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中國建成亞洲最大風洞群 破解航母大運氣動難題

中國建成亞洲最大風洞群 破解航母大運氣動難題


中國建成亞洲最大風洞群 破解航母大運氣動難題


資料圖:該中心科研人員在實驗室討論交流課題。王碩 攝


原標題:中國建成亞洲最大風洞群 破解航母大運氣動難題


2016年6月25日,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征七號運載火箭首飛取得圓滿成功。


喜訊傳到千里之外的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科研人員無比自豪。因為,長征七號運載火箭的成功首飛,離不開此處一座座風洞吹來的「中國風」。


豈止是長征七號運載火箭,我國大部分自主研發的航天器都曾在這裡經受「中國風」的洗禮!

日前,記者走近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科研創新群體,探尋並解讀「中國風」的澎湃力場。


精神傳承力——


使命的接力棒就要一代接著一代傳


1958年,中國風洞建設真正起步。從那時候起,建設世界級的風洞群便成為中國風洞人的夢想。1968年,由錢學森、郭永懷規劃,聶榮臻推動,毛主席批准,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開始組建。


早期的創業者們稱自己為「氣動人」,這個稱呼一直流傳至今。

談起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老一輩「氣動人」至今記憶猶新:「時間不等人,任務等著上,就算拼了命也要把風洞儘快建起來。」


任務等著上——這是當年壓在創業者們肩頭的使命。


2008年5月12日,川西腹地大震襲來,天崩地裂。該中心科研試驗設施遭受重創,風洞群停止轟鳴。


任務再一次等著上!該中心科研人員發揚老一代「氣動人」的創業精神,整合式搬遷、提升式建設、多系統攻關……兩年後,多功能結冰風洞破土動工,科研試驗新區正式開工,他們踏上了「建設世界一流新型國家氣動中心」的嶄新征程。


使命的接力棒就要一代接著一代傳。

當歷史的接力棒傳到年逾七旬的風洞設計專家、「科技創新模範」劉政崇手中時,已到了衝刺階段。作為亞洲最大風洞群的一名奠基者和建設者,他親自主持和參與設計了11座不同型號的風洞。


綜合運用風洞試驗、數值計算、模型飛行試驗,是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當年對我國空氣動力試驗研究體系作出的戰略規劃,也是「氣動人」孜孜以求的目標。


經過幾十年、幾代人的努力,錢學森提出的「三種手段結合解決氣動問題」的模式,到今天已基本完成。


創新驅動力——

眼睛瞄著哪裡,腳步才能邁向哪裡


「不創新,只有死路一條。」在該中心,這句話反覆被人提及。


被反覆提及的還有這些人和事——


瞄準發動機研製中的關鍵氣動問題,樂嘉陵院士牽頭論證提出「面向發動機的湍流燃燒基礎研究」項目,被列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


研究員李志輝20餘年如一日,在飛行器從大氣層稀薄流到連續流跨流域飛行面臨的氣動力/熱關鍵技術問題方面取得系列創造性成果,為多類飛行器研製作出突出貢獻。


研究員張樹海首次發現了漩渦破裂區域存在多螺旋結構,在國內外氣動學界專家中引起強烈反響……


「眼睛瞄著哪裡,腳步才能邁向哪裡。」該中心主任范召林說,盯著重大技術難題,多出原創性成果,是他們增強競爭力、影響力的根本途徑。


著眼滿足國家重大工程需求,他們積極構建面向型號氣動問題的任務組織模式,致力於解決型號氣動問題,特別是別人不能解決的問題。「十二五」以來,他們成功解決了新型戰機、大型運輸機、「遼寧號」航空母艦等重點裝備研製中的大量關鍵氣動難題。


著眼氣動前沿基礎問題研究,他們積極推動建立空氣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把一批創新能力強、科研水平高的專家從一般性任務中解放出來。


著眼工程發展新需求,他們打破專業界限、推動學科融合,開展虛擬飛行技術研究,運用氣動力學、飛行力學一體化試驗方法,成功研製出虛擬飛行試驗裝置,填補國內空白。


軍民融合力——


站在時代潮頭,升起協作的風帆


談到一座座現代化風洞拔地而起,該中心一位負責人感慨萬千:「這在過去簡直不可想像!」


大型低速風洞、大型低溫風洞、大型連續式跨聲速風洞,是我國邁向航空航天強國的標誌性設備。


「建設這幾座風洞,對中心的設計建設能力是一次大考,對國家加工製造能力是一次大考,甚至對綜合國力都是一次大考。」相關負責人介紹,大型低溫風洞運行溫度最低達零下100多攝氏度,風洞建設所需的特種超低溫鋼材在我國應用極少,國內實力最強的鋼鐵材料單位,在相關性能參數和加工製造工藝研究方面也存在大量空白。


「我們乾的是事關國家和民族利益的大事,要善於算國家大賬,不能被一些局部利益束縛住自己手腳。」該中心黨委書記張源明說,他們廣泛邀請國內相關單位,從最基本的材料機械性能和物理性能測試工作入手,解決低溫鋼材在原料生產、加工製造工藝等方面的一系列技術問題,有力促進了我國在這一領域的技術升級。


站在時代潮頭,升起協作的風帆。該中心與國內十餘家頂尖科研機構結成戰略合作夥伴,針對大型設備建設面臨的關鍵難題開展聯合攻關,引領我國在能源動力、裝備製造、機械加工等相關產業領域實現技術突破,取得顯著成效。


空氣動力學,從誕生那天起,就帶有鮮明的軍民兩用屬性。


作為我國空氣動力試驗研究的「領頭雁」,該中心瞄準國家戰略需求,加大技術輸出與共享共用力度,積極推動優質氣動資源全國共享,支撐國家空氣動力事業創新發展。


——推動行業統一的標模體系建設、建立國家飛行器氣動數據天地相關性體系。


——集中建成一大批研究型風洞,面向全國開放共享。


——向全國同行免費發布共享自主創新研發的兩款流體力學數值計算軟體。


——建成空氣動力資料庫,完成數百萬條試驗數據及時入庫,面向全國發布飛行器標模布局方案……


一項項務實之舉,贏得了國內同行的廣泛讚譽。


人才集聚力——


有什麼樣的人才,就有什麼樣的風洞


短短几年就成了氣動雜訊與控制領域學術帶頭人,這是青年骨幹陳鵬自己也沒有想到的事。


在該中心,陳鵬的成長軌跡並不偶然。為加強對年輕科技人才的培養,他們出台了一系列加強35歲以下青年科技英才培養的措施辦法,明確規定新增科研項目40%以上要由35歲以下青年科技骨幹擔綱。


除了提攜年輕的,他們還重視拔尖的。


2009年底,該中心黨委實施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工程,制訂出台《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實施辦法》。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一旦受聘為首席專家,中心將為其提供全方位的優厚保障,使其在科研經費、工作條件上無後顧之虞,在科研上擁有最大限度的自主權。


這些舉措,折射著一個群體的價值觀。在該中心看來,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隊伍,比一座價值數億元的風洞設備更寶貴。


為了讓這支寶貴的人才隊伍最大限度地投入科研工作,該中心目前正在緊鑼密鼓地制訂政策措施,竭力為科技人員創造更好的工作生活條件,營造勇於創新、鼓勵成功、寬容失敗的文化環境,努力讓科技人員有尊嚴、有地位、有平台、有壓力。


超常舉措,集聚高端人才。如今,該中心擁有10位「973」技術首席、17位「863」專家,108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人次入選國家創新人才工程,形成了院士領銜、專家眾多、英才輩出的生動局面。


有什麼樣的人才,就有什麼樣的風洞。這支充滿生機活力的人才隊伍,不僅帶動了科研能力整體躍升,而且催生出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


人才生生不息,未來「中國風」將越來越澎湃!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網 的精彩文章:

老祖宗口中的「長壽果」竟是它
吉布地大閱兵 中國軍火唱主角
海鷗尋求刺激 大玩「空中」捕魚
美國女子因電腦自動升級成Win10狀告微軟
中國欲在南海造長城防美潛艇 由深海空間站等組成

TAG:環球網 |

您可能感興趣

最厲害的戰機從這裡開始?中國擁有亞洲最大風洞群
中國風洞技術世界頂尖,航天航空都需要風洞輔助
80年前中國曾建成亞洲最大的航空風洞,可惜抗戰時損毀
基建狂魔除了橋樑,風洞技術更讓歐洲感嘆
烏克蘭再幫中國建風洞研重型運輸機,俄羅斯又氣又怒
激波風洞成為世界各國競爭的一大黑科技,中美日誰更強?
中國成功研發高超音速武器 美國擁有風洞設施卻找中國合作
殲20設計是怎麼來的?中國擁有亞洲最大風洞群
美國為什麼能夠造好飛機?擁有全世界最大的風洞
真正的大國重器:最強風洞耗電量相當於一座城市
美軍剛要喝攔截洲際導彈慶功酒:中國高超音速風洞就震撼了全世界
復興號最高運營時速達到世界巔峰 取得巨大成就要依靠風洞群
澳大利亞能源公司用「人工風洞」利用海浪發電
中國成功研製殲-18風洞技術,美國軍工都不寒而慄
最新研製「人造風洞」可採集海浪能做為綠色能源
最神秘的四川綿陽風洞群:世界第三大 殲8研發全靠它
殲10B新技術顛覆性進展驚艷美俄,進氣道風洞世界頂尖
國網福建電力籌建電力風洞實驗室
風洞中的芭蕾 全國室內跳傘錦標賽在渝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