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王屋論道——王屋山道教發展概況

王屋論道——王屋山道教發展概況


王屋論道——王屋山道教發展概況



王屋山位於河南省濟源市西北部,是中國古代九大名山之一,被列為道教十大洞天之首。王屋山現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世界地質公園,其主峰天壇山,海拔1715米。

王屋山的興衰,同道教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早在道教創立之前,王屋山就是方士們採藥煉丹,修身養性,以求長生不死的理想場所。自道教創立迄今的1800多年間,王屋山道教經歷了由發展到鼎盛、由戰亂到復興、由全盛到衰落的不同歷史時期,孕育留下了非常豐富的道教文化內涵。


孕育時期


道家所追求的是不死和成仙,仙境理論是其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認為,仙境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天下名山都有神仙居住。雄、秀、險、奇、幽的王屋山,正是想像中的人間仙境,自然也就成了道家人物採藥煉丹、修身養性以求得道成仙的理想場所。


作為濟水發源地的王屋山,理所當然地會受到人們的禮遇,更使道家人物心馳神往。道家學派的創立者、被稱為道教祖師的老子李耳,當時面對周王室的衰敗,毅然辭官歸隱,入王屋山修鍊。天壇山絕頂老子煉丹池至今尚存。

西漢王朝初期,統治者以清靜無為、垂拱而治的思想治理天下,一時黃老學說大興。漢文帝非常喜歡《老子》,命王公大臣認真誦讀。他為了弄通《老子》中一些詞句的涵義,親往王屋山南麓拜見曾註解《老子》的河上公。公授其素書二卷,教其用黃老之學治理天下,從而為道教的創立奠定了理論基礎。



王屋論道——王屋山道教發展概況



發展時期


東漢時期,沛國豐(今江蘇豐縣)人張道陵,晚年辭官隱居北邙山(王屋山支脈,又稱金山、麥山),與弟子一起人蜀,在鶴鳴山修鍊,於順帝年間(126~144年)創立了五斗米道。自此,經過長期醞釀,中國道教終於產生,成為有組織的宗教團體。

晉代,玄學之風盛行。士大夫在惡劣的政治氣候條件下,很難獨善其身,故多託身黃老,與道教發生關係。他們寄身山林之間,或採藥煉丹,或借酒消愁,或潛心研習道教理論。位於洛京北鄰的王屋山,自然成了隱士們理想的棲身之所。


南北朝時期,道教繼承了對王屋山的信仰。南梁著名道教理論家和醫藥學家、道教茅山宗的第一代宗師陶弘景,一生遍游名山。他在所著《真誥》中,稱「王屋山,仙之別天,所謂陽台是也。諸始道者皆詣陽台。陽台是清虛之宮也」。「下生泡濟之水,水中有石精,得而服之可以長生」。


自道教創立到隋朝建國的四百餘年間,通過道教學者的推崇,王屋山已初步完成了從自然環境到人間仙境的轉化。但此時的王屋山,還尚未出現象樣的道教宮觀建築和大型的法事活動,入山修鍊者多由自己擇地結庵而居。


鼎盛時期


隋唐統一國家的形成,使南北方道派之間相互交流,促進了道教的進一步發展。隋朝統治者寵信道教,開皇二年(582年),在濟水發源地敕建濟瀆廟,祭祀濟水之神。唐王朝建立後,統治者以道教為國教,敕令各地營建道觀,道教發展進入鼎盛時期。道教茅山宗第四代宗師司馬承禎,玄宗尊其為全國道教首座。開元十二年(724年),玄宗又召司馬承禎入宮講學,並命他在王屋山自選形勝,創建宮觀而居。後又派胞妹玉真公主拜承禎為師,入王屋山修道。此舉震動朝野,道風大盛。

司馬承禎結廬王屋山,促進了王屋山道教的發展。他在其所著的《上清天宮地府經》中,首次系統地提出了洞天福地說。他把天下名山分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皆為各路神仙居住之所。王屋山為十大洞天之首,號小有清虛之天。自此,上自皇帝皇親、朝廷官吏,下至文人學士、俠客百姓,慕名而來王屋山修鍊或觀光者,絡繹不絕。史料記載,在唐王朝統治的近三百年間,王屋山的著名道士司馬承禎、孫思邈、玉真公主、李含光、薛希昌、張探玄等,都曾受過皇帝的封賜,在全國道教界享有盛名。同期,曾到王屋山觀光遊覽的政治家和學者,除李世民、李隆基兩位皇帝外,還有李白、杜甫、韓愈、白居易等數十位著名詩人。


在唐朝統治者的支持下,王屋山在唐初的數十年間,相繼建起了紫微宮、陽台宮、清虛宮、十方院、靈都觀、迎恩宮等規模宏大的道教宮觀,法事活動的科儀規範、神仙譜系及宮觀設施日臻完備。此時王屋山成為全國道教的活動中心,迎來了中國道教發展的鼎盛時期。這種盛況一直延續到五代之初。



王屋論道——王屋山道教發展概況


復興時期


五代時期,長期混戰,中原地區戰爭破壞尤為嚴重。王屋山一些主要宮觀毀於戰火,倒為廢墟。但道教活動仍然存在,湧現出了像煙蘿子那樣的高道。煙蘿子系王屋裡人,後晉天福年間(936--943年),居王屋山陽台宮東,以佃道家田為生。後得煙霞養道之訣,苦煉內丹。平生著述甚豐,有《內觀經》等內丹方術十多部,流傳於世,影響深遠。


北宋王朝建立後,崇奉道教,帶有明顯的抵禦外族入侵的意圖。北宋初年,為了祭祀名山大川之神,重修了濟瀆廟和王屋山的道教「三宮」,道教得以復興。宋徽宗自稱「道君教主皇帝」,登基不久,便上王屋山求仙訪道,追封孫思邈為「妙應真人」,並賜給宮觀莊田和道士官俸。由是王屋山道教宮觀得以全部修復,香火旺盛。


全盛時期


金、元之際,中國南北割據,道教也分為南北兩派。金大定七年(1167年),著名道士王重陽在山東傳道,創立了全真道(又稱全真教)。此後,又陸續創建了長春觀、重陽庵等宮觀,並開創了全真道士初躋道位皆詣陽台受戒的教規,王屋山遂成為全真道早期在北方活動的受戒聖地。


王重陽的七弟子世稱「北七真」,經常在王屋山活動。在稱為「第一洞天」的靈山洞內,至今還能看到「七朵蓮花在此處,丘劉譚馬郝王孫」的門聯。「北七真」中,丘處機最受元太祖成吉思汗的隆遇,尊其為「神仙」,封其為國師,令其居燕京(今北京)太極宮,總領天下道教。丘處機的弟子張志謹、宋德方、趙道堅、王志坦等人,都曾在王屋山主持法事活動或整理散落經書,得到元朝統治者的大力支持。皇帝除詔令重修王屋山道教宮觀外,還賜給各宮觀莊田和山林,並敕諭地方軍民嚴加保護,不得侵佔和破壞。元成宗還御賜《道藏》經典一部,珍藏於紫微宮。從而使王屋山道教發展到全盛時期,叢林制度完全形成,成為全真道在北方活動的重要道場。


衰落時期


元末,懷慶府一帶連年戰火不熄,致使王屋山道教遭嚴重破壞。多數宮觀毀於戰火,許多道士離山另覓棲身之地。明王朝建立後,對道教採取既尊崇又嚴格限制的政策,但從明成祖起,又對道教倍加推崇。明成祖起於北方,對真武大帝十分厚愛,特封武當山為真武大帝的道場,道教中心隨之南移。王屋山在中國道教中的地位日趨下降,但仍不失為中國道教的重要活動場所。除原有的重要道教宮觀得以重新修葺外,還在金爐頂等地開闢了新的道教活動場所,大型的法事活動得以恢復。王屋山道教活動得以復甦,但其聲勢已不如金、元時期隆盛。


清朝乾隆、嘉慶之後,王屋山道教漸趨衰微:多數宮觀廟宇廢毀,大型法事活動日益稀少,除少數隱修者外,民間的祈禱齋醮活動仍然照常流行。一千八百年來在民間形成的宗教信仰習俗,一直延續到新中國建立之初。20世紀80年代以來,各地民間香客前往王屋山燒香祈禱者日益增多。


(摘自《王屋山道教歷史與文化》一書,內容有刪減)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濟源市陽台宮 的精彩文章:

道家文化——老子的道治思想
陽台宮第二屆玄門講經活動圓滿結束
老子的「道」和「德」
王屋道教興衰的基本脈絡之于吉曲陽泉上得《太平經》

TAG:濟源市陽台宮 |

您可能感興趣

松蔭論道—王野翔
論道︱沐川實驗小學張曉慧:為樂學而教
論道教「得道成仙」的意蘊
明 張瑞圖《論道講書圖》
淺論道教寫經之講究
天山論道——二屆民族醫藥學者論壇
2終南論道與道文化形成唐代的廉政思想(二)——道士推動了大唐貞觀之治
論道教的內煉與畫符!
論道教的內煉與畫符
三愚論道:道與法
道一論道 我眼中的美國
【鋆說】品茶論道
與自然山水、古今人文對話:西山雅集論道永定河文化
博鰲論道|啟迪古漢余訊暢談養生市場破局之道
富道論道 文人的操守
《烹鮮論道》章磊大秀廚藝化身深夜食堂章小廚
1終南論道與道文化形成唐代的廉政思想(一)
巨野縣法院:為王寶強離婚案不當言論道歉
草堂論道‖魏國安國畫山水精品專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