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我們為什麼越長大越不容易快樂?

我們為什麼越長大越不容易快樂?

心理導讀:我曾為許多個最終證明為「不可得」的東西傷心、難過。像所有人一樣,我曾設想過人生中許多個「有意義」的事情,並堅信它們終有一天有所回報,但事實並非如此,我也沒有因此而不快樂。 ——www.iFuun.com 


 我們為什麼越長大越不容易快樂?


對很多本來的愛好提不起興趣,對於未來的工作一想到要用功利和目的為標定的態度來面對,就覺得活著很累。想到所要做的一切都要問「為什麼」,就覺得這生活過的太悲劇了。

我想說的是:放眼望去,所有答案都一樣。正如一個TED著名演講中所討論的內容:


心理講座:我們為什麼快樂?( The surprising science of happiness)【1】


這個問題其實應該改為「為什麼我們快樂」,而不是「我們為什麼快樂」,也不是「我們為什麼不快樂」。你可能會問,為什麼我可以假定每個人都是快樂的呢?以下的理論框架和數據支持均來自於Dan Gilbert , 我在Gilbert的理論基礎上添加了一些我個人的看法和解讀,感興趣的同學也可以戳文章下面的鏈接觀看TED演講。


首先要從人腦的進化談起。自人類進化以來,人腦的體積和結構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體積的增加是因為結構發生了變化,多了一個叫額葉(Frontal Lobe)的部分,是大腦發育中最高級的部分。而額葉中最重要的一個部分——腦前額葉外皮,具有一種「創造模擬經驗」的功能。它賦予了人類可以在大腦中體驗未曾真實經歷過的事物這種能力,與情景記憶、工作記憶、自我抑制能力都有關係。

隨著近年來行為決策研究表明,人們的絕大部分決策都離不開這種「經驗模擬器」,也就是對未來事件情感的估計,而這裡的情感指的是廣義上的幸福感。所謂的「經驗模擬」,也就是一種「幸福感預測」。幸福感預測的重要性就在於:我們所做出的每一項決策,都是建立在對事件情感結果的內隱或外顯性預測的基礎上。我們之所以這麼決策,是因為我們深深地相信,這項決策會比其他決策帶給我們更強烈的幸福感體驗。


然而,我們雖然可以通過幸福感預測得知什麼事情讓我們快樂或不快樂,但無法準確預測這種情感體驗的強度和持續時間。一種可能是低估,比如酒癮者經常會低估自己被奪走酒杯時對酒的渴望程度;另一種是高估,而這種情況比低估要普遍的多,通常將這種高估情況稱為「影響偏差(Impact Bias)」。數據表明,多數截癱的事故倖存者在事故發生的幾周後正向情感便佔據了主導,而那些失去愛人的人們在喪侶一年內正向情感便恢復了正常水平。


這些結果,和你想的一樣嗎?換句話說,不管遇到了怎樣的困難或挫折,一年以後,你並不會發現這件事對你產生什麼影響(具體持續時間有待考證,但只為說明是一定時間內),或者,沒你想的那麼嚴重,甚至一點都不嚴重。


還有一個實驗是這樣的:有兩幅圖,一幅是中了價值3.14億美元的彩票大獎,一幅是事故後截癱送入醫院。研究人員讓問卷回答者去幻想兩種截然不同的未來,看看他們更喜歡哪一種人生,哪一種人生更快樂。大多數人都選了中大獎,然而數據表明,事實上那些中了彩票的人一年後和截癱一年後的人的快樂程度居然幾乎相同


對,這就是影響偏差。往俗了說,你想太多了,因為人腦也會犯錯誤:「經驗模擬器」往往會誇大事物的不同結果,而這些結果之間的差異實際上未必有那麼大。工作的起伏、伴侶的得失、家庭的興衰、升學考試的成敗等等,對於我們的影響以及影響時間的長度和強度都比我們想的要小。三個月前的任何創傷,對於今天的你來說,除了極個別例子外,幾乎沒有任何影響。

為什麼呢?因為快樂分兩種,一種是天然的快樂 (Natural Happiness),一種是人工合成的快樂 (Synthetic Happiness),而後者,保證了你是個時刻快樂的人。這兩種快樂有何區別?天然的快樂是「你得到了你渴望的東西」,而人工合成的快樂是「你得不到你渴望的東西時,自己製造出來的」,且絕大多數人深信,人工合成的快樂是永遠也比不上天然的快樂的。


什麼是天然的快樂?你喜歡的人恰好也喜歡你,這叫天然的快樂


什麼是人工合成的快樂?你喜歡的人不喜歡你,但你偏要說,「不喜歡我,是他的損失,是他沒眼光」,這叫人工合成的快樂。


絕大多數人會對此說什麼?「你個女屌絲。」


他們為什麼會這麼說?因為就連你自己可能也默默地覺得,「什麼他沒眼光,其實是自己還不夠好,如果他能主動來喜歡我,那該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情啊。」你看,你自己也不相信,對吧,所以你不快樂。

但是,與難得的「天然的快樂」相比, 「人工合成的快樂」則更為真實與持久。按照經濟學中的稀缺性,當有限資源無法滿足無限的需求時,市場是如何維持運轉的呢?其實是靠那些「人工合成的快樂」,那些「人工合成的供應」,來實現「自給自足」。然而,是什麼阻礙了我們合成快樂的能力呢?是我們的自由——做決策和改變決策的能力。


如果一件事定死了,再無回頭的可能,那麼你為你想要的東西所付出的成本(時間、金錢等)都成為了沉沒成本(Sunk Costs),再也回不來了,所以你的任何念想都只是意淫,只是毫無意義的垂死掙扎;但是,一旦有一絲翻盤的可能性,你一定會竭盡所能,為你臆想中的另一個選擇找到一種意義——


你會想,


「如果我當時出國就好了」

「如果我當時選文科就好了」


「如果我多花點時間陪爸媽就好了」


而類似於「如果我當時ABC就XYZ了」這種句式,則是人工合成快樂的第一天敵。你的所有不快樂,其實就是源於此,就是因為你自己切斷了所有「人工合成快樂」的路。你為什麼要切?因為你覺得車到山前必有路,哪怕是劍走偏鋒,那也是路,也是一個可能性,而且會給你帶來更大的、更強烈的幸福感。


有這樣一個實驗:一所美國大學開設了一個Photography的課程,結課時要求學生拍兩張照,然後把自己比較滿意的那張交上去。研究人員對一半的學生說,「你可得想好了啊,這張照片交上來以後我可就馬上寄給XX美術館了,五分鐘以內就發,一秒都不耽擱」,然後對另一半學生說,「你們可以慢慢選,就算是交上來之後,若覺得自己手裡的那張比較好,還是可以在三天內找我換的,我就在辦公室里等著你們,你不交我都不發給XX美術館的,放心好了」。實驗的結果是,那些被迫迅速選擇了呈交作品的學生在一段時間以後依然覺得自己呈交上去的是兩張中比較好的那張,很是得意;而另一半則為了到底要交哪張照片比較好而輾轉反側,部分學生糾結得睡不著覺,和研究人員換了好幾次,最後仍然覺得自己手裡留下的那張明顯比較好,很不開心。


實驗證明,有了自由,有了決策和隨時修改決策的能力,有了這種可逆轉的選擇權,人們往往無法人工合成快樂。其實,人工合成快樂的能力是因人而異的。按理說,這種能力應該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提高,因為你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但這往往也不一定。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小時候你媽不給你買玩具,你能有什麼辦法?我反正是不信一個三歲的小孩能自我洗腦,不哭不鬧就不錯了。但等你長大了,具備了一定的經濟能力,便具有了解決「想要的玩具媽媽不給買,怎麼破!」這個問題的能力。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想,小時候因為沒有經濟獨立,可以看成是沒有「可逆轉的選擇權」,你只能認命,滿心歡喜地等著長大成人,掙好多好多的錢,買好多自己想要的東西,意淫著「天然的快樂」。然而有一天,你終於長大了,有了錢,終於能買得起玩具,有了「可逆轉的選擇權」,可是你又面對著世界的萬千誘惑,玩具只不過是隔靴搔癢——你想要的越來越多,直到連「可逆轉的選擇權」都成為一種奢侈。


這篇答案要獻給我的男朋友,感謝他教給我沉沒成本的道理。我在寫下這篇答案的時候,腦子裡都是過去這半年裡經歷過的無數個「可逆轉的選擇權」。我曾為許多個最終證明為「不可得」的東西傷心、難過,儘管他早早地就告訴過我,「這東西不可得」。像所有人一樣,我曾設想過人生中許多個「有意義」的事情,並堅信它們終有一天有所回報,但事實並非如此,我也並非不快樂。: )


參考閱讀:


1、心理講座:我們為什麼快樂


文/林小柴


心理延伸:


心理FM:  每個人都想成為別人


會員測試:記憶力測試


心理遊戲:史上最賤遊戲2


兒童撒謊:小騙子的認知發展
活在當下:老年痴呆症讓我重新認識了母親
性取向很難「改變」,但會發生「流動」?
心理揭秘:哪種人更走運?揭秘3種改運性格

TAG:心理健康 |

您可能感興趣

為什麼我們不想長大?
為什麼孩子越大,就和我們越疏遠?只能怪家長做錯了這些事!
為什麼年齡越大我們感覺時間過得越快?
我們越年青,就越容易感到無聊
酒杯越大,我們喝得越多
為什麼我們的毛孔越縮越大!
過多的慾望使我們離快樂越來越遠
為什麼我們越忙的時候,越想放縱?
我們為什麼越來越不愛說話了
為什麼我們不太擅長拒絕別人?
大師不愛惜小命,讓我們永遠錯過了什麼
是什麼使我們變得越來越笨?
不是生活的快樂太少,而且我們不懂得尋覓
孩子長不高?真不是因為營養不夠!原來我們都錯了
我們都將孤獨地長大,不要害怕
為什麼我們越來越愛吃辣椒?
為什麼我們總是覺得痛苦大於快樂;憂傷大於歡喜;悲哀大於幸福
為什麼我們總是喜歡「大」?
別說「我們買不起」!從小培養孩子財商,長大才能駕馭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