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雄文橫掃舊世界

雄文橫掃舊世界

雄文橫掃舊世界



本文發表於2009年7月

1873年,梁啟超出生於廣東新會茶坑村。在《三十自述》里,他交代了自己出生的時代背景:「太平天國亡於金陵後十年,清大學士曾國藩卒後一年,普法戰爭後三年,而義大利建國羅馬之歲也。」


清末民初,帝國的衰亡,極權的崩潰,從政治到社會,從生活到心態,從思想到學術,都顯現出一種半新半舊、亦新亦舊又互滲互動的狀態。梁啟超半個世紀中的所有追求與惶惑,困境與出路,誤解和洞見,皆因時代而起。正如蕭公權先生在《中國政治思想史》中的概述:


「綜其一生,悉於國恥世變中度過,蒿目憂心,不能自已。故自少壯以迄於病死,始終以救國新民之責自任。享年雖僅五十有七,而其生活則雲變波折,與清末民初之時局相響應。」


梁啟超以「善變」聞名於世。從戊戌年的變法開始,到庚子勤王,再到創辦《新民叢報》,宣傳「新民」思想,為開啟民智鼓與呼。辛亥革命後,他回國參與政治,兩次討伐復辟,再造共和。他繼承了晚清思想中儒家經世致用的傳統,並將這一傳統轉變成新的人格和社會理想,在不斷的「變」里,其宗旨和目的始終不變,「其方法雖變,然其所以愛國者未嘗變也」。

重新打量梁氏家族幾代人的命途,可以明顯地看到時代的印記:1930年代,東城北總布胡同3號是北平知識界有名的文化沙龍,梁家第二代梁思成和林徽因是這個沙龍的核心;抗戰爆發後,梁家兄弟姐妹開始了8年的各自漂泊,最艱辛的日子裡,他們也對中國保持著純潔的信念,對於工作保持著最高的熱情;新中國成立,梁思懿、梁思禮從海外回到祖國,同船的一些人選擇了台灣;1953年,北京古建築岌岌可危,林徽因對高層領導說:「你們拆去的是有著八百年歷史的真古董……你們遲早會後悔,那個時候你們要蓋的就是假古董!」「文革」時期,梁思成、梁思順、梁思達和梁思庄都受到巨大衝擊;梁家第三代梁從誡畢業於北大歷史系,1994年創建了中國第一個民間環保團體「自然之友」,每年他都要在兩會上發表有關環保的激烈言論……他們的每一個腳印里,都有著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命運的投影,都有著難以磨滅的家族與個體的淚與笑。


我們試圖從紛亂的歷史線索中,還原這個聲望遠播的家族的故事,再一次體驗他們的衝突與轉變、困境與出路、理想與現實、希望與失落,理解他們生活的時代與社會的各種偶然與必然。在豐富我們對歷史的理解之外,更希望他們的故事可以給今天的我們以啟迪,以鼓舞。這或許是對他們最好的紀念。


1928年10月12日下午3點,病中的梁啟超正在寫作《辛稼軒年譜》,恰好寫到辛棄疾61歲那年,朱熹去世,辛棄疾前往弔唁,作文寄託哀思。梁啟超錄下這篇文章中的四句:「所不朽者,垂萬世名。孰謂公死,凜凜猶生。」這是他的絕筆。


之後,他被送到協和醫院搶救,收效甚微。1929年1月19日,梁啟超卒於北京,安葬在西山卧佛寺,與髮妻李蕙仙合葬。這位一輩子都在探求中國富強之道的「行者」,終於停下了腳步。


他的墓碑是長子梁思成、長媳林徽因共同設計的。墓碑上,沒有任何錶明墓主生平事迹的文字。梁啟超曾說,「知我罪我,讓天下後世評說,我梁啟超就是這樣一個人而已。」沈商耆的輓聯,是對此話的呼應:「三十年來新事業,新知識,新思想,是誰喚起?百千載後論學術,論文章,論人品,自有公評。」

初識康有為


1890年,在同學陳千秋引薦下,18歲的梁啟超拜訪了33歲的康有為。此時梁啟超已是舉人身份,少年得志。康有為卻仍是一名監生。


初次見面,兩人竟從早上8點聊到晚上7點。梁啟超後來追憶這段往事時說,康有為以「大海潮音,作獅子吼」,給了他當頭棒喝,覺得以前所學的不過是應付科舉考試的敲門磚而已,根本不是學問。梁啟超決定拜康有為為師。


此前的梁啟超,接受的完全是傳統教育。5歲讀《四書》、《五經》,「八歲學為文,九歲能綴千言」,12歲考中第一名秀才,17歲在廣東鄉試中考取第8名舉人,主考官李端棻和副主考都認為他「國士無雙」,都有心把妹妹和女兒嫁給他。最後是李端棻把堂妹李蕙仙許配給梁啟超。


這個天才少年,18歲入京會試不中,回家路上,在上海買了本《瀛環志略》,才知道世界有五大洲各國。師從康有為,是「善變」的梁啟超人生中第一次「以今日之我宣判昨日之我」。梁啟超的「善變」是世人的共識,他本人對此也表示認同。

變法前後


對於梁啟超的祖父、秀才梁維清來說,孫子最接近光宗耀祖的一次,應該是1898年的7月3日,可惜這時他已經不在人世。這一天,光緒皇帝召見了維新派領袖之一的梁啟超。按清代慣例,舉人得到皇帝召見,至少也能成為內閣中書。


這次會面並不成功。梁啟超不諳官話,將「孝」讀成「好」,將「高」讀成「古」。皇帝聽不懂他的話,大為掃興,只賞了他一個小小的六品銜。比起康有為與光緒幾小時的長談,梁啟超的這次召見非常失敗。此後,康有為一直以君王師自居,多少受到此次召見的鼓舞。這也為後來兩人思想上的分歧埋下了一個伏筆。


梁啟超第一次投身政治運動,是1895年參與「公車上書」。甲午戰爭中國慘敗,康有為聯合3000舉人上書請求變法,作為康最得力的弟子,梁啟超積极參与了這樁震動中國的大事。

公車上書第二年,黃遵憲在上海辦《時務報》,梁啟超任主筆,撰寫了大量呼籲變法的文章。兩湖總督張之洞很欣賞《時務報》,說這是「中國創始第一種有益報紙」。後來,張之洞邀請梁啟超到武昌一游,打開中門迎接,甚至問下屬「可否鳴炮」。在當時,這是接待欽差大臣的禮節。


1840年鴉片戰爭後,封閉的中華帝國被迫打開國門。在強大外力的促迫下,尋求強國之路從此成為幾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核心課題。費正清認為,近代中國革命遠比歐洲革命更為廣泛徹底。歐洲革命是源於本文化的傳統之內的革命,雖然連帶產生了經濟和社會體系的轉變,但其變革主要體現在政治層面。近代中國「不僅經歷了政治、經濟和社會的革命」,就連中國文化也發生了根本的「轉化」。


這種轉化,可以從知識分子對西方態度的轉變上看到:張之洞以及他所代表的洋務派相信,中國的軍事技術不行,於是有了「師夷長技以制夷」;到了梁啟超這一代,他們認識到,必須改變文化和政治制度,於是有了「戊戌變法」。


費正清在《劍橋晚清史》中說,「康有為政治綱領的目標是一系列政治改革,這些改革如果付諸實施的話,等於一場『來自上面的根本性革命』──那今日中國早就不是貧弱的樣子了!」


但是,變法提出的各種新政,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軍事等方面,包括改革官制,裁掉各種無用衙門,廢除八股,取消旗人特權,允許平民上書言事等等,每一項改革都將衝擊甚至剝奪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加上康有為的《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動搖了傳統學者和廣大士紳的思想基礎,因此,變法受到巨大阻撓並以失敗告終,也就不在意料之外。


另一方面,維新黨雖名為改革派,言論卻過於激進。用革命手段進行改革,連本來可以成為盟友的溫和一派都通通得罪。康有為甚至說出「殺幾個一品大員,法即變矣」這種書生意氣的話。


變法失敗後,政局緊張,朝廷大肆捉拿維新黨。譚嗣同勸梁啟超外逃,因為海外華僑多為廣東人,梁啟超會講廣東話,便於活動。


伊藤博文也對日本駐華代理公使林權助說:「救他吧!而且讓他逃到日本吧!到了日本,我幫助他。梁這個青年對於中國是珍貴的靈魂啊!」


梁啟超剪掉辮子,穿上西服,東逃日本,一去14年。他有一個日本名字——吉田晉,結束流亡回國下榻的第一站,是日本駐奉天領事館,由此可以看出日本對他的影響和幫助。到他回國的時候,清王朝已經葬身在革命的滔天巨浪之中。


革命與改良


20世紀我們使用頻率最高的一些中文辭彙,比如「政治」、「經濟」、「哲學」、「民主」、「憲法」、「組織」等,都是梁啟超最早從日語引入中國的。在日本和歐美流亡期間,他被當作中國新的政治和知識領袖來接待。在梁啟超的故鄉廣東新會茶坑村,至今還流傳著一個故事:抗戰時期,掃蕩的日軍經過茶坑村,聽說這是梁啟超的故鄉,就繞道而去,因此保全了整個村莊。


剛到日本的梁啟超,曾與革命派領袖孫中山走得很近。革命派元老馮自由回憶道:「已亥夏秋間,梁啟超因與中山往還日密,漸贊成革命。」他還一度聯合康有為的13位弟子寫信給老師說:「國事敗壞至此,非庶政公開,改造共和政體,不能挽救危局。今上(光緒)賢明,舉國共悉,將來革命成功之日,倘民心愛戴,亦可舉為總統。吾師春秋已高,大可息影林泉,自娛晚景,啟超等自當繼往開來,以報師恩。」


康有為得知梁啟超的革命傾向後,非常生氣,立即令其離開日本,到檀香山辦理保皇會事宜。表面上,梁啟超聽從老師的話,離開了日本,不怎麼與革命派來往,但在心裡,逃離康有為的羽翼的想法日漸增長。


在致康有為的信中,梁啟超說:數月來,和您議論起時事,總是出現矛盾,很難領會您的意思,最後只能表面上答應,回家後頭痛目眩。對於「教父」的這種「弒父」情結,除了政見日漸不同,也由於一個實際原因:經濟。他最終無法獨立,有這方面的原因。


梁啟超流亡海外十餘年,主要靠賣文維持生計,生活相當清苦。而康有為出逃國外後,聲稱自己持有光緒帝的「衣帶詔」,從東南亞到北美,一路以保皇為名向廣大華僑募捐,大肆聚斂錢財,掌握了保皇黨捐助的百萬美金巨款。梁啟超認為,康對自己的接濟並不充分,對此頗為不快。


到檀香山組織保皇會後,梁啟超又對當地華僑說,他組織保皇會,名為保皇,實則革命。一下子得罪了改良、革命雙方,大家紛紛指責他「掛羊頭,賣狗肉」。1903年,梁啟超到美國遊歷考察數月後,言論再次大變,從前所深信的「破壞主義」和「革命排滿」的主張完全放棄,從「思想上的遲疑不決」,轉變為「堅定認同改良主義政治目標」。


梁啟超對革命的憂慮在於:以中國之大,國情之複雜,民眾之低素質,倘若搞起革命,定會動亂多年,而收拾動亂的人,一定是有極大本領和權術的獨裁者,這是他所不願看到的。


聲討袁世凱,討伐張勳,與康有為決裂


1905年,日俄戰爭爆發,立憲成為大勢所趨。清政府令五大臣出洋考察憲政,並暗中請身在日本的梁啟超做槍手,起草考察報告《世界各國憲政之比較》。梁啟超以通緝犯身份流亡海外,卻直接介入最高層的政治決策。


辛亥革命爆發,清政府被推翻之後,知識分子大多滿懷憧憬。魯迅曾回憶說,民元之時,他也「覺得中國將來很有希望」。梁啟超也回國了,並介入政權內部的實際操作,自稱「非國務大臣不做」,兩度出任閣員,先任司法總長,後任財政總長,一戰期間還曾參與外交,從「理論的政譚家」變為「實行的政務家」。


對於梁啟超在民國的政治表現,許多人並無好評。有人說,「任公當財長,任內未能興一利,革一弊。」周善培認為原因在於,「任公有極熱烈的政治思想、極縱橫的政治理論,卻沒有一點政治辦法,尤其沒有政治家的魄力」。


民國財政史專家賈士毅在梁啟超決意不再做官後拜訪他,梁的一段話可看做他告別政治回歸學術的原因:「從民國二年秋間參加熊內閣主持司法部,直到民國六年夏天在段內閣擔任財政總長,對於政事都沒有一件收到積極的效果,可說是自己沒有做好,所以也就不願再發表什麼政論,免得給人家說閑話。」


與袁世凱的合作讓梁啟超背上了「賣朋友,事仇讎」的罵名。起初,他對袁世凱抱有共和及立憲的希望,因此做了袁世凱政府的司法總長,等到洪憲帝制復辟,他又聯合自己在湖南時務學堂時的得意門生蔡鍔,發動討袁的護國運動,迫使袁世凱下台。


袁世凱宣布稱帝後,梁啟超寫了著名文章《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袁世凱得知消息後,派人給梁啟超送來一張20萬元銀票,給梁的父親祝壽,交換條件是這篇文章不發表。梁啟超將銀票退回。後來他回憶說:「袁世凱太看人不起了,以為什麼人都是拿臭銅錢買得來。我當時大怒,幾乎當面就向來人發作。」


兩年後張勳復辟,康有為是其最依賴的軍師。當康有為在《上海周報》上發表《為國家籌安定策者》,公開主張清帝復辟時,梁啟超立即發表《辟復辟論》,矛頭直指康有為,明確指出此文的實質是「黨袁論」、「附逆論」、「籌安新派」。復辟一發生,梁啟超立即隨段祺瑞誓師馬廠,參加武力討伐。他不僅代段祺瑞起草了討逆宣言,而且以個人名義發表反對通電,斥責其師為「大言不慚之書生,於政局甘苦,毫無所知」。


至此,康梁公開決裂,康有為當著梁啟超學生的面痛罵「梁賊啟超」,並在詩中怒斥其為專食父母的梟獍。1927年康有為去世後,梁啟超見他「身後蕭條得萬分可憐」,趕緊電匯幾百塊錢,才草草成殮。之後,又戴孝守靈,大哭三日。


「知我罪我,讓天下後世評說」


梁啟超的最後10年,多在書齋與大學講壇度過。這時候的他,已經把精力放在培養「新民」上。對於民主制度建設與民主素質教育孰先孰後的問題,他最終選擇了改造國民性。


一戰後的歐洲之旅,讓他對於西方的態度再次改變。他沒料到,曾讓無數國人艷羨不已的歐洲物質文明,竟在自相殘殺中毀於一旦,陷入「一片沉憂凄斷之色」。在倫敦,他下榻的高級酒店連暖氣也沒有,甚至連火柴與糖也成了稀罕物品。好吸紙煙的他,自嘆「沒有鑽燧取火的本領」,「只好強迫戒掉了」。


年近50的梁啟超,用了大半輩子的時間,試圖從西方的強盛中尋找中國的救亡之路,最終卻感嘆,「誰又敢說我們素來認為天經地義盡善盡美的代議政治,今日竟會從牆腳上築築動搖起來?」「歐洲人做了一場科學萬能的大夢,到如今卻叫起科學破產來。」又想到,東方文化中重視精神文明的傳統,或許可以補救西方過度崇拜物質文明的觀念。他又回到自己起步的地方,試圖從古老的道統中尋找新的藥方。


隨著新文化運動對舊文化的摧毀,向來立於時代潮頭的他,似乎成了新時代的遺老。列文森統計過7年里的《新青年》雜誌,「僅發現兩處提到梁啟超」,其中一篇是批判了梁啟超的某篇文章。


他的身體每況愈下,得病多年,家人屢勸就醫,總嫌「費事」。直到1926年初,尿毒症加劇,小便中時常帶血,才去協和醫院治療。協和當時是中國最好的西醫醫院,卻在梁啟超身上進行了一次失敗的手術。最初的檢查中,醫生髮現其右腎有一黑點,診斷為瘤,遂以手術割除,但仍未好轉。之後才發現,手術割掉的是健康的腎,這是導致梁啟超早逝的最重要原因。不到3年,梁啟超在協和醫院病逝。


手術失敗後,輿論一片嘩然,反對西醫的聲音越來越大。梁啟超寫了一篇題為《我的病與協和醫院》的文章,詳述了自己手術的經過,公開為協和醫院和西醫辯護:「我還是繼續吃協和的葯,病雖然沒有清楚,但是比未受手術之前的確好了許多。」


醫史學家程之范說:「梁啟超主要是考慮到當時西醫剛進中國,老百姓對西醫還缺乏認識,如果這時對協和醫院大加鞭笞,最終吃虧的恐怕是老百姓。」


梁啟超的確抱著「願為眾生病」的想法。他說過,「我的樂觀,卻是從一般人的悲觀上發生出來。我覺得這五十年來的中國,正像蠶變蛾、蛇蛻殼的時代。變蛾蛻殼,自然是一件極艱難極苦痛的事,那裡能夠輕輕鬆鬆的做到。只要他生理上有必變必蛻的機能,心理上還有必變必蛻的覺悟,那麼,把那不可逃避的艱難苦痛經過了,前途便別是一個世界。」


作為過渡時期影響最為深遠的人物,梁啟超之死,與譚嗣同的斷頭類似,或許就是一種不可逃避的艱難苦痛:維護自己所堅持的信念,即使自己是受害者,並為之付出了生命——梁啟超一生善變,但「變」的宗旨和目的卻不變,「我的中心思想是什麼呢?就是愛國。我的一貫主張是什麼呢?就是救國。」


(參考:《飲冰室合集》,丁文江、趙豐田編《梁啟超年譜長篇》,夏曉虹編《追憶梁啟超》,勒文森《梁啟超與中國近代思想》,張朋園《梁啟超與清季革命》、《梁啟超與民國政治》,桑兵《庚子勤王與晚清政局》,張灝《梁啟超與中國思想的過渡》,吳其昌《梁啟超傳》,李喜所、元青編著《梁啟超傳》,感謝羽戈的大力幫助)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民國歷史 的精彩文章:

火車上的中國人
歷史上的今天: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
1928年蔣介石《克複北平祭告總理文》
日本和中國 把自己國家的命運,賭在了一座橋上…
何應欽:對七七抗戰的歷史評價

TAG:民國歷史 |

您可能感興趣

《治安策》:西漢第一雄文
民族英雄文天祥大義凜然的愛國情懷
高雄文橫夜市驚傳墜樓意外 一男子爆頭慘死
揭秘西藏歷史上的古象雄文明流傳的四大未解之謎
賈誼的治安策因何被稱為西漢第一雄文
雄文!沒地理就沒歷史:中國古代軍事地理縱覽
記錄石黑一雄文里的音樂和畫
巴網站雄文 帝國衰落:意甲從「歐超」到「歐乙」
策略戰爭玩法創新 君海《英雄文明》加入智
美文| 一篇雄文,道盡五千年的氣度
古象雄文明多少年 古象雄文明不為人知的秘密
王者榮耀:峽谷中各路英雄文藝匯演,畫面美到爆!看看你喜歡哪個
中国经济未来十年大趋势(深度雄文)
中國未來十年的政治經濟分析(深度雄文)
深度雄文:當前中國經濟形勢
民族英雄文天祥書法:人稱「狀元中的狀元」,字跡清透、正氣凜然
這才是中國人的性格!中華兒女必讀的一篇雄文!(強烈推薦)
深度雄文!讀懂當前中國經濟形勢
深度雄文:當前中國的經濟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