼進黑市,裡面有這個星球上你想不到的狠貨。你也可以通過閱讀原文的方式,在利維坦店裡轉轉。

貓鋼琴與虐待:假想音樂裝置的奇妙發展史 點擊播放 GIF/580K



「利維坦」(微信號liweitan2014),神經基礎研究、腦科學、哲學……亂七八糟的什麼都有。反清新,反心靈雞湯,反一般二逼文藝,反基礎,反本質。


投稿郵箱:wumiaotrends@163.com 合作聯繫QQ157571102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利維坦 的精彩文章:

初級佛教現象的神經科學
安靜才是在宇宙中生存的王道?
恐龍變鳥的奇趣旅程
海豚在對你微笑?你想多了
你會是一個隱性的自戀者嗎?
您可能感興趣

藝術琴的音樂思想
音樂小白也能玩轉的烏克麗麗,學樂器就像玩遊戲
盤絲洞不要亂闖!蛛絲造琴弦,生物技術讓音樂更美妙
愛聽音樂的狗狗和調皮萌寶
古琴音樂的意境特徵
室內古典音樂樂器:豎琴
快跟隨《音樂塗鴉樂園》,重溫「小朋友」畫廊的歡樂與感動!精彩搶先看
恐怖漫畫《流血的音樂》這是最美妙的音樂
極為特殊的音樂雪茄盒
詹樂麒《盛世》原創音樂鋼琴藝術獨奏會 好評如潮
育兒雜談:音樂對嬰兒的奇妙作用
寶寶聽古典音樂的好處,既能安眠也能做音樂啟蒙
《創意@雕塑》立體的詩,動態的書,有形的音樂
妹紙的愛好真奇特,鼻孔都會聽音樂
《綠色花園》鋼琴音樂,清心靜氣!
道教音樂的無為妙韻
寶寶音樂培養從培訓音樂感開始
享受一次奇妙的音樂發現之旅:「圖騰」琥珀音樂會食用指南
音樂發燒友的新玩具:小米AI音箱真機上手 聽嘻哈必備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