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藥方
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藥方
飲食養生首先要講「性」。「性」(或「氣」)是指食物有寒、涼、溫、熱等不同的性質,中醫稱為「四性」或「四氣」。適用於熱性體質和病症的食物,就屬於涼性或寒性食物。
如適用於發熱、口渴、煩躁等癥狀的西瓜;適用於咳嗽、胸痛、痰多等症象的梨等都屬於寒涼性質的食物。反過來說,適用於寒性體質和病症的食物,就屬於溫性或熱性食物。
如適用於風寒感冒、發熱、惡寒、流涕、頭痛等症象的生薑、蔥白、香菜;適用於腹痛、嘔吐、喜熱飲等症象的乾薑、紅茶;
適用於肢冷、畏寒、風濕性關節痛等症象的辣椒、酒等,都是屬於溫熱性質的食物。
由此看出,蘿蔔應屬於涼寒性食物。生薑屬於溫熱性食物。
但是,這裡好像就出問題了。既然蘿蔔是涼寒性食物,照理來說,應該在炎熱的夏天吃,用「寒」來驅「熱」;姜是溫熱性食物,照理說,應該冬天吃,用「溫熱」驅走「嚴寒」,可是,這條民諺卻是反著說的。
難道,這條民諺自相矛盾?說錯了?
非也。這條民諺蘊含的養生原理是很豐富的。
要知個中緣由,請看下一個部分「養生原理」中分解。
【養生原理】
《黃帝內經》強調的養生理論為四季養生,天人合一。
冬季,人體肌膚腠理處於收縮狀態,以保證體內的血液供應。在這個階段,人都在家裡取暖,戶外活動減少,室內溫度增加,而且大多進食很多熱性食物,比如牛肉、羊肉等。
如此一來,人就容易產生內熱,從而引起消化不良。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吃一些蘿蔔,幫助消化。中國古代葯書《名醫別錄》上說,蘿蔔「其性涼味辛甘,入肺、胃二經,可消積滯、化痰熱、下氣貫中、解毒,用於食積脹滿」。
夏季的情況剛好相反,室外炎炎烈日,悶熱無比,人體為了排除體內的熱量,皮膚腠理處於開放的狀態,熱量容易散失,再加上我們吃很多的冰淇淋、冰凍飲料等冷飲。
體內的溫度就相對處於寒涼狀態了。如果此時吃一些生薑,就能有助於暖胃,達到不讓陰陽失調的目的。
其實總結起來,冬吃蘿蔔夏吃薑,就是利用了這兩種食品的寒熱性,配合了季節變化帶來的身體上的寒熱性,來進行陰陽調理,正符合了「熱者寒之,寒者熱之」的原理,這就是中醫的養生之道。
再打個簡單的比方。你住過冬暖夏涼的屋子吧,也看到過井水冬暖夏涼的變化吧。我們的人體也能夠像這樣調節溫度。
你剛才的理解只是周圍環境表面的溫度——夏天熱,自然溫度高;冬天冷,自然溫度低。但是,你忽視了,人體內部的溫度恰恰跟環境表面的溫度是相反的。
然而凡是養生,都是從人體內部開始的。而人體內的溫度的變化又是隨著季節轉變的。
所謂四季養生,天人合一,就是說,我們的養生方法不能違背自然規律,最好的方法就是順應天地,順應自然季節的轉變。
以食物的寒熱順應人體內部的寒熱,這樣才會是科學、有效的養生之道。
這下你應該清楚了「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藥方」的含義和它的養生原理了。
也可以回答你剛才的一連串問題了。按照這條民諺做,不能保證你不生病,但是至少你生病的幾率會減少。
蘿蔔和姜都是好東西,特別是蘿蔔,還有「蘿蔔上市,郎中下市」的說法呢。平時食用對我們的健康很有益。
如果你能再掌握一些食用蘿蔔和姜的注意事項(比如這條養生民諺中把吃蘿蔔和姜的季節做了區分),你的身體就會更趨於和諧,你的養生之路就又邁進了一步。
【養生小竅門】
民諺中蘿蔔和姜的食用季節是分開的,在這裡,要介紹兩道食方,把蘿蔔和姜同時加入,也能吃出別樣的風味哦。
食方一:青蘿蔔和白蘿蔔各一個,切絲;生薑一兩,切絲。一同入煲湯鍋,加水,以將蘿蔔絲和薑絲漫過為宜,大火煮開,文火煮15分鐘。
吃法:每天中午和晚上各飲用7-8湯匙。
這道湯能結合蘿蔔和姜各自的特點和功效,調和胃氣,避免脾胃虛寒,還能開胃止嘔,化痰止咳,發汗散熱,實在是不可多得的飲品。
食方二:白蘿蔔一個,切絲;仔姜半個,切絲。把蘿蔔絲和薑絲涼拌,調料為:鹽、味精、白糖、醬油、醋、辣椒油、香油等,可以根據各人情況每樣調料酌情放入,以自己的口味喜好而定。
這道菜健脾開胃,口感極佳,風味獨特,特別適合夏天吃,吃稀飯乾飯都很下飯哦。






※金蘭中醫養生:夏季養生第一篇:吃哪些蔬菜更健康
※中醫養生——夏天吃什麼補氣
※中醫養生:秋冬季如何養生
※中醫養生小妙招-秋季水果養生,這樣吃
※中醫養生 夏至如何養生
※中醫養生的夏季食療,你還不點開看看!
※中醫養生:吃杏仁排毒 滑腸通便
※中醫養生:冬蟲夏草抗疲勞,滋補強身
※中醫養生:山藥9種養生吃法 一般人我們不告訴他
※人蔘雞湯,夏季喝六款花草茶 中醫養生妙招
※薏米,生命健康之禾!國醫養生:平時養生吃薏米、活到九十不稀奇
※中醫養生,糖尿病葯膳食療
※金蘭中醫養生:怎麼做檸檬水
※阿蓮姐祛濕:中醫養生講夏季養生之道——熱養
※中醫養生:天麻藥膳治療頭痛
※金蘭中醫養生:便秘吃什麼水果
※中醫養生——大暑如何養生
※中醫養生——冬病夏治:養腳篇
※中醫養生:一天吃個棗,一生不知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