捨不得打捨不得凶,怎樣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
現在基本都是獨生子女家庭,一個孩子四個人寵,爺爺奶奶慣著,爸爸媽媽疼著。孩子犯了大錯當小錯,犯了小錯就直接忽略,不捨得罵不捨得打,連說句狠話都不忍心。孩子稍微有點兒優點就往死里誇,隨便一小點兒進步就到處炫耀,各種物質獎勵更是不在話下。對於孩子的缺點問題,父母長輩卻小心翼翼,不敢言,也不敢嚴,生怕一不小心傷害了孩子幼小的心靈。造成的結果是,大人無私可憐,孩子自負自私,簡直要上天。
我們不提倡傳統的棍棒教育,也盡量避免和孩子的衝突。那麼,面對熊孩子的錯誤行為,不捨得打不捨得凶的家長該怎麼辦呢?
1積極的暫停
如果孩子做出攻擊或破壞行為,父母可以暫時保持沉默。先和善地告訴孩子他做錯了,然後讓他坐在特定的安靜角落,直到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作出尊重他人的行為。
積極的暫停強調每個人都需要冷靜時間,包括父母自己。這不是懲罰,而是一種邏輯後果,可以中斷孩子不禮貌或者不尊重他人的行為,但無法鼓勵孩子做不喜歡的事。重點是,每次只能鎖定一兩種屢次發生的問題行為。孩子一違反規矩,就要立刻使用。暫停時間和年齡相關,以一歲一分鐘為原則,執行時,需要鬧鐘或計時器。
2化身為布偶來交流
解決小小孩的行為問題時,小道具是不可或缺的好幫手。相較於無聊的「衝突對話」,孩子比較願意跟布偶透露自己的心事(即使布偶配上父母的聲音)。讓小布偶問問孩子:「到底怎麼了?」「為了什麼事生氣?」「下次怎麼做比較好?」小布偶當然也要樂意回答孩子的問題。
3講故事說道理
與其反覆說教,不如提供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父母可改編童話,將現實情形反映在故事裡。孩子會從似曾相識的情節中辨認出自己的身影,再藉由討論,幫故事中的主角找到解決之道。
4適當的批評
教育孩子,並不是就不能批評,批評也可以讓孩子感到愛,只不過是父母需要尋找一種恰當的方式和合適的時機。
5父母站在同一立場上
教育孩子切忌夫妻雙方一人扮紅臉一人扮白臉,一個凶一個護。只有父母都堅持正確的立場,指出孩子的錯誤,那麼孩子才會意識到自己是真的錯了。
這裡還要提醒一些父母,不要做孩子的傀儡,樹立自己家長的權威,孩子畢竟是孩子,不能什麼都由著他來。最好的態度是溫柔之上,嚴懲之下,而不是一味的退讓和妥協。






TAG:家有兒女 |
※怎麼做才能讓自己跑得更快?
※你幾歲才能有孩子?不孕不育得這樣調
※女人离异后怎样才能让自己过得更好?
※怎樣做,才能讓孩子更出色?
※怎麼樣才能讓男朋友覺得你捉摸不定?
※懂得拒絕,才能活得不糾結!
※蘆薈要這樣養,才能讓它爆得盆里都擠不下
※男人怎樣才能睡得好呢?
※懂得讓步,才能贏得更多
※好不容易去了健身房,做點什麼才能讓自己更有效率?
※怎麼吃燒烤,才能不得癌症?
※得了多囊還能生小孩嗎?看看怎麼做才能好得快
※怎樣才能把自己變得有趣?
※你該怎樣做,才能讓女友更愛你?
※感冒只能喝清粥、吃小菜?都不對!這麼吃才能讓你好得更快!
※懂得拒絕,才能活得不糾結
※打籃球,怎樣才能不受傷?
※說不,才能得到,懂得拒絕,活得不糾結
※怎樣才能做一手超好吃的肉肉?缺她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