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幸福是什麼?

幸福是什麼?

心理導讀:幸福是什麼,很多人都在談。但是談著談著,卻忘記了該如何幸福。最近和朋友討論了很多關於幸福,於是嘗試著整理下思緒,寫寫幸福。 ——www.iFuun.com


幸福是什麼?  


幸福是一種主觀體驗,也是一種感受。感覺到幸福就是幸福,感覺到不幸福就是不幸福。我曾經在另一篇文章中描述過一種觀點,痛也是一種快樂,人可以快樂著自己的不快樂,當你認為不快樂也可以是一種快樂的時候,你能感覺到幸福的狀態就是體驗到了幸福,即使你處在痛苦中,你依然可以將痛苦定義為是一種幸福。

現在我更願意用薩提亞模式教我的,去看待幸福。


幸福是一種感受,與行為有關,但是相關度不大。清晨的一杯咖啡,午後的暖陽,愛人的激蕩,多數情況下會體驗到幸福,但是卻不盡然是。大自然給的最寶貴的東西,陽光和氧氣等,擁有的時候很難覺得幸福,但是沒有的時候卻無法生存。物質生活也一樣,金錢,權利,舒適的生活,甚至健康,以為擁有的時候會幸福,可是真的擁有的人,卻未必感覺到幸福。因為幸福與這些行為的關聯,真是不大。以為要的是幸福,得到的往往是個幻象。很感動史鐵生的一句話,路易斯的不能跑第一的痛苦,並不比史鐵生不能跑的痛苦少。海倫凱勒說她享受著大自然的恩賜很幸福,拿破崙卻說他擁有了別人想要的一切卻不幸福。行為層次是外在的,是最容易看到的,也是常常去追求的,但恰恰是影響最小的。


幸福是一種感受,一種能體驗到的感受。和快樂、悲傷、生氣、無助一樣,是一種感受。當能夠去全然品味和接納這些感受的時候,本身就會去產生一種愉悅感和存在感,感覺到自己的真實,感覺到這是生活的必須品,是調味劑,就是一種幸福。當願意感受到幸福的時候,所有的行為,都可以是一種幸福。當在黑夜裡困太久的時候,見到陽光會很幸福;當乾旱過後大雨來臨,農民會很幸福;當弗蘭克在集中營的時候,一無所有,依然可以把拷問生命的意義看成是一種幸福;當史鐵生失去雙腿很痛苦但是後來願意接納痛苦的時候,他開始幸福;當尼采追問到生命的意義並且與孤獨共舞的時候,他很幸福。


幸福只是一種感受,你願意感覺到幸福,你就是幸福。所有的愉悅與痛苦,快樂與迷茫,當你願意敞開去體驗的時候,你會當做一種享受,你會很幸福。

幸福是一種感受,這種感受受到價值觀、信念、態度、觀點的影響。價值觀對幸福感的影響,哲學家們都在談。當事情發生的時候,你用怎樣的觀點去看待,也會影響到幸福。我聽過一個妻子病了住院了,丈夫請假送來鮮花並陪床的時候,她很生氣的扔掉了鮮花,她認為丈夫是她的親人,不應該這麼客氣,而應該先去忙自己的工作。可是我還聽過一個生病住院了的妻子,當丈夫請假送來鮮花並陪床的時候,她感動的流下了幸福的淚,她認為丈夫很愛她,所以願意為她做。秉持積極正向觀念的人容易幸福,而悲觀消極的人容易感覺不到幸福。認為人生充滿美好的人容易感覺到幸福,認為人生是空虛和無聊組成的容易感覺到不幸福。一個人的信念和規條可以影響到一個人的幸福感。有的人認為喝咖啡浪費錢,咖啡很苦,喝咖啡就不會幸福。認為性是美好的人容易體驗到性的幸福,認為性是骯髒的人不容易體驗到性的幸福。有著一定要佔有最好的才會幸福的信條的人不容易幸福,有著當下是最好的禮物的信條的人則容易感覺到幸福。你用什麼樣的觀點、什麼樣的態度、什麼樣的價值觀去解讀發生的事情的時候,你就能體驗到怎樣的感受。


幸福是一種感受,這種感受更受到期待的影響。哲學家們會談到慾望太大就不會體驗到幸福,慾望影響著幸福。慾望本身就是一種期待。當妻子端上咖啡的時候,丈夫期待這是一杯牛奶,就不會體驗到幸福,但如果放下這種期待,就可以享受這杯咖啡的幸福。對事物有著很高的期待的時候,總是想去得到,不容易幸福;對事物期待放低,可以做到並且享受的時候,容易幸福。有著不切實際的期待的時候,會陷入自卑和絕望,不容易幸福;有著切實可行的期待的時候,可以享受追求,是一種幸福。降低期待,容易幸福。當有1萬元可以滿足生活基本需求的時候,不去抱著100萬元的期待的時候,容易幸福。期待不同,可以幸福的程度就不同。


幸福是一種感受,這種感受影響較大的還是渴望。有人會談到物質追求與幸福的關係,有沒有必要去獲得這麼多物質資源。有人會說精神追求比物質追求更幸福。有人認為,是比較讓人不幸福,總是拿自己的和別人的比。可是我認為,無論是物質追求還是精神追求,都不必劃分哪個好壞,哪個高低。所有的比較和慾望,無論精神還是物質,都源自於人類基本的渴望:愛,尊重,價值,認可,意義。想擁有更多,擁有更多的時候就有安全感,擁有更多的時候可以獲得別人的認可和尊重。想追求精神生活,尋找的最終就是找到一種意義和價值。比較的時候想比較出高低多少,想獲得比別人多,背後的渴望就是想擁有認可和安全感。想獲得更多,無非是想獲得更多的愛。人類對所有這些的追求,都是在追求這些渴望,追求滿足渴望。


幸福的感受,最根本的東西,就是關於自我存在的認識。如果這點不談,一切都無從談起。自我是一個幸福的源泉,產生幸福也接收幸福。哲學家們說,上帝和佛陀都是一個假設,當我們擁有這些假設的時候,會幸福。可是人太聰明後,反而失去了這些假設,就開始變得痛苦。哲學家們會認同,信仰的缺失,是人痛苦的一大根源。信仰的缺失,其實就是一種自我認同的缺失,當自我缺失的時候,就會陷入孤獨,迷茫,空虛的狀態,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找不到自己的意義。當獲得一點認同的時候,能感到自己一點的獨特和存在,更多的時候,則是陷進一種更深的黑暗。所以關於你怎樣認識自己的存在,決定著你有沒有能力去感受到幸福。當你可以肯定自己是獨一無二的存在的時候,你不需要外在的東西來讓你感覺到你的價值,感覺到你被尊重,感覺到你被愛,因為當你自我強大的時候,你完全是一個泉源,可以創造這一切。當信仰缺失,完全可以用自己取代信仰。我就是自己的信仰。當一切都消失的時候,我依然能夠體驗到幸福。因為我就能創造幸福,我就是幸福本身,我是宇宙獨一無二的顯化,我的存在不依賴於任何外在的判斷標準。


亂七八糟這麼多,關於幸福,無非就是幾個影響因素。幸福是一種感受,影響這種感受的有對感受的接納程度,價值觀和信念的指向,期待的高低,滿足渴望的對象,對自我的認知。對於幸福的追求的外在表現就是對幸福的追求。薩提亞用一個冰山的隱喻來勾勒出了原型,在水面以上,是我們對幸福追求的行為,是我們所能觀察到的。然而決定幸福這個感受的,卻是水面以下的。

所以如何去真正追求幸福。


首先自我認同自我的存在。自己愛自己。當信仰缺失,自己可以成為自己的信仰。我的存在,是值得的。我擁有足夠的資源,去認識我自己,接納我自己,創造我自己。我一直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沒有任何可以比較和替代。如此便可以準備好敞開,去接受幸福。


然後去看到自己的渴望,自己對於幸福追求的真正渴望是什麼。關於愛,價值,安全感,尊重,認可,意義。這些並不一定從別人和環境那裡獲得,完全可以自己給到自己。將控制的權利從他人和環境那取回來,成為自己的主人。


接著去審視一下自己的期待,對於自己有著怎樣的期待,是一定要到達某個標準才會幸福,還是一定要擁有某些東西才會幸福。這些期待從哪來,並決定是否需要保留,或者願意怎樣去實現這些期待。


再接著看一下自己的價值觀。我願意抱著怎樣的觀點和態度去看待事情,去擁有幸福。我願意用怎樣的觀點去解釋事物,我怎樣運用我的價值觀,我怎樣用我的信念去看見幸福。

然後去區別下自己的感受,這種感受,是否是一種幸福。我是否可以欣賞這種感受,認可這種感受,並且接納。這種感受的存在,對我是一種功課,我可以全然享受這種感受。


接下來,無論在你面前發生的是一件什麼事情,無論你將面對的是什麼,無論你擁有的是怎樣的生活。你都可以有選擇,你都可以去決定,你是否幸福。對於幸福的感覺並不是環境和他人所能給予你,而是你選擇了怎樣去理解幸福。


幸福,無所謂外在的幸福與內在的幸福,只要你願意去體驗,都是可以幸福,都可以同時擁有。無論你在追求美食健康,還是追求精神意義,都可以同時得到,也可以同時幸福。


最後,當你可以去經歷幸福的時候,請你忘掉幸福。真正的幸福,不是再去談論幸福,而是忘記幸福。因為你已經在當下,你已經與幸福和萬物融合,你已經進入最高的幸福,你就是幸福本身。

文/叢非從

TAG:心理科普 |

您可能感興趣

憑什麼我們就該幸福?
愛是什麼?
曖昧是什麼?
心情說說:真正幸福是什麼?
感恩,什麼是感?什麼是恩?
什麼是靈魂?
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喜歡算命?命又是什麼?
軍人要的幸福是什麼
什麼是波?
這是什麼魚?
爸爸,為什麼我們很幸福呢
什麼是智慧?
喜歡養花的男生是什麼樣子的?他會幸福嗎?
琥珀里的琥珀酸到底是什麼?有什麼作用?
這是為什麼?痛風為什麼要忌海鮮?
原創:什麼是俗?什麼是雅?聽聽郭德綱怎麼說
卡普欽斯基:在那裡是什麼感覺?
太准!什麼脾氣是什麼命!
什麼是淫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