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不懂外語,他卻是「譯界之王」,這是怎麼回事?

不懂外語,他卻是「譯界之王」,這是怎麼回事?

1899年夏天,昌言報館版本的《茶花女遺事》公開發售。一時間,洛陽紙貴,很快流傳。


《茶花女遺事》就是現在的《茶花女》,當時是首次翻譯成中文版出版,而譯者林紓,更是有著「譯界之王」的美譽。然而,讓人不能理解的是,他卻一點外語都不懂。

不懂外語,他卻是「譯界之王」,這是怎麼回事?


林紓


林紓,於1852年出生在福建福州,自幼好讀書。五歲時,外祖母開始教他讀書識字,啟蒙課本是《孝經》,並在一家私塾旁聽。七歲進私塾,就迷上古詩文,自此與古典文學結下不解之緣。為了找書讀,他將母親給他的零花錢省下,用這錢到舊書攤上淘一些零星不全的子史書籍,偶得《毛詩》、《尚書》、《史記》、《左傳》殘本,日夕誦讀。至二十歲,他積累下來的書竟然有滿滿三櫥,校閱殘破古籍不下三千卷。後來,林紓結識了李氏兄弟。因為李家曾經捐資做官,家中藏書有三萬多卷。不出幾年功夫,這些書都被林紓全借來看過。


光緒二十一年(1895),康有為聯名在京讀書人,上書朝廷,倡導維新。恰好林紓與同鄉陳衍、高鳳歧、卓孝復等,也到北京「公車上書」,抗議向日本割讓台灣、澎湖、遼東,並請變法。三年之後,他又到北京與高鳳歧第二次上書,反對德國佔據膠州灣,並就籌餉、練兵、外交、內政四個方面提出建議。

台灣遭日本割占,林紓十分痛心。他幼年曾到台灣去探視做工的父親,之後又到台灣為病逝的弟弟料理後事,對台的感情很深厚。在此後的文章中,每提到割讓台灣事,就充滿悲憤之聲。


「維新變法」失敗,林紓無奈地回到講壇上。而與此同時,也開始了他的翻譯工作。但他連ABC都不認識,更不要說懂外語了,那麼,他是如何從事翻譯呢?


原來,當年林紓母親去世不久,妻子又病逝。魏翰、王昌壽等幾位好友為幫林紓走出消沉的困境邀他一同譯書。


剛開始時,林紓再三推脫,最後才勉強接受。於是,曾留學法國六年的好友王昌壽,開始幫林紓口譯小仲馬的《茶花女》,而林紓則用文言文記錄下來。


之後,昌言報館出版的《茶花女遺事》,大受歡迎。林紓受到激勵,決定繼續沿著翻譯道路走下去。在此後短暫的二十七年時光里,,與魏易、陳家麟等曾留學海外的才子們合作翻譯了160餘部外國小說,如英國作家狄更斯的《大衛?科波菲爾德》、英國哈葛德的《天女離魂記》,俄國托爾斯泰的《恨縷情絲》,西班牙塞萬提斯的《魔俠傳》,法國森彼得的《離恨天》,英國司哥特著的《撒克遜劫後英雄略》、笛符的《魯濱遜漂流記》……這些國外小說,開拓了中國民眾的視野,確立了林紓作為中國新文化先驅及譯界之王的地位。

不懂外語,他卻是「譯界之王」,這是怎麼回事?



林紓譯稿


不過,林紓翻譯小說也存在弊病--刪繁就簡。有些譯本出版時還不及原著的三分之一。這也不能怪林紓,因為他也是通過別人口譯的。實際上,即使是當時通曉外文的梁啟超、嚴復,翻譯書籍時都存在這樣的缺點。


儘管林紓的譯本「錯誤」很多,但仍抵擋不住老、新派文人喜歡。老派文人喜歡,因為他的譯本是文言文,且描寫一點不輸於中國的古文;新派文人也喜歡看,因為他的筆法與中國傳統小說不同,且都是介紹異邦的社會風貌和奇事軼聞。

當時社會上流行:書架上要是沒有《新民叢報》和林譯小說,就算不上是個真正的讀書人。


(歡迎關注QQ公眾號xsj163;微信公眾號xsj274)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史記 的精彩文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皇姑屯事件實錄
組圖:揭密清代太監凈身全過程
您可能感興趣

他是不懂外語的「譯界之王」,還是出色的畫家!
這倆妹子到底會幾國語言? 這外語說的,,,,實力牛!
如果你學不好外語,那都是「語言器官」的鍋
電話外面:「孩子,你為什麼每天都講外語,媽聽不懂,但是媽想你……」
他們外語這麼好,你還好意思不學習嗎!
我有很多外語很好的朋友,都不願意做翻譯!
老外咋地?!不就說個外語嗎?沒問題!白宮邀請、國足定製!這就是傳說中的隨身智能翻譯神器!
慈禧西逃回宮,鳳床上被刻一行外語,她的外國情人也不敢翻譯
十一貝子:當文言遇上外語,有你想像不到的美
"會外語的人更聰明",這是真的嗎?
掌握一門外語並且從事翻譯工作,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去韓國?學韓語?快來看看你學的是不是「啞巴」外語?
八國聯軍睡了慈禧鳳床,還刻上外語,誰也不敢將這句話譯成中文
戴上這樣的助聽器,能瞬間聽懂外語?
八國聯軍睡了慈禧鳳床,還刻上外語,誰也不敢將這句外語譯成中文
英語口語90個必知用法!地道說外語,這些不會就丟臉丟大了!
誰說美國很開放?男女授受不親 不允許別人說外語,封閉至極!
八國聯軍睡了慈禧鳳床,還刻上英語,誰也不敢將這句外語譯成中文
慈禧太后也會說外語,一荷蘭人為她畫了一幅像,她連說了兩句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