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與其期待去改變父母,不如自己先有所擔當

與其期待去改變父母,不如自己先有所擔當

與其期待去改變父母,不如自己先有所擔當


文:廖瑋雯(微信號:wfwsj1986)


老師:

我和我父母在很多事情方面的看法不一樣,經常因為一些事情產生分歧、爭吵;我嘗試過溝通,最後發現還是無法認同對方的看法和行為,所以有時候我會向他們發脾氣,對於家裡其他親朋好友的勸告,我也感到很不耐煩,我並不是沒有去嘗試和他們談我的想法;我想要過的生活,我想選擇的的路和我對人對事的看法,但是他們就是覺得,一個女性就應該找一個穩定的工作,然後把自己嫁掉,但是,我想出去,朝著自己所喜歡的、感興趣的方向發展,而且我並不想結婚,我的打扮也很中性,所以,家裡人總覺得我跟他們對著干,甚至認為我的心理有問題,讓我去看心理醫生,你覺得我該怎麼辦呢?


恰巧,我就是個心理諮詢師。


如果我說,你說的對,父母正在阻礙你成為自己,所以,請按照你的想法生活,去追尋你的夢想吧,你的父母一定會覺得我也是個「心理有問題」的人,不配做個心理醫生。


可是,如果我說,乖,聽爸媽的話,別讓他們受傷,你或許會想,這個諮詢師根本沒有考慮我的感受!一點也不靠譜嘛!

所以,我暫且先不回答。


其實你的問題並不特別,最近接到許多類似來信,抱怨父母過度干預自己,婚姻也好,工作也罷,尤其是還念書或者剛畢業的朋友,時常陷入與父母的激烈對抗之中,談及工作,感覺自己不被理解,不被支持,說到愛情,便是覺得不被肯定,不被祝福,所以他們心裡感到非常苦楚。


我的意思是,你並不孤獨,也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通常說來,父母是我們最親最愛的人,在人生道路上的選擇如果得不到他們的理解和支持,甚至遭到他們的反對與否定,對子女而言,確實是一件讓人非常無助與為難的事。


此前,我曾多次在文章中談到理想中的親子關係,譬如父母要給予孩子充分的自由與理解,或者彼此給予對方尊重和關愛。

但是,有些朋友會說,道理都懂「然並卵」,父母非常固執,他們根本油鹽不進,即便了解這些,除了徒增困擾,感到自己無能為力以外,又有何用?


於是,有人決定順從父母心意,雖然心裡一萬個不願意,但是想到父母畢竟是為了自己好,起碼也不會害自己,然後走上了他們為自己安排好的路上。


然而,心中常常有所抱怨,覺得父母阻礙了他成為自己,他很嚮往外面那個精彩的世界,這種無助感與挫敗感一直讓他難以疏解。


另外有個朋友不願聽從父母安排留在小城,在她離開故鄉之後,她的工作、感情一直不順,分手之後的她感到有點萬念俱灰。


她閱讀了許多探討靈修、人性、宗教的書。

練習瑜伽,參禪打坐,在結束了靈修班的課程之後,她開始感覺自己與世界格格不入,一種疏離的孤獨感油然而生。


她無法與那些嘴裡總是談著車子,房子,丈夫,孩子,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同齡人溝通,覺得她們談的東西太LOW,也無法融入到年輕人的圈子裡。


她孑然一身,沒有同修,沒有上師,疏離親友,隔絕同事,好像一個被孤立了的邊緣人,她的工作業績一直不好,她一個人住,孤獨而寂寞。


「修行」並未讓她心境坦然,獲得平靜。

她想到家裡嘮叨的父母,說她讀了大學,既賺不來錢,又嫁不出去,不懂孝順,不顧家人,簡直讓人操碎了心。想到那些喜歡嚼人是非的左鄰右舍,喜歡問長問短的三姑六婆親里親戚,她根本就不想回家。


她孤獨而痛苦,如同一個落單的「怪物」,漂浮在這個城市裡,靈修幫不了她,先哲幫不了她,她既回不去,又留不下來,她不知道自己到底應該怎麼辦?


她開始怨恨起父母來,怨恨他們不理解,不包容,怨恨他們自私自利、眼界狹小,以至於要她獨自面對困境——人到三十,形單影隻。


你看,遵從父母的,有怨恨,背離父母的,變孤獨。


如果我們將自己的幸福放在父母的觀念或行為是否改變上,我們就會喪失對人生的把控,陷入被動與無助之中。


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留下,或者是離開,聽或者不聽父母的,都是對責任的一種逃避。


讓我再來說件事情。


前年,我到南華禪寺裡邊瞎逛,後來看到一個僧人正在講法,當時我在監獄工作,我問大師一個問題:面對窮凶極惡,衝動偏激,愚昧無知,冥頑不靈的犯人,我該怎麼去教化他們,奉勸他們改惡從善呢?


僧人說:切莫強求。


我一直不大理解,這些頑固不化的惡人一不聽教,二不聽勸,根本不認為自己有錯,難道我不應該做點什麼?


直到後來,當我不再要求自己「做點什麼」,要求自己一定要教化好每一個犯人,認為沒能改變他們全都是我的責任時,我便不再因為自己「不能改變他人」的這種無能為力而感到苦惱,煩悶。


我開始明了,每個人的人生都有自己的劇本,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大家都在按部就班的演出,有局限,有創造,局限是規律,是天道;創造是進取,是突破


這些罪犯,他們是作姦犯科也好,一時糊塗也罷,幡然悔悟也好,死不悔改也罷,這些都是他們自己的選擇,同時他們必須自己承擔責任。


我只是在一次次的談話教育,心理諮詢中,去聽他們的想法,去談自己的觀念,我不再強求他們必須接受和改變。


我只要去做好我的角色。


當我放棄「改變他人的念頭」之後,反而在無形中影響了他們,只因為他們覺得我說的,我做的,甚至只是因為我呈現出的一種自如的狀態,讓他們覺得這樣去想,這樣去做,或許會好一些。


這些原本不願意承認罪行,認為一切都是家庭,社會,他人的原因和過錯而讓他們身陷囹圄的罪犯正在慢慢發生改變。


當他們開始意識到,自己應該承擔錯誤,擔負責任時,他們發覺自己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輕鬆和自由, 他們開始用一種樂觀而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原本枯燥,孤獨的改造生活,對得到獎勵獲取減刑,早日回到社會充滿了信心和期待。


我的意思是,當你開始接納現實,承擔責任的時候,就連罪犯都能獲得身心的平靜。


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認為,人若要獲得自由,首先就要擔負責任。這個責任是指:成為一個事件或者某物的毫無爭議的作者。


意識到這點,意味著我們意識到自己是自我,命運,生命中的困阻和感受的創造者,也是個體自身痛苦的創造者。


心理治療大師歐文.亞隆說過:如果一個人不能接受這種責任,堅持認為自己的不幸是他人或者其他因素造成的,那麼,他將永遠無法得到治療。


回到文章開頭,我們如果想要擺脫父母的控制,被動地留下,負氣地離開,可能都不是最好的答案,可能都會造成痛苦和怨恨。


在面對這個可能父母不願理解你,包容你,支持你,鼓勵你的現實的時候,我們嘗試去理解他們的局限性,我們學著去接納那些關乎人生的劇本里某些無法改變的哪怕是讓人不愉悅,不快樂的基本設定,同時,我們也要去相信自己擁有在這個有所限制的舞台上得以成為自己人生的作者的能力。


只有這樣,一切才能發生改變,你才能成為你自己,無論去留,你都能得到安寧與平靜。


誰會心甘情願地去嘗一口大便呢?除非他能發自內心地說;沒事,我就是想嘗嘗。


與其期待去改變父母,不如自己先有所擔當


本文由 廖瑋雯 授權iFuun發布。轉載、約稿、諮詢請聯繫作者:weifuwensiji@126.com 。  


作者簡介:廖瑋雯,心理諮詢師。微信:瑋夫雯斯基,wfwsj1986 。


有一種前進叫善於後退
我是個年輕人,我心情不太好
向日葵不放棄陽光,我便不放棄夢想
一個人吃飯的信仰

TAG:心理科普 |

您可能感興趣

你無法改變父母,但可以做更好的父母
當孩子出現以下這幾種表現時,父母先不要急著責罰孩子,先反思自己
「父母不同意」 其實只是因為他 她不值得
當了父母,我們都不會做夫妻了嗎
人生最可怕的不是沒選擇,而是怎麼選都錯,比如該不該讓父母去養老院
其實,我們比父母更怕他們老
做父母,你追求的可能不是自我,而是自私!
如果你可以選擇自己的父母
現在你們父母還參不參與你們的結婚權了,在一起父母同意嗎?
如果想要改變孩子的行為,父母應先改變自己
如果你無法時刻陪伴父母,那就讓它們來代替吧~
養父母要還我回去,親爸媽卻不接收,三年後他們又爭著要我
並不是所有父母都能接受出櫃他要求父母參加自己的婚禮,卻被拒絕
父母堅決不同意你們,要放棄嗎?
3件不能當孩子面做的事,別等毀了他們的未來,父母才後悔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你留意過自己的父母嗎
在這裡,他們當父母時還沒有成年
父母反對的愛情,我又該如何去說服他們?
他父母的債,現在要我們來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