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證悟學的開山之作

證悟學的開山之作

證悟學的開山之作


——讀《傳統修身法理》


終於拿到剛剛印好的尹真先生大作《傳統修身法理》,打開塑封,嗅著墨香,撫著燙金軟精裝的封面,很是興奮。尹真先生在本書後記中說「本書脫稿後,頗有『如釋重負』之感」,作為出版人,我大致能揣摩先生的這一心境;而我自己,也因為與同事們完成了本書的出版而生出一份成就感、榮譽感。這是一部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精髓「證悟學」的開山之作,我們有機會出版這部重要的著作,我從心底感謝作者的信任。

《傳統修身法理》的重要貢獻,在於首次提出了「證悟學」的概念,並在梳理儒釋道諸家尤其是儒禪證悟實踐與理論探索的基礎上,初步構建了證悟學的理論體系。

證悟學的開山之作



「悟」是我國傳統文化固有語彙,早在《尚書·顧命》中就有:「今日降疾殆,弗興弗悟。」《管子》中有:「不明鬼神,則陋民不悟。」《說文》:「悟,覺也,從心。」《玉篇·心部》:「悟,心解也。」也有解悟為「心了」者。綜其意,有明白、覺悟、醒悟的意蘊,或可理解為「明了」,即內心的自明、自識、自知、自肯。

佛教傳入,拓寬了悟的內涵與範圍。《佛學大辭典》:「悟(術語),覺之意,對迷而言,即自迷夢醒也,與覺悟同義。」隨著佛學的發展,「悟」、「覺悟」的意蘊滲入中華文化的方方面面,「悟性」、「悟境」成了各領域的褒義語。「證悟」是佛教傳入中國以後的語彙,是指按佛教的教理——「正理」修鍊,證得佛理所述之果。


佛教中國化的禪宗對於悟、證悟有著最為豐富的實踐,其對悟與證悟的闡述十分深刻。四祖道信禪師說:「悟解法相了了分明。」溈山靈佑禪師說:「今人一念頓了自心,名之為悟。」馬祖道一禪師說:若是上根眾生忽遇善知識指示,言下領會,更不歷階級地位、頓悟本性。圭峰宗密把悟和禪結合起來:一切眾生本覺真性,亦名佛性,亦名心地,悟之名慧,修之名定,定慧通稱為禪那。


講述悟最詳盡的是明朝禪宗大德憨山大師:「若一念妄想頓歇,徹見自心,本來圓滿,光明廣大,清凈本然,了無一物,名之曰悟。」


儒家原本不講求悟,宋明新儒學汲取了禪宗修鍊之長,始著眼於悟的修為。為了表明悟修的「合法」性,就必須講悟修的意義。不過,宋明新儒學一般不用證悟一詞,但用「開悟」,認為能體認到心的體性用德,克凈習氣則可成聖。


總之,禪、儒兩家都認為,對心的證悟、體認,是聖修的根本。不同層次的證悟,則是體悟到的該層面事物之整體狀態。證悟過程,是實踐中實得之感受與體認,而非一般言說。

雖然古聖先賢已有數千年的證悟實踐,也有豐富的知識性記述和理論上的探索,但有關證悟的學問一直被濃厚的神秘外衣所包裹,非修證有得者難以窺其堂奧。這是因為,證悟是通過內求獲得對「形而上」之道的體認,對此自古以來皆謂為神秘,難以形諸文字與傳授。漢朝的嚴君平說:道無常術,德無常方,神無常體,和無常容,視之不能見,聽之不能聞,既不可望,又不可捫。故達於道者,獨見獨聞,獨為獨存,父不能以授子,臣不能以授君。


對此,尹真先生在本書序言中說:


證悟是儒、禪聖修的精深學問,是傳統文化中「功夫論」的範疇,所證悟的內容,是在修鍊過程中體認到的不同於已有的經驗、知識的特殊內容,是自己的意識的本體及其性、用的真實狀態,古人沒有合適的語言描述之,稱作「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舌欲談而辭喪」……在現代語言中,也沒有標定的辭彙以規範之。故證悟——傳統文化中的治學核心,一直停留在工夫層面,未能形成完整的證悟理、法體系與系統的知識結構,往往都是把證悟之果與修養工夫滾在一起講,此即前賢稱述的「無本體無工夫,無工夫無本體」。就是說,沒有證得本體,談不上工夫;沒有切實的工夫也就不能證得本體,如此一來,豈不是成了一個難以解決的循環怪圈。


證悟之內涵、途徑、方法的神秘性,基本把那些沒有明師指導的學人擋在了證悟玄門之外。尹真先生認為,欲使初學者能入聖修證悟之途,在現時代必須別開生面,把證悟之學作為一門學問來對待。作者撰著《傳統修身法理》即對此之嘗試。把證悟作為一門精深的學問——證悟學,進行闡釋,正是本書的一大創見。


證悟學是研究證悟及其有關知識、理論的學問,如證悟的不同層面、方法、機理,開悟的景象,開悟後的修持(歷程),證悟的效益,以及證悟學問的歷史沿革等。證悟學的對象是研究各家的證悟,所以證悟學是知識性的學問,它與證悟的不同點在於:證悟是功夫,是在實踐中得到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對事物整體性感受;證悟學則是對有關證悟知識的研究之匯總,不僅包括傳統文化儒釋道的證悟,也包括近世的高峰經驗以及「頓悟學習」。本書用了約14萬字的篇幅,把證悟的基本知識、基礎理論,證悟學的來龍去脈、發展歷程,證悟機理,證悟的修證歷程,證悟的必備條件,證悟的境界,證悟的效用以及證悟的修鍊方法等,分門別類予以介紹,這是本書第二章的內容,是重頭戲。讀完本章,初學者即可對證悟這門學問有一個全面了解。

傳統文化中的證悟,使人感到神秘或稱之為神秘主義的焦點,在於對證悟所達的境界難以言表,因而歷代的大德們雖有證成,卻都未能明確指陳其內涵,禪宗稱為「明心見性」,是「真如佛性」,儒家理學則強調是先天的「理」,儒家心學則稱作「致良知」、「討真心」……這些令人眼花繚亂的名目,容易使人覺得虛幻不實。尹真先生認為,征諸前賢證悟實際,證悟是有其真實內容的。證悟所達之真實狀態,是證悟者體認到的一種特殊「物態」,這種物態即傳統文化中稱述的氣,是氣中最精華、最靈敏的氣。鑒於此,研習聖修證悟者,應對氣的知識有所了解,因而本書把儒、道、醫、釋對氣的論述做了簡要摘錄梳理,置於第一章。


為了使讀者對證悟學有進一步的認識與了解,作者對儒家與禪宗證悟分別立章予以解析,這是第三章與第四章的內容。這兩章對於儒禪兩家證悟修持的各個階段的修鍊方法、不同層次的悟境均作了詳細闡述,並附有大量證悟案例,有志於修行者反覆研讀這兩章,仔細玩味,定會激發自己的悟緣、悟機。


在介紹證悟學的發展歷程時,本書提出了一個新穎的觀點:我國證悟學不是始於佛教,更非禪宗,而是在秦漢以前,就有了相當深刻的論述。《大學》中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就有很濃的「禪定」的意蘊。在更早的《管子》中也有很多這類更全面的論述:「能正能靜,然後能定,定在心中,耳目聰明,可以為精舍。」這不就是「因戒(『正形飾德』)生定」,「因定生慧」嗎?又如「守禮莫若教,守敬莫若靜,內靜外敬,能反其性,性將大定」,結合《淮南子》之「夫乘舟而惑者,不知東西。見斗極則寤矣,夫性人之斗極也,有以自見也,則不失物之情」,與禪宗的明心見性之說何其相似!而《荀子》對心的描述「虛一而靜謂之大清明」,更是超絕。另外,在《管子》與《莊子》中,對「聖」與「民」的修持都強調專一,與後來傳入中國的《佛遺教經》之「置心一處,無事不辦」,如出一轍。只是從漢武帝「獨尊儒術」後,儒生只重訓詁解經的書面文字知識,證悟不知不覺「失蹤」了。幾百年後,這一傳統文化在禪宗那裡得到了發揚。

證悟學的開山之作


尹真先生說:此書本是禪、儒心性證悟之書,所以名為「傳統修身法理」者,意在提示讀者、修者重視心性修持之完整而深邃的內涵,即對身、心是一統一整體的理解。羅近溪說:「精氣載心以身,是身也,固耳目口鼻四肢百骸而具備焉者也;靈知宰身而為心,是心也,亦身也,亦耳目口鼻四肢百骸而具備焉者也。」對前者之身,稱作「精氣之身」;對後者之身,稱作「心知之身」。聖人之修持應達到「身不徒身,而心以靈乎其身;心不徒心,而身以妙乎其心」。本書從始至終皆貫穿著這一精神,且有多層涵義,望讀者心領而神會之。


尹真先生從2015年5月始,歷時10個月,編撰完成此書。他謙稱:若從證悟學的層面看本書,只能算是一個「土坷垃」。他「深望證悟有得之碩德,把證悟——傳統文化中這顆深藏的明珠予以發掘,從證悟學層面寫出專著以造福當今」。我作為一個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證悟修行的愛好者,對尹真先生的這一期望深為理解。以當代而論,研究儒禪學問的學者大多從單純學術的角度做研究,從文字的層面去考察、推究,自身並無修持;修行有得的大德又沒有時間或者覺得沒有必要進行有關證悟的理論梳理和研究,於是,證悟一直停留在工夫層面。令人欣慰的是,尹真先生以自己的修行和長期研究為基礎,嘔心瀝血整理禪儒證悟法理,並融入自己的體悟與創見,為證悟學奠定了一個基礎,打開了一個生動局面。


行文至此,我想借用今天拜訪尹真先生時,他在書的扉頁上為我和友人題寫的幾句話作為本文結語:


中華傳統文化之精髓,在於身心之修持,故《大學》云:從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


傳統修身法理之實踐,能開發智慧,能提高認識客觀事物、人自身乃至意識本體之能力。修鍊有成,無論從事何種事業,皆可達大成之境地!

證悟學的開山之作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搜狐博客 的精彩文章:

七月花事已了/阿晗
王育琨:飛起的豬與耕地的牛
留壩參拜張良廟
為什麼「中國式」的科幻小說難以改編成電影?
鯊魚出沒的夏天:與鼬鯊同游

TAG:搜狐博客 |

您可能感興趣

《無證之罪》:國內社會派推理網劇的開山之作
中國電影開山之作
六大茶山開山之作—紫印
「心學」開山祖——陸九淵
「心學」的開山鼻祖:陸九淵
中國風水學的開山之作——葬經 第一部明確提出「風水」的書
陸九淵:心學開山祖師
《鋼鐵俠》——漫威影視的開山之作!
印度摔飛機公司開山之作
一本被遺忘的洪荒開山之作
浙派篆刻開山鼻祖
電影《陰陽路1》:開山之作
每日一圖丨經久不衰的經典開山之作
「AK之父也會山寨」老卡開山絕世孤品之作「芝加哥打字機斯基」
蒙古起源之化鐵開山
專註於劍道的天山派開山祖霍天都怎麼死的
人體解剖學的開山鼻祖,黑暗中世紀的一絲光明
這部李若彤劉青雲主演的電影,被公認為銀河映像的開山之作!
中國現代化柴電潛艇的開山之作 常規潛艇也能威懾航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