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1860,曾國藩的人生轉折點

1860,曾國藩的人生轉折點

看歷史微信公眾號:EYEONHISTORY


文/丁三 白偉志


轉載請至後台詢問,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1860,曾國藩的人生轉折點



被改革的改革者


1870年7月2日,農曆六月初四,在保定署衙,曾國藩留下了他生平第二份遺囑。他說,他行將前赴天津,「查辦毆斃洋人焚毀教堂一案」,「今老年病軀,危難之際,斷不肯吝於一死,以自負其初心」。

這一年,59歲的曾國藩右眼失明、肝病日重,眩暈病症又進一步地折磨著他。然而,6月23日,就是他續假一月的奏摺剛剛抵達北京時,朝廷以「曾國藩精神如可支持」的婉轉口氣,讓他前赴天津,接手那塊燙手山芋。


和朝廷諭旨同日抵達的,還有來自江西,他為自己做棺材訂購的建昌花板。這個巧合讓曾國藩心有戚戚,他預感到自己的日子不多了。為此,在調閱津案文牘、與幕僚反覆商議之餘,他開始以平淡、略顯悲涼的心境,細細交代著自己的後事。


他說,此行若死,靈柩應歸湘安葬,「沿途謝絕一切,概不收禮」;他說,他的歷年奏摺、生平文章,可留給後代子孫觀覽,但「不可發刻送人」,因為「刻出適以彰其陋耳」。


對於身後諸事,他事無巨細,一一道來。然而,與他晚年的大部分文字一樣,在這份遺囑里,後人看不到他對天下大勢、對國家前途的任何評價。恰恰相反,「勤」、「儉」、「孝友」、「祥瑞」、「不忮」、「不求」這些字眼無不讓人想起老年的農夫,或者尋常的鄉紳形象。


7月8日,農曆六月初十,曾國藩抵達天津。而僅僅十幾天以後,7月21日,他的《查明天津教案大概情形折》,不僅在天津激起了口誅筆伐,並且使全國輿論為之嘩然。

天津教案


在這份奏摺的開篇,曾國藩分析了教案的由來。


當年晚春,一則沸沸揚揚的傳聞在天津附近不斷擴散:天津地方已先後有幾百名幼童失蹤;這些幼童,大多被法國傳教士收買的人販子誘拐;每誘拐一名兒童,人販子可得到五兩銀子,而法國傳教士可以幼童的眼睛、心肝為原料,配製西洋藥方……


對此,曾國藩認為,該傳聞「全系謠傳」、「毫無實據」。他說,來到天津後,他細細查問了幾百名攔轎遞稟者,挖眼剖心有何實據?結果「無一能指實者」。他也逐一訊問了河樓教堂的150餘名中國教民,「均稱習教已久,其家送至堂中豢養,並無被拐情節」。


也就是說,傳聞的任何一個環節,從幼童失蹤、人販誘拐到「挖眼剖心」,都是不折不扣的謠言。如果說,這個論斷已經讓全國輿論「堅不肯信」的話,那麼,對教案的導火索,那個叫武蘭珍的人販子的訊問,更讓人覺得語焉不詳。

1860,曾國藩的人生轉折點



天津望海樓,1870年教案發生地。


6月18日,天津桃花口居民抓獲了一名叫武蘭珍的人販子;由於傳聞沸騰,民間組織「水火會」對他進行了刑訊逼供。嚴刑拷打之下,武蘭珍供認,他是受河樓教堂王三的指派,前來誘拐兒童的。

然而,曾國藩強調,河樓教堂並沒有叫王三的教民;教堂對質那天,在天津知府張光藻、天津縣令劉傑的敦促下,武蘭珍也不能指認出任何一個教民的名字。


他由此認為,武蘭珍純屬屈打成招、信口攀附;而他自己的日記也記載,在武蘭珍的身上,他發現了「跪傷」、「棒傷」和「踢傷」。


換而言之,在曾國藩看來,直到教案爆發的那天上午,法國人都沒有什麼理屈之處。他寫道:「仁慈堂之設,其初意亦與育嬰堂、養濟堂略同,專以收恤窮民為主,每年所費銀兩甚多。彼以仁慈為名,而反受殘酷之謗,宜洋人之忿忿不平者也。」


6月21日,張光藻等地方官提帶武蘭珍教堂對質時,教堂外已聚集了幾百名「水火會」成員。當天下午,人越聚越多,不知道由誰挑頭,有人開始向教堂內的教民投擲石子,拋擲瓦片。


這些石子和瓦片,激怒了法國駐天津領事豐大業;他怒氣沖沖地闖進三口通商大臣崇厚的署衙,要求派兵彈壓;而當崇厚擔心激起民變、只肯派出兩名巡捕時,這個文明的紳士、資深的外交官翻臉了。


將這個一向顢頇、對洋大人們小心翼翼的滿人大員嚇得半死後,豐大業不顧「民情洶湧」、「街市聚集水火會已有數千人」的境況,來到海河邊的獅子林橋上。在這裡,他遭遇了疏導民眾剛剛回來的知縣劉傑;一通咆哮之後,豐大業又掏出槍來,重傷了劉傑的家丁高升。


天津教案就這樣爆發了。當天傍晚,天津城鑼聲大作、「萬民聚集」;在打死豐大業及其秘書西蒙後,以「水火會」成員為骨幹,紳民們又先後燒毀了河樓教堂、法國領事館和收養中國幼童的「仁慈堂」。


在這場大騷亂中,英俄各國也遭遇池魚之殃,除13名法國人喪生之外,另有3名俄國人、2名比利時人、1名義大利人和1名愛爾蘭人死去。英國講書堂和美國講書堂也在大火中化為一片灰燼。


在所有與聞此事的中國人看來,倘若沒有豐大業事件,教案是不會發生的;而對此,曾國藩只是輕描淡寫地談到,「迨至府縣赴堂查訊王三,豐領事對官放槍,而眾怒尤不可遏。是以萬口嘩躁,同時並舉,猝成劇變」。


在這份奏摺的末尾,曾國藩拿出了教案處置意見:不僅主張以命抵命,他也像天津紳民盼望的那樣,打算調兵入津,威懾不肯息事寧人的天津紳民。


幾天以後,當朝廷將這份奏摺發抄朝野、徵求意見時,聲討曾國藩的輿論浪潮,在瞬間捲起了:不僅舉國洶洶、「責問之書日數至」,原本以他為榮的湖南同鄉,也視之為奇恥大辱。


幾乎是教案剛剛爆發,慈禧太后就下定了息事寧人、維持和局的決心。但她不願表明自己的意圖,不願為此招來罵名;為此,6月23日,在派遣曾國藩前往天津處置教案的諭旨里,她這樣表達自己的態度:「持平辦理」、「順輿情而維大局」。


她似乎沒有意識到,在「戰」、「和」兩難,「論理」與「論勢」者相持不下的情況下,所謂「順輿情」和「維大局」,是不可克服的矛盾,是無法平衡的衝突。


以奕、寶鋆、李鴻章為代表的洋務派官員,決心和平結案、維持大局,為此他們強調,「津民無端殺法國人,真是借端搶掠」。


恭親王奕


而以奕譞、李鴻藻、「清流」勢力為主的守舊派官員,則認為「民心尤不可失」。他們甚至主張,借輿論沸騰、「民氣大張」的勢頭,與洋人們決一死戰,徹底驅逐西方、天主教勢力於國門之外。


她遲遲不肯表態,在7月25日《查明天津教案大概情形折》送抵北京這一天,在傳達給曾國藩的又一道諭旨里,她再次強調那如同冰與火不可兼容的兩個立場:「和局固宜保全,民心尤不可失。」


她把這塊燙手山芋徹底扔給曾國藩。為此,她將那份奏摺發抄朝野、公諸天下,這麼一來,洶洶民心、滔滔輿論,自然會將矛頭對準曾國藩。


古老世紀的活化石


在天津教案的處置中,曾國藩的一系列手筆都讓參與斡旋的總稅務司羅伯特?赫德感到難以置信。


後來,赫德以一長串刺耳的辭彙評價曾國藩,「優柔寡斷」、「被評價過高的人物」、「與他的崇高聲望名不副實」、「才能不過平庸而已」……一句話,在赫德看來,曾國藩老朽而昏聵,他對外部的世界一無所知。


比如懲治兇犯。7月17日,法國駐華公使羅淑亞抵達天津,與曾國藩會晤。在厚葬死者、重修教堂、追究地方官責任的要求面前,他均無異議。


但他強調,在確認兇手方面,該案有其特殊性,「常例群毆斃命,以最後下手傷重者當其重罪。此案則當時群忿齊發,聚若雲屯,去如鳥散,斷不能判其孰先孰後,孰致命,孰不致命」。


他由此提出了一個讓羅淑亞、羅伯特?赫德目瞪口呆的意見,他說,「擬一命抵一命」,既然洋人被毆斃命20人,那麼,中國官府也處決20名案犯好了。


這種東方式的自我懲罰,讓人想起廣漠鄉土裡的宗族械鬥。對此,羅伯特?赫德談到,他「似乎是在一個祠堂里和另一個族長對話」。


又比如地方官的追究。初晤羅淑亞時,曾國藩日記記載,「辭氣尚屬平善」、「無十分桀驁要挾之象」。然而,僅僅兩天以後,因為英國公使威妥瑪的上下其手,羅淑亞驟然翻臉,他要求賠銀50萬兩、處決全部兇手,並處死天津知府張光藻、天津知縣劉傑和直隸提督陳國瑞。


他並訴諸以戰爭威脅:倘若十日內不予回復的話,「已駛抵紅海的法國第三艦隊,以及已啟航的英國加爾各答艦隊,將炸平天津,進攻紫禁城」。


對此,除了就事論事,曾國藩什麼也不答應:他同意將張光藻和劉傑「交部議處」,但這隻因為教案前夕,他們曾張貼布告,宣稱有兩名人販子「受人囑託」、從而助長了謠言的可信度;他們應為此負責。但他們的刑罰不應該是殺頭。曾國藩說,倘若法國人進一步逼迫他,他將「惟守死以持之」。


10月5日,當張光藻、劉傑被發配到黑龍江「效力贖罪」時,曾國藩先是讓幕僚贈銀三千兩;此後,他又多方張羅,籌集了一萬兩銀子,以安頓他們的家屬。據說,在他們前往滿洲前夕,曾國藩與他們促膝長談,而他們也不怨恨曾國藩。


9月18日,在判決馮瘸子等15名案犯後,曾國藩急急奏報,其中一個叫「穆巴」的案犯,系屬誤判,「(但)又抓獲范永一犯,自承殺人……以范永替穆巴」;而10月19日,當20名案犯在天津被集體處決後,曾國藩或擔心其中必有冤枉,或多少產生了憐憫之心,他決定賠付每家撫恤銀五百兩。


凡此種種,無不讓赫德覺得他面對的是「一塊古老世紀的活化石」、「有著一種令人窒息的霉爛味道」。可是這個右眼微眯、精神委頓的老人,不僅是傳統社會的「最後一個聖賢」,他還是西方物器的最初引進者。在那個華洋雜處、兩種文明初遭遇的年份,他綰接了二者,並成為後來漸行漸遠、滄海桑田般劇變的起點。


1860年的轉折


他的轉折從1860年開始。此前,廣州入城紛爭初起時,他遙為議論,「自古稱國富者,以地大為富;兵強者,以人眾為強……英夷土固不廣,來中國者人數無己,欲恃虛聲以懾我上國」;他並且預言,「此次角斗,彼必不能堅守」。


如果說這些論調折射了他和眾多士大夫的相近與相似的話,那麼,不久後一連串的殘酷事實,則讓他食不甘味、寢不安席:火燒圓明園時,他「為之悲泣,不知所以為計」;《北京條約》簽訂後,他「閱之不覺嗚咽」。


次年秋天,他的日記記載,「四更成眠,五更復起,念(夷人)縱橫中原……為之憂悸」。


隨即,他駐節東南、應酬洋場。在這裡,他目睹了光怪陸離而又自成一體的西方情態:不僅西洋開花大炮讓他「驚心動魄」,上海失陷期間,洋人曾「代收」關稅七十餘萬兩,此時如數交還,這個手筆讓他大為感慨。他說,「彼雖商賈之國,而頗有君子之行」;他說,「諸夷不知三綱而尚知一信」。

1860,曾國藩的人生轉折點



曾國藩


他由此開始迥異於前代聖賢的生涯:他設立安慶軍械所、創辦上海機器局、翻譯多種西方書籍、派遣幼童「出洋學藝」……他希望以西洋的技術,護衛他所熱愛的文明。


他說,「師夷智以造船制炮,尤可期永遠之利」;他甚至產生了「海上爭雄之志」,他說,「未敢遽問九世之讎,亦欲稍蓄三年之艾」。


然而,他很快發現,這是一條漸行漸遠、無法再回頭的長路:為了造船制炮,他必須引進「制器之器」;上海機器局落成後,「各委員詳考圖說,以點線面體之法,求方圓平直之用」,換而言之,伴隨西方物器滾滾而來的,是聲光電化、「制器之所以然」。


以洋槍裝備淮軍後,他曾經讚歎,「余平生所見步隊不逮此遠矣」,然而,這樣的軍隊卻必須「純用洋人規矩」操演;在幾艘輪船下水前夕,他已經意識到,「船成之後,仍需酌改營制,略仿西洋之法」。


從船炮、「制器之器」到操演規矩、營制,西方文明就這樣水銀瀉地般滲透著。不僅船炮、「器具」從來不是孤立的,它背後的人心與社會也如此。


在這個意義上,與曾國藩同時代的倭仁,無疑更有先見之明,他一開始就反對同文館的開辦;而幾十年以後,梁啟超的「變亦變、不變亦變」,則說出了這段歷史的關鍵。


或許,曾國藩也隱約感覺到了這一點?史料記載:在他生命的最後兩年,他很少再觸及洋務,「而日從事於經史」。


且讀且評論。本周最佳評論得贈書《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歷史 的精彩文章:

他復活了消失千年的人殉制
讀書的歷史:從朗讀到默讀
連皇帝都敢忽悠的「大師」們
歷史「走心」or「走腎」
抗生素髮現史 格物

TAG:看歷史 |

您可能感興趣

2017將迎來人生轉折點的生肖人
30歲是人生的一個轉折點
2017年5月份命運出現轉折點的三大生肖
7月中旬是轉折點,15日後財源滾滾,坐擁500萬大獎的3生肖
8月提醒:戲劇8月好事多磨,2017的重大轉折
2017:量化投資的轉折之年
3歲、7歲、10歲,孩子的重要轉折點!
1840年到底是不是中國經濟的轉折點?
安史之亂755-763年是唐朝由盛而衰的一個轉折點!
2020到2030年,中國武器運用會有哪些轉折?
2017的五月份將出現人生轉折點的三大生肖,機會不可錯過
14年前弗格森為他改變常規,18歲的C羅迎來人生轉折點!
魅族轉折之作!全金屬 雙攝 快充 4000mAh,僅1099
2017下半年12星座的愛情將迎來轉折~
3歲、7歲、10歲,孩子人生的3次轉折期!這麼管孩子最有出息
3歲、7歲、10歲,孩子人生的3次轉折期!爸媽到底該怎麼教?
一生5個健康轉折點,錯過一個影響終身!30~80歲都要看
8.18全國的依仗 歷史的轉折
44歲是男人一生健康轉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