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香氣養性」,中國古人的「香品」消費

「香氣養性」,中國古人的「香品」消費

中國古代「香水」


《群芳譜》中稱,香氣「能療人心疾,不獨調粉為婦人面飾而已」。在古代,中國古人極其信奉「香氣養性」,很早就開始用鮮花等芳香植物做成「香囊」、「熏香」、「香露」……

「香氣養性」,中國古人的「香品」消費


「香囊」最早被稱為「容臭」


《禮記》記載:男女未冠笄者「皆佩容臭」。


中國人用香的歷史很悠久,芳香物質很早就被古人用來香體、辟穢、改善環境。原始的香品,多用芳香植物製成,在今天看來,這是真正純天然的香料。早期用香的方式相對比較簡單,有時就是直接插戴香草。屈原《離騷》詩中即稱:「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意思是將江離芷草披在肩上,把秋蘭結成索佩掛身旁,這就是戰國時流行的一種插戴香草風俗。

而較為普遍的方式,則是將香草一類的芳香物質採摘陰乾後,裝進小口袋裡,做成香包,謂之「香囊」。在1970年代考古發掘的長沙馬王堆漢墓中,便出土了一隻香囊,系用精美的絲織品綺羅縫製的,裡面裝滿了芳香植物。

「香氣養性」,中國古人的「香品」消費



香囊,又叫「容臭」,這裡的「臭」念xiù。容臭好聞,居家可以懸掛,在古人的卧室帷帳里都會懸掛香囊。東漢末敘事長詩《孔雀東南飛》中的「紅羅復斗帳,四角垂香囊」一語,說的就是這類用香風俗。


在古代,比較講究的人都會隨身佩戴香囊。因為香囊是古人佩戴之物,故還有「佩幃」的別稱。先秦時人們佩戴香囊已很流行,對未成年人也有用香要求。據《禮記?內則》,「男女未冠笄者,雞初鳴,咸盥、漱、櫛、縰、拂髦,總角,衿纓,皆佩容臭。」

為什麼見長輩要佩戴香囊?原因是為避免身上有異味,冒犯長輩。可見,古人用香並非僅僅為了好聞,而是上升到了文明禮貌的高度。

「香氣養性」,中國古人的「香品」消費



秦漢及以後,佩戴香囊成為民間一種廣為流行的香品消費方式和風俗。東漢末文人繁欽在《定情詩》中有這樣的描寫:「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後。」將香囊系在膀臂下,穿上長袖,藏掩其中,會有暗香飄出,所謂「紅袖添香」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除了系在膀臂下,也可藏於懷中,還可當成裝飾物件,掛於胸前。古人喜歡佩戴香囊,並不僅僅是為了香體,去除異味,還有保健和醫療的考慮。古人認為,帶香植物都有特殊的醫療功能,許多芳香植物被中國古代醫家列為「上藥」,而被推薦使用。據《山海經?西山經》,在一座名為「浮山」的山上,「有草焉,名曰薰草,麻葉而方莖,赤華而黑實,臭如蘼蕪,佩之可以已癘。」

「香氣養性」,中國古人的「香品」消費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古人為了香體,除了佩戴香囊,還有直接食用香品的現象,將芳香物調入日常飲食中。屈原《九歌?東皇太一》便稱:「蕙餚蒸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蕙草、蘭葉、桂皮、椒葉這四種芳香物,或拌食,或泡酒喝,或做成飲料飲用。


這種「食香」之俗在古代曾長期存在。如在唐宋宮廷中,嬪妃間便流行食用杏仁、飲用杏露,為的就是體香。以體香出名的唐玄宗寵妃楊玉環,生前不只常佩香囊,常洗香湯,也愛食芳香果實。

漢代開始流行「熏香」


《烏夜啼》詞云:「綉香熏被梅煙潤,枕簟碧紗廚。」


兩漢時,「熏香」開始在貴族中流行開來。所謂「熏香」,就是把衣物放在燃燒香料的爐子上熏烤,使香氣散發出來,沾到衣物上。這種專用爐子叫作「熏爐」或「香爐」。為了防止衣服被燒到,外面會罩上一個罩子,這個罩子古人稱之為「熏籠」。在長沙馬王堆漢墓考古發掘中,除了香囊外,還出土了熏爐、熏籠。當然,熏香並非只熏衣服,還熏被子、熏房間。宋李石《烏夜啼》詞中所謂「綉香熏被梅煙潤,枕簟碧紗廚」,描述的就是熏被的情形。

「香氣養性」,中國古人的「香品」消費



漢朝用香之盛是以前沒有過的,用香甚至成為一種宮廷禮制。《漢官儀》記載:「尚書郎入直台中……女侍史絜被服,執香爐燒熏,從入台中,給使護衣服。」


從現代考古發現來看,早在先秦時已出現熏香。1997年,在陝西鳳翔雍城遺址曾出土過一隻戰國時期的鳳鳥銜環銅香爐,而且同一時期熏爐在全國多個地方都有發現。


熏爐是漢朝貴族家庭必備器具之一,其中又以名為「博山香熏」的熏爐最出名:爐體呈豆形,上有蓋,蓋高而尖,鏤空,呈山形,山形重疊,其間雕有飛禽走獸,模擬傳說中的海上仙山「博山」景象,並由此而得名。在河北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墓中,便曾出土過一隻精美的「錯金博山熏爐」。

「香氣養性」,中國古人的「香品」消費



漢代還有一種專門用來熏被窩的超小型圓狀香爐,叫「熏球」,因為放在被中始終不會翻倒,人稱「卧褥香爐」,亦叫「被中香爐」。據《西京雜記》,「熏球」最早是一名叫房風的人發明的,可惜「其法後絕」,後到西漢時由工匠丁緩複製成功。


作為佩戴和熏燒的香品,自然都是固態的。在古人所消費的固體香品中,後期更多是「香葯」。這是一種人工合成香品,又稱「合香」,多依「香方」製成。如唐孫思邈《千金要方》中,便記載了多種「熏衣香方」。其中一種配方是這樣的:「沉香、煎香 (各五兩))、雀頭香、蒮香、丁子香 (各一兩));右五味治下篩,內麝香末半兩,以麤羅之,臨熏衣時,蜜和用。」

「香氣養性」,中國古人的「香品」消費



到唐宋時,香品的品種越發豐富,如香粉、香丸、香餅、香膏等合成香品都已在民間使用,有的專門用來香體,有的專門用於香口(去除口臭),有的專門用於改善空氣質量。與此同時,香品的消費方式也變得簡單,如有一種「印香」,使用起來相當方便,與現代的蚊香使用方式很相似,不必用專業的熏爐來焚燒,放入香盤中點燃後可順序燃盡。


宋朝出現「蒸餾法」製造香水


《鐵圍山叢談》記載:「至五羊效外國造香。」


在古代,人們所用的香品以固體為多。那麼,中國人從何時開始使用香水的?應該在唐末五代時。


古人將香水稱為「香露」,製作香露的主要原料以鮮花等芳香植物為主,故古人又稱香水為「花露」。現代製作香水的工藝「蒸餾法」,在宋朝的廣州地區已出現,所製造出來的「薔薇露」頗受時人喜愛。但這種薔薇露並不是用薔薇花製造出來的,而是用茉莉花。為什麼不將這種香水稱為「茉莉露」?這就要說到進口香水了。進口香料漢朝已在中國出現,如蘇合香、雞舌香都是進口香料。但液體進口香料即香水進入中國的時間相對較晚,「薔薇露」就是中國市場最早出現的一種進口香水。

「香氣養性」,中國古人的「香品」消費



薔薇露又稱「薔薇水」。從南唐張泌《妝樓記》「薔薇水」條所記來看,進口香水在五代時人們已開始消費:「周顯德五年,昆明國獻薔薇水十五瓶,雲得自西域,以灑衣,衣敝而香不滅。」


宋朝時,中國市場上的進口香水並不是法國貨最優,而是大食國的薔薇露。大食國在今阿拉伯地區,當地生產的香料、香水在當時都是世界頂級的,香氣彌久不息。據宋蔡絛《鐵圍山叢談》,大食國的薔薇露,「然香猶透徹聞數十步,灑著人衣袂,經十數日不歇也。」


《宋史?蔡卞傳》中,有這麼一個使用香水細節:蔡卞是奸相蔡京的弟弟,但蔡卞與蔡京完全不同,是名清廉的好官。當年,蔡卞來到進口貨很多的廣州時一無所取,可謂兩袖清風。後來他遷調越州,外商不好直接送他東西,便把薔薇露灑在衣服上送他。從這個細節上可知,當時的進口香水很貴。宋詩人楊萬里也認為薔薇水是「洋貨」,其在《和張功父送黃薔薇並酒之韻》詩中稱:「海外薔薇水,中州未得方。」

「香氣養性」,中國古人的「香品」消費



由於進口香水太貴,當時的廣州商人想到了自製香水。《鐵圍山叢談》記載:「至五羊效外國造香,則不能得薔薇,第取素馨茉莉花為之,亦足襲人鼻觀。」這句話說得很清楚,當時的廣州(五羊)商人效仿進口香水,因為沒有薔薇花,便用同樣香氣濃郁的茉莉花替代。製作出的香水「亦足襲人鼻觀」。


再後來,進入中國市場的進口香水產地已不僅僅有大食國。據明代王象晉《群芳譜》,薔薇露「出大食國、占成國、爪哇國、回回國,番名阿剌吉」。


到明清時,貴族女性使用進口香水已較為普遍。如當時的明朝後宮女性,在洗澡後流行用「古剌水」擦身,「古剌水」就是薔薇露。


為什麼古人愛消費香品?這應該與古人信奉的「香氣養性」觀念有關。這種觀念一直到明朝都有市場,明代王象晉即持此觀點,他在《群芳譜》中稱,香氣「能療人心疾,不獨調粉為婦人面飾而已」。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品茗杯那麼多,你鍾情哪款?
胡適:談談《詩經》
中国传统首饰工艺——烧蓝
歷史上北京城如何防汛?水務官員瀆職將「永不敘用」
汪曾祺:夏天的早晨真是舒服!

TAG:大道知行 |

您可能感興趣

最貼合國人品性的「中國紅」——南紅
中國白酒是怎麼釀造的?為什麼中國領導人只喝醬香型
中國「人肉罐頭」在非洲銷售?中國使館回應
書法是中國人的精神氣象,山水是中國人的信仰
韓媒:中國海淘族青睞用韓購物網 酷愛化妝品
「水墨」中國 品圖
忘掉「奶粉和蜂蜜」 赴澳中國遊客盯上羊毛製品
中國那些已經絕版了的香煙!
中國人到底該怎麼吃?國家版膳食指南更新!含女性、孩子、老人獨立飲食攻略
中國古代那些鮮為人知的「女漢子」
中國最具收藏潛力人物畫家之吳團良作品欣賞
美國夫婦收養中國棄嬰,讓人熱淚盈眶的故事
巴黎中國文化中心:茶香縷縷 共話非遺
厭倦了奢侈品的中國人 正投向休閑風格的懷抱
中國人血液里的生活方式
中國飲食文化:冰糖葫蘆傳奇
不光是面膜 中國遊客韓國購物新寵誕生
西餐相比 最適合中國人吃的三大養生食物
中國古典建築文化的 「八大」 元素,缺一不可
輿情:朝鮮「七大」 中國的暗示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