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新媒體應成為學者的新陣地

新媒體應成為學者的新陣地

根據四年前一項對澳大利亞高等教育版圖的研究,大學教育這個有數千年歷史的產業正處在變革的風口浪尖。這一研究不僅對澳大利亞,甚至對全世界都有警示作用。


在未來的10-15年中,目前的公共大學教育模式將會逐漸失去它的生命力。儘管警笛已經拉響,但又有幾個學者能夠真正注意到這一問題呢?我們仍在試圖以一貫的方式和解兩種學術界的分歧——教學界和研究界,教學依然注重於知識介紹和內容複製,而大多數的研究則依然停留在期刊綜述的層次。


如果我們繼續以這種「過時」的方法來教學的話,我們將會逐漸失去與學生的聯繫;同樣的,如果我們繼續將研究局限在傳統期刊文獻中,我們的努力與使用新媒體進行研究並分享成果的研究機構相比就會顯得黯然失色。

開創新的教學方法正逐漸獲得人們的關注。值得慶幸的是,這也為出版業提供了再次發展的良好時機。


寫作是一種權利


2015年5月12日,南非誇祖魯-納塔爾大學教育技術高級講師克萊格?布魯艾特在非洲《對話》雜誌中發表了他的第一篇文章,一年後,他開始以一種全新的角度來看待「寫作的權利」。作為一名學者,這二十多年來寫作對於布魯艾特是一種責任,而不是需求,更不用說是權利了。學者必須達到一定的寫作量,並在相應的期刊上發表。


當然,撰寫期刊論文有很多益處。這些文章是人類知識最主要的儲存空間,而且大多數時候文章的同行評審過程又能使研究更加完善、可信。他們教給學者們怎樣寫議論性文章,並將文章質量提升到最高標準。

實際上,他們也要支付費用,個別學術界人士和他們的機構通過在認證的期刊上發表文章來賺錢,其中的利潤帶動了整個期刊產業,這與分享知識的權利背道而馳。期刊業被指責利用學者的免費服務來寫作和利用評論者的免費服務來編輯,而且隨即標出很高的價格,這樣甚至連作者本人都沒有獲得這一內容的許可權。


但是,傳統期刊不再是分享研究成果最重要的部分,至少,它不應該是。開放獲取期刊、博客、維基百科、專業的臉書賬號以及YouTube頻道都可以提供分享研究成果的平台,而且這些平台在成果分享方面顯然有更多益處。


新媒體帶來的變革


新媒體為出版業帶來的益處首先就是更快的周轉時間。學者們一直以來對於現有出版過程的顧慮就是一篇文章需要多久才能問世。研究表明,從文章提交到出版平均需要9-18個月(有時會更長)。而通過新媒體平台則意味著研究可以在幾天甚至幾小時內被分享,並且馬上可以供人們討論,發表同意或反對的意見。


除此之外,新媒體平台的受眾也更廣。有研究估計每篇期刊文章平均的閱讀量只有10人次。而在新媒體平台中,類似Google Analytics的分析工具可以幫助學者跟蹤他們的閱讀量,而一些網站也有它自己的計數系統,以布魯艾特發表文章的「對話」(The Conversation)網站為例,他的每一篇文章平均都有4000次的閱讀量。

更廣泛的受眾也會帶來更大的曝光率,這體現在來自世界各地學者的評論、接踵而至的合作邀請以及電視、廣播的採訪。充足的曝光率使得學術研究不僅活躍在會議或期刊中,科學家在許多場合都分享過他們的研究成果,例如國際媒體,以及一些地方或國際的研究合作項目中。這難道不是出版業的真正目的嗎?


相比專業性很強的學術期刊,新媒體平台對於年輕人和經驗不豐富的學者來說更顯得平易近人。習慣於在公共空間寫作、闡述自己的觀點、發表自己的文章對於學術寫作來說是很好的鍛煉。大學也經常會提供這樣的項目來幫助年輕學者提高寫作能力。


總而言之,新媒體為學術寫作中的反饋、對話甚至更正都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它並不是一味的追求完美,而是一個不斷學習、討論和完善的過程。新媒體所激發的這種對話和分享的精神是每一個學者都應該重視的。


走出學術的禁區


學術界的變革不是遠在前方,而是已經開始。正像雪崩來臨前沒人會一直站著不動,「紙上談兵」的時代已一去不返。僅僅是談論新教學方法和新出版機會已經不足以迎合這個時代的需求,如果學者們不大膽地行動去改變我們的平台和技術,我們自己就將被時代所淘汰。

科學媒介中心(Science Media Center)秉承著全球視野,時代高度,歷史縱深,科技前沿的理念,致力於傳播科學共同體權威,理性,及時,準確的聲音,並為廣大科技工作者搭建科學傳播的平台。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媒介中心 的精彩文章:

神奇的美拉德反應
當科學不得不保密,如何面對媒體與公眾誤解?
城鎮勞動者科學素質讀本
有關手機輻射的最新研究進展
「男人不壞女人不愛」的科學解釋
您可能感興趣

中美學者發現新的古老型人類
義大利學者認為中國正成為推動經濟全球化發展升級的新引擎
英國學者:中國發展外向型經濟成新常態
中國史志專家、學者上海聚焦「地方志理論的傳承與創新」
郊狼和狗產混血動物,學者稱有望演化成為新物種
拓展新視野:俄學者製造出「透視」地球的裝置
台灣學者新發現「顛覆」既有記憶形成學
英學者新研究揭開地球形成之謎:微行星熔岩蒸發
美學者參加菲團體登黃岩島行動 欲阻菲新政府親近中國
影響新聞傳播學者的四十餘種經典
統「獨」新較量開始 台學者:民進黨能贏嗎?
旅美學者周大偉剖析中國新移民「新」在哪兒?
北大學者:「韓流」重商業不重文化內涵非中國學習榜樣
一學就會的瑜伽體式,適合初學者
國際學者:在朝鮮問題上,中國要努力扭轉由美國造成的被動局面
我國學者發表蚊蠍蛉二新種
時尚初學者的簡單全新「蕾絲裙」韓范搭配法
侏羅紀地層與古生物研究中心迎來泰國恐龍研究學者
美學者:美國別老想著顏色革命,該學學中國模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