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在設計界的「哈佛」中央聖馬丁讀書,是怎樣的體驗?

在設計界的「哈佛」中央聖馬丁讀書,是怎樣的體驗?

從「西太后」到麥昆,從Stella McCartney到Christopher Kane,英國設計師一直是時尚圈的革命者與引領者。去年,時尚業在全英創意產業內提供了最多的就業崗位,有將近880萬個。

在設計界的「哈佛」中央聖馬丁讀書,是怎樣的體驗?


但在脫歐之後,英國時尚藝術產業是否還具備當初的吸引力?在全球排行榜前列的頂尖學院學習又是怎樣的體驗?今天,圈哥採訪了中央聖馬丁的畢業生,成都女孩彭琳景,為你揭開孕育了眾多頂尖設計師的搖籃,被稱之為設計界「哈佛」的倫敦中央聖馬丁學院的神秘面紗,並講述留學生藝術求學背後的努力與不易。

在設計界的「哈佛」中央聖馬丁讀書,是怎樣的體驗?



彭琳景在為自己的設計作品打版

不教畫畫與剪裁 拼的是創意思維


英國時尚業素以鼓勵新興設計師與叛逆革新為特點。很長一段時期,倫敦時裝周一直充當著巴黎、米蘭、紐約時裝周的人才孵化器。盛產時裝怪才而聞名的倫敦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女裝系更可稱為知名設計師的搖籃。


提到英國時尚教育,不得不提的便是倫敦中央聖馬丁學院,近十年來,聖馬丁以盛產時尚界新一波強勁、前衛的時尚創意人才,而為外界所稱道。也是這一批設計師進軍歐洲時裝界,造成了「英倫入侵」的現象。

在設計界的「哈佛」中央聖馬丁讀書,是怎樣的體驗?


被譽為「業界聖經」的時裝商業評論(The Business of Fashion)網站2015年公布的全球最佳時尚學院排行榜上,倫敦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力壓美歐等一眾知名學府,在綜合及最有影響力排名榜均位居第一。


地處倫敦這座傳統與現代交融的藝術之都,中央聖馬丁以其持久的活力與前衛的思想,引領著英國乃至世界的時尚產業,也吸引著世界各地的設計新星。同時,全世界懷揣著時尚夢想的學子也為僅6%的錄取率擠破了頭。

在設計界的「哈佛」中央聖馬丁讀書,是怎樣的體驗?



每年倫敦時裝周可謂聖馬丁人的主場,目前,時裝周超過一半的設計師都畢業於聖馬丁。而且全英也只有聖馬丁一家的學生的畢業秀能在時裝周上亮相。步知名校友John Galliano、Stella McCartney、Christopher Kane以及Alexander McQueen等人的後塵,這些未來時尚界的設計新星也爭先恐後地初綻鋒芒,用天馬行空的創意與藝術靈感推進著時尚邊界。

聖馬丁孕育著特例獨行、思想不受禁錮的自由靈魂。不同於其他院校,在商業大肆入侵藝術的趨勢下,聖馬丁對於藝術和創意的純粹信仰吸引著持有相似觀點的年輕人,成都女孩彭琳景就是其中一位。

在設計界的「哈佛」中央聖馬丁讀書,是怎樣的體驗?



彭琳景工作照(左)Yin Wang攝

在聖馬丁上學這幾年,彭琳景說,自己最大的改變就是思維方式,這也是一開始覺得挑戰最大的地方。「在中國的時候,大家拼的是技術,總有人能超過你。來了英國後我發現,畫畫、裁剪這些技巧不是關鍵,甚至不是必備技能,這些都是表達方式,背後傳遞的創造性思維和概念才是關鍵。」藝術是包容和多元化,並非正確與否的二元論,是允許獨特的聲音被聆聽。


即便聖馬丁鼓勵「格格不入」與叛逆,但絕非忽略事實、毫無邏輯與背景的反叛。這也印證了聖馬丁已故著名導師Louise Wilson的一句名言:「我們應當了解歷史,然後摧毀它。」

在設計界的「哈佛」中央聖馬丁讀書,是怎樣的體驗?



彭琳景在畢業秀後台為模特整理服裝。(Yin Wang攝)


從入學開始,女裝專業都沒有專業課,「項目」是最主要的課程形式。不過有一個例外:一門「文化研究」課程。一學年有10個不同課題,由博士生導師授課,帶領學生質疑藝術上已經存在的問題。正是在這門課上,彭琳景說,通過論文與小組討論,讓她學會了如何獨立去批判性地研究與思考。「這是成為一個獨立設計師的第一步,還有很多步,我要自己來。」

在設計界的「哈佛」中央聖馬丁讀書,是怎樣的體驗?



在6月剛剛完成的畢業展上,彭琳景創作了主題為「過度消費」的作品,展現了她對傳統與後現代時尚消費的思索,也透露著她對整個時尚行業充滿哲學意味的諷刺。


設計靈感來源於上世紀80年代的一張海報,當時,英國的Banner girls在身上掛滿鞋子,穿著溜冰鞋到處兜售,手裡還拿著傳單。「挺像現在,人們對於名牌的追求大過於設計本身,全身穿著名牌招搖過市,像個巨幅移動廣告,有些品牌甚至開始迎合商業市場,不去追問設計的意義與價值。」彭琳景給衣服縫上了無數條形碼標籤、密密麻麻的口袋、小裙子,誇張的設計與Logo無一不在表達著她強烈的藝術觀點,十分奪人眼球。

在設計界的「哈佛」中央聖馬丁讀書,是怎樣的體驗?



彭琳景畢業作品(受訪者供圖)


整場畢業秀上,她跑前跑後,既是設計師,又是攝影師,在沒有上過一節技術課的情況下,獨立完成了所有策劃與前期調研、資料收集、打版、裁剪、縫紉、找模特、拍畫冊……還和學珠寶設計的朋友合作了配飾,給自己的本科生涯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畢業即失業?聖馬丁學子亦難逃?


英國《衛報》報道,過去二十年里,時尚專業在全國高校里競爭非常激烈。頂尖學校1個位置有6個人申請。但在就業及未來發展方向的滿意度上,即使是聖馬丁,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最近一項聖馬丁畢業生調查中,看到了這樣的評論:「的確,僅僅是聖馬丁這個招牌就足以讓很多大門為我敞開。但關於聖馬丁的課程還是有很多爭議,比如本科階段沒有開設任何一門技術性或商業課程,他們說我要是想上的話,就別來這兒。」

在設計界的「哈佛」中央聖馬丁讀書,是怎樣的體驗?



更為諷刺的是,時尚教育並非進軍時尚界的門牌卡,因為能力有限而被迫轉行的人不在少數,還有人在時尚產業邊緣掙扎,從事著牛津街零售導購等工作,「承受著高昂貸款及學費的學生最後去賣炸雞了!這也太殘酷了!」一位英國設計師說道。


深知前路不易,努力上進的彭琳景早早為未來做出了規劃。為了避免與社會過分脫節,想要更多地積累經驗和全面了解時尚業,為自己獨立設計師的夢想打下堅實基礎,彭琳景在大三結束那年,沒有選擇直接畢業,而是選擇去高端法國品牌CELINE實習。

在設計界的「哈佛」中央聖馬丁讀書,是怎樣的體驗?



「我覺得我像極了《穿普拉達的女王》里的小助理,感覺像拍電影,趕在老闆來之前準備好成衣、選集,記住他們的偏好,但真實的壓力是存在的,工作節奏很快。」彭琳景說。當時,她與5個人競爭1個簽合同的名額,被要求完成一些小的項目。


有一次,需要她在兩個小時內設計出一些上衣的方案,她瘋狂地做,一口氣設計出了20多個樣本讓模特試穿。當然,並不是只要拿出設計方案就能被留下。實習第一天,彭琳景就眼看著一個實習生因為1個小時內拿出的方案被老闆評價為「這些風格太不像CELINE」而當場被開除。

在設計界的「哈佛」中央聖馬丁讀書,是怎樣的體驗?



由於CELINE公司在巴黎、倫敦有不同的設計組,她每周都在兩地跑,凌晨回住處,大清早就出門是每個工作日的常態。但是,這一年,她學到了實實在在的經驗,在壓力下高效率地工作、鍛煉了與設計師合作、溝通的能力,真正了解到他們忘我的工作狀態。「對於每個有著設計夢的學生,實習經歷非常重要,學弟學妹們一定要努力爭取實習機會。」成為正式的實習生之後,待遇也好很多,彭琳景笑說,自己「心甘情願地累成狗」。

在設計界的「哈佛」中央聖馬丁讀書,是怎樣的體驗?



彭琳景與韓國插畫家King Doodle合作作品。(受訪者供圖)


英國有很多幫助年輕設計師開展自己事業的電商和集市,彭琳景喜歡這裡,「這座城市所擁有的藝術資源讓我不由自主地享受其中,大大小小的博物館、美術館,發達的模特經紀公司和各式買手店、時尚集市。」


哪怕只是在街上隨意逛逛,行為藝術與街頭藝人的表演也能讓你感受到不一樣的英倫范,出了學院就是藝術大課堂。她還說:「我覺得沒有哪裡比英國更鼓勵與包容藝術了。」看樣子,於她而言,畢業遠非意味著失業,而是另一條通往遠大前程之路的開啟。


新興設計師的搖籃 退歐是挑戰也是機遇


據英國時裝理事會(BFC)數據顯示,2015年,英國時尚產業為英國經濟直接貢獻了280億英鎊,如果算上間接的產業鏈收入,則增加到460億,且在未來還會繼續增長。這背後有著強大的英國時尚教育作為支撐,包括時裝設計、珠寶設計等專業在內,源源不斷地為時尚產業輸出創意人才。

在設計界的「哈佛」中央聖馬丁讀書,是怎樣的體驗?



中國著名的Showroom「時堂」創始人林劍表示,英國的時尚設計輻射整個歐洲,時尚教育在世界上很有影響力。英國內部設計類工作機會雖然有限,但多數學生將英國教育經歷作為跳板,前往歐洲、美國等地工作。


但是,在脫歐公投結果公布之後,人才自由流動打上了一個巨大的問號。多位大牌時尚主理人紛紛表示,人才與教育是時尚產業的基礎,脫歐不可避免地使時尚產業面臨嚴重打擊,直接影響的便是在英國發展的歐洲設計師、在讀學生以及歐盟在英國時尚教育的投資。

在設計界的「哈佛」中央聖馬丁讀書,是怎樣的體驗?



眾說紛紜中,也有不同聲音。前日,英國創意產業聯合會(CIC)做出回應,向政府發布了後脫歐時期產業經濟發展的藍圖:「英國創意產業的未來依舊強勁,已制定了五年計劃以鞏固英國作為全球創意經濟中心的地位。」今後,英國將更側重於資金與國際創新性人才的引進。

在設計界的「哈佛」中央聖馬丁讀書,是怎樣的體驗?



英國文化大臣John Whittingdale亦表示,英國創意產業的興盛得益於對人才的重視與培養,悠久的文化傳統與稅制將使該產業持續繁榮。商業創新與技能大臣SajidJavid說,英國的開放與包容將一如往常。


(英倫圈原創,編輯Melissa,作者:歐洲時報實習記者辛玥,圖片除標註外均來自網路,轉載請說明)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英倫圈 的精彩文章:

趁著英鎊匯率下跌,王健林9.12億收購英國連鎖影院Odeon
喵!其實英國首相府明天只是換個鏟屎官…
卡梅倫哼起憂傷的小曲,因為周三就要搬家…
沒有C羅的葡萄牙奪冠!一位英國博士就本屆歐洲杯最大黑洞寫了篇論文……
英國決定對伊拉克開戰,竟是因為MI6把電影情節當真實情報!

TAG:英倫圈 |

您可能感興趣

在紐約和洛杉磯讀書是怎樣不同的體驗?
在俄勒岡大學讀書是一種怎樣的體驗?一日為鴨,終身為鴨
在倫敦聖瑪麗大學讀書,住宿怎麼樣?
「詩仙」李白是怎樣讀書的?
讀書讀到博士究竟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在天堂里讀書是怎樣的體驗?這些震撼照片告訴你
在清華北大讀書是種怎樣的體驗,不是所以人都適合在那裡讀書?
在外地讀書是什麼體驗?
極其功利的讀書,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馮友蘭:我是怎麼讀書的
在外地讀書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在喬治亞大學讀書是番怎樣的體驗? 男生來這裡絕對不會單身!
如果在牛津和劍橋讀書,會是怎麼樣的
林語堂:讀書和不讀書的人,最大的差別是什麼?
閱讀啟迪了奧巴馬,我們該如何培養愛讀書的孩子?
瑜伽與讀書,一樣美
股神巴菲特:我們為什麼要讀書和終生學習?
林語堂:讀書和婚姻一樣 是命運註定的
去嵩祝寺開會,在張愛玲的書房讀書,這樣的共享你買賬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