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宋人用牙刷刷牙,這是真的

宋人用牙刷刷牙,這是真的

像賈府這樣的鐘鳴鼎食之家,刷牙也是靠手指。古印度的佛教徒有口嚼楊枝、用以潔齒的傳統,這一生活習慣也隨著佛教傳入中國。但古人只有這樣未免太LOW了。唐宋時候,許多人已經用上了植毛牙刷,跟我們用牙刷刷牙沒什麼兩樣。


「知道」(nz_zhidao)告訴你宋代的牙刷是什麼樣的?


每天早晨,我們醒來,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刷牙洗臉。不知道你在刷牙的時候,有沒有想過一個有趣的問題:古人也刷牙嗎?如果刷,那又是用什麼刷牙呢?

相信有一些朋友會說,用手指揩擦唄。這大概是從影視作品或明清小說得來的印象,《紅樓夢》中,就有賈寶玉用手指醮著青鹽擦牙齒的情節:「黛玉起來叫醒湘雲,二人都穿了衣服。寶玉復又進來,坐在鏡台旁邊,只見紫鵑、雪雁進來服侍梳洗。湘雲洗了面,翠縷便拿殘水要潑,寶玉道:『站著,我趁勢洗了就完了,省得又過去費事。』說著便走過來,彎腰洗了兩把。紫鵑遞過香皂去,寶玉道:『這盆里的就不少,不用搓了。』再洗了兩把,便要手巾。翠縷道:『還是這個毛病兒,多早晚才改。』寶玉也不理,忙忙的要過青鹽擦了牙,漱了口,完畢。」想來像賈府這樣的鐘鳴鼎食之家,刷牙也是靠手指。


也許還有一些朋友會說,嚼楊枝嘛。這大約是從佛教故事得來的印象。古印度的佛教徒有口嚼楊枝、用以潔齒的傳統,這一生活習慣也隨著佛教傳入中國。西晉時的佛典《菩薩行五十緣身經》記載說:「菩薩世世持雜香水與佛及諸菩薩,澡面及楊枝梳齒,用是故,佛面口中皆香。」用於潔齒的楊枝,又叫做「齒木」。唐代的佛教史傳《南海寄歸內法傳》載,「每日旦朝,必嚼齒木。揩齒刮舌,務令如法。盥漱清凈,方行敬禮。其齒木者,……長十二指,短不減八指,大如小指。一頭緩須熟嚼,良久凈刷牙關。」除了楊枝,柳、桃、槐等樹的枝條都可拿來當「齒木」。「齒木」並無什麼技術含量,將樹枝一端嚼爛,露出木纖維,便可用來揩齒。


從敦煌莫高窟的壁畫中也可以找到僧人揩齒圖像。你看左圖的僧人,正在用食指擦揩牙齒,右圖的胡僧則用「齒木」潔齒:

宋人用牙刷刷牙,這是真的


敦煌莫高窟壁畫僧人揩齒圖。(作者供圖)


不過,如果你以為古人清潔牙齒時都得依靠手指頭與簡陋的「齒木」,那未免將古人想像得太LOW了。唐宋時候,許多人已經用上了植毛牙刷,跟我們用牙刷刷牙沒什麼兩樣。


出土的唐宋牙刷


按照以前的說法,世界第一把牙刷是1770年(清乾隆年間)英國人威廉·阿迪斯在監獄裡發明的,他給一根骨頭鑽了幾個小孔,然後嵌上豬鬃毛,製成了人類社會的第一把牙刷。但考古的發現率先顛覆了這一成見。

1953年,考古學家在內蒙古赤峰大營子發掘了遼國附馬衛國王墓,從陪葬品中發現兩把骨制刷柄。根據考古報告的描述,骨柄長約19.50厘米,一端有8個穿透的植毛孔,分為兩排,每排4孔,小孔有植毛痕迹,植毛面的孔徑略大於背面的孔徑,骨柄呈長條狀,植毛部則為扁平長方體,「製法極似現代的標準牙刷」。口腔醫學的學者相信,這是兩把遼代的牙刷。


隨後,類似的骨制牙刷陸續從多處遼墓中出土。內蒙古赤峰寧城縣小仗子一號遼墓、寧城縣埋王溝三號遼墓、赤峰巴林右旗遼墓、烏蘭察布興和縣尖山村遼墓、興安盟突泉縣西山遼墓群、遼寧喀左縣白塔子鄉四號遼墓、北票西官營子村二號墓都發現了骨制牙刷柄,「形制與現代牙刷相近,長度與植毛孔數無一定之規,但長度一般在25厘米以內,植毛孔數最少4孔,最多24孔。牙刷多與水具或梳洗用品同出,如小盂、碗、杯、小缸、盆、瓶、瓷盒等」(參見黃義軍、秦彧《中國古代牙刷的起源與傳播》)。此外,在金代墓葬品中也發現了多把骨質牙刷柄。


從目前出土的古代牙刷看,遼金骨刷的數目是最多的,除了一部分進入博物館之外,民間古玩市場也有遼金牙刷的交易。下圖是內蒙古赤峰民間古玩市場中出現的一把遼代植毛骨質牙刷。

宋人用牙刷刷牙,這是真的


赤峰民間古玩市場中的遼代植毛骨質牙刷正背面。(作者供圖)


此外,從出土的遼墓壁畫也發現了疑似牙刷的圖像。內蒙古巴林左旗滴水壺遼墓壁畫中有一幅《梳妝侍奉圖》,圖上畫了一名遼國女性正在彎腰梳妝,在她面前的梳妝盤上,放著木梳、粉盒,以及一根長柄的刷子。有人相信,這應該也是一根牙刷。

宋人用牙刷刷牙,這是真的


《梳妝侍奉圖》及其線描圖。《梳妝侍奉圖》來自1999年第8期《考古》雜誌,線描圖轉自伍秋鵬《中國古代牙刷形制演變考》一文。(作者供圖)


但遼代牙刷並不是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的牙刷。1985年,考古人員還在成都指揮街的唐代灰坑發掘出四把骨質牙刷柄,其中一把現收藏於成都中醫藥傳統文化博物館。這把牙刷頭部略寬,有12個植毛孔,分為兩排。刷柄從中後部逐漸縮窄、加厚。成都唐代灰坑牙刷的出土,將中國人使用牙刷的歷史往前推到唐朝。

宋人用牙刷刷牙,這是真的



成都中醫藥傳統文化博物館收藏的唐代牙刷。(作者供圖)


從考古成果來看,出土的古代牙刷實物數目著實不少,唐代至清代的牙刷均有發現,河南安陽的民間收藏家曾舉辦過一場古代牙刷展,展出400多支古代牙刷;2011年江蘇揚州還成立了中國首家牙刷博物館。有網友反問:「牙刷發明才幾年,有必要開一個博物館嗎?」他其實是不了解牙刷在中國出現的歷史已有上千年。


從牙刷的形制看,宋朝時期(包括遼代)的牙刷出現了「明穿」與「暗穿」兩種植毛法,明穿法是指植毛孔洞穿,正面孔徑略大,背面孔徑略小,並有凹槽,毛髮植入小孔後在凹槽處用金屬絲加固。暗穿法則是植毛孔只鑽一半深,孔與孔之間有小洞相通,利用兩個植毛孔固定毛髮,植毛的技術難度顯然更大。


宋筆記中的牙刷


也有一些考古學者並不認為出土的骨質刷板是古代牙刷,而是古人用來給頭髮抹油的抿子。不過,如果證之文獻記載,我們還是可以確鑿無誤地指出,宋代確實出現了植毛牙刷,在大都市中,牙刷已經作為日用品進入市民的日常生活。


南宋嘉定年間,日本高僧道元禪師遊歷中國名山寺院,親眼看到宋朝僧人每日都用牙刷刷牙:「余於大宋國嘉定十六年癸未(1223年)四月,首次到中國各山寺參觀時,得知……僧侶們除漱口之外,尚用剪成寸余之馬尾,植於牛角製成的器物上,用以刷洗牙齒。」(道元禪師《正法眼藏》)道元禪師記錄的信息透露,宋代僧人製作牙刷的材質是牛角(其實宋人也多用獸骨、竹木,一些貴族可能還用象牙製作高端牙刷),植毛則用馬尾毛。


宋人周守中著有一冊《養生類纂》,裡面也提到馬尾毛牙刷:「早起不可用刷牙子。恐根浮兼牙疏易搖,久之患牙痛。蓋刷牙子皆是馬尾為之,極有所損。」這一記載顯示,至少有一部分宋人已養成每天早晨起床後用馬尾毛牙刷潔齒的生活習慣,但周守中反對這麼做,因為他認為馬尾毛比較硬,容易損傷牙齒。後來有一位元朝人寫詩形容他使用的牙刷:「短簪削成玳瑁輕,冰絲綴鎖銀騣密。」銀騣,即白色的馬鬃毛,看來這時候牙刷已改植較柔軟的馬鬃毛。


成書於南宋紹興年間的《小兒衛生總微論方》則提倡小朋友也要經常刷牙,左刷刷,右刷刷,因為勤於刷牙可以預防牙疾:「小兒牙齒病者,……因恣食酸甘肥膩油麵諸物,致有細粘漬著牙根,久不刷摻去之,亦發為疳宣爛,齦作臭氣惡血。若風濕相搏,則為牙癰。」


來自吳自牧《夢粱錄》的信息,更是說明牙刷在南宋都城已經成為普通小商品,出現在大眾市場中。《夢粱錄》記錄的「諸色雜貨」羅列了諸多杭州市井常見的日用小商品,其中有「鐃子、木梳、篦子、刷子、刷牙子、減裝、墨洗、漱盂子、冠梳、領抹、針線,與各色麻線、鞋面、領子、腳帶、粉心、合粉、胭脂、膠煤、托葉、墜紙等物」,這裡的「刷牙子」就是牙刷,跟木梳、篦子一樣,是尋常的生活用品。


南宋杭州還有牙刷「專賣店」。《夢粱錄》收錄了一堆杭州的名牌商店名單,其中有「獅子巷口徐家紙札鋪、凌家刷牙鋪、觀復丹室;保佑坊前孔家頭巾鋪、張賣食麵店、張官人諸史子文籍鋪、訥庵丹砂熟藥鋪、俞家七寶鋪、張家元子鋪;中瓦子前徐茂之家扇子鋪、陳直翁藥鋪、梁道實藥鋪、張家豆兒水、錢家乾果鋪;金子巷口陳花腳麵食店、傅官人刷牙鋪。」這裡的「凌家刷牙鋪」、「傅官人刷牙鋪」,都是專營牙刷小商品的名店。


那麼宋代的牙刷價格如何呢?很遺憾我們未能從宋代筆記中找到相關史料,倒是成書於元朝的《朴通事》提供了可供參考的物價信息。《朴通事》是元代朝鮮人編撰的漢語教材,供朝鮮人學習漢語用,書中以對話的形式介紹了中國的住宿飲食、貨物買賣等情況。裡面有一段發生在市井間的對話:


顧客:「賣刷子的將來。這帽刷、鞋刷各一個,刷牙兩個,掠頭兩個,怎麼賣?」


商販:「這的有什麼商量處?將二百銅錢來。哥,我與你這一個刷牙、一個掠頭,將去使,休掉了。」


顧客:「不妨事,我靴靿里揣將去。」


這段對話顯示,元代時,一把帽刷、一把鞋刷,加上一支牙刷、一把梳子(掠頭),總共要價200文。如果忽略了幾種小商品的價差,牙刷的單價大約25文錢,跟宋代一支蠟燭的價格差不多,不算特別貴,一般市民也買得起。


宋朝人刷牙不但用上了牙刷,而且還有牙膏。宋代官修醫書《聖濟總錄》在《揩齒》一節列出了二十七種揩齒藥方,這些方子相當於今天的牙膏。我再從宋代另一部官修醫書《太平聖惠方》中抄一條牙膏方子,諸位若有興趣,不妨按方配製:「柳枝、槐枝、桑枝煎水熬膏,入薑汁、細辛等,每用擦牙。」


這些牙膏,既可以醮在手指上擦牙,也可以抹在牙刷上使用——就跟我們現在的用法一個樣。有史料為證:南宋醫書《嚴氏濟生方》記載:「每日清晨以牙刷刷牙,皂角濃汁揩牙旬日數更,無一切齒疾。」可見宋人平日是很注意牙齒的清潔與保健的。


後記


從我們掌握的史料來看,宋代之後,牙刷在中國人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是越來越普遍的,雖然談不上普及。我們讀明清時期的小說,便會發現涉及牙刷的細節描述並不鮮見。宋紅女士的《中國人使用牙刷考》一文曾從明清小說中檢索到多條關於牙刷的信息,認為「小說中不經意間的細節描寫,卻往往反映出社會生活的真實畫面」。我將宋女士檢索出來的一部分清明小說片斷轉引到這裡:


明末《肉蒲團》第十回:艷芳道:「你且起來披了衣服,做一件緊要事,才好同睡。」未央生道:「除了這一樁,還有甚麽緊要事?」艷芳道:「你不要管,只爬起來。」說完走到櫥下,把起先溫的熱水汲在坐桶里,掇來放在床前。對未央生道:「快些起來,把身子洗洗,不要把別人身上的齷齪弄在我身上來。」未央生道:「有理。果然是緊要事。我方才不但幹事,又同他親嘴,若是這等說,還該漱一漱口。」正要問他取碗汲水,不想坐桶中放著一碗熱水,碗上又架著一枝刷牙。未央生想道,好周至女子,若不是這一出,就是個腌臢婦人,不問清濁的了。


清代《續金瓶梅》三十五回:丫頭盛了水來洗面,就是桂花香皂、鏡抿、刷牙、油盒、粉撲、胭脂,一弄兒打扮得妝台鏡架。


清代《女仙外史》二十三回:原來教坊共有四司,雖然門戶各分,總有一座大門內出入,每日賣刷牙梳子、針線花粉的,不論男女老少,闖來闖去,從無禁忌。


清代《綠野仙蹤》九十五回:如玉這日對鏡梳發,凈面孔,刷牙齒,方巾儒服,腳踏緞靴,打扮的奇奇整整,從絕早即等候新人。


晚清《兒女英雄傳》三十八回:何小姐一面漱口,便叫人搬了張小杌子來,叫她坐下;她且不坐下,只在那裡幫著花鈴兒放漱口水,揭刷牙粉盒兒,遞手巾。


晚清《海上花列傳》第八回:趙家娒聽見子富起身,伺候洗臉、刷牙、漱口。


晚清《官場現形記》十三回:管家進去打洗臉水,拿漱口盂子、牙刷、牙粉,拿了這樣,又缺那樣。


清明《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九十九回:吃飯中間,張大爺又教了賈沖多少說話,又叫他買點好牙粉,把牙齒刷白了。


另外,晚明馮夢龍的《黃山謎》也收錄了一條與牙刷有關的謎語:「身子生來六七寸,著子相嵌綠背心。方方正正烏去鬢,光光滑滑下半身。晦氣遇子精油嘴,把頭來搖得緊。」打一物。謎底正是牙刷。《黃山謎》中還有一首嘲謔村妓的曲兒《黃鶯兒·村妓》:「茅屋學鉛華,髻了邊,插野花。田郎各個拖來耍。溪邊浣紗,丘中種麻。三升麥子真高價,這嬌娃,吳城香刷,從未濺君牙。」「牙刷」能夠入謎,當然說明了在晚明社會中,牙刷無疑是一種常見的日用品。而村妓被嘲諷從不刷牙,則顯示在城市文人的眼裡,平日不刷牙已被當成一種可笑的生活方式。


牙刷、牙膏是很有意思的小發明,每日刷牙是良好的生活習慣,華夏的文明就體現在這種似乎毫不起眼的歷史細部中。不過我們的歷史書往往只關注宏大事件,不肯告訴我們這些生活史的細節。


孫中山甚至在一次演講中說:「中國人牙齒是常常很黃墨的,總不去洗刷乾淨,也是自修上的一個大缺點。象吐痰、放屁、留長指甲、不洗牙齒,都是修身上尋常的功夫,中國人都不檢點。」這不過是一種基於「國民性批判」論調的偏見,清末民初新派知識分子的陳腔濫調罷了。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周知道 的精彩文章:

跑一跑,讓你越來越聰明?
柏拉圖不常有,跟風、盲從、迷信的卻有一大堆!
為何我們總愛跟風
黑猩猩「以肉換性」,說到底是人類社會的現象?
英國最胖男子猝死家中,研究表明有些肥是減不了的!
您可能感興趣

有這個牙刷,刷牙都不用被子了····
在沒有牙刷牙膏的古代,古人是如何刷牙的?
廢舊的牙刷除了刷牙刷鞋,還有這些妙用
你的牙刷進化史,古人刷牙居然用過這個
用了這款最黑科技的牙刷,感覺我這麼多年的牙都白刷了
你每天刷牙用的牙膏、牙刷選擇對了嗎?這些講究你得懂!
一刷牙就出血?別怪牙刷,這可能是牙齦炎
這不是一把普通牙刷,它從刷牙教學的角度入手,幫你告別過去的刷牙方式,拯救你的口腔牙齦!
絕對想不到,古代人沒有牙刷是怎麼刷牙的?
努力刷牙,卻把牙刷壞了
刷完牙還是會有口臭?那是你沒有刷舌頭,刷牙刷舌頭的這幾個好處
想要一口健康的小白牙,你還在用這種牙刷嗎?
這麼萌的牙刷,輕鬆讓寶寶愛上刷牙
牙齒洗白竟然80%靠牙刷,那麼牙膏是幹什麼用的?
揭秘:古人沒有牙刷?但這種刷牙方式太給力!
用火加熱舊牙刷,實用的變化讓人想撿回被扔掉的牙刷
月子刷牙對牙刷牙膏的那些特殊要求
孕產兩用,月子神器,不用牙膏,躺在床上也能刷的一次性月子牙刷!
請收起這些舊牙刷,小小的舊牙刷可是有大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