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老年病专家黄柳华:老年人该如何选择医院和医生?
作者:中日友好医院中医老年病科原主任 黄柳华
作者简介
黄柳华女,国家卫计委中日友好医院中医老年病科原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养生学会康复医学、神经科及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京医会理事。
从事内科及老年病科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40多年,先后承担原卫生部「老年急性脑梗塞机理研究」等课题,发表论文60余篇,论著7部。曾多次赴日本、英国、德国进行学术交流。2000年至2002年在瑞士及日本工作期间,因临床疗效突出,获得当地医院和病人好评,并产生较大影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擅长治疗:心脑血管病,如高血压、动脉硬化、高脂血症、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脑梗死、脑出血等;老年病,如老年性痴呆、老年抑郁症、骨质疏松症、骨关节病等;糖尿病以及其他内科疑难疾病。
黄柳华教授(中)、全国名老中医史载祥教授(左)和京医会-红墙医疗中心副总监张国平出席活动。
人到老年,可谓生活阅历丰富,经验多多,处世老到,但因每个人走的路不尽相同,文化素养和从事专业不一,每位老人又都有属于自己的专业和长项,所以在追求健康和长寿的共同目标中,老人与老人之间是有很大差异的。
人到老年,多为衰老与疾病共存,混淆不清,还时有突变,发生新病,常常要光顾医院,与不同科室的医生打交道,这就要面临如何选择医院和医生,如何让医生在短时间内能很快了解自己的病情,尽快解决急病与慢病带来的病痛等问题。
对此,我从一个医生及老年人的角度,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如何选择医院与医生
1
了解周边一些医院的大体情况
老年人多半生活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地域,对周边乃至所属城市的一些医院应该有个初步了解,包括医院的诊疗特色、医疗设备和医院管理等等,了解这些医院相关科室医生的专业特长和水平等等。
这些信息可以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宣传进行了解,也可以通过周围的朋友或病友介绍,还可以通过患者本人实地就诊、亲身体验进行比较和评价。
我的感觉是有病能找到一个能同情和理解,并能尽心为患者诊治、负责任的好医生,远比看哪个医院名声大更重要。
2
根据发病的急与慢
如老年人突发晕厥,突然高热不退,突然身体某个部位发生疼痛,或是摔倒、外伤、车祸等,应该首选就近医疗,或请120、999急救中心送往相关医院。但在送往医院前,最好是让家人或身边朋友观察一下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呼吸、心跳、瞳孔、颈动脉搏动及血压等。
此时尽量少搬动患者,因为有些病如急性心肌梗死、脑溢血、肺栓塞等疾病,往往可因变动体位而使病情急剧恶化,甚至带来更为严重的后果;而一些骨折患者因不正确的搬动很可能使局部损伤更大,使病情更加复杂化。
我认为,有些高龄老年人不妨在平时就随身携带一个「个人健康卡」,上面注明自己的姓名、年龄、有哪些基础疾病、服用哪些药物等等,以便万一发生急症时,便于医护人员第一时间掌握您的一些健康资料。
对于大多数慢性病患者来说,我认为在找医生前最好将既往一些健康资料整理一下,把与这次就诊有最大关系的一些理化检查材料备齐。
比如一位患有高血压病的老人,就诊时就应把原先在哪几个医院就诊的病历、化验单、影像检查(如心电图、超声心动图、CT、MRI等),服用哪些药物或药盒(有些患者说不清楚)等一并带全;还可以把自己的一些疑惑或想法用文字的形式写下来,以便就诊时向医生进行咨询以解疑惑。
这样,在有限的就诊时间内即可获取最大效益。此外,既然是慢性病,可能需要一段时间的诊疗才能取得效果,所以每次就诊时最好能固定一位医生,这样一来便于医生对患者病情的掌握,二来患者在与医生的接触中,可更多地掌握一些与自己疾病有关的健康知识。
如何与医生进行沟通
1
平等心态
很多老年人是有病才找医生,而绝大多数医生都愿意积极、认真地为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
但不同患者患的是不同的疾病,有轻重缓急、简单与复杂之分。有些患者看病时间需要长一些;而有些复诊患者诊断已明确,治疗方案也正确,或只需要进行微调,看病时间就相对短一些。有些患者理解和接受能力较强,容易理解医生给其分析疾病的来龙去脉;而有些文化水平较低或医学知识缺乏的老年人,就需要医生强化说明,甚至书面指导,占据的时间就要长一些。
所以,老年患者来医院就诊时,千万不能操之过急,或有情绪方面的波动,这对疾病本身都是不利的。
医生和患者是平等的关系,只是医生接受的是医学方面的教育,又临床时间多年,比患者多一些这方面的专业知识、积累了一些临床经验而已。
但医学领域犹如大海一般,医生只是沧海中之一粟,临床医疗是一门经验医学,靠的不仅是一些理论知识,更需要医生终生孜孜不倦的医学经验积累,也就是说,医生只要开始临床工作,就要终生坚持学习,即便如此也不能包治百病,更何况目前还有不少现代医学找不到确切原因的疑难杂症,以及现代科技对某些疾病仍没有根治的手段。
所以,患者对医生也应有个客观认识和理解,看病一定要仔细听明白医生的分析是否有道理,配合医生进行相关的检查和治疗。特别是一些心身疾病或精神疾病,如焦虑症、抑郁症,疾病的好转或恶化,与自身的生活习惯、精神状态及治疗的依从性密不可分,绝不是仅靠药物治疗就可以治好的疾病。
另外,有些疾病必须是要靠药物长期治疗的,而有些疾病根本就不是吃药能解决的病,千万不要道听途说,急于求成,反而延误最佳治疗时间,使疾病「雪上加霜」。
2
初诊患者
患者初次就诊时,首先要告诉医生这次看病主要是什么问题(或痛苦),患病有多长时间了。然后随着医生的循循诱导,说清楚这个问题(或痛苦)第一次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发生的诱因可能是什么,之前在医院做过哪些检查,当时医生诊断是什么病,给吃的是什么药,以后又有哪些变化等。
医生可能还会追问一些既往别的病史、家族史、过敏史等等,同时根据患者带来的一些理化检查结果,结合西医的视、触、叩、听或中医的望、闻、问、切等检查手段,对患者做出初步诊断或印象是什么病,还应进一步做哪些检查,初步的治疗又是如何,并建议下一步该怎么做,生活上要注意些什么,饮食上有什么宜忌等等。
所以,每位医生都希望患者就诊时能带齐您的相关检查资料,既可避免重复检查,又能协助尽快明确诊断和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
3
复诊患者
患者复诊时最好是找初诊时给您看过病的医生,这样有个连续性,医生可以继续了解初诊时用药后的病情变化,结合补充检查结果,进一步明确诊断,完善治疗。
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手术治疗,无论是用中药还是用西药,任何治疗方案的确定都是建立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
所以,老年患者来医院看病,应该关注的是「我到底得的是什么病,最好进行什么方法治疗」,而不是停留在仅仅根据「头晕」、「耳鸣」等自我不适,急切询问医生吃多久药可以好的表象上。凡是临床能取得可靠疗效,达到医患共同满意结果,必然是诊断明确可靠,治疗才能有的放矢取得预期效果。
关于用药问题
许多老年患者因为身患多种疾病,每天要口服多种中西药物(还不算保健品),有些人确实是药比饭还吃得多,但又不敢不吃,更不知这些药物吃进去后会不会有什么毒副作用,如此日复一日,盲目吃药,甚至发现脏器(如肝、肾)损害才追悔莫及。
必须明确的是,老年人由于胃肠功能老化,消化、吸收迟缓,加之肝脏对药物的代谢功能、肾脏对药物的排泄功能均减弱,所以服用任何一种药物一定要遵照医嘱,包括服用剂量、时间,以及什么时间要监测有无药物的毒副作用发生等。
此外,一定要养成服药前看说明书的习惯,特别关注适应证和不良反应一项,自己对照看看是否有不适合自己服用的药物,同时可咨询药师和相关医生,也可找经验丰富的全科医生,让他们进行把关。
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中成药的使用,因为中成药大多是由多味草药复合而成,应遵循中医的辨证论治观点,根据药物组成内容来进行选择,而不能仅凭处方功用说明,硬套西医诊断的某个病,对号入座地用药。
如肾功能不全患者,常用的金水宝或百灵胶囊,为纯滋补肾阳之品,适用于中医辨证属于肾阳虚患者,那么对于肾阴虚的肾功能不全患者,无疑是不太相宜的。
有些中成药中含有雄黄、蛇胆、朱砂等有毒中药,一定要遵医嘱,只能短暂应用;而有些中成药实际上是中药加上西药构成(如消渴丸),如患者再盲目选用同类西药一起服用,可带来一定危险,于病不利,这是医患双方都不愿看到的。
临床举例
下面从已确诊是某一种病和未确诊仅因某一症状而来就诊的老年患者,如何在就医过程中增进知识、维护健康,来进行分析。
1
高血压病
不少老年人是在体检或发生脑卒中、冠心病、心绞痛等疾病后,才知道自己得了高血压病。
对任何类型的高血压,医生在接诊时首先考虑的是有无与高血压相伴的高脂血症、糖尿病,以及心脏、脑、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情况,了解有无这方面的家族史,进而分辨是原发性高血压还是继发性高血压。
围绕这些临床思维,医生会给患者开具一系列的检查项目,然后根据检查结果,如倾向于继发性高血压(如嗜铬细胞瘤、原发性醛固酮增高症、甲亢等),会建议去相关科室进一步确诊;如属原发性高血压,医生就要对患者进行高血压的分级和危险分层排列,从而确定治疗方案。
对此患有高血压病的老年人在看病时,必须要明白的是:
医生开出一系列的检查是有理论根据的,应该积极配合。
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病,治疗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降压,还是为了保护因长期高血压造成的心脏、脑和肾脏等重要器官免受或减轻损害,所以治疗肯定是长期的,切不可在血压高、有症状时才吃药,而血压正常了或自己没症状时就停药,一定要培养自己有很好的依从性。
不同的患者,降压目标值是不一样的,要明白医生制订的降压方案(包括如何联合用药、用药的时间选择),积极配合医生做好血压监测(从中可及时发现问题),定期到医院与医生进行沟通,特别对高龄老人,最可怕的是血压大起大落的波动,以及过度降压引起的持续低血压,这是心脑突发事件的重要诱因之一。
高血压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所以高血压的治疗不是单纯的降低血压,还要进行相关的调脂、降糖、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抗血小板聚集等配合治疗。
从中西医结合角度,还需加入调体治疗(人有九种类型的体质与高血压有密切关联),而且中医中药在协同降压、改善临床症状方面可获得单纯西药治疗之外的益处,对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是大有裨益的。
2
阵发性胸痛
从医学理论分析,胸痛原因是非常复杂的,胸壁、胸腔脏器、肩关节及其周围组织、腹腔脏器等病变,都可引起胸痛。对于起病较急、时间很短的胸痛,医生首先要排除有无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瘤、主动脉瘤、肺动脉瘤、肺栓塞、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病变的可能。
所以,医生在接诊时首先要了解的是胸痛的具体部位、发作的诱因、持续的时间,以及胸痛的性质(刺痛、胀痛、压榨痛等)、有无放射,有无发热,疼痛还伴有哪些兼夹症状,如与呼吸、咳嗽的关系等等,然后要进行相关的视、触、叩、听检查,进行相关的化验或影像检查(如心电图、B超、胸部X线片、CT、MRI等),最后做出初步诊断,制订治疗方案。
作为患者或家属,除尽快联系120或999急救车去医院就诊外,在家中可先量一下血压,检查1分钟心跳的次数,看看有无早搏,观察有无咳嗽和呼吸方面的异常,在发病与发病间隙时有什么不一样,以便给接诊医生更多一些临床信息。
千万不要过度紧张,或随意服用硝酸甘油,要知道硝酸甘油不是治疗急性心梗的专一用药,即便疑似急性心梗,初期处理也不是单纯多次服用硝酸甘油可以解决的,而且该药扩张血管,过多服用可引起血压下降,对任何一种心脏病都是无益的。
下面列举一些病例,希望对读者有些启发。
病案1:
马XX,男性,84岁,教授
患者发现高血压30余年,经各项理化检查明确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3级,极高危。经钙拮抗剂络活喜加β受体阻断剂倍他乐克联合用药,并配合调脂治疗后,血压平稳,头晕、心悸等症状消失。
该患者从发病(50多岁)以来,每年查体均未见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损害。但在80大寿庆典寿宴上,因情绪激动加之饮食失节(奶油蛋糕吃了很多),次日出现严重腹泻,伴心前区憋闷不适。来医院诊断为胃肠功能紊乱、低钾血症、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经及时抢救并安放支架后病情转危为安。以后定期复查,心功能一直维持稳定。
该患者另一特点是:近十年来的血压变化与气温关系密切,每年立夏后收缩压在120毫米汞柱左右,舒张压在70毫米汞柱左右,只要一立秋,收缩压很快攀升超过150毫米汞柱,舒张压正常,心率保持不超过90次/分。
对这种随气温节律性变化而波动的高血压,降压方案需要及时调整,所以该患者立夏后络活喜逐步减量有时甚至暂停,立秋后根据自测血压量表逐步再调整用量,而倍他乐克用量四季不变,以此保证了该患者四季血压平稳在目标值内。
此外,每年入秋后患者常感头重如蒙,咽中不适,咳嗽有痰,时有腹胀、便结或便溏,还有全身湿疹,此起彼伏,影响睡眠,观舌苔白腻,舌质淡紫红,脉细滑,配合中药半夏泻心汤调治,临床诸症均有缓解。
按:临床上每一位高血压老年患者单纯为治疗高血压而来者甚少。该患者除高血压外,还有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皮肤等多系统病变。
这些疾病对心脏、血压也是有一定的影响,如湿疹瘙痒影响睡眠可致血压升高;消化吸收障碍可引起电解质紊乱,进而影响心脏功能;支气管炎合并感染也可致血压升高,加之明显的血压季节性变化,所以治疗一定要个体化,并要抓住主要矛盾。把握整体观念,才能让病情稳定而又减少不少痛苦。
现今疾病谱是慢病多,且多与不良生活习惯有关。医生除看病外,还要多与患者交心,在相处为朋友的基础上,进行生活指导和讨论如何面对人生,往往对患者有药物起不到的重要作用。
病案2:
杨XX,女性,80岁,干部
患者罹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多发性脑梗死多年,近5年出现焦虑-抑郁状态。用厄贝沙坦、络活喜、伊姆多、亚莫利、拜糖平、松龄血咏康、滑脑复神液、罗拉等药物治疗,病情相对平稳。
该患者的特点是,只要一受到轻微精神刺激或周围环境改变,即可出现血压剧烈波动,收缩压可超过200毫米汞柱,每次在急诊静脉输液,快速降压,效果仍不理想,血压忽高忽低。来诊时患者情绪激惹,彻夜不寐,感头晕头痛、心悸不安,乃至卧床不起;观苔黄腻,舌质红,脉弦滑数。
重新调整降压方案,加中药羚角钩藤汤、大定风珠配合治疗,并耐心予以心理疏导。只要情绪慢慢安定,安然入睡,一般两天左右血压即趋于平稳。所以数年来患者只要出现情感障碍、血压波动,即刻来诊,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血压可很快稳定下来。
为了防患于未然,在平时的每次就诊时,医生都要关注患者的精神状态,及时进行心理抚慰,目前病情已稳定,两年多来,患者精神饱满,豁达乐观,一切生活自理,生活质量也高。
按:目前临床所见高血压伴焦虑-抑郁症(或状态)的女性患者较多,也就是说患者除有心血管系统疾病如高血压病之外,又多了一种精神疾病。
精神疾病是一个独立的病,尤其在现今社会是多发病、常见病,与感冒、咳嗽一样,并不是一种不可启齿、难以言表的怪病。所以,患者一定要对此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因其对血压波动有很大影响,必须引起医患双方高度重视,要及时配合抗焦虑-抑郁的心理干预或药物治疗,当用药物治疗时,千万要告诫患者不当用药可能出现的戒断反应。
说到心理干预就是要让患者就诊时感到亲切和安全,并把你作为可信任和依赖的医生。医生要逐步剖析患者的心灵密码,了解其生活状况,找出其患病的根源,才能进行有效的「对症」治疗,这对调整血压是有很大裨益的。
人是一个社会人,又是一部极其精密、复杂的仪器,每位患者的病情都有其特点和特色,患者不可能按照教科书得病,按照指南进行治疗,就能取得预期疗效,这就是患者为什么要找医生看病和要找对医生的根本原因。
更何况,像上述焦虑-抑郁症(或状态)是一种身心疾病,非单一药物就能做到「药到病除」。当一个人身患疾病时,往往医生的一句话或一次简短的心语启发或规劝,就能使患者消除顾虑、树立信心,有时比药物治疗更有用,说明现代社会需要更多的人性支持。
病案3:
崔XX,男性,干部
患者阵发性胸骨后偏左疼痛3天。患者原因不明骤起胸骨后偏左疼痛,有压榨样感觉,无放射性痛,每次疼痛可持续10分钟以上,发作时伴有气短且不敢深呼吸。曾两次急诊排除冠心病、心绞痛及急性冠脉综合征。自含服硝酸甘油或速效救心丸后能缓解疼痛,但不时又有发作。
来诊时患者及家属神情极度紧张不安,不知如何是好。患者既往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近因左肺鳞癌已手术一年。询问病前有感冒史,自测血压、血糖均正常。查体,呼吸匀,20次/分,无紫绀,心肺阴性,左肋第四肋间近胸骨明显压痛。血常规正常。疑诊为肋软骨炎。
根据患者舌淡紫红,苔薄白,脉细弦,予中药阳和汤3剂,外用麝香保心丸研末加白酒混合外敷疼痛处,嘱三天后病情不缓解,来院再做别的相关检查。结果,三天后患者疼痛已大部分缓解,已无气短,局部压痛已明显减轻。继续中药调治,约7天后痊愈。
按:该患者患有多系统病变,特别是一年前发现肺癌,虽是极早期发现,手术也很成功,但在患者内心深处始终存在一种纠结和不安。
当新添急性胸痛一症时,医生在排除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肺感染、肺癌骨转移等可能后,反复仔细查体尤为重要,如疼痛到底有无明确部位,有无皮肤改变,是表浅还是深度触痛,与胸壁、肋骨有无关系等,这些物理检查往往能发现蛛丝马迹,对诊断有启示作用。
患者的肋软骨炎可能与不久前的病毒感染有关,所以通过诊断性治疗总算解决了患者的病痛和不安。
总之,患者在就诊时,选择医院,选择科室,选择医生固然重要,但对医生的信任是不可缺少的。另外,与医生良好的沟通,将会对疾病的诊治带来更好的效果。
这里需要对患者强调的是,每一位医生都愿意把治疗疾病的这把钥匙交给患者,并教会患者如何开锁,而患者本人才是主宰自己健康的最好医生。
欢
迎
关
注
微信名:京医会 微信ID:jingyihui2012
汇聚中国名医 打造智慧医疗
采访、合作、广告请联系: jingyihui666@163.com
长按右侧二维码关注


TAG:京医会 |
※著名老年病專家黃柳華:老年人該如何選擇醫院和醫生?
※在古代,如何證明老年人是個老年人
※初春,中老年人該如何養生?
※《人生厄年》怎樣的老年人才算健康
※老年人秋季如何養生?轉給家裡的老人看看!
※老年人天天鍛煉身體 為什麼還老是生病住院呢?
※老年人春季如何養生
※老年人夏天要如何預防中風?中老年人必讀!
※监狱,日本老年人的无奈归宿?
※忠告!中老年人必看!
※中老年人春天養生保健之道
※老年醫學科主任:老年人的第一大疾病!一半老年人惹上它
※老年人秋季如何健康養生?老年人秋季養生吃什麼?
※中醫解讀:老年人的養生之道
※老年人疑病,怎麼辦?
※六十歲,年輕的老年人
※这个国家常年战乱没有年轻男人,单身女人都只能被迫嫁给中老年人
※關注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的健康飲水
※老年人秋季養生保健知識——老年人秋季如何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