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陰陽五行
五行之說始自尚書,陰陽之說,始自周易而皆大行於春秋戰國的陰陽家;茲先述五行:
尚書洪範篇內說:「武王克商後,往見商朝賢臣箕子,箕子向他貢獻出九條治國的方略[1]其中第一條就稱為五行[2]:「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然後分述五行的性質:
1.「水」曰潤下 ── 雨水,山水,河水皆向下流,濕潤入土,以生萬物。
2.「火」曰炎上 ── 火向上升,產生炎熱,大則為火山,爆發生土地,小則為百姓日用所需。
3.「木」曰曲直 ── 樹木不是曲就是直,象徵真理與非真理,人民觀象於木以分事態之曲直。
4.「金」曰從革 ── 古稱金為銅,以銅鑄器日求改良,精益求精(革)。
5.「土」爰稼穡 ── 土地生各種農產品以養人。
洪範又繼續說五行各有味道:
1.潤下(水)作咸。(咸入腎)
2.炎上(火)作苦。(苦入心)
3.曲直(木)作酸。(酸入肝)
4.從革(金)作辛。(辛入肺)
5.稼穡(土)作甘。(甘入脾)
先秦道家與陰陽家也承認五行是構造自然的元素,於是把五行的活動變為相生及相剋,並加時間的循環,便成為陰陽五行家,周末時鄒衍倡之於先,漢初諸儒具體於後,他們按照自然現象定出五行相生相剋:
1.五金克木 ── 木鬥不過斧(金)
2.行木克土 ── 樹木的根固定泥土
3.相土克水 ── 水來土淹,土堤防水
4.克水克火 ── 救火現象
5.火克金 ── 鑄銅成器
6.五金生水 ── 銅鏡凝結空中水氣變成露珠
7.行水生木 ── 草木賴水份以生長
8.相木生火 ── 燒木柴生火
9.生火生土 ── 地震噴火,生成新土地
10.土生金 ── 一切金屬自土中出
上述這些現象受時間的轉變而影響,每年每月每日每時都有不同,因而便把陰陽(時間轉變)配合到五行來。
早在三千年前,我國的天文學家已經測定了太歲(木星)的運行,和每年冬至、夏至的確定時間,從而分出四季和紀時的天干地支。
每年農曆十一月的冬至節(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太陽開始北移,日漸長,夜漸短,稱為一陽生。
每年農曆六月的夏至節(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太陽開始南移,日漸短,夜漸長,稱為一陰生。
把一年時間分作兩份,冬至開始至夏至之前為陽,夏至開始至冬至之前為陰;這是陰陽劃分之始,一年如此,一日之間白晝為陽,黑夜為陰,午前為陽,子前為陰(見周易十二辟卦)。
時間上陰陽相對,推而廣之,物質亦是陰陽相對,而物質是五行生剋所成,故陰陽與五行乃成為一體。
陰陽五行既是自然的構成元素,而道家以研究自然為目的,於是把五行陰陽支配在一切物質上;茲先言人體的五行 ── 陰陽家以為「人」是自然界中的精英結合而生,故人實即自然的具體,例如:「人有毛髮,自然有草木;人有雙目,自然有日月;呼吸為風,揮淚成雨;骨為山,血脈為河流等,謂之天人合一,漢初諸儒盛宗之。」
道教采其說,合陰陽儒術以為煉丹鍊氣的根據,當時中醫皆先習儒術,旁及陰陽五行,而研究陰陽五行之學以道教為最精,故中醫學說亦以陰陽五行為主,著書立說皆道教言,於是學中醫者皆知:五臟屬陽,肝屬木,腎屬水,肺屬金,心屬火,脾屬土。
六腑屬陰,肝以膽為腑,腎以膀胱為腑,肺以大腸為腑,心以小腸為腑,脾以胃為腑,腑臟相連,有病互相影響。六腑中有三焦一腑,將人身分為上、中、下三段,不屬五臟。
依五行相剋之說:
1.肝(木)克脾(土)
2.腎(水)克心(火)
3.肺(金)克肝(木)
4.心(火)克肺(金)
5.腎(水)克心(火)。
中醫即以上述理論去治病,例如胃痛由於肝強,以木克土(脾胃屬土),故治胃痛多用平肝之葯,而不多用止痛之葯。
道教鍊氣、煉丹,講求心腎相交,謂之水火既濟,亦謂之坎離相交。自魏伯陽著《周易參同契》,以周易八卦,加入陰陽五行之說,於是陰陽、五行、八卦成一綜合體,為道教主體之學,八卦中間的太極,內分陰陽,外圍八卦,按八方排列:
1.坎(、水)北方;離(、火)南方;
2.震(、雷)東方;兌(、澤)西方;
3.巽(、風)東南;干(、天)西北;
4.坤(、地)西南;艮(、山)東北。
堪輿家以八卦八方配合二十八宿,廿四節氣,六十四卦(八卦重疊)等組成羅盤以定吉凶。星相家以五行八卦為根據以定命相。占卜家以五行八卦為根據以判未來。各家皆以道教學說為依據而成書。
道教供奉多神,廣受大眾崇拜,通書所載,中醫所說,儘是陰陽五行八卦之理,深入民間,百姓日用而不知;「心火」盛則失眠,「腎水」不足則神弱,老中青年,皆能宣之於口,而不知皆出於道教之中,道教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深願世人注意及此。
陰陽,指世界上一切事物中都具有的兩種既互相對立又互相聯繫的力量。從前面的敘述中已經可以明白,陰陽本來就蘊含於氣之中。一氣流行,無極而太極,太極的動靜產生陰陽,陰陽又推動著世界和其中每一事物的運動變化。五行,是用來概括世界上幾類基本要素的範疇。它們以木火土金水命名,但並非僅僅指這些具體事物的本身,而是以它們為基本框架,或者說以之為思維模型,將一切現象分成基本的五大類。五行是世界的基本要素。
陰陽為世界所固有
陽之原,本從道來。《老子》說︰「由道形成原始的統一體,從統一體派生兩種對立的力量(二),兩種對立的力量互相滲透(三),生成萬物,萬物背面是陰,正面為陽,陰陽二氣相互交流達到和諧的狀態。」[1]如此說來,陰陽從道派生,是宇宙中最基本的既對立又統一的力量,它們是具有相反相成性質的氣。同時,它們又內在於每一事物之中。陰陽的對立統一表現形式千差萬別。在人類言,有男女之別,就人身言,神陽質陰,神又有陰神和陽神的區分,氣也同樣如此。就天地之間言,天陽地陰,山陽水陰,山、水,草、木,土、石,鬼、神,這些事物又無一不是內涵著陰陽。
五行的豐富內涵
它們是對事物的基本性質的歸類,它們之間的關係,表現了世界萬物的基本聯繫。五行,名稱是木火土金水,每一行都有豐富的內容,無法一一枚舉。這裡只將道教日常修持與經書中常涉及到的,作些介紹。
1.五行:木火土金水
2.五方:東南中西北
3.五色:青赤黃白黑
4.五味:酸苦甘辛咸
5.五星:木星火星土星金星水星
6.五方
7.五氣:東方青牙南方朱丹中央戊己西方明石北方玄滋
8.五臟:肝心脾肺腎
相生相剋
五行的相互關係,最重要的是相生和相剋。相生,指它們可以依照一定的順序相互生成。生成是循環不斷的。相剋,指它們之間依照另一順序相互尅制。克與被克,也是循環不已的,每一克制者,在另一場合便是被克者。其相生為: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其相剋為: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如果將五行依木火土金水的次序排列,那麼鄰位是相生的關係,隔位是相剋的關係。陰陽五行是相互聯結的體系。陰陽與五行之間的關係,前面介紹《太極圖》時已經談到過。太極生陰陽,陰陽變化交合,產生五行。對這一過程,《雲笈七籤》卷九十三《陰陽五行論》作了個更為詳細的闡述。該文的作者這樣說:「陰陽從「少」到老[2]分化生成五行。少陽生成木,老陽生成火,少陰生成金,老陰生成水。參合相和諧,成為夫婦。」這裡沒有說到土,因為土是不拘於一處的,它和合其它四行,所以參合相和諧(參而和之),便是土。陰陽生五行,五行又各分為陰陽,比如同樣是火,在人為神,神有陰神與陽神之分,也就是分為陰火和陽火,土為戊己,在人為意識,但意有正識和雜念之分,正識即元神,為戊,為雄(陽)土,雜念為雌(陰)土,必須清除,所以有「煉己」的環節。
道門人士在鍊氣功、施法術中都要運用陰陽五行的原理。這種運用,與煉功、行法的具體方法結合在一起。






TAG:中華道教神霄派 |
※「知道陰陽五行」之陰陽
※道教里的陰陽和柔弱
※陰陽五行學說,陰陽五行與中醫的關係,陰陽五行的發展史
※陰陽五行的來源
※洛書說的是陰陽五行變化之道
※太極拳與陰陽五行的關係
※玄德堂——陰陽五行和八卦理論
※純粹的中國文「陰陽五行」,五行是怎麼由陰陽演變而來的
※陰陽五行與中醫的關係
※陰陽五行的基礎常識
※盆景的陰陽之道
※道醫陰陽五行學說!
※陰陽五行的基本知識
※陰陽五行與健康之間的關係
※為什麼是陰陽五行?而不是四行、八行?
※《陰陽師》青行燈
※異形與五行——異形宇宙的陰陽五行
※觀水識陰陽:陰陽運行變化規律
※陰陽師和百鬼夜行的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