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俄羅斯史》二十八、帝國中興

《俄羅斯史》二十八、帝國中興

亞歷山大二世是尼古拉一世和費多羅芙娜皇后的長子。1818年4月17日他生於克里姆林宮,1825年12月12日被立為王位繼承人。兩天後,尼古拉一世將他抱到冬宮廣場的近衛軍面前,使他成為十二月黨人起義的見證人。


俄國沙皇的羅曼諾夫家族具有尚武傳統,馬背上的彼得一世、酷愛軍營的保羅一世及尼古拉一世無一例外。亞歷山大二世幼年時期就被任命為近衛軍驃騎兵團軍官。6歲時,尼古拉一世親自為他遴選教官,曾經立過戰功並在第一武備中學任教官的梅特當選。剛滿7歲,亞歷山大二世就成為騎兵團少尉,從此,梅特一直擔任亞歷山大二世的老師,直到去世。與此同時,尼克拉一世還為亞歷山大二世挑選詩人茹可夫斯基為師。茹可夫斯基開明、博學,教學經驗豐富,深得皇室信任。他被任命為皇太子的老師以後,用了半年時間為皇太子擬訂了12年的學習規劃,並宣稱他的目標是「為美德施教」,「陛下無須成為學者,但應是開明之人」。


在皇太子的教育問題上,茹可夫斯基與梅特相互配合,十分默契。亞歷山大二世所受教育的課程內容十分廣泛,包括俄語、歷史、地理、統計學、民族學、邏輯學、哲學、數學、自然、物理、礦物學、地質學等;同時開設法語、德語、英語、波蘭語;此外,還有繪畫、音樂、體操、擊劍、游泳、舞蹈、手工等課程,可見亞歷山大二世所受的教育相當全面。值得一提的是,茹可夫斯基十分注重皇太子對歷史知識的學習。他認為,「歷史是對沙皇進行啟蒙教育的一座寶庫,歷史能使國君了解國家和時代的需要,因此應當是皇位繼承人的主修課」。尼古拉一世在皇太子生日或其他場合也贈送他歷史書。

《俄羅斯史》二十八、帝國中興



1834年4月17日,亞歷山大二世年滿16歲,作為皇位繼承人進行了正式宣誓,從此開始參與國事。同年他進入樞密院,第二年成為東正教最高會議成員,1836年成為父王侍從武官少將。這時,皇太子的文化教育已接近尾聲,大臣們開始輪番給未來的沙皇講授實踐課。俄國著名法學家姆·姆·斯佩蘭斯基為其講授《法律講座》,歷時一年半。斯氏想讓這位學生尊重法律,明確君主的許可權。財政大臣伊·弗·康克林講授《俄國金融狀況》;外交部顧問弗·伊·布魯諾講授葉卡捷林娜二世以來俄國對外政策基本原則;軍事史學家和軍事理論家阿·若米尼將軍用法語講授俄國軍事政策及與鄰國的戰略關係。到1837年春,茹可夫斯基所擬訂的12年學習規劃全部完成。此後,皇太子開始走訪俄國和歐洲。


1837年5—12月,皇太子在老師和侍從陪同下,按照尼古拉一世選定的路線走訪俄國。他們主要走訪了歐俄中部29個省,此外還去了北高加索、外高加索、克里木、西西伯利亞等地。他們所到之處都受到隆重接待,各種活動應接不暇,因此走訪很不深入。但是,通過走訪,皇太子逐步了解了民情,並收到1.6萬份奏摺。在西伯利亞,皇太子十分同情被流放到此地的十二月黨人,並請求父王為他們減刑。

在國外走訪的時間稍長一些,從1838年5月到1839年6月,歷時一年多。他最初跟隨父王訪問了柏林和斯德哥爾摩。此後,按照父王的吩咐他訪問了瑞典、丹麥、漢諾威王國、普魯士、巴伐利亞、那不勒斯、薩丁島、奧地利、荷蘭、英國等地,惟獨避開了法國。在訪問過程中,亞歷山大二世作為皇位繼承人得到了無數勳章和榮譽。而且,這次國外走訪還決定了亞歷山大二世個人的婚姻大事。


亞歷山大二世成年以後仍然熱衷於軍事生活,他認為,視察軍營、閱兵演習等是「嚴肅」的工作。但是,他對文職事務缺乏熱情。1839年走訪結束後,他開始列席國務會議,翌年列席大臣委員會。1841—1842年,他成為這兩個最高國家機關的正式成員。1842年尼古拉一世離開首都兩個月,亞歷山大二世首次通過這兩個最高國家機關全權處理國務。此後,所有重要國務包括具有特殊意義的農民問題都讓皇太子參與。


從十九世紀四十年代開始,尼古拉一世開始逐漸地扶植亞歷山大參加國務活動,1842年在尼古拉一世休假期間,亞歷山大代替父親,主持了一個月的軍國大政。1845年,尼古拉一世出國訪問,亞歷山大再次臨時主持政務。從四十年代後期,亞歷山大獲得了任命個別部長的權利,也開始逐漸地處理一些日常政務。起初尼古拉一世委託亞歷山大負責俄羅斯的農業問題,在1850年後又逐漸任命他擔任軍隊職務。在這一期間,亞歷山大對俄羅斯農奴制的看法發生了轉變,逐漸放棄了原來的保守思想,決定要逐步廢除落後的農奴制。


俄羅斯在1853-1854年克里木戰爭中慘敗,使得俄羅斯國內朝野對尼古拉一世的不滿達到了頂峰。半個世紀前稱霸歐洲的俄軍遭此慘敗,暴露出裝備落後,後勤運輸和供應能力低下,軍事思想陳舊,指揮無方等嚴重問題。恰好在這一歷史轉折關頭,尼古拉一世去世了。亞歷山大接手的是一個國力衰落、危機四伏的俄羅斯。


1855年,亞歷山大繼位,成為俄羅斯帝國的第十一位皇帝,史稱亞歷山大二世。亞歷山大認識到,俄軍在克里木戰爭中暴露出的問題,實質上是俄羅斯工業和政治體制落後於西方的問題。基於這個判斷,改革俄羅斯陳舊的政治經濟體制已經勢在必行。首當其衝需要廢除的就是農奴制。

1856年4月11日,亞歷山大二世應莫斯科省省長扎克列夫斯基的請求,向莫斯科貴族代表發表了演說。他半遮半掩地承認:「到處在謠傳,我要給農民自由,這是不正確的,你們也可以把這一點向周圍所有的人說。我不想對你們說,我完全反對這樣做。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世紀里,所有這些事還是將最終發生的。但是,遺憾的是,農民和他們的地主之間存在著敵對情緒,並因此發生了許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本人深信,遲早我們會解決這種狀況。我想,諸位同我的意見是一致的,那就是從上面解決要比由下面來解決好得多。」


1857年1月28日,由亞歷山大二世主持,在宮廷中成立了一個秘密委員會──農民事務總委員會,專門調查各地的農民生活和生產情況,草擬改革措施。


1861年2月1日,亞歷山大主持國務會議開幕式,他強調說:「再拖延下去,只會更加激起狂怒,並且一般情況下只會給整個國家,特別是給地主造成有害的、災難性的後果」。接著他宣布:「諸位請相信,凡是為了保障地主的利益能夠做的一切,都已經做到了。」


1861年2月19日(公曆3月3日),是亞歷山大二世登基一周年紀念日,他簽署了《關於農民擺脫農奴制依附地位的總法令》( 其中包括《關於贖買法令》《地方法令》等)。它宣布自法令頒布之日起獲得人身自由,農民可以以自己的名字擁有動產和不動產,可以自由遷徙、擇業、婚配,可以締結任何合同、進行訴訟。地主必須尊重農民的人身自由和人格權利,不得隨意處置、買賣農民。


「農奴制改革法令」頒布後,亞歷山大二世在陸軍大臣德·阿·米留金等人的建議下,還進行了國家機關改革、軍事改革。1863年頒布了新的大學法令,授予大學廣泛的自治權。1864年進行了省和縣地方自治改革,建立了地方自治局和城市杜馬。同年還進行了司法改革,建立了資產階級性質的司法制度和訴訟程序。這一年還進行了初等教育制度的改革。1870年頒布了城市自治法,軍事改革的準備一直拖到1874年,才邁出俄國軍事現代化重要的步子。

農奴制改革是一場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加速了俄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農奴制的廢除是俄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里程碑,它直接地影響到俄國歷史的發展。


1861年至1874年間,亞歷山大二世積極推行了大量改革措施。自從1861年宣布解放農奴後,亞歷山大二世就獲得了"解放者"的名號。


亞歷山大二世的改革集中在軍事,社會,司法和行政體制方面。在軍事上俄羅斯開始實行全民義務兵役,禁止了軍隊中的體罰。在社會領域加大對教育和醫療衛生的投入,自1863年起俄羅斯的大學獲得自治,學術空氣逐漸轉向自由化。從1864年開始,中等教育機構開始面向全社會接收學生,改變了此前只接收貴族子弟入學的做法。在這一時期還開辦了俄羅斯的第一批女子中學,女生也獲得了接受高等教育和醫學專業教育的權利。亞歷山大二世時期的俄羅斯婦女社會地位要高於歐洲婦女。


1864年1月1日,亞歷山大二世頒布詔書,宣布在地方級別上成立"縉紳會議"。縉紳會議不僅僅是一個吸收了地方各社會階層參與的議政機關,還被賦予一些行政管理功能:地方的通訊,交通,醫療,衛生,教育和慈善機構均由縉紳會議負責。當年11月份,俄羅斯又開始了司法改革,開始在全俄羅斯推行陪審團制度,所有案件審理改為開庭制度,而且被告獲得了僱傭律師的權利。詔書同時規定了法官的不可侵犯,並且取消了貴族階層在法律訴訟過程中的一切特權。

1865年4月6日,亞歷山大二世簽署了《臨時書報檢查規定》,在很大程度上減弱了書報檢查制度。


上述改革措施在總體上推行得比較順利,俄羅斯在經濟、文化、社會和教育領域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在亞歷山大二世統治時期,俄羅斯藝術博物館,即著名的特列季奇亞科夫畫廊正式對公眾開放(1856年),聖彼得堡馬林斯基劇院落成開放(1860年),莫斯科動物園對公眾開放(1864年),莫斯科音樂學院落成(1866年),俄羅斯電訊社成立(1866年),莫斯科歷史博物館建成開放(1875年),俄羅斯第一座發電站建成投產(1879年),聖彼得堡開始了電氣化時代。此外在這一時期,俄羅斯還出現了一大批藝術、醫學和教育方面的社會團體,出現了第一批社會慈善機構。


在亞歷山大二世主持下,在1863至1866年間,出版了由俄羅斯著名學者達利編纂的《俄語詳解大字典》。1858年,俄羅斯開始發行第一套郵票。


當俄羅斯帝國在克里米亞戰爭失敗後,亞歷山大二世將擴張的方向轉到高加索、中亞和遠東。亞歷山大二世結束了持續多年的高加索戰爭,在1864年將高加索地區徹底併入俄羅斯版圖。


1856年10月(咸豐六年),英軍炮轟黃埔、焚燒民宅,攻打廣東城寨,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1857年年底,英法聯軍攻佔廣州。沙俄政府感到趁火打劫的機會已到,即於1858年初通知清政府說要就中俄邊界問題進行談判。本來,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形勢對清政府已經極為不利,而且,國內有又波瀾壯闊的太平天國軍推翻清政府的戰爭。東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趁此千載難逢的機遇,率領俄國哥薩克軍隊直逼璦琿城下。5月20日,英法聯軍攻佔大沽,天津告急,北京震動。22日,穆拉維約夫以「助華防英」為借口,在兩艘炮艦護送下來到璦琿城內與清朝黑龍江將軍奕山會晤談判,要求撕毀中俄《尼布楚條約》,強佔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地區。在沙俄武力威脅下,奕山終於可恥地屈服了,於28日與穆拉維約夫簽訂了《璦琿條約》。


《璦琿條約》共3條。主要內容為: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60多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劃歸俄國,璦琿對岸精奇里江(今俄國結雅河)東南的一小塊地區(後稱江東六十四屯)保留中國方面的永久居住權和管轄權;烏蘇里江以東的中國領土劃為中俄共管;原屬中國內河的黑龍江和烏蘇里江只准中、俄兩國船隻航行。清政府當時沒有批准《璦琿條約》,還處分了奕山等人。


1858~1859年,沙皇政府派遣 3個使團分赴中國喀什噶爾、呼羅珊、希瓦和布哈拉收集情報,標誌它在中亞的擴張政策進入新的階段。沙俄在完成對中國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事實上的攫取後,在1859年派年僅27歲的少壯派軍人伊格納切夫出使中國。抵達北京後,根據沙俄外交部訓令,勾結英、法侵略者。以"和平使者"的面孔出現,表示俄國願在中國和英法聯軍之間調停"戰事",假惺惺地說什麼「俄國不僅不願意利用你們現在這種走投無路的處境,而且還決心向你們證實它對貴國所抱的善意。」最後勾結英法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中英北京條約》和《中法北京條約》、使英法的侵略要求得以滿足。隨後,伊格納切夫借口調停有功,應有報酬,向清政府提出續約草案15條,並聲稱其條款「一字不能更易」、只能簽字畫押,同時威脅到:如果清政府不接受俄國之條款,他就要把英法聯軍召回北京。


清政府只好在1860年11月簽訂《中俄北京條約》,除了將烏蘇里江以東4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劃歸俄國,還增開喀什噶爾為商埠,並在喀什噶爾、庫倫設領事館。又利用《中俄北京條約》所作的如下的規定,想進行佔領合法化:「西疆尚在未定之交界,此後應順山嶺、大河之流,及現在中國常駐卡倫等處,及1728年,即雍正六年,所立沙賓達巴哈之界碑末處起,往西直至齋桑淖爾湖(齋桑泊),自此往西南,順天山之特穆爾圖淖爾,南至浩罕邊界為界。」在進行談判的過程中,1860年8月沙俄軍隊佔領了托克瑪克(附近就是著名的碎葉),9月佔領了比什凱克(今吉爾吉斯斯坦首都蘇聯時期的伏龍芝)。


1862年1月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親自主持「特別會議」,通過了外交部擬訂的利用外交訛詐,割佔中國西部領土的方案。沙皇任命巴布科夫(鄂木斯克集團軍上校)為俄方談判代表,俄國外交大臣亞歷山大·戈爾什科夫公爵在給談判代表的訓令中指出:首先必須向清政府代表聲明,談判只能在"準確地"依據《中俄北京條約》劃界的條件下才能舉行,然後再堅持"以中國常駐卡倫為界",力爭全部佔有齋桑泊和特克斯河上游地區,至少也應保留兩國共有齋桑泊,並給俄國人在湖上捕魚和航行的權利。


為了實現這一目的,沙俄在邊界上作了大規模的軍事部署和調動,把軍隊開進中國領土,挑起邊界衝突,造成有利於沙俄談判的軍事態勢。1862年8月3日,巴布科夫到達塔城,與清政府代表、烏里雅蘇台將軍明誼、塔爾巴哈台參贊大臣明緒、領隊大臣傅勒果素等進行劃界談判。談判開始,巴布科夫提出應以中國常駐卡倫為界,並拿出一張早已劃好的分界地圖,上面以紅線把中國常駐卡倫以外的領土,全部劃歸沙俄版圖,強行要求中國代表接受。明誼據理力爭說:「條約內載自沙賓達巴哈界牌末處起,至浩罕邊界為界,袤延萬里,其中只有三處地名,再未詳細指定逐段立界之處」,根本沒有什麼統以中國常住卡倫為界的規定。「雙方應該細查條約、遵照舊圖,秉公商辦。」又說,「常住卡倫之外有烏里雅蘇台、科布多的烏梁海,有塔爾巴哈台所屬愛古斯、勒布希的哈薩克,有伊犁所屬特穆爾圖淖爾、哈拉塔拉的哈薩克、布魯特(柯爾克孜),他們都是清政府的臣民,他們的牧地是中國的領土,不能分給俄國。」巴布科夫蠻不講理,胡說「圖內所載界址,均系該國所屬烏梁海、哈薩克、布魯特游牧之地。」此後,俄國增派駐伊犁領事扎哈羅夫為全權代表,此人通曉滿語和漢語,「人甚狡黠」,他說如不照條約內以常住卡倫為界,即是你們廢了條約。」明誼駁斥說:「常駐卡倫根本不是中國的國境線,比如伊犁以西的勒布希地方,乾隆年間,立有石碣,現在尚存。


我國伊犁、塔爾巴哈台每年派官兵前往該處,查收哈薩克呈交之租馬,均在此界會哨。」扎哈羅夫理屈辭窮,大聲罵道:「此界系你們伊犁將軍私行偷立,何以算得交界。」在以後的談判中,誼仍凜然不屈,答以「若照我國常駐卡倫為界,則不特卡外住牧之食俸阿勒坦淖爾烏梁海各旗,即哈薩克、布魯特各部落,均被你們包去。」雖然明誼作了讓步的提議,但俄方代表堅持以「常設卡倫」為界。沙俄政府由於狡辯要挾都無濟於事,遂單方面中斷了會議。接著故伎重演,在回(新)疆邊境全線出動軍隊,對清政府武力威脅。從1863年4月初到1864年,俄軍佔據了從齋桑泊到伊塞克湖中國邊疆十多處卡倫,每處有侵略軍四五百人至一百幾十名不等。他們在中國領土上胡作非為,對中國邊疆少數民族進行離間、分化、收買活動。由於齋桑泊是沙俄割占計劃的重點,巴布科夫還組織了一個由哥薩克騎兵和炮兵掩護的"齋桑泊考察團",在1863年夏天侵入齋桑泊沿岸地區。


1862年冬和次年春、夏,清政府曾在北京同沙俄駐華公使巴留捷克和代辦格林卡反覆進行談判,每當俄使理屈詞窮、無言以對時,就借口「未深悉該事情形」以推卸責任。1863年6月至8月,清政府對沙俄一系列入侵和挑釁提出抗議,要求沙俄撤兵,並重開塔城談判。


1863年10月,中俄在塔城第二次談判,由於沙俄恃強凌弱,談判也以無結果而告終,沙俄代表於10月25日起程回國。當時回疆庫車的回族、維吾爾族人民正在起義反清,沙俄看到這是強佔中國西北大片領土的有利時機,乘機派俄軍600餘人,攜槍帶炮到塔城附近的巴克圖卡外駐紮,又派俄軍1000餘人佔領伊犁西北的博羅湖吉爾卡倫。清政府內外交困,因而要明誼等按照沙俄議單,趕緊將分界事宜結束。


1864年9月,扎哈羅夫等到達塔城,明誼根據《中俄北京條約》、自沙賓達巴哈界牌末處往西至齋桑泊的規定,向其力爭將阿爾泰諾爾烏梁海地區一半給中國,但扎哈羅夫聲稱只有按照俄方「畫定分界限道繪圖作記,換約定案」,否則「立即回國,派兵看守分准地界」。在沙俄代表以武力威脅的情況下,明誼只得遵照清政府的指示,按照俄國的要求,於同治三年九月初七日(1864年10月7日)同扎哈羅夫簽訂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通過這個條約侵佔中國的領土,比《中俄北京條約》更為苛刻,它把《中俄北京條約》規定為界湖的伊塞克湖和齋桑泊劃為沙俄的內湖,又霸佔了中國塞留格木嶺、奎屯山以西和圍繞齋桑泊以南的廣大地區,烏克克、沁達垓圖、烏爾魯、昌吉斯台、塔布博勒齊爾、納林、阿吉爾噶、和尼邁拉虎等8卡倫,都不得不挪移改設,以和尼邁拉虎面言,向中國一側挪移了近200公里,天山山脈原來完全屬於中國,現在汗騰格里峰以西有一半的天山山脈不屬於中國。該條約又稱《中俄塔城條約》通過該不平等條約,俄國總共割佔了中國44萬餘平方公里的土地,並在這片土地的主要部分成立了以科爾帕科夫斯基為省長的七河省。伊格納切夫因為沒有流血使俄國取得了巨大利益,受到了奪取中國黑龍江流域的「英雄」阿穆爾斯基伯爵穆拉維約夫的高度讚揚極力向沙皇主子推薦,伊格納切夫升任外交部亞洲司司長,後擔任財政大臣,內務部大臣。巴布科夫因為侵略中國新疆有功,升任西伯利亞集團軍副總參謀長,總參謀部少將。


1859~1863年間,沙俄侵略軍在錫爾河流域和楚河流域一帶進行頻繁的軍事「偵察」,攻佔和破壞浩罕邊境的堡壘。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公然宣稱"一旦我們的旗幟插到哪裡,就絕不讓其再降下來!"1863年年底,亞歷山大二世發布聯接東西碉堡線以便深入中亞的動員令。1864年夏,切爾尼亞耶夫上校率領2500人從維爾內堡出發,於6月16日攻佔奧列·阿塔要塞。另一方面,維列夫金上校率領1200人從彼得羅夫斯克出發,於6月25日攻佔伊斯蘭教在中亞的聖城土耳其斯坦。為了實現聯接碉堡線的計劃,7月底,沙皇政府決定建立「新浩罕線」,該線由楚河到錫爾河的陽尼·庫爾乾的全部堡壘組成,新晉陞少將的切爾尼亞耶夫任司令。切爾尼亞耶夫立即進攻浩罕的軍事和商業重鎮奇姆肯特,被浩罕汗國的攝政大毛拉阿利姆庫里擊退。但他在這年10月初乘阿利姆庫里撤離之機攻陷該城,從而實現了錫爾河碉堡線和西伯利亞碉堡線的聯接,並且繼續向南推進,企圖一舉奪下有10萬人口的中亞最大城市塔什干,未能得逞。為了「安撫」英國等西方國家,俄國外交大臣亞歷山大·戈爾什科夫公爵於1864年11月發出公告,竭力為俄國在中亞的侵略活動辯護,詭稱奇姆肯特是俄軍向南推進的「地理極限。」不到半年,俄軍再次發動進攻。當時的奧倫堡總督克列扎諾夫斯基想親自到前線指揮,但切爾尼亞耶夫為了爭功搶先率領2000俄軍和12門大炮對塔什干發動猛攻。


1865年4月22日先奪取了控制塔什乾的咽喉要地尼阿茲別克堡,切斷了塔什干居民的糧道。緊接著俄軍把塔什干供水的兩條渠道引開,切斷了塔什干居民的水源。6月28日,經過激烈的巷戰後,塔什干淪陷。由於戰術失誤,武器落後30000守軍竟然擋不住2000人的進攻,這次戰役使沙俄在中亞的影響力大增。奧倫堡總督克列扎諾夫斯基明確指示要把中亞三大汗國中最強的浩罕當做俄國藩臣對待。並說「如果它感到委屈,那就更好辦了,這給了我們徹底解決它的借口。」就在這一時期,沙俄暗中收買了浩罕的高層貴族,全力支持阿利姆庫里的主要政敵浩罕阿古柏伯克入侵中國回疆,結果在中國回疆建立了所謂的「哲德沙爾汗國」。此後俄國侵略軍的矛頭轉向布哈拉汗國,沙俄先提出布哈拉汗國在10天內交出不可能籌集到的巨額貢款,布哈拉汗國無力交出,俄軍就按原定計劃發起進攻。


在1866年 5月20日伊爾加爾的戰役中打敗埃米爾穆扎法爾丁的軍隊,然後佔領霍占特、烏拉·丘別、吉扎克等城,控制了布哈拉與浩罕的聯繫通道。1867年7月11日成立了以塔什干為中心的土耳其斯坦總督區,由俄國陸軍大臣辦公廳主任,曾經擔任俄佔波蘭的總督,號稱「半沙皇」的康斯坦丁·彼得洛維奇·考夫曼任總督,從而開始了對中亞諸國征服的決定性階段。沙俄不斷挑撥各汗國之間的關係,浩罕汗國與布哈拉汗國的對抗加劇了,布哈拉埃米爾穆扎法爾丁曾兩次大舉進攻浩罕,從而大大削弱了浩罕汗國抵抗俄國侵略的力量。然後考夫曼對精疲力竭的浩罕汗國施加強大壓力,迫使浩罕胡德亞爾汗於1868年 2月簽署不平等的「通商條約」,浩罕實際上變成俄國的附庸。接著全力對付布哈拉汗國,於1868年 5月派3500人佔領了撒馬爾罕和卡塔-庫爾干。


1868年6月14日,在卡塔-庫爾干與布哈拉之間的吉拉布拉克高地的決戰中,武器裝備佔有極大優勢的沙俄軍隊再次擊敗人數比自己多十倍的布哈拉埃米爾的軍隊,其中穆扎法爾丁精銳的6000御林軍死傷大半,穆扎法爾丁投降。根據7月5日的和約,布哈拉承認霍占特、烏拉·丘別和吉扎克併入俄國,割讓撒馬爾罕和卡塔-庫爾干,賠款50萬盧布。布哈拉淪為俄國附庸。然後是希瓦汗國。


1869年,沙皇政府在裏海東南岸的紅水灣建立克拉斯諾沃斯克城,作為從裏海東南岸進攻希瓦和土庫曼的基地,而且並不放鬆對中國回疆的繼續入侵,由於不滿足對阿古柏政權的幕後指揮,防止英國在中亞勢力的不斷加強,沙皇政府捍然決定派兵入侵中國回疆的伊犁地區。借口就是把不堪受沙俄壓迫奴役遷徙到中國境內的哈薩克人的一支稱為「逃犯」追剿。1871年5月考夫曼下令七河省省長科爾帕科夫斯基少將派2000俄軍和13門大炮去奪取中國的伊犁。科爾帕科夫斯基公開叫囂要佔領塔城、伊犁和喀什噶爾,並在此移民。回疆各族人民在武器落後,補養不足的情況下拚死抵抗,給侵略者以深重打擊,沙俄侵略軍猛攻50天才在7月4日攻佔了伊犁。


1872年亞歷山大二世向考夫曼下了一道臭名昭著的命令「康斯坦丁·彼得洛維奇,去把希瓦拿來吧」。沙皇政府作出了徹底征服希瓦汗國的決定。1873年2月沙俄侵略軍在考夫曼統率下從土耳其斯坦、克拉斯諾沃斯克、曼格什拉克、奧倫堡分四路對希瓦發動強大攻勢,6月佔領希瓦城。7~ 8月間,考夫曼下令對附近的和平居民土庫曼約穆德人進行了滅絕人性的屠殺。 8月24日簽訂俄希和約,希瓦汗國割讓阿姆河右岸的全部土地,賠款 220萬盧布,穆罕默德·拉希姆·巴哈杜爾汗成為「全俄皇帝的卑順奴僕」。


1875~ 1876 年,浩罕爆發了民族大起義,浩罕、納曼干、安集延和馬爾戈蘭等地人民對沙俄侵略者發動了「聖戰」。沙俄軍隊在斯科別列夫少將率領下對這次起義進行了血腥鎮壓,俄軍血襲了整個費爾干納盆地,僅在安集延一地,斯科別列夫指揮俄軍用大炮猛轟,安集延城基本被轟平,2萬多起義者被埋葬在廢墟下。1876年2月7日俄軍佔領了浩罕城,3月2日沙皇俄國正式宣布吞併浩罕汗國,改為由斯科別列夫為省長的費爾干納省,從而完成了對中亞三大汗國的征服。其中布哈拉和希瓦兩個汗國名義上還被保留(到十月革命後的1920年才正式取消稱號),實際上完全成了任沙俄擺布的奴僕。就在這一年斯科別列夫還組織了阿賴遠征軍,越過了阿賴嶺,佔領了吉爾吉斯(柯爾克孜)額德克納的領地阿賴谷,為進一步侵佔中國領土帕米爾高原打開了通道。


從1877年起,俄國對土庫曼地區發動了全面進攻,同時俄國對與中亞國家有著千絲萬縷聯繫的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發動了大規模戰爭。在土庫曼1879年 9月,俄軍在攻打阿哈爾·捷金綠洲的重鎮格奧克·帖佩時,遭到英勇的土庫曼人的沉重打擊狼狽竄回。1880年2月,亞歷山大二世召開御前會議,決定必須征服土庫曼全境,在召見斯科別列夫時,指出:「不得後退一步,因為這對於歐洲和亞洲都會成為我們軟弱的表示,而且可能使俄國所受損失比全部遠征都大得無法估量。」 沙俄搶修了從裏海東岸到阿哈爾·捷金綠洲的軍用鐵路,使俄軍能得到大批裝備和給養。

《俄羅斯史》二十八、帝國中興



1880年底,鎮壓浩罕起義的劊子手斯科別列夫率領11000人的大軍帶著97門大炮再度大舉入侵土庫曼,土庫曼人在武器落後,工事簡陋的情況下殊死抵抗,在俄軍重炮連續轟擊下,堅持了3個星期。俄軍死傷1200多人才在1881年1月12日攻佔了格奧克·帖佩。俄軍不分男女老幼,又瘋狂殘殺了沒有來得及撤離的8000名土庫曼帖克人。接著俄軍繼續進攻佔領了阿什哈巴德(今土庫曼首都)。俄軍掠走了大批阿哈爾·捷金純種馬(中國稱為漢血寶馬)作為俄國軍馬。1884年初,俄軍攻佔了通往伊朗和阿富汗的樞紐,土庫曼人的最後一座重要城鎮梅爾夫城。俄軍從梅爾夫城沿著穆爾加布河繼續向南推進到阿富汗邊境的庫什卡河谷。由於庫什卡離被稱為裏海、阿姆河、印度河之間的戰略要地英國控制的赫拉特僅70英里,英俄矛盾極度緊張,戰爭一觸即發。兩國經過激烈談判最後妥協,俄國得以完全佔領了土庫曼,庫什卡成為俄羅斯帝國和後來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領土的最南端。


在最後完成對中亞諸國的征服時俄國加緊了對中國回疆的侵略,1881年簽訂《中俄伊犁條約》,清政府雖然收回了伊犁,但割去伊犁西部霍爾果斯以西的大片中國領土。以後又陸續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伊犁界約》(1882年)、《喀什噶爾界約》(1882年)、《科塔界約》(1883年)、《塔爾巴哈台西南界約》(1883年)、《續勘喀什噶爾界約》(1884年)等5個勘界議定書,又強行割佔了中國齋桑泊東南、霍爾果斯河以西、特穆爾圖淖爾東南、阿克賽河源、阿賴山區等共7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在1892年強佔帕米爾薩雷闊勒嶺以西2萬多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從而實現了對中亞390萬平方公里的征服。


為了更好地開發中亞,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俄羅斯決定把阿拉斯加出售給美國。1867年,俄羅斯和美國簽訂條約,以720萬美元的價格售出阿拉斯加。1875年,俄羅斯又和日本在聖彼得堡簽訂條約,日本承認南薩哈林島為俄羅斯領土。


1871年3月1日,在倫敦和會上,俄羅斯終於推翻了1856年在俄土戰爭中戰敗後簽訂的條約,取消了俄羅斯禁止在黑海擁有海軍艦隊等不利條款。


1877年4月12日,俄土戰爭再度爆發。這一次俄羅斯取得了輝煌勝利,次年3月3日,俄羅斯和土耳其簽署了《聖斯特條約》。根據條約,保加利亞,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獲得了廣泛的自治,塞爾維亞,黑山和羅馬尼亞獲得了獨立。俄羅斯在這場戰爭中還獲得了此前土耳其治下的大片領土,南比薩拉比亞和摩爾達維亞,黑海沿岸的巴統等地併入俄羅斯版圖。


亞歷山大二世的改革措施極大地促進了俄羅斯社會飛速發展,極大地增強了國力,但同時也出現了負面效應。由於俄羅斯政治和社會生活中的自由化,出現了一些地下革命組織,積極地開展恐怖主義活動,試圖用刺殺沙皇和政要的手段,改變俄羅斯社會。1866年到1880年,亞歷山大二世遭遇精心策劃的未遂刺殺至少5次。為了紀念數次死裡逃生的經歷,他在俄國修建了許多教堂。


1881年3月1日,亞歷山大二世準備簽署法令,宣布改組國家委員會,啟動俄羅斯君主立憲的政改進程,但在這一天他再次遇刺。埋伏冬宮拐角的刺客將炸彈投向經過的沙皇馬車,刺客投擲的第一枚炸彈炸傷了亞歷山大二世的衛兵和車夫,亞歷山大二世不顧左右勸阻,執意下車查看衛兵傷勢,結果刺客投擲的第二枚炸彈在他腳下爆炸,亞歷山大二世雙腿被炸斷,當日醫治無效逝世。


亞歷山大二世是俄羅斯歷史上與彼得大帝、葉卡捷琳娜大帝齊名的一位皇帝。亞歷山大二世在任期間,對俄羅斯的社會發展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1861年下詔廢除了農奴制,為俄羅斯在十九世紀後半期的中興奠定了基礎。此外亞歷山大二世還主持了多項政治改革,制定了把俄羅斯君主制改造為君主立憲制的政改計劃。可是,亞歷山大二世的遇刺身亡打斷了俄羅斯的政治改革進程。此後俄羅斯帝國基本上喪失了進行政治改革的歷史機遇。


歷史百家爭鳴特約作者作品文/陽仔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百家爭鳴 的精彩文章:

《易經》破譯3:三易都哪兒去了?
錯上加錯——以博弈論視角分析靖難之役
吳三桂愛倆貨不是陳圓圓:別信哥,哥只是個傳說……
《華匈戰爭》第26章之祖龍耀世

TAG:歷史百家爭鳴 |

您可能感興趣

蘇美爾史詩《阿加德的詛咒》:人類第一個帝國的興衰傳奇
【軍迷】 帝國的榮譽:德國二級鐵十字勳章!
《復興羅馬帝國》兩周年 三大福利犒賞三軍
《亞爾斯蘭戰記》的歷史原型:中亞霸主薩珊波斯帝國的崛起
中國戰略思想史:大秦帝國的興亡中國戰略思想史第四十九課
我所知的羅馬帝國(19):第一個與漢朝聯繫的羅馬皇帝|文史宴
俄羅斯帝國vs奧斯曼帝國,百年冤家十戰之仇
世界歷史上的第一個帝國:蘇美爾人的阿卡德帝國
爭奪中亞霸權:唐帝國、阿拉伯帝國和吐蕃三國混戰
第三帝國的戒指藝術——赫爾曼戈林的榮耀
世界十大帝國 中國佔五
我所知道的羅馬帝國(22):《角鬥士》帶來三世紀危機|文史宴
人類歷史上疆域最大的十大帝國:蒙古帝國屈居第二,清朝排名第七
中國戰略思想史:大秦帝國的興亡中國戰略思想史第五十課
波斯已成為世界古代史上第一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
周末讀史 | 兩個中華帝國之間的歷史(二):逐鹿中原
牽住中國歷史的牛鼻子:《中央帝國的財政密碼》讀書筆記
組圖:十九世紀末的德意志帝國軍隊
《韓·索羅外傳》再添新卡司 《大西洋帝國》男星威廉姆斯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