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斯存在感這麼低,在演出中的作用是什麼?
卸腰。先講個笑話,哪兒聽來的忘了:某樂隊登台,主持人介紹主唱,主唱飆了段高音;介紹吉他手,吉他手飆了段solo;介紹鼓手,鼓手飆了段雙踩;介紹貝斯手,貝斯手飆了段街舞。
於是基於一名rocker的基本素養,我們今天來為貝斯手正名。
脫離理論遑論現場,低音樂器在音樂中為什麼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呢?通俗一點講,第一,低音樂器通過演奏和聲的根音來明確和聲,進而引導聽眾跟進和聲的進行;第二,幾百年來大眾對於聲音本身的審美取向決定了低音在整個聲場中需要佔有一定比重。
第二點好理解,今日世界死硬飛喪各路電音當道i m all about that bass no treble什麼的,古來有之嗟我何言,關於第一點,我嘗試著拿人話再說一遍: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當我們在聽音樂的時候我們究竟在聽什麼。音樂(以下皆指代廣義上的西方音樂)得以建立的基礎是和聲,和聲是音樂「立體感」的來源,不建立在和聲基礎上的音樂(如「原教旨主義」中國古典音樂)則更多地呈現為扁平態。當我們在一段音樂中聽到了情緒、聽到了場景、聽到了曲直,誘發我們心靈產生呼應的因子大多時候並不是乾巴巴一條旋律,而是一組連續的、帶有功能性的和聲。在你下次聽到一首熟悉的樂曲時,試著在腦海中人工摘除一段你認為最重要的旋律(可以是充當主旋律的人聲)而保留其餘織體,你會發現這個時候音樂的骨架和血肉仍在。和聲在進行的過程中已經鎖定了這段音樂大致的情緒走向,在其中填充任何內容,都不容易逃離這個框架,並且和聲越趨向於豐滿,留給我們自由發揮的空間越狹窄、可能性越小。而和弦(可視為組成和聲進行的一個單位。注意!這種說法並不精確,僅為方便理解)是有「轉位」一說的,當你把組成一個和弦的N個音以八度為單位顛過來掉過去,在沒有其它聲部提示的情況下,這個和弦的屬性就會變得很模糊,甚至同樣音高的音符以不同的先後順序橫向排列,在沒有其它聲部提示的情況下,我們也根本無從判斷。
e.g. 在實際應用中,內聲部和弦轉位極其常見,在你由於吉他把位和指法所限,本小節中只能彈一個「拉都米」的時候,不幸遭到了圍觀群眾的嘲笑,於是你示意樂手加入其他聲部,然後告訴他們去你大爺的我剛才演奏的是勛伯格Farben和弦省略三音和五音的第四轉位。
e.再 g. 一架鋼琴演奏點描式的稀疏音符,八小節一樂句循環往複,此時貝司手加入,並通過玩弄和聲進行的方式令前八小節悲從中來後八小節荒誕滑稽,全場觀眾臉上寫滿WTF。
總之,和聲提供的信息量最大→和弦有七十二般變化→和弦是否有轉位以及如何轉位需要其它聲部幫助明確→以和弦根音為主要內容的低音聲部為明確和聲之首選
至於問題中所述「只有吉他安靜下來後才能聽見貝斯聲音」的情況,我也時常遭遇,以兩者旋律線重合度較高的metal音樂為最。我們逆向思考一下:您可以嘗試在樂隊試音時入場,有一定概率「只聞吉他不見貝斯」,這時候您不需要懂得和聲學和作曲理論,也能體會到難受。
btw,我是一個比較反感造神的人,尤其滾圈兒,說起榜樣,在我心目中貌似只有那麼一位-----鐵娘子樂隊主創Steve Harris,貝斯手。
以上
獻給薩滿樂隊貝斯手齊驥
註:本文中涉及音樂理論的部分僅為通俗演義,強調慣例強調共性,特例不在討論之列。






※希望與感激並存,這也許就是馬努的告別演出了,答案在風中飄
※這是一場神秘的演出
※曾與那英同台演出的烤肉大叔,唯一能看上眼的島城美食,究竟是什麼?
※對得票結果不滿意?這次的紅白歌會給我們帶來一場這樣的演出
※他是真罪犯,也是真明星,在好萊塢本色演出惡人的他一炮而紅
※賈斯汀是一位前景大好的歌手,是怎麼回事?無法登上中國的舞台進行演出了!
※什麼樣的演出給人「這貨很強」的感覺?
※「因打扮太性感」 女星被禁演出一年,回應:想穿什麼是我的權利
※劉德華偶像,唱歌不遜那英王菲,患病堅持演出,如今變成這樣
※這些女星大火,這些激情戲中的「演出」,是功不可沒的!
※卧槽!這絕對是我見過最刺激的鄉下演出!
※有了這麼酷炫的海報,還擔心演出沒人看?
※我們都是別人眼中的演出,你還記得自己是誰嗎?
※演出那麼多,他們把舞美做成了電影大片……
※郭德綱于謙演出費怎麼分呢?答案在這裡,這可是郭德綱自己說的
※他們只演出了一部戲,走不出的是我們
※帕里斯希爾頓和戰犯的寡婦同台演出:這交友觀也是醉了……
※是誰推動了陳奕迅的校園分享會?幕後演出商是怎樣的神秘存在?
※吊炸天!什麼樣的演出給人「這貨很強」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