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老知青憶:下鄉時不會做飯 麵條到鍋里就成了麵糊糊

老知青憶:下鄉時不會做飯 麵條到鍋里就成了麵糊糊

核心提示:當時我們大都不會做飯,勉強做的麵條,下到鍋里就成了麵糊糊。挑的井水生怕女生們洗衣服用完了,為此還經常『鬧矛盾』。


本文摘自:《甘肅日報》2015年4月22日第14版,作者:惠程華 朱小剛,原題:《知 青「回鄉」記》


40年前,一群十六七歲的城市青年下鄉來到崇信縣平頭溝、馬溝、趙灣等村,揮灑青春和熱情。40年後,這群已返回城市的「知青」派出代表再次來到崇信的「家」,追憶那段難忘的歲月。

「4月16日,是我們下鄉40周年紀念日。」1975年4月16日,蘭煉職工子弟姜克夫、袁曉新、曲宗華等青年,一起來到平頭溝村,種田犁地,與村民們同吃、同住、同勞動。


「剛來的時候,我們都睡在村民家裡。後來,大家和村民們一起建了幾棟簡易房子,就成了我們十幾個知青的落腳點。」今年56歲的姜克夫,一邊與村民拉家常,一邊回憶當年下鄉時的生活和勞動場景。


一旁的陳兵插話說:「當時我們大都不會做飯,勉強做的麵條,下到鍋里就成了麵糊糊。挑的井水生怕女生們洗衣服用完了,為此還經常『鬧矛盾』。大家最盼望的是十天一個學習日,可以學習、讀報紙、唱歌、拉二胡。」


村民梁紅貝當時是平頭溝村生產二隊的隊長,回憶起當年睡在自己家裡的知青們的這段經歷時,也很興奮:「你們在前面拉犁頭,我就在後面掌犁耙。那時候我們就像一家人一樣,在一個鍋里攪勺,一個土炕上睡覺。時間過得真快,一晃都40年了。」

姜克夫等知青離開後,雖然各自有了工作,但時常惦記著平頭溝村,將這裡當作自己的第二個家。現在,他們的頭髮大多花白,但當年的這段下鄉經歷,卻一直珍藏在心底。


再回平頭溝村,知青們勁頭不減當年,他們參觀了知青點故居和村部舊址,又紛紛前往自己當年居住、生活、勞動過的地方,尋找當年的影子,與鄉親們拉家常。


「過去,這裡沒汽車,只能靠走路。現在這裡變化太大了,川地里建起了蔬菜大棚,老鄉們都住進了新農村的小康屋,鋪了地板磚,有了洗澡間,門前還有文化廣場和健身器材,和城裡人的生活沒什麼兩樣。」看到眼前煥然一新的平頭溝村,知青們不禁發出感慨。


知青們說,40年前,他們得到了村民們的很多幫助和關懷,今後他們會把這份感情延續下去,力所能及為第二故鄉的發展出一份力。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鳳凰網 的精彩文章:

52年胡耀邦為何當眾稱:我犯了官僚主義的錯誤應檢討
建國初毛澤東談人事時曾特別指出要重視軍內哪兩人?
學者:「靖難之役」建文帝若重用一將領未必會遭潰敗
37年陳毅遭國民黨放火燒山搜捕因突發何自然現象脫險
科學家揭秘「招蚊體質」:你的皮膚什麼味兒

TAG:鳳凰網 |

您可能感興趣

老知青憶:過年時想家哭了半夜 與老鄉包餃子得安慰
老知青回憶:在農村過第一個春節時使勁憋回了眼淚
老知青憶:插隊「瞧水」忙到半夜 油鹽飯吃了三大碗
老知青憶:插隊時肚裡沒有油水 餓極了抓麻雀包餃子
老知青憶:乾旱區插隊喝水難 不知水瓮何時有死老鼠
老知青憶:臨別之時大隊書記送一塊錢 令我眼睛濕潤
老知青憶:初中只讀一年就下鄉插隊 英語只記得一句
老知青憶:上海知青最時髦 穿緊身褲幹活崩壞了兩條
老知青憶:插隊在陝北逮野鴿子 肉好吃但只逮到一隻
老知青憶:插隊時騎馬去買糧食發現還不如走路舒服
老知青憶:插隊時拿錯扁擔被當小偷所幸有鄉親信任
老知青憶:割麥子時發明咸白菜包餃子 吃著別有風味
設計師神改造老房變新房,老知青夫婦哭了:沒想到我能有這個福分
老知青憶:初戀女友雪夜送醫時去世 臨終說病好嫁我
老知青憶:沖著騎馬去的內蒙古 剛去就圓了騎馬的夢
老知青憶:頂著小雪平整土地 為了禦寒顧不得形象
老知青憶:走90多里山路到插隊的村裡 腿肚子痛幾天
老知青憶:留在插隊山村過年時老鄉包餃子炸油糕招待
老知青憶:進山伐木「點天燈」大家都喜歡點空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