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三體》算什麼最早科幻?中國最早的三部科幻片

《三體》算什麼最早科幻?中國最早的三部科幻片

都是他們對未來中國的一種想像。

《三體》算什麼最早科幻?中國最早的三部科幻片


《六十年後上海灘》(Visiting Shanghai after Sixty Years),拍攝於1938年的黑白故事長片,是由楊小仲編劇、導演,由上海新華影業公司出品。目前已無相關的拷貝影像資料。


故事整體是這樣:公司職員韓某和劉某本性瀟洒,雖然薪水不豐,又有虎妻、犬子拖累,仍在外面放縱不羈。除夕之夜二人在外作樂被虎妻找到,備受訓斥,又被禁於閣樓。二人生出改造家庭和世界的念頭,在夢中來到六十年後的上海灘。一大學教授發現兩具未壞人屍,發現竟是六十年前戰死沙場的韓某和劉某。二人被教授救活,記憶力也完全恢復。教授找來二人之子,二人得知妻已改嫁,不勝憤慨,接著發生了一系列啼笑皆非之事。最後自然是一覺醒來,卻發現家人正為自己籌辦後事……


到了六十年後的上海,故事具體是這樣:兩人因不能適應,多遭災禍。旋竊坐汽車,突然騰空,墮入高樓走廊,誤被招待入室 。室內設有餐廳、會客室、卧室、浴室等自動轉換設備,兩人不諳操作, 胡亂按動機鈕,造成一片混亂。教授知兩人在外肇事,遣人捕捉。原來兩人剝竊之衣系市政局管理員值日制服 ,被誤送回局內值日。值班室內機件設備眾多,兩人任意扳動,造成天氣劇變,寒暑雨雪,變化無常。市人叫苦不迭,湧入市政局抓住兩人。教授欲以水葬法將兩人送歸原處。兩人怕死驚呼,忽而醒來,發覺正身著殮衣 ,家人圍床哀哭,原來兩人長卧數日不醒,家人以為已死,正在籌辦後事 。


「片中想像了六十年後的上海:天上有飛車,地下有隧道,連天氣都能隨心控制。」

而楊小仲這部影片的故事來源於陸士諤在1910年寫的幻想小說《新中國》。陸士諤本來是個醫生,還曾獲得上海十大名醫稱號,但業餘他狂寫小說,活了66歲,有百餘部創作。《新上海》和《新中國》是其中最有名的,後者又名《立憲四十年後之中國》,幾年前這本書還在國內重新出版了。他還喜歡給別的小說續寫,在他的《新水滸》中,梁山好漢便開銀行、修鐵路,置辦工業……

《三體》算什麼最早科幻?中國最早的三部科幻片



《新中國》講的是宣統二年(1910)正月初一,主人公陸雲翔(即作者自己)百無聊賴,在喝了好友李友琴贈送的20年陳的花雕後,「穿越」到宣統四十三年(1951)的上海,而一個文明發達、面貌一新的上海令他感到陌生和驚詫。書中寫道:「內國博覽會」在上海浦東舉行,為此在上海灘建成了浦東大鐵橋和越江隧道,還造了地鐵。有趣的是為造地鐵(電車隧道),還發生不同意見的爭執,有說造在地下,有說要造高架;爭論到最後,說是造高架行駛雜訊太大,且高架鐵豎柱影響市容又不方便,最終定下造地下電車隧道。「把地中掘空,築成了隧道,安放了鐵軌,日夜點著電燈,電車就在裡頭飛行不絕。」還有「一座很大的鐵橋,跨著黃浦,直築到對岸浦東。」


「『國民遊憩所』里閱報室、絲竹室、棋話室、彈子房、藏書樓、古董房、書畫房,應有盡有,新發明的煙火在空中可以燃出圖畫,洗澡改用成一種從化學裡頭分化出來的很能夠去污滌垢並能殺一切微生蟲的『汽』,中國發明了『西洋各國從不曾有過』的飛艇,人們可以隨時乘座『空行自行車』,穿著『水行鞋』就能安然地在澱山湖上行走,捕魚人借用「測水鏡」和「聽魚機」來捕魚,水面上行走的都是那電機船,用X光透照可以在不傷蚌苗而採得珍珠,社會安定國人文明不得不開始裁減偵探,蘇漢民初步試製成功去除惡根性的「除惡葯」,吳淞口海軍在大演習,「走遍全國,尋不出一個窮人」,「愁富」的人只好盤算著到海外投資(「把錢運到外國去做一番事業」),聯合國安理會(弭兵會議會所以及解決國際爭端的「萬國裁判衙門」)就設在我中華……

《三體》算什麼最早科幻?中國最早的三部科幻片



《十三陵水庫暢想曲》(Ballad of the Ming Tombs Reservior),1958年由北京電影製片廠拍攝,金山編劇和導演,改編自田漢的劇本。


故事梗概:十三陵一帶的連年水災給生活在那兒的農民帶來深重的苦難。全國解放後,在共產黨和毛主席的領導下,廣大勞動人民團結一致,在1957年8月21日開始十三陵水庫修建工程。以毛主席為首的中央首長都以普通勞動者的身份參加了水庫的修建。在修建過程中,思想落後的工程師胡錦堂懷疑人民勞動的積極性和幹勁,對建設工作拖後腿。但政委和廣大勞動者眾志成城,抵禦了這種落後思想的侵襲,組成「青年突擊隊」、「老將軍組」、「婦女原子突擊隊」等互相競賽,努力奮鬥。在經過了160個晝夜不停的勞動,克服了狂風暴雨等一切難以想像的困難,修成了十三陵水庫。20年後,當年的建設者又回到水庫,這裡已變成五穀豐登、鳥語花香的人民公社。這裡已經消滅了三大差別,上月球旅行都已習以為常了。參加了科幻電影委員會的戴錦華看過表示:「《十三陵水庫暢想曲》以現實的十三陵水庫修建工程為題材,片中固然有思想落後的知識分子與保持先進性的勞動人民等當時文藝作品標準設計,但也有其超現實之處……我們將未來作為一個可望可即的目標實踐著,同時它也在文化上構成一個呈現。如果我們今天不以一種優越的後見之明去看的話,你會發現那些文本有它的味道、意趣。」


十三陵水庫在北京遙遠的北六環外,它的建設本該是「We are the champions我們都是昌平人」的故事。1954年4月,周恩來視察十三陵地區時說:十三陵這個名勝古迹,是外賓必游之地,有山無水是一大遺憾。若能修個水庫,有個大的水面,那就更美了。同年夏天,水利部副部長李葆華向北京市有關領導傳達了周恩來的這個設想。1957年12月26日,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院提出十三陵水庫設計方案。1958年1月21日,十三陵水庫修建工程破土動工。最初,參加建設的人員有昌平民工8000餘人和義務勞動大軍約2000人,共1萬餘人。他們自帶行李、糧食和炊具,從四面八方來到工地。為趕在汛期到來之前完成築壩任務,北京市委決定發動全市工、農、兵、學、商各方面力量參加義務勞動,共建十三陵水庫。

此後參加水庫施工勞動的人數日漸增多,至5月,每晝夜達10萬人。在這支勞動大軍中,人民解放軍是施工的骨幹和主力。5月25日,中共八屆五中全會在北京召開。25日下午,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等及全體中央委員到十三陵水庫工地參加義務勞動。社會各界把能到十三陵水庫工地參加義務勞動視為一種榮譽。很多人未經安排就自備工具去工地參加勞動。據當年水庫工地後勤辦公室工作人員梁魁追憶說:就連中國佛教協會的幾十名僧人也主動聯繫,要到工地參加勞動。文藝界人士不甘落後,幾乎所有在京的文藝團體都到過工地,邊勞動邊演出。工地勞動是三班倒,一天24小時,幾乎什麼時間都有文藝演出。著名相聲演員侯寶林在指揮部機關食堂吃飯,有時排隊買飯時被人發現,大家就說:「老侯,來段呀。」侯寶林就當場說一段。經過160個日日夜夜的艱苦奮戰,長627米、高29米的水庫大壩終於建成,7月1日,舉行了十三陵水庫落成典禮。

《三體》算什麼最早科幻?中國最早的三部科幻片



《小太陽》,1963年由上海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攝製的彩色科教短片,由王敏生編劇、導演、攝影,陳佩斯父親陳強在其中扮演科學家。全片講了幾個小朋友為了增加農作物產量,在太空軌道上建造反射鏡,提高陽光利用率。

還是戴錦華,她看過此片後表示「非常震驚」:「這部電影的造型、想像、故事的敘述,不比同期的好萊塢電影差,非常震動我的是電影里講火箭發射衛星,如何載人、如何倒計時、發射遇到流星雨等,很像今天的實況轉播。但這部電影還沒有出世就被槍斃了。因為一個政治禁忌:小太陽就是造的人工太陽,『天有二日』就是政治表述了,所以電影觸礁。」


據稱,《小太陽》曾經在CCTV6的一個很普通的時間段短暫放過一次,之後幾乎消失了。這個可貴片源從一個叫鐵弓緣DVD的度盤網友獲得。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觀看《小太陽》>>>

您可能感興趣

除了《三體》,中國長篇科幻還有什麼?
《三體》跳票背後,中國科幻電影的那些隱憂
中宣部、科技部發文,中國人都要懂陰陽五行
全球最最頂尖的科技大國 都來看中國的5G技術
《三體》延期背後的權力拉鋸戰:中國人拍科幻真難!
誰是中國科幻片爆發的溫床?
揭秘中國最神秘的算命文化
揭:創中國五項歷史之最的傳奇宦官
揭秘創中國五項歷史之最的傳奇宦官
美軍科幻戰艦就要部署亞太 中國怎麼辦?
中國正掀起拍攝科幻片熱潮 成龍首演科幻電影
五年內將舉辦中國國際科幻節
揭秘中國:古代最另類最噁心的四大發明!
《三體》何日能成為中國的《魔獸》?
中國歷史十大最風光皇后
中國最早的高鐵什麼樣?
一聲嘆息!這種未來關鍵技術的美國最頂尖科學家:竟都曾是中國人
美國忌憚!中國武器像科幻小說中的產物
好萊塢科幻走下坡,而中國科幻為何還沒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