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當心,你的大腦可能欺騙了你

當心,你的大腦可能欺騙了你

 當心,你的大腦可能欺騙了你


譯者:冷門的少年 | iFuun翻譯達人


冷門的少年帶你走進心理學系列

審訊時,犯罪嫌疑人若是受到誘導性審問,其思維和記憶很有可能受到干擾,最終連自己都相信自己犯下了某件(事實上不存在的)罪行,釀成了冤假錯案。最近一項實驗室研究證實了這種現象:實驗中,研究人員僅僅花了幾個小時,就成功地使得已經是成年人的被試相信,自己在青少年時期曾經犯下過持槍襲擊他人的罪行(事實上這段經歷子虛烏有)。這項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心理科學》期刊上,顯示人們會將聽到過的、關於自己的故事「內化」(internalization),(把虛構的故事)當成是真正發生過的事情,甚至還能夠提供具體的細節描述!


「我們的研究顯示,想要讓一個人產生虛假記憶,出乎意料地容易。而且,關於這段虛假記憶的所有細節都栩栩如生,簡直跟真的一樣!」主要研究者、英國貝德福德大學心理學家Julia Shaw表示,「在為時三個鐘頭的、氣氛友好的面談中,採訪人(研究人員假扮的)採用一系列技巧,成功地令受訪者(大學生被試)相信自己曾經幹了些蠢事。」


Shaw和來自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同事Stephen Porter一起開展了實驗。首先,她們與被試的監護人取得聯繫,讓每個監護人填寫了一份問卷,以了解在11~14歲時的少年被試可能幹過些什麼事兒,細節越具體越好,並要求監護人不要讓被試知道這份問卷的事。


接著,Shaw和Porter從所有人當中挑選了60名學生作為正式實驗的被試——這60個人此前沒有過任何犯罪記錄,滿足實驗條件(被試必須是清白的)。研究者要求這些被試每隔一周過來實驗室參加約40分鐘的面談,總共來三次。

第一次面談時,採訪者(研究人員)告訴了受訪者(被試)兩件事,其中一件是真實發生過的,另一件是虛構的。一部分被試聽到的虛構故事是犯罪性的,比如年少時候的自己曾經持槍襲擊他人、盜竊財物之類,還驚動了警方;另一部分被試聽到的虛構故事則是情感性的,比如年少時候的自己曾經受過傷、被狗咬、丟過錢之類。


值得注意的是,採訪者在講述虛構故事的時候,故意添加了一些真實的細節進去,這些細節是從對被試監護人的問卷調查中得知的,發生時間恰巧在被試的少年期。


(譯者註:舉個例子,比如說,監護人在問卷里寫道,「小明在13、14歲的時候喜歡穿紫色褲子」,於是採訪者在講述虛構故事的時候,告訴被試,「你那天穿了一條紫色的褲子,口袋裡揣了一把槍……」,使得虛構故事聽上去顯得更加可信)


採訪者說完以後,要求被試解釋「那天到底發生了什麼」,當被試解釋虛構事件遇到困難的時候(這是理所當然的,因為那件事根本沒有發生過),採訪者會諄諄善誘,鼓勵被試「無論如何,試一試唄」,「想起多少細節,就先說多少細節」、「通過特別的記憶策略,一定能夠想起來更多細節的」。


第二次和第三次面談時,採訪者繼續要求被試回憶那兩件事(真實發生過的事,虛構的事),並要求被試評價自己對那兩件事回憶的質量,比如對「直到今天,那件事仍然歷歷在目」、「我很有把握那件事情發生過」之類的陳述句打分。

三次面談結束後,實驗結果令人大跌眼鏡:


得知自己年少時候「犯過罪」的被試當中,有71%的人產生了關於那次犯罪的虛假記憶——換句話說,30人裡面有21人相信自己真的犯過罪;


得知自己年少時候「襲擊了他人」的被試當中,有55%的人甚至能夠清晰地回憶出來當時與警方交涉的具體細節(事實上他們根本沒犯過罪,更談不上與警方交涉了)——換句話說,20人裡面有11人為自己的不存在的記憶增添了豐富的細節;


得知自己年少時候經歷過「情緒性事件」的被試當中,有76.67%的人信以為真。這樣看來,無論虛構事件是「犯罪性」還是「情緒性」,被試都一樣容易產生虛假記憶。


Shaw和Porter推測,在虛構事件當中添加真實信息,比如好朋友的名字(當然這些真實信息是從對被試監護人的問卷調查當中得知的),能夠使虛構事件顯得更加「接地氣」,進而增強其可信度。

「這樣一來,人類(與生俱來的)不靠譜的、易於重構的記憶機制,便會生成新的、事實上不存在的虛假記憶,」Shaw表示,「在我們的實驗中,對於根本沒有發生過的犯罪事件,被試甚至都能夠想得出來清晰具體的細節!」


儘管如此,在對真實事件和虛構事件的回憶上,被試的表現還是有區別的:相比虛構事件,在回憶真實事件時,被試想起來的細節更清楚,並且更有把握。


總體而言,這項研究顯示,人們很容易將虛假記憶「內化」,把本不存在的事件當做是發生過的事件,這表明了我們的記憶是多麼不可靠!


「(只要誘導手段運用恰當)想要讓人們產生情緒性甚至犯罪性的虛假記憶是一件很容易的事。」Shaw表示,「這樣研究發現在司法領域意義重大,無論是在審訊犯罪嫌疑人、詢問目擊者,還是在警察執法、法庭審判之類的場合,虛假記憶都有可能干擾司法程序和結果。此外,在其它領域諸如心理治療、工作面試等,虛假記憶的影響也不容小覷。」

「承認『虛假記憶』現象的存在,理解正常人也會產生『虛假記憶』,是消除『虛假記憶』可能帶來影響的第一步,」Shaw說,「我們希望,通過向人們展示『不恰當』談話技巧可能造成的危害(即令受訪者產生虛假記憶),能夠令採訪者在今後的工作當中避免再犯類似錯誤,並轉而採用更『恰當』的談話技巧。」


「對採訪者角色特質以及採訪技巧的進一步研究,或許能夠有助於提高談話質量,減少產生『虛假記憶』的風險。」Shaw和Porter最後總結了未來的工作方向。

當心,你的大腦可能欺騙了你

本文由iFuun用戶 冷門的少年 翻譯,經由 iFuun 編輯。非商業轉載須保留譯者、iFuun 與本文鏈接。商業使用請聯繫 bd@iFuun.com 


如何更好地控制情緒,不「抬杠」?
心理學家發現:減肥失敗也許是因為腦子轉得不夠快!
舌尖上的心理學

TAG:心理健康 |

您可能感興趣

眼淚可以欺騙了你,但還是欺騙不了自己的心!
你能欺騙的,都是相信你的人
大腦也會欺騙你 說不定你不是真的餓
VR不僅僅能欺騙你的眼睛,還可以迷惑你的五感
被欺騙的你,還能做些什麼
永遠不要欺騙,因為你能騙到的都是信任你的人
說實話,我並不是心疼錢,而是被欺騙了感情
假如社會和生活一起欺騙了你,你也不要欺騙自己,該怎麼活還得繼續下去
最讓我傷心的不是你和我分手,而是在我真心對你的時候,你卻一直在欺騙我!
衛龍,你欺騙了我們的感情,但是我們心服口服
不要再欺騙自己了,胖子是不會有人喜歡的
汗水是不會欺騙我們的,還記得當初你為什麼健身嗎?
你是不是也欺騙過別人的感情?騙她你爽了嗎?
心情不好:這個世界欺騙了我,我必須給與還擊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心急,這還只是個開始
真的有人能在水底不換氣,還是看看是不是什麼欺騙了我們的眼睛
你的眼睛會欺騙你!
不要用謊言,去欺騙一個真心對你的人
不要用謊言,去欺騙一個真心對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