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圍魏救趙」是齊國的陰謀

「圍魏救趙」是齊國的陰謀


「圍魏救趙」是齊國的陰謀



文|姜國棟

「圍魏救趙」是孫臏的復仇之作,也是他的成名作。想當年,孫臏先生聰明伶俐,健康活潑,成績優異,惹來了多少人的羨慕嫉妒恨,這其中就有他的小心眼的同學龐涓。由於龐涓先生參加工作早,先到魏國做了將軍,所以他就一直琢磨著怎麼勝過還在鬼谷子老師門下沒畢業的優等生孫臏。方法自然是有的,也符合龐涓同學的邏輯,就是忒毒了些。既然自己不能積極地努力實現自身超越,那就乾脆「一不做二不休」把孫臏騙到魏國收拾了。於是,龐涓同學就施展伎倆,把孫臏弄到魏國;然後又不顧念同窗之情,對他施以「臏刑」。這個「臏刑」,有的說是剔去膝蓋骨,有的說就是「刖刑」,也就是砍去雙足。不管怎麼說,孫臏先生是被龐涓弄殘廢了。好在孫臏先生身殘志堅,沒有氣餒,他費勁巴力地拖著殘疾的身體到了齊國。結果好運還真來了,他得到了齊國重臣田忌的賞識。


應該說,孫臏確實是個難得的聰明人。這不只表現在他善於耍陰謀詭計,也體現於他的為人處事。比如說齊威王要任他為將,統兵救趙,但孫臏卻說自己身體都殘了,不能帶兵,出個謀劃個策還差不多。這一方面是要考慮到自己的老上級田忌的感受;另一方面也是出於自己資歷太淺,統兵也未必能收到好的成效。


作為軍師的孫臏是相當精明的,是個講陰謀的軍事家。當邯鄲被圍田忌想要率軍直驅趙國之時,孫臏卻說:解開亂成一團的繩子是不能攥著拳頭的,拉架的也不能用手去扒拉,否則,就成了打架的了。魏國攻趙,必然傾其輕兵銳卒,國內空虛,莫不如率軍直奔魏都,在險要之地伏擊回撤的魏軍。田忌一聽,有道理,就這麼辦了。


需要指出的是,「圍魏救趙」絕不是齊國見義勇為,做好事留個名之類。那個時代,大家都想當大哥,都想說了算。可彼此都是半斤八兩,你拍我一板磚,我打你一瓦塊,誰也不服誰,卻又誰也弄不死誰。但是,看別人打架的熱鬧,再趁機揩點油水的便宜還是誰都想占的。魏惠王圍攻趙國都城邯鄲是在公元前354年,「圍魏救趙」則是在公元前353年。人家都打了一年了你才去救,這明顯就是想佔便宜,坐收漁翁之利。當然,這其中也有個重要原因就是趙國支撐不下去了才向齊國求救。而讓人匪夷所思的是,魏國聽說齊國去打自家首都了,竟然沒有回軍,而是抓緊時間加班加點不分晝夜搶進度攻城。結果是到了10月份,邯鄲實在熬不下去了,投降魏國。龐涓先生這才凱旋而歸。但他的高興沒持續多久,因為對他而言,成功與失敗的距離實在是太近了。當他快到家的時候,齊國人在桂陵伏擊魏軍,龐涓被打得大敗。


「圍魏救趙」是齊國的陰謀



對於「圍魏救趙」這件事,我一直有個疑問沒有找到答案,那就是魏惠王伐趙之後,「楚王使景舍救趙」,而楚國救趙的結果史書中沒有交代。從後面的形勢發展來看,楚國的行動應該是失敗了。因為從地理形勢上講,楚國與魏國接壤,從湖北到河北去做好事,你得先過河南不是,而河南那可是人家魏國的地盤。可以看出,如果楚國的行動成功了,那「圍魏救趙」就會成為楚國人的專利,根本就跟孫臏沒啥關係了。更要命的是,楚國救趙只能採取「圍魏」的策略,因為楚國人也不傻,自然不會繞著大遠道跑到邯鄲去幫人守城。楚國救趙為什麼沒有成功?我想只有兩個可能。一個是楚國後來反悔了,跑那麼遠的路去救人家,自己基本得不到啥好處。要土地?趙國跟楚國也不挨著,沒法要。要珍寶?國家都快被人家滅了,一窮二白,估計也沒啥好東西了。所以,楚國可能在救趙的問題上只是做了個姿態,敷衍了事。另一種可能就是魏國過於生猛,兩線作戰仍然完勝楚國,但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總而言之,對於楚國來說,「圍魏救趙」是必然的選擇,算不上是奇謀;而對齊國來說,則是一種真正的智慧。


「圍魏救趙」作為戰役策略是成功的,但是如果從「救趙」的目的來看則稱不上成功。畢竟,趙國首都都被人家佔了,你再說些取得如何豐碩的成果之類就未免是自欺欺人。但齊國卻稱得上是圍魏救趙的最終受益者。實際上,史書中對齊國圍魏救趙的戰略目的是有所交


代的,只不過在當時沒有說;而在13年後的馬陵之戰前的形勢分析會上,孫臏先生做了詳細的闡發。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圍魏救趙」確實是齊國的一個大陰謀。

桂陵之戰遭到沉重打擊的龐涓是個不老實的傢伙。公元前340年,他又統率魏軍進攻韓國。韓國被打怕了,沒有辦法,只好向齊國求救。齊威王當時態度是相當明朗的,他直接就問:早救與晚救比,哪個更划算?結果大臣們分成三派。成侯說:這兩個辦法都不好,不如不救。這真是答非所問。田忌就比較上套,他說:早點救,否則韓國就被人家滅掉了。這個時候,孫臏又顯示出了他卓越的軍事才華和政治才幹。他說:韓魏剛交手,彼此沒有疲敝,早救是代人受過,不划算。如果不救,韓國滅亡了,魏國就該攻打齊國,所以不能不救。而晚些救,蒙受損失既小,而且有救人之名,這才是上上策。老狐狸就是老狐狸。齊國起兵後,又用了老辦法,直接奔魏國都城就去了。如果沒有「圍魏救趙」的典故在前,很可能就會出現「圍魏救韓」的成語。下面的情節就更俗套了,孫臏利用龐涓輕視齊人的心理,用減灶法製造出齊國軍隊不斷有逃兵的假象,最後在馬陵伏擊,龐涓智窮兵敗,拔劍自殺。龐涓先生失敗的教訓告訴我們,「防人之心」雖「不可無」,但「害人之心」卻是「不可有」啊。



「圍魏救趙」是齊國的陰謀



我每次讀孫臏在馬陵道設計伏擊龐涓的故事時,都對孫臏佩服得五體投地。你看,他估算出龐涓會輕騎追擊,會在晚上來到馬陵,會看到那棵颳去樹皮的大樹,會點上火把看「龐涓死此樹下」這幾個字。一旦哪個環節出了問題,比如說龐涓跑得快了或慢了,到馬陵時天亮著呢。他自然不會點火,那也就無法萬弩齊發了。或者是龐涓先生眼神不好,沒發現馬陵道旁的那棵大樹,追過去了。那就更麻煩了,孫臏不僅伏兵白設了,而且還可能讓龐涓跑掉。


孫臏是個有謀略的人。在我看來,他善於打伏擊戰,——這可能與他腿腳不好有關係。而龐涓呢,善於奔襲戰,到處進攻。孫臏讀透了龐涓,所以他能利用了龐涓的弱點;而龐涓雖然對孫臏有了防範之心,但也只能出點損招弄殘人家的身體而已。可見,肢體的強大並非真正的強大,思想的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

-聲明-


投稿即授權發表,讚賞金額按三分之二發放給作者,三分之一留作運營金。具體解釋參照:公告||文藝圈微信公眾號讚賞金額分配製度改革調查報刊編輯在此直接選稿務必在文後留言板說明,我們代為通知作者,並避免被第二家選用。若是文摘刊物,務必註明轉自「文藝圈微信公眾號(wenyiquan1)。」未按照以上規則,則視為侵權。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藝圈 的精彩文章:

TAG:文藝圈 |
您可能感興趣

聯秦伐宋攻齊:戰國末期,蘇秦為什麼對齊國恨之入骨?
為什麼說齊國的技擊打不過魏國的武卒,魏國武卒打不過秦國的銳士
流亡在外的齊國大臣們紛紛尋找並輔佐閔王的後代,最終恢復了齊國
齊國是怎麼改性田的,看戰國時期的「司馬懿」
一毛齋:他是齊國四寶之一!一手策划了「齊國稱王」!
與秦國並稱東西二帝的齊國,為什麼會走向衰落?
想不到戰國時齊國如此強大,打進函谷秦國求和,佔領燕國吞併宋國
當時秦國有三個鄰國選擇,秦王為何要把齊國放在最後?
大將蒙恬,來自齊國為何三代四將效忠秦國?
齊楚燕韓趙魏秦,為何齊國排第一卻被秦一統天下?
戰國:當魏國放棄了人才,齊國放棄了警覺,燕趙再血性,也敵不過秦之鐵騎啊
此國祖先來自中國齊國,對龍崇拜,國徽和國旗暗示嚮往回規中國?
春秋五霸對應世界五大國,當今世界誰是晉國、秦國、楚國和齊國?
戰國七雄齊國有錢,趙國有馬,其他幾國有什麼?
齊國在戰國中期國力仍超秦國,為何不能統一中國?
齊楚燕韓趙魏秦,為何齊國排第一位卻被秦一統天下
戰國七雄對應世界各國,當今世界誰是秦國,楚國和齊國?
齊國名將田忌為什麼被污衊謀反?
此人用陰謀更換齊國國君,陷害大臣獨霸朝政,為何老百姓還愛戴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