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菊花是不是比櫻花更能代表日本文化?

菊花是不是比櫻花更能代表日本文化?

「菊」、「刀」意象


美國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1887-1948)在二戰期間,受軍方委託,研究日本的國情和文化性格,以供美軍戰後處理日本事務參考,寫出迄今仍為暢銷經典的《菊與刀》。她在書中提出「恥感文化」,作為日本文化性格的特徵,以和西方的「罪感文化」相對應。六十多年過去了,其論斷始終未被顛覆,依然受到研究界和讀書界的高度認同。


本氏拈出「菊」與「刀」(劍),原意在突顯日本民族和文化的矛盾性格。根據商務印書館的中文版,她在全書中八次提到「菊」,分別為「菊花栽培」、「刀與菊」、「賞菊」、「菊花盆栽」、「菊展」(金屬線圈襯托)、「菊花上的細線圈」、「盆栽的菊花」以及「菊花可以摘除線圈」等。本氏未有一言提及許多書評作者所津津樂道之事:菊為日本皇族家紋,而主要著眼於日本人精心栽培「盆菊」,於此體現出日本民族纖細的「美意識」。「刀」則在全書中至少出現過四十七次,似乎和「菊」不成比例。本氏把「刀和菊」並列,作為書的主題意象,得出如下結論:

刀與菊,兩者都是一幅繪畫的組成部分。日本人生性極其好鬥而又非常溫和,黷武而又愛美,倔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禮,頑梗不化而又柔弱善變,馴服而又不願受人擺布,忠貞而又易於叛變,勇敢而又懦怯,保守而又十分歡迎新的生活方式。他們十分介意別人對自己的行為的觀感,但當別人對其劣跡毫無所知時,又會被罪惡所征服。(商務版譯文)


一個從未涉足日本的異邦人類學者,能對日本民族悖論式的(paradoxical)矛盾文化性格,做出如此淋漓盡致、甚至入木三分的刻繪,其眼光之敏銳透徹,讓人嘆服。本來櫻花更能代表日本民族的「美意識」和集團「文化性格」,本氏當然不會不知道,她略過櫻花而徑取菊花,大概是想強調日本民族「美意識」的「文化」(人為)傾向,即非自然的「盆栽」性質。「倏忽隕落」的櫻花,幾乎不能「盆栽」,似乎也只能在野外「成林」時,才能被人欣賞,而不像菊花可以栽培出成百上千的各類品種,既可以成片遠觀,也可以單株近翫。


菊之「前生今世」


不像土生的櫻花,菊的原產地在吾中土,《禮記·月令》中有「季秋之月,鞠(菊)有黃華」,最晚周時就有了菊花的栽培,而且周人似乎對金色的菊花情有獨鍾。屈原在《離騷》中吟詠「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朝飲木蘭之墜露,夕餐秋菊之落英」,將菊和他最為心儀的蘭花並提,而且提及上古食用菊英的習俗。《本草》介紹「菊花久服利血氣,輕身耐老延年」的神奇功能,反映出古人對菊花具有「延年益壽」藥性的認識。到了魏晉時代,文人為了躲避險惡血腥的政治生死場,潔身獨善,紛紛遁入自然,把「雄心」消耗在阡陌林野之間。寒風料峭中「一花獨放」的秋菊,於是有了「隱逸」的新形象,最為膾炙人口的便是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了。採下的菊花是用來「服食」的,而其期待便是「南山之壽,不騫不崩」(《詩經?天保》)了。

菊花是什麼時候傳入日本的呢?成書於八世紀中葉的《萬葉集》收錄四千五百十六首和歌,其所歌詠的植物多達一百五十七種,就是不及菊花,也許可以說明此前菊花尚未傳入日本,或者傳入而並未受到注意。成書稍前的漢詩集《懷風藻》(751)卻收錄六首詠及菊花的漢詩,天武天皇的皇孫長屋王(684-729),神龜三年(726)在送別新羅國使的宴席上賦詩:「桂山下余景,菊浦鮮落霞。」同席的公卿安倍廣庭和以「斯傾浮菊酒,願慰轉蓬憂」,其時似乎已傳菊花。但漢詩在當時是貴族修養的標誌,吟詠典故,未必是眼前實有之景物。估計是在八世紀末桓武天皇遷都平安之後,菊花作為藥草和觀賞植物,被人攜來日本,開始在華族圈內栽培。《類聚國史》卷75「歲時部」記載延曆十六年(797)十月,朝廷仿效大唐風習,在宮中舉行「曲水宴」,桓武天皇曾經賦詩詠菊。「歲時部」還記載從大同二年(807)開始,每年重陽日宮中都舉行「菊花宴」。其後嵯峨天皇(809-823在位)更對「唐風」亦步亦趨,在宮中大量栽培菊花,還仿效鍾會,專門寫過一篇《菊花賦》。其栽培之菊被稱為「嵯峨菊」,是日本「古典菊」的代表品種,其莖高挺,花蕊細長,幾十花瓣擁成一簇,上聳不下垂,白色為上品。


大唐菊花平安綻


日本的古典「菊文化」,發軔時是大唐「菊文化」的延伸。當時遣唐使攜帶回國的大唐類書《藝文類聚》,被奉為百科全書,成為引據的寶典。其八十一卷「菊」條引述《風俗通》:「南陽酈縣,有甘谷,谷水甘美。雲其山上有大菊,水從山上流下,得其滋液,谷中有三十餘家,不復穿井,悉飲此水,上壽百二三十,中百餘,下七八十者,名之大夭,菊華輕身益氣故也。司空王暢、太尉劉寬、太尉袁隗為南陽太守,聞有此事,令酈縣月送水二十斛,用之飲食,諸公多患風眩,皆得瘳。」這一則故事被日人稱為「菊水傳說」,據說最讓平安以來的貴族和文士憧憬,成為詩歌和繪畫的重要主題,有日版「桃花源」之稱,今天還有成百上千的商品、商店和地方以「菊水」命名,可以窺見日本古典「菊文化」的核心內容。


平安時代流行「菊著綿」的風習,即在重陽節前夜,將棉布覆蓋於菊花之上,翌日以浸透菊露的棉布拭身,據信有長壽之效,這是日本人的發明。生活於平安中期的貴族女流作家紫式部(約973-1014),曾經受到一位貴族友人饋贈「菊著綿」,她寫了一首和歌答謝,「長袖浸淫菊朝露,永壽獻贈花主人」(菊のつゆわかゆばかりに袖ぬれて花のあるじに千代はゆづらむ),相當有名。她在《源氏物語》「乙女」卷中,提出所謂「大和魂」,大概就是指這一類賦予外來文化以本地內容的創新吧。


平安末期的後鳥羽天皇(1180-1239),特別鍾愛刀和菊,據說曾經親自鍛打刀劍,把十六花瓣的菊花鐫刻為劍身銘紋,親自燒冶,後世稱其為「菊一文字」,其作品被尊為「御所燒」和「菊御作」。他還將菊花圖案製成皇家服飾和車輿的紋樣,穿著行旅,不離須臾,以呈吉祥。以後這一傳統在皇室和貴族間流傳,菊花紋飾為天皇家歷代所愛用。筆者原先以為,本氏的《菊與刀》中,既然刀菊並列,一定會把後鳥羽天皇將刀菊「融會一體」的軼事寫入,作為題解,可有「點睛」之效,結果查遍中日英各文本,惜乎皆所未及,是本氏未知其事?抑或知其事而未予採錄?不得知之。

東瀛菊文化


日本古時流傳一句成語叫「借廂取屋」,意思是借用一側「廂房」後,發現「全屋」更好,爽性一併取來,發展為自己的東西。「菊文化」傳入日本後,在很短的時間內便完成了「本地化」。菊花紋章是一例,日本中世以後逐漸發展、並成為和式園藝核心的菊花盆栽便是另一例。江戶時代興起「菊人形」,即以竹篾等編成人形框架,插上菊花,紮成各類歷史人物和故事場景,爭奇鬥豔,成為江戶園藝文化的「亮點」。至今每年金秋季節,武生、二本松和南陽三地的「菊人形」展祭活動,吸引成千上萬人前去觀覽。江戶時代還盛行「競菊」,即由兩隊人馬持盆菊亮相,逐一配上應題和歌,最後競出優劣勝負,是當今每年除夕夜「紅白對歌」的先河。菊文化在江戶的「市井化」,產生了一大批所謂的「菊細工」,即菊花園藝「職人」,他們世代相傳,形成各自的「菊藝」絕活。


江戶人留下了多種菊花園藝書,如《菊譜》(1691)、《當世後之花》(1713)、《花壇養菊集》(1715)、《扶桑百菊譜》(1736)、《菊經》(1755)、《菊花壇養種》(1846)等,其中肥後武士秀島七右衛門的《養菊指南車》(1819),被稱為「秀島流」的「手本」,成為古典菊譜的最高經典。江戶武士因為無仗可打,便寄情於養花弄草,磨練武士精神,其中最出名的便是「肥後菊」。肥後藩主細川重賢(1721-1785)借「園藝」推行其修養文化政策,他在藩府製作菊花壇,指揮手下武士一年四季栽培菊花,一直維持了兩百四十餘年,使「肥後菊」成為日本古典菊文化的最高典範,堪稱「菊道」。肥後菊壇列菊為後、中、前三排,花朵分大、中、小三輪,三位一體,體現「藩主」、「武士」和「庶民」三等系列,井然有序。花色分紅、白、黃三彩,象徵天、地、人的宇宙秩序。花蕊分平瓣、管瓣,一陰一陽,再配以左右高低,顯示儒學「仁義禮智信」的「五常」精神。


「人力」、「天工」臻於菊


李漁(1611-1680)在《閑情偶寄》卷七里提到「藝菊」:「菊花之美全仗人力,微假天工。藝菊之家,當其未入土也,則有治種碎土之勞;既入土也,則有插標記種之事;是萌芽未發之先,已費人力幾許矣。迨分秧植定之後,勞瘁萬端,復從此始矣。防燥也,慮腐也,摘頭也,芟蕊也,接枝也,捕蟲掘蚓,以防害也。此皆花事未成之日,竭盡人力以俟天工者也。花之既開,亦有防雨避霜之患,縛枝系蕊之勤,置盞引水之煩,染色變容之苦,又皆以人力之有餘補天工之不足者也。為此一花,自春徂秋,自朝迄暮,總無一刻之暇。必如是,其為花也,始能豐麗而美觀。」可據以窺見從事其事之辛勞,不過肥後武士以「藝菊」為修心養性之道,就不能辭其勞了。此外,菊花之美是「人力」和「天工」的融匯,這是中日菊文化的共通點。

在江戶時代,菊紋成為時髦飾物,開始流傳民間,廣為商家使用。到了明治初年,「十六花瓣八重表菊」(正面)和「十四花瓣一重里菊」(反面)被正式定為皇家御用紋章,作為「權威」和「高貴」的象徵,禁止民間僭用。明治天皇的生辰是當今的「文化日」(十一月三日),正是菊花盛開時節,當時民眾祝壽歌詠有「秋空清澄菊高香,佳日眾祝壽無疆」(秋の空澄み菊の香高き、今日の佳き日をみな壽ぎて)之句,見證菊花與皇族的因緣。


明治政府將「十六花瓣表菊」紋樣規定為皇家專用,作為「天皇」的政府,國家的徽章和印章也是菊紋,一直沿用到二戰結束。盟軍佔領日本後,菊花紋章作為舊「軍國」的象徵,一度從官方的飾物中消形匿跡,直到1951年佔領結束後,菊花紋章才恢復成為官方和民間的「顯眼」飾物。日本在明治時代開始發行護照,其封面居中的圖案既不是國旗的「日之丸」,也不是國花的櫻花,而是十六花瓣的菊花。今天日本人海外旅行時所持的護照上,依然印著菊花紋章。因此,可以說菊花是日本的國花,本尼迪克特用「菊」來表徵日本文化的一個側面,是再合適也不過的事了。


彼岸菊和現世菊


菊文化在日本,不僅有「世俗性」輝煌的一面,還有「宗教性」肅穆的另一面。自佛教傳來日本之後,其象徵花卉蓮花逐漸被菊花代替,除了密教秉承《妙法蓮華經》、繼續以八瓣蓮花作為「寺紋」之外,以延曆寺為總本山的天台宗系統,和以大覺寺為總本山的真言宗系統,均以十六花瓣菊花為「寺紋」。本土的神道教管生,也管死後魂靈的祭祀,就是不管「超度」死者的葬禮,於是葬儀由佛門專管,而作為佛花的菊花,逐漸成了葬禮法事的首要供花,佛壇、祭壇和墳前獻花來源,主要也是菊花。日本的喪事,有親友以花納棺的習俗,將花置於枕邊,因此叫做「枕花」,而枕花只能是一支,因此也叫「一本花」,絕大多數為白色菊花。菊花因此蒙上了陰暗的色彩,這是中日菊文化的又一共通點。

菊花從中國傳入日本,其栽培成了日本文化性格的一個寫照,菊文化體現出日本民族纖細的審美意識。戰後七十年以來的日本,「刀」被鎖入庫中,「菊」則依然年年璀璨。無「刀」可使的日本人,戰後發揚光大其「細菊工」的「職人」精神,就像肥後武士一般,把滿腔熱情投入「日本製造」之中,將國家建成巨大的經濟實體。不過總是還有不少「武士」的後裔,緬懷舊日的刀光劍影,試圖開「鎖」取「刀」,重新武裝。筆者呼喚日本的有識之士,繼踵魯思?本尼迪克特氏,多寫出一些如何抑「刀」揚「菊」之作,將民族文化中的「刀」基因永鎖庫中,而讓「菊水」長流,把日本建成真正的現代「桃花源」。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 的精彩文章:

英國人又大開嘲諷技能,拍了一部權力的……猴戲!
楊國強:如何應對史學「碎片化」
用音樂「召喚」安迪·沃霍爾的十三個美人
「吾皇」的爸爸白茶:我性格里住著一個小女孩
紙壽千年,《書房裡的中國》首季聚焦虞山藏書派

TAG:澎湃 |

您可能感興趣

日本為什麼是菊花王朝,而不是櫻花王朝
日本歷史上唯一的朝代為何叫菊花王朝而不是櫻花王朝
櫻花是如何成為日本國花的?
朕與櫻花比誰美?不許說謊!
比櫻花更轉瞬即逝的是煙花
櫻花妹最愛的是它而不是香奈兒!
不愛櫻花,日本還有五處最美的紫藤花等著你!
看櫻花必須去日本?那是因為你不懂欣賞
芝櫻の花海,比日本櫻花還要美!
櫻花粉很火,不知道怎麼搭也是白瞎
比櫻花更迷人,比薰衣草更浪漫!日本的紫藤花已開成花海,宛如人間仙境…
日本的櫻花節,很乾凈 很美好
誰說看櫻花一定要去日本的,清邁的櫻花更妖艷!
簡單粗暴辨別櫻花桃花梨花杏花李花,再也不用擔心傻傻分不清了!
櫻花謝了?沒關係,還有日本紫藤花季!
櫻花林好看,做成的盆栽也不差
中國最美櫻花谷,一點不比日本櫻花差
櫻花很美,但是櫻花美甲更美!
櫻花庄有的不僅是喜怒哀樂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