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三種說法解讀孩子為什麼會重複父母的命運

三種說法解讀孩子為什麼會重複父母的命運

alenkasm150900231.jpg


文:朱丹


很多人說,孩子會重複父母的情感關係模式,在父母婚姻幸福的家庭長大的孩子,更容易擁有幸福婚姻,而在單親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更容易離婚,在充滿暴力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更容易陷入家暴。這種情況真的存在嗎?

有位朋友跟我講了最近的吵架經過:


她連續加班了一周,成果還是被老闆批評了,心情很低落,又累又煩躁地回到家,看到老公窩在沙發上打遊戲,不光沒有做飯,還迷茫地抬起頭看向門口,問:「晚上吃什麼?」


她盯著橫七豎八扔在地板上的襪子,又瞥了一眼水池裡不知幾天沒洗的碗,一股憤怒直衝腦門,控制再控制,終於忍不住把包砸在老公頭上,對他咆哮:「你既不能賺錢,又不能做家務,要你還有什麼用?!有什麼用!我真是瞎了眼!」


老公被她突然的爆發弄得不知所措,愣愣地坐著。過了一會兒,她忽然覺得剛剛說的話似曾相識,仔細回憶,原來是她媽媽多年來跟她爸爸吵架時說的話。滿腔怒火忽然變成了絕望,她不由得坐在地上淚流滿面。

她想起這麼多年來,媽媽一直對婚姻不滿意,抱怨爸爸沒用,抱怨自己當年瞎了眼。媽媽越是抱怨,爸爸越是想逃,以工作為借口回家越來越晚,最後家中的氣氛冰冷而沉默。


她那時就在心中暗暗發誓:我以後一定不能像我媽一樣。然而她發現自己成長了這麼多年,讀了這麼多書,本以為已經逃離了那個不喜歡的原生家庭,沒想到和老公的關係,也步上父母婚姻的後塵,人生就像一個跳不出的輪迴。


每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都期待能建立一段親密關係,感受到溫暖、安全和愛。


可是,這種期待也常常落空,當我們與那個期待已久的人在一起時,最初或許一見如故,可時間久了,常常會在彼此身上發現不能接受的部分,繼而傷心、憤怒、絕望。難道擁有幸福而穩定的親密關係,就那麼難嗎?


是的,的確不容易。兩個人相遇時,帶有各自成長經歷造就的性格特徵和交流方式,兩個人的相遇,也是兩段歷史、兩個家族的相遇。像我那位朋友一樣重複父母命運的故事,生活中還有很多:

有的父母總是吵架,子女從小在爭吵中成長,習慣了鍋碗瓢盆的摔摔打打,長大後自己在婚姻中遇到問題,也自動開啟吵架模式。


有的父親有很強的控制欲,要求妻子和孩子都聽自己話,兒子長大後,也成為了控制欲強烈的人,認為家庭該以自己為中心,對妻子的意見缺乏尊重。


有的小女孩從小目睹了父親出軌,長大後很容易陷入三角關係中,與另一個女人競爭男人的愛,成為習慣性小三。


家庭的不幸就這樣一代又一代重複下去。


rostislavsedlacek130500006.jpg

為什麼我們在親密關係中不想重複父母的命運,卻常常不得不重複呢?對此的解釋有很多。


說法一:孩子向同性父母認同。


我們人生中的第一個三角關係,就是爸爸、媽媽和孩子的關係。孩子在3-5歲時,進入俄狄浦斯期,即「戀父」或「戀母」的階段。


在這個階段中,他們非常依戀異性父母,會與同性父母競爭異性父母的愛,男孩渴望媽媽愛自己勝過愛爸爸,女孩則渴望爸爸愛自己多於愛媽媽。這一時期,男孩可能會說「我長大了要娶媽媽」,女孩則會說「我長大了要嫁給爸爸」。

如果孩子順利度過這個階段,他們就會向同性父母認同,男孩認同爸爸,女孩認同媽媽。


男孩會想:媽媽雖然很愛我,但是更愛爸爸,我如果像爸爸一樣,長大以後就能和媽媽一樣的女人在一起了。


女孩會想:爸爸雖然很愛我,但是更愛媽媽,我如果像媽媽一樣,長大以後就能和爸爸一樣的男人在一起了。


孩子認同了同性父母之後,觀察父母之間互動的方式,以此形成未來親密關係的基礎。如果父母的關係充滿了愛與信任,並使用積極的手段交流,那麼孩子也會學到這一模式,更容易幸福,反之則更難維持好親密關係。


說法二:孩子向父母表達忠誠。


孩子在意識層面上,能清晰地意識到父母不夠完美的部分,並想要超越父母,成為更好的人。但是潛意識層面上,孩子對父母保持了深刻的忠誠。


每一個人,無論是孩子還是成人,都需要歸屬感。當我們像父母一樣時,我們就是父母的孩子,父母會愛我們、接納我們。當我們比父母過得更幸福、更快樂時,我們潛意識中會產生內疚感,似乎自己背叛了從小養育我們的父母。


所以,即使我們不喜歡父母對待親密關係的方式,想要改變,也還是很容易在不知不覺中,變得和他們一樣。


說法三:我們容易陷入強迫性重複。


什麼是強迫性重複呢?弗洛伊德在臨床工作中發現,一些人似乎故意用各種各樣的方式讓自己重複經歷類似的痛苦。


比如,一個人小時候的關係模式是敵意,那麼他就會不斷複製敵意,不僅對那些與他有衝突的人充滿敵意,對本來待他很好的人也充滿敵意,最後這些人真的從對他友善轉向了敵意。


比如,童年時被暴力對待的孩子,長大後依然選擇有暴力傾向的伴侶,重複被虐待的命運。


比如,童年時被拋棄的孩子,長大後依然選擇容易離自己而去的伴侶,哪怕伴侶本來是忠誠的,也要製造種種矛盾,導致最終分手。


為什麼強迫性重複難以擺脫呢?因為這些體驗雖然痛苦,卻是我們熟悉的。人恐懼未知,而熟悉會帶來安全感,所以很多人寧可選擇痛苦而熟悉的路,也不願換一條幸福而未知的路。


作為父母,可以做什麼?


既然父母對孩子影響重大,那麼身為父母,我們可以做什麼?


想要終止類似的命運一代又一代地循環,或許我們可以做的,就是認識和了解自己,了解自己是怎樣被父母影響的,並盡量傳遞給孩子好的一面。雖然這很難,但嘗試著邁出一小步,會讓我們,和我們的孩子,都走上更加自由的道路。


IMG_0746.PNG


本文轉自:微信公號,你好媽。


746277426389562150.png


圖片來源:123rf


責任編輯:茉莉


親子文末11.jpg

TAG:親子心理 | 兒童心理 | 父母成長 | 家庭關係 |

您可能感興趣

為什麼父母要經常模仿孩子?原來還有這種說法
父母智商對孩子影響大 這種說法靠譜嗎?
剖腹產能控制孩子一生的命運,這種說法靠譜么?
孩子一回家就讓他寫作業,大錯特錯?相信這說法你就輸了
寂靜說法:如何改變自己和孩子的命運?
孩子第一個喊得「父親」照舊「母親」,盡然還有這種說法
爸媽一句太貴了咱買不起會讓孩子窮一生?你怎麼看待這種說法
窮養兒子富養女,這種說法真的靠譜嗎?
快來看一個二胎媽媽親身說法:孩子三歲前究竟應該誰來帶?
媽媽常用的這種說法方式,很容易毀掉一個孩子
關於母乳餵養,這五個說法別去信
愛吃肉會讓孩子智商下降?這種說法你信嗎?
女孩被丈夫害死,託夢給母親,母親為她討說法
「懷男孩肚子尖,懷女孩肚子圓」,這些說法不靠譜!孕媽快看看!
乙肝母親能母乳餵養么?看醫生的官方說法!
女性受孕季節影響胎兒性別?原來還有這種說法
胎心跳得慢是男孩?這種說法的科學依據靠譜嗎?
孩子說話早就一定聰明?一位偉大的物理學家很好地推翻了這個說法
古代女子跳河為何一定要脫鞋,一種說法很靈異,一種說法很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