賜予靈魂的神之手
姓名:馬里奧·普佐
性別:男
生卒:1920.10.15—1999.7.2
出生地:美國紐約
職業:作家、編劇
紀念原因:普佐逝世17周年
偉大的誕生
馬里奧·普佐生於1920年,他是義大利後裔,在美國的移民區長大。媽媽希望他成為一名鐵路工人,但是他一直夢想自己會成為一位作家。
早年貧民區的痛苦生活,或多或少對普佐以後的寫作產生影響
二戰後,普佐開始了他的寫作生涯——寫過短篇小說,為雜誌撰過稿……靠這些微薄的稿費來維持生計。他最初創作的小說是《黑暗的競技場》和《幸運的朝聖客》,這兩部小說出版後只為他賺了6500美元的收入。
《幸運的朝聖客》講述了一個生活在紐約的義大利移民家庭的故事(圖為《幸運的朝聖客》封面)
負責出版《幸運的朝聖客》的編輯曾說:「如果這本書關於『黑手黨』的內容再多一些的話,會更暢銷。」可以說這本小說所涉及的主題,在某種程度上為普佐的下一部小說《黑手黨》提供了創作靈感。
當普佐決定寫一部「黑手黨」家族的故事時,他卻對這些事件一無所知。在查閱了大量的資料之後,他開始了創作,首先勾勒出了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維托·柯里昂,然後是一個龐大的家族,為時三年的創作就此拉開帷幕。
在普佐創作期間,派拉蒙電影公司對《黑手黨》產生極大興趣。於是,派拉蒙買下了普佐的114頁底稿和寫作提綱。
在1967年到1968年之間,派拉蒙一直都在不時地給普佐一些錢,以此幫助他完成作品的後期工作(圖為普佐當年創作《教父》系列的打字機與草稿)
1968年,普佐終於完成了《黑手黨》的創作,不知為何原因,他把書名改為《教父》。《教父》一經發行便獲得成功,連續67周被評為最暢銷的書。而在此書發行之前,派拉蒙僅花了八萬美元就把作品的電影製作權買了下來。
這筆買賣可以說是派拉蒙撿到的一個大便宜。多年以後看來,這應該也是派拉蒙所有小說改編電影的交易中最划算的一樁了(圖為[教父]劇照)
屬於普佐的[教父]
1969年末,派拉蒙正式宣布要製作[教父]。項目的製片人艾伯特·拉迪只提出一個要求,讓原著作者普佐參與編劇工作,「《教父》如此受歡迎,應該讓普佐參與影片的製作,他是讀者心目中的『教父』」。
在導演人選上,派拉蒙沒有考慮大牌導演,而是將目標鎖定在了一個年輕的導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身上(圖為[教父]片場照)
在科波拉介入項目之前,普佐已經完成了大量工作:將原本446頁的小說變成了150頁的劇本;整理出主要的結構。這一切都為兩人的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科波拉與普佐的合作方式非常獨特,兩人很少進行面對面的工作交流,科波拉在舊金山工作,而普佐在洛杉磯工作。當他們完成一部分的草稿後,就郵寄給對方進行修改。這種合作關係在好萊塢史上也是很少見的。
圖左科波拉展示當年編劇時批改過的《教父》原著,圖右為在原著上修改的工作手跡
在編寫劇本過程中,兩人產生的主要分歧是:普佐對於保留和壓縮書中的某些細節比較有興緻;而科波拉則想進一步拓展那些關於權力、人物個性、文化和家族問題的細節。
在與科波拉的不斷交流中,普佐也漸漸認識到關於人物個性的刻畫,在電影中比在書中更重要。於是他將大量的筆墨花費在人物的塑造上(圖為普佐與科波拉在片場的幕後照)
最終,科波拉與普佐只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完成了劇本的改編,電影於1971年的3月開拍。
多年後,科波拉在接受採訪時說:「這是屬於普佐的[教父]。」多少有些謙虛與客套,但普佐賦予[教父]的精神是毋庸置疑的,他第一次讓世人知道了原來黑手黨也是可以很「優雅」的。
來源:看電影APP

TAG:看電影雜誌 |
※賦予靈魂的木頭
※我的靈魂之聲
※心靈的知己,靈魂的伴侶
※沉默的靈魂
※你的靈魂的顏色
※谷歌推出一款拯救靈魂畫手的神器,手殘也能當大咖?
※給靈魂洒洒凈
※靈魂歌手彭佳慧不走尋常路 女神再登歌手帶來天籟之聲
※山谷的靈魂是不死的。它被稱之為「神秘的女性」
※刷屏的畫,精神疾病和我們身邊無處安放的靈魂
※靈魂的相遇,靈魂的糾纏
※諸神之島新神作,給靈魂一處療愈之地
※心靈感悟:孤獨是靈魂的舞蹈
※身材是女人的靈魂,腿是靈魂的精髓
※安裘密:感知靈魂的頻率,喚醒靈魂的特質
※這才是靈魂畫手,當之無愧!
※色系漫畫——馬和靈魂交易神
※靈魂的火光——讀鼓勁的詩
※木雕的傾訴:觸碰靈魂的藝術,帶著生命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