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卑微或崇高的靈魂都不該被遺忘

卑微或崇高的靈魂都不該被遺忘

卑微或崇高的靈魂都不該被遺忘



2016年的春夏,「立陶宛戲劇」是一個強勁的話題,《英雄廣場》《哈姆雷特》《馬達加斯加》《三姊妹》《大教堂》等劇輪番在津京上演,讓中國人對於這個人口不足300萬、國土6萬多平方公里的波羅的海沿岸國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其深受俄羅斯影響的戲劇傳統,以及國家獨立後執著於歷史反思、現實思考、人性質詢的戲劇藝術由衷讚譽。

對於匆忙看過的外語戲劇進行評判是冒險的,同樣對於《大教堂》這樣一部故事層面不複雜而意象內涵很豐富的戲劇進行評價,簡直不啻找罵。好在正如法國文藝批評家法郎士所言,文藝批評本來就是批評家在藝術傑作中的冒險,因此從現象層面解讀一番也就算不上冒犯。

卑微或崇高的靈魂都不該被遺忘



《大教堂》(編劇:尤斯蒂納斯·馬森科維休斯,導演:奧斯卡·科爾蘇諾夫)的戲劇敘事,時間模糊而空間遼遠:在某個時期某個黝黑的夜晚,建築藝術家勞瑞納斯結束了在國外的漂泊,回到故鄉維爾紐斯,這裡一片廢墟,垃圾遍地,混亂無序。憂傷的女人鬼魂般遊盪,尋找她失去的孩子,人們傳說她的孩子一直被壓在坍塌的教堂的瓦礫中間。藉助天邊一束流星之光,勞瑞納斯看到了大教堂輝煌的幻象,因此他立志要重建大教堂。如果說這是他的精神訴求,那麼他還有一個現實渴望,就是見到美麗的姑娘耶娃——主教卻告訴他,耶娃作為修女已經嫁給了上帝。

正如美國作家雷蒙德·卡佛在小說《大教堂》中所描述的那樣:「在過去,人們蓋教堂是為了更加接近上帝。在過去,上帝是人們生活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勞瑞納斯重建精神家園的努力,卻遭遇普遍墮落的社會積習及宗教權力的愚弄、壓制。信仰、忠誠、友誼、真相、幸福、美麗,像一層層的冰霜逐漸融化,那些堅信不疑的東西,不過是空洞的謊言,是虛假的幻象,是幽閉靈魂的鬼屋,是鉗制自由的鐵索,執著於人道理想的藝術家只能在幻滅中掙扎,在反抗中懷疑,在痛苦中堅持。戲劇以視頻影像展現的大教堂的崩塌,將人們一次次帶入廢墟,也帶入沉鬱和空虛。


《大教堂》的敘事中不乏真相被撕裂的恐懼與令人壓抑的死亡氣息:天使與魔鬼,不過是一個怪胎的兩個腦袋;而毀滅與重建似乎是上帝手中顛倒的硬幣。被人們當成精神支柱的大主教馬薩爾基斯,其實是虛偽邪惡的罪犯:他將年輕姑娘耶娃長期囚禁在地下室,以滿足個人淫慾;耶娃生下的孩子被其藏匿弄死。然而當被囚禁的耶娃出現在眾人面前時,作為受害者的她卻遭受了圍獵般的追殺:為了維護虛假的宗教威權,眾人竟用手中的石塊將其打死。大主教的虛偽狡詐,激發了人們反抗的火花,在推翻他的秘密活動中,起義籌劃者被拘捕並絞殺,而作為同犯的勞瑞納斯卻因自身名望被赦免,這讓他被起義者誤認為叛徒,而真正的告密者卻在良心譴責下自縊。推翻邪惡統治的鬥爭最終獲勝,大主教被殺,他那以偶人出現的屍體形象,落入戰勝者手中,成為他們發泄憤怒的對象。

卑微或崇高的靈魂都不該被遺忘



《大教堂》的主題顯然並不只是表現邪惡勢力的被推翻,而是要在大教堂的修建與坍塌之間,探討幻想破滅後精神信仰的重建。該劇對社會生活的表現視角十分寬廣,主教、市民、流浪漢、妓女等等紛紛登場亮相,聖歌的出現、盲人的吟誦,都強化著宗教救贖的意味。大教堂的每一塊石頭和立柱里,都潛藏著眾人或崇高、或卑微的靈魂。革命之後,耶穌受難的十字架出現在舞台上,以其符號化的功能宣告著苦難與死亡終將被重生、信仰、希望所戰勝。而當獲勝者侮辱大主教的屍體時,勞瑞納斯作為人間正義和理性化身,阻止了人們不道德的行動,以宗教般的寬恕和悲憫對待死去的生命。《大教堂》以寓言般的戲劇意象,表現了東波羅的海沿岸歷史文化被遺忘的面貌。而演員平實自然、準確生動的表演,也讓人們對其經過專業訓練的形體和聲音所構成的藝術表現功力刮目相看。

《大教堂》令人稱道的還有其舞台裝置藝術的獨特景觀:在幽暗陰冷的光線之下,一道道金屬鏈條自空而降,懸吊在觀眾面前,像鎖鏈的森林,給人以沉重、密閉之感。舞台正中由鐵鏈組成的圓柱形框架,是支撐大教堂的柱石,也是耶娃等人的靈魂祭台。舞台一角粗木搭成的高台,是典型化的世俗生活場地,這裡上演著色彩斑斕的市井故事。檯面上的9張長凳,幕啟時成排直立,被主人公一一放平,它們變化的造型,時而像街市上的高牆,時而像教堂里的座椅,時而也像吞噬生命的一具具棺槨。堅硬而搖晃的鐵鏈,隨著光影的變化生成獨特的舞台意象,像流星墜落時燃燒的輝光,像天人之間搖搖欲墜的信念,像抽打著人們靈魂的條條鐵鞭,像鎖扣住自由的藩籬鎖鏈,它時而黝黑時而晃眼,時而真實時而玄幻,舞美對戲劇空間的重塑和表現令人讚歎。


1991年才宣布獨立的立陶宛,長期處在德國與俄羅斯兩個大國勢力的夾縫中間,信念、理想與現實困境長期糾纏。因此,其社會思潮紛紜,焦慮與沉鬱成為民族特點,而墮落與救贖、死亡與重生、毀滅與重建的價值思考,則令他們的戲劇充滿了宗教意味和哲思內涵。


當然,此劇所涉及的宗教問題、民族意識、文化差異加上繁複內容、意象紛披、字幕零亂,比較容易造成觀眾理解上的困難。但是,人性的相通性總大過差異性,《大教堂》的舞台意象叢林,讓我們摸索著穿過歷史文化的鴻溝,對於它所表現的自由、真誠、救贖、責任、信念、重生等等,產生情感反應和心靈律動。


攝影/D.Matvejevas


-END-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青藝評 的精彩文章:

《博克曼》:沾有毒液的私慾 就是我們給彼此的「愛」
韓善續:又送一位「北京大爺」
X戰警:一場美國人YY的十字軍東征
楊慶祥:讀《裝台》,說情義
光榮死磕還是忍辱苟活?五位亂世文人的悲催人生

TAG:北青藝評 |

您可能感興趣

「你都不懂拒絕男人的曖昧,還談什麼靈魂的高貴」
我的靈魂不即不離
身體和靈魂,都不該忍受」飢餓
身體和靈魂,都不該忍受飢餓
歷史上漢奸的醜惡嘴臉:出賣靈魂卻毫無羞恥,是不可饒恕的罪人
乾淨的靈魂:無愧過往 不畏將來
被銘記的總是不羈的靈魂
請讓你的靈魂輕盈
強推|談戀愛沒態度,你的靈魂卑微得可憐
酷炫的皮囊我要,有趣的靈魂也不能少
一個「妓女」的愛情,高傲的靈魂能否戰勝「不純潔」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佛教並不認為有一個永恆的靈魂
信仰讓靈魂不再迷失與孤獨
命運再殘酷,也殺不死堅強的靈魂
心存信仰的人忘卻真相,不信的人已沒了靈魂
《我的前半生》可以不遵從原著,但不可以沒有靈魂和精神
撲倒他們的不是真相而是負重的靈魂
崖柏根藝的靈魂不只奇,還有香!
《大王不容易》:靈魂互換,笑到岔氣的我們,也挺不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