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重要的是快樂,不是過年

重要的是快樂,不是過年

iFuun導讀:過年快不快樂,重要的還是心態。像魯迅那樣,一向不過舊曆年,但在有了一定閱歷,尤其是有了孩子之後,他心平氣和地接受了這個節日。 —— www.iFuun.com


重要的是快樂,不是過年  心情不好的時候,聽聽心理電台 


「不歸」是另一種過年方式

儘管不時出現「回家過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陋習」(羅永浩語)這樣的激烈反對聲音,年還是要過的。而社會在變,生活在變,人也在變,相應的,過年的方式也在變。


在寫於1935年的《記元旦》一文中,林語堂描述了自己從拒絕舊曆新年到敗給傳統習俗的心路歷程。他先是堅決地表示,「我的科學意識叫我不照舊曆過新年,而我也答應我不會」,然而,從僕人送來一碗臘八粥開始,他已經感覺到舊曆新年的到來。而讓他一發不可收地勾起對舊曆新年美好記憶的,是一盆從福建老家送來的水仙花。


「我不覺回憶到我的童年。當我接觸到水仙的香味,我的思想便回到那紅對聯,年夜飯,爆竹,紅燭,福建蜜橘,早晨的道賀和我那件一年只許穿一次的黑緞大褂。」水仙花的香味讓他想起家鄉的蘿蔔糕,他特意去北四川路買了「二斤半一籃年糕」回家。吃著油煎年糕,水仙花的馥郁香味充滿著屋子,最後,鄰居的爆竹聲讓他從頭腦和心志的心理衝突中驚醒過來——「它們是有一種歐洲人所不能體會的撼動中國人心的力量」。


他叫來自己的孩子:「阿經,拿去給我買些高升鞭炮,撿最響最大的。記住,越大越好,越響越好。」「於是我便在爆竹的『蓬—拍』聲中坐下吃年夜飯了。而我卻好像不自覺的感到非常的愉快。」

禁令歸禁令,老百姓還是按老規矩過自己的年。


林語堂拒絕過舊曆新年,是有前因的。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後,宣布改用公曆,並將這一天定為民國元年元旦;到了1914年1月,北京政府內務部提請「定陰曆元旦為春節」。至此,原指陰曆歲首的「元旦」和「新年」,被用來指公曆1月1日,而陰曆歲首改稱「春節」——我們過春節,其實也只有100年歷史。


在推行新曆、廢除舊曆上,南京國民政府一度很激進。1925年1月1日起實施的《實行陽曆新年的辦法》規定,陰曆新年之拜年慶祝等,均移在新年舉行。1930年,國民政府重申:「移置廢歷新年休假日期及各種禮儀點綴娛樂等於國曆新年:(一)凡各地人民應將廢歷新年放假日數及廢歷新年前後所沿用之各種禮儀娛樂點綴,如賀年、團拜、祀祖、春宴、觀燈、扎彩、貼春聯等一律移置國曆新年前後舉行。」


在這樣的背景下,執著於舊曆新年,被視為「不曰頑固,即曰反對民國」。林語堂這樣自稱「新派」的知識分子,當然要表示自己不過舊曆新年的決心。然而,禁令歸禁令,老百姓還是按老規矩過自己的年。「大都市的民眾在『國曆』一月一日雖然要虛應故事,在大門上貼一副變像(相)標語的春聯,而大門以內卻若無其事,照常生活。一到『農曆』的臘月,小康之家從二十三日送灶起便忙碌起來,一直到正月十五夜元宵以後,才在筋疲力盡的情形下,結束了過年的變態生活。」記者伊弁在刊於《世紀評論》第一卷第六期的《過年》一文中這樣寫道。


1934年年初,國民政府停止強制廢除陰曆,不得不承認「對於舊曆年關,除公務機關,民間習俗不宜過於干涉」。林語堂的《記元旦》寫的就是禁令取消之後的第一個舊曆年。巧合的是,一向表示不過年的魯迅也在此時表示:「十多年前,我看見人家過舊曆年,是反對的,現在卻心平氣和,覺得倒還熱鬧,還買了一批花炮,明夜要放了。」

你過你的年,他過他的年,不想過年也完全沒問題。


儘管對待過年的心態各異,儘管不時出現「回家過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陋習」(羅永浩語)這樣的激烈反對聲音,年還是要過的。而社會在變,生活在變,人也在變,相應的,過年的方式也在變。


近年來,不想或者不敢回家過年的人是越來越多了。想開了,乾脆不回家的畢竟是少數,更多的是想回而不敢回的,也就是所謂「恐歸族」。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2011年春節前做的一個調查顯示,41.1%的人認為自己是「恐歸族」,而過年不想回家的原因,69.4%的人選了「不能衣錦還鄉,面子上過不去」。


「恐歸」的糾結在於,在理智上,知道春節很重要,父老鄉親盼著自己回去團聚;但情感上,實在不能接受回家後需要面對的一切:被問收入、被問有男/女友沒、被問什麼時候要小孩……反向思考一下,如果傳統的「有錢沒錢,回家過年」改成「不回家,照樣過年」,是不是就可以不再糾結回不回家呢?


曾有人撰文提出:「恐歸族」的誕生,「或者可以催生春節文化的新因子,如果合理引導,會更加豐富春節文化的內涵,使古老的春節煥發出新的活力」。既然「恐歸」,那麼,「不歸」是不是可以成為一種新的過年方式?比如,帶上父母出門旅遊,一家人在路上,快快樂樂把年過了。或者把父母教育成姚志德、紀經書夫婦那樣退休後環球旅行的生活家,他們玩他們的,你們玩你們的。

過年快不快樂,重要的還是心態。像魯迅那樣,一向不過舊曆年,但在有了一定閱歷,尤其是有了孩子之後,他心平氣和地接受了這個節日:「今年卻亦借口新年,烹酒煮肉,且買花炮,夜則放之,蓋終年被迫被困,苦得夠了,人亦何苦不暫時吃一通乎。」而且,你過你的年,他過他的年,以前不想過年現在忽然想過,沒有問題;完全不想過年,也沒有問題。就像梁實秋的父親,在20世紀初期說出的話:「我願在哪一天過年就在哪一天過年,何必跟著大家起鬨?」


文/譚山山,新周刊


→ 郵箱訂閱留下Email,追蹤每周心理精選  


心理延伸

心理圈:心理學人都在這裡


心理FM:穿襪子的椅子


打卡學習:薛蠻子為何60歲還性慾十足?


訪問楊冪:得不到的就不重要
心理諮詢師強姦女患者的警示!
雨人周瑋:超強心算,他是怎麼做到的?
百度大數據解讀90後:撕下標籤的90後
從房祖名吸毒到「富二代」的內心解析

TAG:推薦 |

您可能感興趣

過去了就過去了,重要的是自己要快樂
快樂不是得到的多,而是計較的少
從走路速度的快慢,可以看出你是不是一個快樂的人
過度追求快樂時,那已不是一種快樂,而是一種不斷膨脹的慾望
過得快樂,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孩子,你是想年少時「痛苦」、「不快樂」,還是成年後卑微?
活著不是為了生氣,而是為了快樂的度過
孩子的童年,要成功還是要快樂?要麼同時擁有,要麼一起落空
那些年,收入不高卻也快樂;今天,你孜孜以求的,真的是你最需要的嗎?
讓你們失望了,我不是個快樂的小丑
哪怕只有一個人,也要過的快樂哦
快樂是所有人都需要和嚮往的,獲得快樂的三個要點
快樂不是因為擁有的多而是計較的少
過幾天就要立秋啦,不過人山人海,這一世,能快樂就不要難過
快樂不是因為擁有的多,而是因為計較的少
不抑鬱不是目的,快樂才是!
一個人的快樂,不是因為他擁有得多,而是因為他計較得少
快樂不是因為得到的多而是因為計較的少
這麼多年,你為什麼過得不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