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凡塵最美的寶相

凡塵最美的寶相

凡塵最美的寶相



首都博物館藏銅鍍金金剛薩埵菩薩像(元)帶項圈和長瓔珞,並鑲嵌綠松石。

凡塵最美的寶相



首都博物館藏銅觀音菩薩像(明)。


當你面對那些精美的佛造像冥然觀想時,總能聆聽到一些言語難以形容卻頗為觸動靈魂的天籟從披掛佩戴在他們身上的瓔珞珠蔓中若有若無地逸出。如果說佛造像代表了凡塵對於佛菩薩莊嚴寶相至高至美的靜態詮釋,那麼這些瓔珞珠蔓便如一曲似真似幻、遼渺叮噹的歌謠,淺吟低唱出佛菩薩乘願世間、翩若驚鴻的靈動身姿。

文化起源


瓔與珞,本意均為似玉的美石。瓔珞成詞,無論發音還是內涵,都給人以華美雋永、高貴神秘之感。瓔珞也做纓絡,通俗而言,其實就是金屬、珠寶玉石等穿聯或編織成串、戴在頸項上的裝飾品。後來,由於菩薩信仰在漢地的盛行,作為菩薩重要飾品的瓔珞也日益受到人們的喜愛。《中國大百科全書》云:唐宋時,信佛的婦女佩戴用金玉寶石製成的項鏈,稱瓔珞,是佛家特殊的飾品,用以表達對佛的虔誠之心。據說唐代最著名的舞蹈《霓裳羽衣曲》的舞者,就必須佩戴瓔珞起舞。蘇軾在《和文與可洋川園池三十首·露香亭》中,也描寫了一位身著瓔珞的美人:「亭下佳人錦繡衣,滿身瓔珞綴明璣。晚香消歇無尋處,花已飄零露已晞」。特別是在佛教經典和與佛教相關的文學藝術作品中,提及瓔珞的頻率很高,且字裡行間的讚美尊崇之情溢於言表。事實上,瓔珞本身並不神秘,其本質就是更為華麗的項鏈而已,但篤信神佛的古人卻認為,瓔珞並非毫無內涵的普通項鏈,而是受到佛菩薩青睞、有特殊功能的稀世珍寶,具有超凡脫俗的屬性,可謂項鏈中的非凡極品。


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首飾,項鏈是全人類普遍擁有的審美文化現象,它們的誕生往往出於原始宗教祭祀活動的需要,後來才逐漸演化出禮儀、裝飾、身份象徵等更多功能,而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質和審美情趣最終形成不同形式的項鏈文化。從文化地理學的角度來講,瓔珞最初只是代表了古代南亞次大陸地區(古印度)的項鏈搭配嗜好,那裡的人們喜歡用色澤豐富的珠寶玉石、香花果實串聯成鏈來裝飾身體,前者稱瓔珞,後者為花鬘或華鬘。古印度人喜歡瓔珞華鬘纏身並以之為風尚,一方面出於美觀的考慮,更重要的是為了彰顯身份富貴。瓔珞多以珠寶玉石等材料製作而成,平民基本消費不起,唯有王公貴族能夠時常佩戴,瓔珞進而成為身份地位的象徵物。《法華蓮華經》中,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供養觀世音菩薩。即解頸眾寶珠瓔珞,價值百千兩金,而以予之。《大唐西域記》卷二「衣飾」篇中記載,「女乃蟾衣下垂,通肩總覆……首冠花鬘,身佩瓔珞」,「國王、大臣服玩良異,花鬘、寶冠以為首飾,環釧瓔珞而作身佩。其有富商大賈,唯釧而已。」去過印度的人都知道,這種土豪的風俗一直延續到了現代。


宗教隱喻


孕育於古印度文化的佛教對瓔珞的偏愛可謂深入骨髓,甚至不惜以經典的形式將其推上宗教至寶的神壇。《佛所行贊》稱,釋迦牟尼佛為太子時,「瓔珞莊嚴身」。大乘佛教重要經典《妙法蓮華經》《華嚴經》《大方等大集經》等都以不小的篇幅述及瓔珞:有的談瓔珞在供養、莊嚴法身等方面的價值功用,美觀自不必說,向佛菩薩供養還能功德無量;有的描述瓔珞的材質,用「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真珠、玫瑰七寶(七寶的解釋有多種版本)合成眾華瓔珞」;有的介紹瓔珞的佩戴方法,不僅可做項鏈,還能當成手鏈、腳鏈和臂釧來戴;有的讚歎瓔珞的特點,在佛教世界中可放五色光明,「光明靡不照曜」。

更進一步說,佛教用瓔珞來譬喻宗教教義,以彰顯佛法的珍稀玄妙。如在大乘律典《菩薩瓔珞本業經》中,全文前後共出現約400次「瓔珞」,但所指的對象都不是裝飾範疇的真實瓔珞,而是與經中所闡釋的菩薩修行法門構成的抽象概念,稱「法瓔珞」、「菩薩瓔珞」、「瓔珞妙法」等,用以比喻菩薩道修行的種種智慧和法門。


說到這裡,我們不得不承認,在佛教世界裡,菩薩與瓔珞是最般配的,無論經典還是佛教造像藝術所反饋的信息都表明,瓔珞是諸天聖眾尤其是菩薩莊嚴法身不可或缺的標準裝飾配件。在佛造像中,瓔珞的婉轉曲折令菩薩的身姿更為裊娜而富有動感,讓菩薩的形象更有人氣,更貼近現實世界。菩薩與佛教四聖中的佛、聲聞、緣覺似乎不佩戴飾品,僅著袈裟,形象出世大為不同,往往頭戴天冠、身披瓔珞、手貫環釧、衣曳飄帶,服飾華美莊嚴,與古印度貴族形象如出一轍。大乘佛教其實就是佛教菩薩乘的另一種稱呼,其核心精神即是在世間行菩薩道、自渡渡人。我們經常聽到佛教徒將一些社會地位高或財力雄厚的供養人、功德主稱為「大菩薩」,想來大乘佛教以貴族(剎帝利種姓)為原型塑造菩薩的初衷,便是希望在世間更方便有利地傳播其信仰主張罷,正所謂「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


傳承演變


在佛造像藝術產生後,瓔珞得到了生動具象的表現,並隨著佛教在不同地域的傳播和本土化,其藝術風格悄悄地發生著變化。早期印度佛造像代表犍陀羅藝術,對菩薩身上瓔珞的雕刻描摹比較簡潔,一種以表現胸前的珠鏈式項飾為主,多為單條短瓔珞,一般長不過前胸;一種則是短項飾與斜跨左肩垂至腰部的長瓔珞相互搭配的形式。


佛教傳入中國以後,由於菩薩信仰的盛行,佛造像藝術(包括雕刻、繪畫、銅造像等)中出現了大量菩薩類創作題材。有學者研究,在隋代及之前,瓔珞主要傳承外來的簡潔古拙風格,表現為擬珍珠玉石球狀物穿聯而成的胸飾,前部中央重要部位會加以裝飾,普遍較長,有時垂直腰腹、膝部,多呈「U」形或「X」形。唐代延續前代瓔珞裝飾形式,但已經開始融入大量的中國文化元素,有了更強烈的創新意識,在細節的刻畫上更為精緻、豐富。這時候,出現了垂於胸前的項圈式、珠鏈式短瓔珞以及斜掛式的「U」形或「X」形長瓔珞。受我國古代先民玉佩文化的影響,「U」形瓔珞從印度傳入的單層式演變為多重層疊,有的還模仿玉佩的流蘇呈發散狀形式,富於變化,更為繁複,到後來甚至還出現了網狀瓔珞。隨著7世紀佛教分別從尼泊爾和中原兩路傳入西藏地區後,與當地苯教碰撞融合產生了藏傳佛教,藏傳佛教造像藝術從此萌芽並在1000多年的歷史中,成長為亞洲佛教藝術寶庫中的一朵奇葩。藏傳佛教造像對瓔珞的表現展現出獨特的民族特點,與傳統造像用雕刻、繪畫等手法比擬瓔珞的手法不同,其將真實的珠寶玉石鑲嵌於金銅佛像之上,金玉珠石交相輝映,為佛像更添貴氣,豐富了瓔珞的表現形式。

念珠糾葛


如果瓔珞沒有走上奢華路線,從外觀上看,與念珠別無二致。事實上,念珠、佛珠追根溯源確是古印度人以瓔珞華蔓纏身為美的風俗演變而來,瓔珞與念珠可以說是花開兩朵,各表一枝,並且還都不約而同地成為佛教聖物。瓔珞在佛國,重在裝飾;念珠在人間,幫助人們念佛解脫。其中,念珠中的掛珠可謂兼備念佛功能的人間瓔珞,其多採用菩提子等稀有植物種子或水晶、瑪瑙、翡翠、珊瑚、蜜蠟、綠松石等珍貴材料製成,本是重要法會或佛事活動中地位崇高的大和尚為保持儀態莊重而佩戴的,後來在以佛教為國教的有清一代,進一步發展為官吏朝服的官配——朝珠。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民族宗教網 的精彩文章:

牛首山佛頂宮罕見世界佛教建築引人注目
素食,快樂與節制並存
玄奘把經書帶回來了?他安放到哪裡了?
養生,就是學習莊子的「呆」
你知道合十的真實內涵嗎?

TAG:中國民族宗教網 |

您可能感興趣

我是凡塵最美的蓮花
倉央嘉措:我是凡塵最美的蓮花
一朵荷花拍41年,是倉央嘉措眼中,凡塵最美的蓮!
這是離凡塵最遠,離心靈最近的聲音
她的美宛如仙女下凡,美得脫離凡塵,美得讓人窒息
她美得脫離凡塵,擁有超越范冰冰的氣勢,是男人眼中的尤物
她是遺落凡塵的仙子,華麗而完美!
青春美女戶外,唯美世界裡純凈不染凡塵
清純美女美得脫離凡塵,嫣然一笑,迷倒億萬宅男
她是愛跳舞的孔雀女神,有獨特的精神世界,似遠離凡塵的神仙姐姐
她是遺落凡塵的仙子,華麗完美 娛樂圈迅速走紅
《紅樓夢》中的香菱:跌落凡塵的仙子
孫允珠:氣質清純容秀美,丰姿綽約射神人,美撼凡塵
海瑞,凡塵濁世中的一股清流,一個孤獨正氣的歷史傲骨
畫家包洪波:褪去凡塵之念,盡顯胸中丘壑
讓心靈超越凡塵的天籟——道樂
「清初四畫僧」之石濤,身在佛門,心卻在凡塵
孫允珠:香肌玉膚清麗俗,美撼凡塵婷秀雅,貌賽西施
跌入凡塵的迷失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