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揭秘國產坦克炮的研製歷程

揭秘國產坦克炮的研製歷程

經過幾十年的艱苦探索,中國今天的坦克在世界上的地位可以說是「火力領先、性能先進」的水平。而其中的「火力領先」卻並不像想像中的那麼簡單。那是幾代兵工人從上世紀50年代仿製第一門蘇聯100毫米坦克炮開始的。


第一款坦克炮的誕生



揭秘國產坦克炮的研製歷程


今天的兵器都是先研製、後使用,而我國的坦克確是先使用,後研製。建國以後,裝甲兵接收了一批T-34坦克。直到50年代,蘇聯援華的坦克工廠和炮廠建成,在蘇聯專家的指導和幫助下,中國的坦克廠製造出了59式主戰坦克,與此同時,中國製造的坦克炮也隨之師承蘇聯,主要產品是100毫米線膛炮。這款線膛炮從根上講其實是一款海軍艦炮,二戰結束以後,蘇聯將這款艦炮安裝在了履帶式底盤上,成為一種自行火炮。而這款自行火炮就是T-54系列坦克的前身,在自行火炮的基礎上,蘇聯軍方對火炮進行了緊湊性改進設計,對彈藥也進行了調整。改進後的火炮由於膛壓加大、炮彈初速變快,所以在炮身加裝了抽氣裝置。這款新型火炮加裝了單向穩定器後,成為了T-54A坦克的主炮。中國的59式主戰坦克就是以此為範本製造出來的。而幾乎就在59式坦克誕生的同時,蘇聯對T-54A坦克的主炮進行了改進,加裝了雙向穩定器,這樣可以使坦克炮在射擊時上、下、左、右四個方向進行自動調節,對提高射擊精度很有幫助。而這也是T-54A坦克與T-55坦克的主要區別之一,T-55坦克只是T-54A坦克的改進型,並不是一種全新的型號,所以我們在很多雜誌和資料當中經常能看到「T-54/55」這樣的稱謂。由於T-55坦克技術可靠,也留有很大的改進空間,所以在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中,一直作為蘇聯對外軍援、軍貿的主要產品,而與之配套的100毫米線膛炮也隨之被大量生產,據不完全統計,僅在蘇聯和歐洲國家就生產了5萬多門。


120毫米以上坦克炮生於60年代



揭秘國產坦克炮的研製歷程


在中國成功製造蘇式100毫米線膛炮的同時,我們也掌握了加大坦克炮口徑就能增加坦克炮威力這個簡單而又行之有效的辦法。於是在1960年10月,國防科委第五專業組下達了重型坦克的研製任務。任務規定,中國新研製的重型坦克必須在性能上全面超越蘇聯T-10重型坦克和美國M60坦克,所以在火力方面,選用了122毫米坦克炮。這款火炮為線膛結構,僅安裝了單向穩定器。設計人員們充分考慮到這款炮口徑太大、操控不便,所以加裝了液壓高低機和輸彈機。在沒有自動裝單擊的年代,輸彈機被譽為半自動裝彈機,是提高坦克射速、減少裝填手勞動強度最有效的辦法。由於重型坦克的設計要求很高,火炮觀瞄裝置自然而然地加裝了夜視設備。主動紅外瞄準鏡通過電子光學變換器的測距機進行接收,能瞄準距離坦克1000米以上的目標,並精確測距。


雖然這款坦克炮的口徑已經超過了120毫米,但它從設計結構和裝藥性能上,與後來二代坦克和自行反坦克炮使用的120毫米滑膛炮並沒有任何血緣。而且122毫米是一個比較尷尬的口徑,世界各國都力求將自己陸軍火炮的口徑型號儘可能地減少,這主要是為了戰場補給比較方便。再加上20世紀60年代,122毫米線膛炮在射擊試驗的過程中發現裝葯增多造成高膛壓對火炮膛線燒蝕比較嚴重,當時在世界範圍內炮管內膛鍍鉻和身管自緊等技術並沒有得到廣泛應用,而且我國當時也沒有能夠承受這麼大膛壓的高強度炮鋼,所以122毫米線膛炮的研製工作也就隨著重型坦克項目下馬而被永久地擱置下來。


頗有實戰價值的85炮



揭秘國產坦克炮的研製歷程


在59式坦克在包頭即將設計定型的時候,北京某裝甲兵研究所也開始了水陸坦克的研製工作,而同步開展的,是研製與之配套的坦克炮。由於有了100毫米坦克炮的生產經驗,水陸坦克主炮的研製工作僅在口徑選定階段經過一些討論,最終選定了射擊穩定性和火炮威力兼顧的85毫米口徑方案,其餘的研製工作幾乎一帆風順。由於口徑減小,火炮葯室和炮彈藥桶體積也隨之減小,這就使85毫米坦克炮的膛壓比100毫米坦克炮的膛壓小了很多。所以材料可以直接選用原來的炮鋼,只是將膛線曲度重新計算就可以了。在使用過程中,雖然85毫米線膛炮可選擇彈藥種類較少,威力也不如100毫米坦克炮那麼大,但是在海上射擊時,穩定性和射擊精度均較為理想,打一般的掩體和軍艦已經夠用了,深受部隊官兵的喜愛和好評。


從122毫米和85毫米這兩種坦克炮的研製過程與最終結果看,122毫米坦克炮是國防科委下令,工業部門研製,優點是火力比同時代火炮較為超前,對先進技術的運用也比較重視,但實戰效果不理想,彈藥補給也比較麻煩;85毫米坦克炮是哈軍工時期的項目,後來轉為裝甲兵在北京某研究所繼續研製,雖然技術並不是最先進的,新技術運用也不是很多,但是結構可靠,而且小口徑炮彈重量稍輕,方便車輛在水中行駛當中,裝填手安全作業,所以更適合實戰運用。由此,可見工業部門重技術、軍方重視使用。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二者並無對錯之分。先進技術要通過使用不斷地改進、逐步成熟;使用過程中也要發現問題,運用新技術積極改進。所以後來的火炮研製,都是由軍方使用部門提出自己需要的技術指標,由工業部門發揮自己科研、生產方面的優勢,積極研發,最終再由使用部門驗收的研製步驟。經過幾十年的運用,這套科研管理體制已經逐漸成熟,雖然在具體工作中還會出現一些問題,但確實使我國兵器工業推出了很多既有實用價值、又有技術含量和升級空間的好裝備。


進入大口徑坦克炮時代



揭秘國產坦克炮的研製歷程


1969年,通過對繳獲的T-62坦克測繪分析,蘇聯最新式坦克的主炮口徑已經達到115毫米,源自T-54A坦克的100毫米線膛炮的威力已不能滿足對付蘇聯新式坦克的作戰需要。不僅如此,中國原有的很多反坦克火炮都將面臨淘汰的窘境。基於這個現實,我國開始研製120毫米滑膛炮。然而此時由於炮鋼材料和炮管處理工藝並沒有太先進的技術作為支撐,早期試製的120毫米滑膛炮膛壓較低,穿甲試驗的效果也並不理想。於是,70年代中後期,兵工部門開始對下一代反坦克火炮進行一次全面的技術論證。據與會者回憶,當時裝甲兵和炮兵關於新型反坦克火炮的口徑存在兩種不同意見,炮兵希望能夠得到威力更大的武器,主張研發130毫米火炮,而裝甲兵則以我國繳獲的T-62坦克採用的115毫米口徑火炮為參考,提出研發120毫米口徑火炮的建議。最終的結果是炮兵和裝甲兵的意見得到了統一,決心研發一款120毫米口徑的高膛壓炮。隨後,五級部召集主管部門和使用單位的同志召開了一次總體論證會,終於將研發120毫米反坦克炮的意見正式形成決議。1978年勞動節前夕,五級部向軍方提交了關於新型反坦克火炮研發的論證方案,決定同時研製l20毫米滑膛反坦克炮和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並且兩種火炮採用同一種葯室和彈藥,兩個項目同時進行、相互借鑒。這一方案得到了軍方的認可。不久,120毫米反坦克炮和配套的彈藥研製工作進展順利,而自行反坦克炮項目卻由於技術缺乏和經費不足而進展緩慢。


1979年,120毫米滑膛炮終於通過論證試驗,但是由於尺寸偏大,無法安裝在坦克上。火炮工廠隨即利用自己廠里能夠生產的一款履帶式底盤作為火炮載具,成功研製了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由於缺乏緊湊型坦克炮的局面始終沒有得到扭轉,裝甲兵在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成功研製的同時,引進了105毫米坦克炮,這款火炮引進的最大價值並不在於其口徑,因為西方105炮師出同門,20世紀50年代,為了應對蘇聯100毫米滑膛炮,英國將原來口徑為84.3毫米的火炮升級到105毫米,這便是著名的英國L7炮。該炮最大的特點是具備身管自緊技術,能夠使炮身承受更高的膛壓,從而為提高火炮威力奠定了基礎。105炮作為國內首款高膛壓火炮,被大量運用在59式坦克改進型上。



揭秘國產坦克炮的研製歷程


於是當時在行業內產生了一種論調:「既然已經引進了105炮的先進技術,原來研製的100滑和120滑都不用再搞了。」然而此另一種觀點認為:「105炮雖然有先進的地方,但國外不會給我們最先進的東西,而且我們自主火炮已經取得了一些進展,不能停下來」。於是,五機部為此成立了專項課題組,從50個有關單位中選出24個單位,進行了高膛壓測試、高強度炮鋼、身管自緊技術的論證和研究。研究結果顯示,當時從國外引進的105毫米火炮身管自緊技術是機械自緊,而我國自主研發的120反坦克火炮採用的是液壓自緊技術,而且當時我們在火炮身管熱護套技術上又取得了一些突破,火炮身管熱護套能夠防止火炮身管彎曲,對射擊精度影響很大,將來不僅坦克炮要用,高射炮也要用,所以這是個「一箭多雕」的技術課題。到了1979年2月19日,120彈道炮打響了國產高膛壓炮的第一炮。後來隨著身管加工技術和炮鋼技術的不斷進步,105毫米炮的緊湊型設計和120毫米滑膛炮的加工工藝逐漸被運用得爐火純青。到了上世紀80年代,研發三代坦克時,火力領先的設計理念被總設計師落在實處。在三代坦克預研階段,曾經出現過究竟是選用120毫米炮?還是重新研製125毫米炮?當時120毫米炮已經造出來了,下一步的工作就是改進設計,使結構更為緊湊。但是三代坦克總設計師祝榆生認為,120毫米坦克炮雖然已經有所突破,但是升級空間有限,將來發展前景不一定好。所以下定決心,要重新搞125毫米坦克炮。事實證明,這一決策是正確的。搭配了我國自主研發的先進火控系統,國產125炮從射擊精度到火炮威力,都是世界領先的水平。在2015年9.3閱兵中亮相的99大改坦克上,裝配的是身管更長的125毫米炮。身管更長說明炮彈初速更快,射擊精度和威力也更強。



揭秘國產坦克炮的研製歷程



中國坦克炮從仿製蘇聯100毫米線膛炮開始,直到今天發展到世界領先水平,這裡面充滿了兵工人太多的汗水與辛酸。在航空航天、船舶工業追趕國際先進水平如此火熱的今天,誰又會去關注一下已經處在引領世界潮流地位的國產火炮?有人說未來的戰爭是導彈決定的,這是外行話,導彈飛行速度慢,容易被攔截;戰鬥部威力有限,很多裝甲打不穿。這時候就是要靠火炮,尤其是穿甲彈來說話。而且隨著坦克主動防護與複合裝甲性能的不斷提升,已不再那麼容易被反坦克導彈擊毀。所以未來戰場上,一旦敵方坦克出現,反坦克最好的辦法就是坦克對坦克、全靠炮招呼。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裝甲車輛專家劉曉峰 的精彩文章:

反坦克武器技術新變化
先放一排竄天猴——不可或缺的多管火箭炮
消失在我身邊的日軍坦克
坦克的信息化體現在哪
指北針的正確使用方法

TAG:裝甲車輛專家劉曉峰 |

您可能感興趣

揭秘:俄羅斯戰鬥民族對中亞諸斯坦國的影響
揭秘國境線上巴基斯坦和中國士兵相處融洽,名副其實的「巴鐵」
大國利刃:揭秘世界軍事強國的軍刺
揭秘:中國與烏克蘭軍事合作的那些事
揭秘螞蟻的諾亞方舟王國之謎
揭秘馬里恐襲中國維和的伊斯蘭馬格里布基地組織
揭秘泰國人妖辛酸史
揭秘古國樓蘭的神秘之處
美國佬的三條惡狗 揭秘伊拉克的三大軍事承包
揭秘伊斯蘭國「獨狼」恐襲:看視頻自製炸彈、通訊遠程指導
揭秘:奧斯曼帝國的內部文化融合
揭秘:美國和俄羅斯之間的領土爭端
揭秘丨最摳門的民國總統:馮國璋
揭秘俄羅斯坦克集團軍組建原因:迅速擊退進攻
七國之亂的簡介 揭秘七國之亂對西漢產生的影響
揭秘二戰德國閃電戰成功的秘訣,德國閃電戰術的靈魂?
揭秘: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的豪華生活
揭秘:胡耀邦與華國鋒的親密關係
深藏海底的大國殺器!揭秘中國核潛艇發展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