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李山教授為您解讀中庸是什麼?

李山教授為您解讀中庸是什麼?

關注桃李國學堂,與您一起辨明經典的精髓,與您一起研習經典的教法,與您交流學習經典的體會。


提要:「中庸」看似深奧,其實生活處處不離;「天命之謂性」到底應怎樣理解?《中庸》是如何將「中道而行」的原則,凝聚為自我管控的「心性」問題?「致中和」怎麼做?請看這篇文字。


中庸》難懂。《紅樓夢》後四十回中寫賈寶玉學作八股文,就說《中庸》方面的文章難作。該書的評點家說,賈寶玉的感覺是清朝讀書人普遍的感受。在今天,讀通《中庸》同樣有難度。

難,先是寫法上的。篇章文體不純,時而是作者的論斷,時而載錄先師言論;有些內容還讓人覺得與主題關聯不緊。更難的是,《中庸》從「天道性命」一線論人生,本身就抽象,還涉及不少深奧概念,如「命」「性」「誠」等。所以,要講清楚「中庸」,需要化生為熟,化高深為平易。


下面就先從「中庸」一詞的含義說起。


中庸三喻


那麼「中庸」這個概念,含義是什麼?肯定不是今天所說的「平庸」「庸庸碌碌」的意思。朱熹《四書章句》說:「中者,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朱熹這裡說的「平常」,也不是今天所謂的「稀鬆平常」,而是說,行「中庸」之道,不故作高深,也不故弄蹊蹺。古語有「中道而行」,大致就是「中庸」的含義。若用今天大家更容易聽懂的話說,就是做人做事都應該找到自己的平衡點。

說起來,找平衡點不難。就像走路,需要平衡,這誰都會。可是,學騎自行車,踩滑輪板,找平衡,就需要幾天摔打。再難,走鋼絲繩,且像雜技演員那樣在鋼絲繩上頂盆頂碗、跟頭把式,就更不易了。


再有一個比喻,是打靶。學生軍訓打靶,趴在地上打,雖不中,亦不遠,容易;坐在飛馳的汽車裡,打飛動的靶子,沒有百鍊成鋼一樣的訓練,您試試?這就說到「中庸」的另一個重要含義,就是「時中」。不論走鋼絲還是打靶,不假思索就能「時中」,叫做「智的直覺」或「神秘思維」,古代哲學承認經高難度訓練,人可以有這樣的直覺。


《中庸》說:「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時中」的「中」,意即在時間的瞬息變化中抓住平衡點。「時中」很重要。你看孟子,他把「聖人」分為幾種,即「聖之清者」「聖之和者」「聖之任者」和「聖之時者」,認為只有「聖之時者」,才是聖中之聖,因為這樣的聖人能根據情況採取行動,其實就是能「時中」。俗語謂「做事看火候」,也是「時中」的意思。


還有一個比喻古人也常用,就是烹調羹湯。古語有「鹽梅和羹」,鹽為咸,梅為酸,其實是用這最基本的兩味指代酸、甜、苦、辣、咸等多味。味道都齊全,食材也湊手,調出鮮美的湯味,還得有精妙的手法,利用眾味,平衡眾味,令眾味成一味,差一點兒也不行。古代常用此喻指稱宰相之道,所謂「調和鼎鼐(nài)」。


以上三喻,雖有難度,還說的是一門門的技藝,可教可學,相對單純,不算真難。真難的是做事拿捏分寸、有所取捨,在紛紜複雜、利益交錯的世界,把握好火候、時機,找到那個要命的平衡點,這可就不是人人都做得好的,否則滿大街都是聖賢了。這就是《中庸》所謂「中庸」之道,很容易,也很難。說容易,講點平衡、時機,《中庸》說:「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說很難,在紛紜複雜的世界中做出正確選擇,用《中庸》里的話說:「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

如何才能「中庸」


中道而行、講究平衡的思想早就有。


例如《尚書·洪範》就有:「無偏無陂(bēi,傾斜),遵王之義;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偏無黨(偏私),王道蕩蕩。」講的是王者應當遵循的「中道」。其中的「作好」「作惡」,意思是反對手握大權者感情用事。「中道而行」的要點之一,就是要去除掉任何的主觀好惡。



李山教授為您解讀中庸是什麼?


孔子對「中道」也講了很多,而且「中庸」這個概念就是孔子提出的。《論語·雍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稀少)久矣!」此外,《論語》中「過猶不及」「樂而不淫(過分),哀而不傷」「無可無不可」「毋意(主觀臆斷),毋必(絕對肯定),毋固(固執己見),毋我(唯我獨是)」等言論,都可視為對「中庸」的闡發。尤其是「無可無不可」和「四毋」兩句,與《洪範》的「作好(hào)」「作惡(wù)」一樣,都強調做事必須排除主觀成見,也是《中庸》大加闡發的中心問題。


這就說到《中庸》對「中庸之道」的貢獻。孔子以前說「中庸」,偏於外在地講,偏於原則地講。把「中庸之道」提升到「天道性命」的高度來闡發,順著孔子的頭緒,將「中庸」問題內化為人的內在主體性的鍛造問題,是《中庸》的一大拓展。


你有君子理想,想要在紛紜複雜、矛盾交錯的人生世界裡獲得人生前行之路,那就得先平衡自己的內心世界。就像走鋼絲、打飛靶,先要做到心無雜念、靜如止水才可以。如何調整出這樣的心態,正是儒家「心性」之學要講究的大事。



李山教授為您解讀中庸是什麼?


「天命之謂性」你是否真的懂


恕我直言,許多註解、討論《中庸》的文字,一講「天命之謂性」,就差了好幾百里。讀這一句,常見諸如此類的今譯:「上天賜予我們的是我們的人性。」真糟糕!因為上天賦予我們人的,不僅僅是人性,還有動物性,是人性與動物性的混雜。要準確理解這一句,需要把它與其他時代相近的儒家文獻聯繫起來。這些文獻主要保存在《禮記》中。例如《禮記·禮運》說:「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人是天地的精華,這「秀氣」才是人的「天命」,即上天單獨賜給人的「性」。



李山教授為您解讀中庸是什麼?



後來的荀子順著這樣的思路,又有更明白的論述:「人之所以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無毛也,以其有辨也。」(《荀子·非相》)人比動物高在哪裡?僅因為人兩條腿、不長毛嗎?不是;是因為人有辨別的智慧。這還是從人與其他動植物做比較的方面來談人性。一說到人性,就說的是人高出動物的那部分,這在當時儒家是不言自明的。所以,「天命之謂性」的準確今譯是:「上天單獨給我們的那點高出動物的、人之所以為人的東西,就是我們的人性。」這樣才可以說「率性之謂道」,即沿著我們那點高貴人性走,才是人生正道。於是,「中庸」之道就變為如何循著人的高貴之「性」前進的問題。


人生的難題在「致中和」


人循著自己的「人性」前行,首先遇到的難題、困境,就是內心紛紜複雜的情緒。平衡自己的情緒,作好自己情緒的主人,就是人生大學問。《中庸》是這樣說的: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這是中國古典哲學史一段非常重要的文字。朱熹四十歲左右時曾苦苦參悟這個問題,後來王陽明也就此一段反覆對學生掰開揉碎地講。可見其多重要、多難懂了。其實,「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的「中」,就是《左傳》所說「民(人)受天地之中以生」的那個「中」,也就是「五行之秀氣」的意思,至於「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一句,言守住高貴的人性,就是最根本的事。


那麼,受「天地之中」的人,其「秀氣」的具體表現是什麼?就是「喜怒哀樂」等等,人所特有而動物沒有的豐富情感,。「未發」是說這些情感是不學而能的,是先天就有、娘胎裡帶來的。就像買一台電腦,在沒有通電使用以前就應該功能俱全,否則為不合格產品。所以「未發」反而不是難題,難題在「已發」,在「發而皆中(zhòng)節」,「中節」就是均衡和諧地發作,這需要自我控制,控制自己的情緒有節制地發作,就可以理性當家,自我做主。儒家哲學沒西方哲學「理性」的概念,但是,真正不被情緒左右、「發而皆中節」了,就相當於「理性做主」了。


讓各種情緒有節制地發作,就需要「致中和」的「致」。這個「致」,就是後來儒家特彆強調的「功夫」;就是磨練意志,加強自我管控能力。有了這樣的「功夫」,《中庸》用誇張的修辭說:天地萬物各自生長,各歸其位。


可是,修鍊這樣的「功夫」,不比練九陰白骨爪容易。舉個例子,司馬懿為人多麼老辣,也差點兒吃了鬧情緒的虧。他與諸葛亮渭水對陣,知道這場戰役是打後勤,所以閉門不戰,靜待諸葛亮糧草匱乏、不攻自退。他這樣想,是「理性當家」的結果,很高明。諸葛亮當然知道其中利害,怎麼辦?刺激司馬懿的情緒,讓他情緒做主、怒中出錯。於是諸葛亮在派人下戰書時,「又致巾幗婦人之飾」,即示意他:您司馬懿不夠爺們兒!司馬懿果然大怒,差點兒就出了大錯。《孫子兵法》談到將軍時說:「忿速可侮,廉潔可辱。」愛生氣的,就侮辱他;潔身自好的,就想辦法抹黑他,總之是要利用人的情感弱點,克敵致勝。情緒失衡多可怕!


所以說,人有豐富的情感,是人的高貴之處,也是人最犯難的地方。動物無如此豐富的情緒,按本能生存,也就沒有犯不犯錯誤的困難。人則不然,豐富的情感和情緒變化,是做人做事的動力,也往往是成功做人做事的大敵。而且,如老話說的:「江山易改,秉性難移。」可是,難,也得做。因為「致中和」幾乎可以說關乎生活的一切。且不說打仗,就是日常生活中與人交往,若一旦情緒失衡、失控,不是馬上導致交往的失敗嗎?「致中和」的重要,可見一斑。


《中庸》後半部分


《中庸》在文章寫作上,兩頭一下一上,從「天命」說人「性」,是「黃河之水天上來」,是從上往下講;到後面一大段講「誠明」「明誠」,是「黃河遠上白雲間」,從人的「誠」上揚著講,直接上貫到「天道」。


中間還夾著數段文字,看上去離「中庸」問題遠了。其實不遠。這中間一部分是講人間事業的,說了不少舜、文王、武王和周公的故事,以及孔子論「仁」等內容。這也可以理解。因為按儒家「內聖外王」的邏輯說,順著「天命之謂性」的中道而行,必然落實到現實層面、人生事業。可是,畢竟文章開始和後面的部分,談的是哲學問題,突然中間變成歷史文化問題,總令人感覺不類。


值得注意的是,從「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開始,《中庸》的話題開始轉為「天人合德」的亦宗教亦哲學的命題了。把「誠」命名為「天之道」是一個新說法。上天四季變化,周而復始,寒來暑往,雲行雨施,從無差錯,所以《中庸》就說「天」是一大「誠」道。「誠之」為「人之道」,是說,人從「率性之謂道」開始,不斷努力,不斷擴展自己的境地,最後應該像天地日月那樣,無私無偏,包容負載,就是人生最高境界了。



李山教授為您解讀中庸是什麼?



其實,儒家也知道,在「天人合德」這件事上,即便是偉大如堯舜,也不能十全十美。然而在儒家,這是一個價值方向,一個做人應該追求的目標。這又涉及到中國宗教觀念的特點。限於篇幅,以後再說。


微信ID:taoliguoxuetang


文章原創、版權所有、投稿、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taoliguoxuetang@163.com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桃李國學堂 的精彩文章:

李山:中庸是什麼
霸王項羽「仁義」嗎?
過常寶:邂逅在溫柔的夢境里
馬瑞芳:官封弼馬溫,這可是孫悟空妥妥的黑歷史啊
經典故事:申侯之死,看看申侯是怎麼死的?

TAG:桃李國學堂 |

您可能感興趣

教師,是什麼?詩性校長柳袁照為你解讀
馬丁教授解讀:宮頸癌的那些事兒
宜昌夏令營解讀《摔跤吧!爸爸》的教育啟示——教學中善於反思
為您解讀什麼是道教的開馬絆
解讀毛澤東為什麼多次邀請王光美游泳?
幹將莫邪技能解讀,王者榮耀新英雄介紹
皓然解讀《中庸》
康震老師為您解讀「花中之王——薛寶釵」
解讀《軍師聯盟》:曹操那麼討厭曹丕,為何傳位於他?
語文新教材,老師如何教?聽特級教師來解讀!丨直播預告
羅家英汪明荃夫婦解讀何為老夫老妻?
這張圖什麼意思?誰來幫忙解讀!
宜昌夏令營解讀《摔跤吧!爸爸》的教育啟示
讀古詩應該注意一些入聲字讀法:戴叔倫《蘭溪棹歌》「看」字解讀
唐翼明解讀《顏氏家訓》:教子要趁早
如何解讀妹子話中的暗示呢?
解讀黃氏認祖詩《三七男兒總熾昌》
【解讀】雷霆為何冒險搶喬治?詹皇也從中獲益
張鳳林道長講解《清靜經》——經文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