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對孩子講道理不管用了,這個方法救你出苦海!
有位家長說她9歲的女兒特別逆反,不讓做什麼就偏去做,她經常苦口婆心地給孩子講道理,孩子卻不聽,惹得家長常發脾氣。她知道打罵孩子不對,但不知該怎麼辦。我讓她舉個孩子如何不聽話的例子,她講了這樣一件事。
她家住公寓樓五層,沒有電梯,走樓梯上下。最近女兒特別喜歡這樣下樓:一條胳膊搭到樓梯扶手上,胳膊用力腳不用力地向下溜。媽媽不允許孩子這樣做,說樓梯扶手平時沒人擦,那樣會把衣服弄髒磨壞。但再一次下樓時,孩子又那樣,屢說屢犯,家長終於失去耐心,大發脾氣。孩子當著家長的面不敢那樣做了,卻找各種機會偷偷地那樣下樓,衣服袖子下面經常是臟髒的。
把「講道理」當成教育,這幾乎是「問題家長」的通病
人們對「講道理」的偏好往往源於思維慣性。從小在家庭、學校接受太多「大道理」教育的人,往往會成為講道理愛好者。在他們的經驗和認識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關係,就是告知與被告知的關係;所謂教育,就是「明白人」對「不明白人」說話。
所以他們對孩子表示負責和愛,就是大事小事都要告訴他們如何做。不過,這種單邊主義思維方式,最容易讓人陷入教育困境中。
一位家長說他在沒孩子時,很瞧不上那些打孩子的人,覺得成人靠武力征服孩子,真是無能。他自己有了兒子後,遇到問題,總是耐心地跟孩子講道理。
但是,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他發現自己奉行的「以理服人」越來越行不通了。孩子經常很固執逆反,不管家長怎麼說,就是不聽。所以他開始懷疑自己做得對不對,周圍又不時地有人對他說,教育男孩子就要粗野一些。
只要告訴他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想讓他做什麼事,沒什麼好商量的,必須服從,不行就動用武力。所以,有兩次他和孩子發生衝突,真的沒能控制住,對孩子動了手。到這時,他才發現自己黔驢技窮,也墮落為自己曾經不齒的那類家長了。
這位家長的做法很有代表性,不少家長,包括很多學校老師,面對孩子的一些問題時,經常脫不了這樣的套路:先講道理,講道理不行就去批評,再不行就通過發脾氣來征服。或者在孩子的感情上做文章,比如陳述我為你付出多少辛苦,你卻這樣不懂事……以此來「感化」孩子。
「
思想家盧梭說過,3種對孩子不但無益反而有害的教育方法是
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
講道理孩子不聽,不妨換個做法
孩子有時候確實會有些令人不可理喻的想法,給家長帶來麻煩。遇到這種情況,除了想辦法和孩子溝通,也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感覺一下他的想法和願望,不要輕易下論斷,說孩子「不聽話」。
實踐證明,想要孩子接受一個觀點,從情緒上入手最容易,通過問答的方式,調動孩子去思考,刺激他天性中善良的一面。這樣的方法屢試不爽。
舉例:有位媽媽說在兒子3歲前,她上衛生間不注意關門,孩子經常跟進來。後來她覺得孩子越來越懂事了,讓他看到自己蹲馬桶的樣子不好,就不再允許孩子跟進來,孩子不聽,非跟進來不可。媽媽很耐心地給孩子講道理,總沒什麼效果,媽媽只好強行把門閂上,孩子每次都在外面拍打著門,哭得聲嘶力竭,有一次甚至哭吐了。
從此,孩子的注意力都放在媽媽去衛生間這件事上,即使他正和姥姥玩著,或正在看電視,媽媽想悄悄地溜進衛生間時,他不知為什麼總能發現,會馬上丟下正做的事,衝過來高喊「不讓媽媽上廁所」。這位媽媽非常發愁,每天上廁所成了一件警察抓小偷的較量,感覺真是累人。
我對她說,既然前面已講過道理,沒用,就不要再講,換一種方法,用問問題的方式來給孩子做思想工作,效果也許更好。我建議她問孩子三個問題。
你不讓媽媽上廁所,那你覺得媽媽尿褲子好嗎?
大多數孩子第一問就可解決問題,他們會很快判斷出來,尿褲子不好。孩子一旦給出這個答案,多半不會再阻攔媽媽去衛生間。個別孩子,因為和家長為這事擰巴了挺長一段時間,可能會故意彆扭著回答,說尿褲子好,那麼接下來家長問第二個問題。
你喜歡媽媽高興,還是喜歡媽媽不高興?
一般情況下,孩子肯定會選擇喜歡媽媽高興。就像父母本能地會愛孩子,孩子也會本能地愛父母,願意討好父母,所以在這個問題中,幾乎很少有孩子會選擇要媽媽不高興。這樣問的目的,是引導孩子對第一個問題重新做一下選擇。如果孩子重新做出正確選擇,要真誠地表示出愉快,肯定孩子非常懂事。然後讓孩子在外面等著,並給他一個期待,讓他看看一會兒媽媽出來後,是高興的還是不高興的。
對一個幼兒來說,只要有一兩次,他體會到正確選擇的快樂,看到媽媽因為自己的選擇而高興,正面心理得到強化,問題多半就解決了。萬一你的孩子實在是特別,到這裡還不行,固執地選擇要媽媽不高興,那繼續問第三個問題。
你希望媽媽只是今天不高興,還是天天不高興?
我幾乎不相信哪個幼兒會繼續選擇讓媽媽不高興,只要他選擇了明天要媽媽高興,事情就又可以回到第一個問題上,按前面的套路來解決。最意外的是孩子繼續選擇明天也不讓媽媽高興。
媽媽在第二天可以接著問同一個問題:媽媽今天因為不能正常上衛生間不高興了,你希望明天媽媽高興嗎――家長問話的態度拿捏好,要平和而真誠。誇張的口氣會誤導孩子,讓他以為這只是個遊戲,故意做出錯誤的選擇,以延長遊戲時間;當然更不能表示出生氣,那樣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壞,刺激其負面心理。只要孩子感覺媽媽內心沒有恨意,他絕不可能一直要媽媽不高興。
這位媽媽問到第二問,問題就解決了,很有效。
做「不講道理」的家長
並非完全否定言語的必要性
而是強調口頭教育的適度性和行為教育的重要性
這裡另有3條建議
「講道理」一定不要口是心非
想給孩子講點什麼道理,必須首先確認這「道理」你自己也相信。我在工作中經常遇到心口不一的家長,比如有的家長明明自己對孩子的考試分數斤斤計較,向我討教的問題卻是:孩子考試成績不好時,如何給孩子做思想工作,讓他不要在意分數?
把「如何說」僅僅理解為一種說話技巧,這是一些人在教育上始終不得要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像文字所到之處是一個人的思考所到之處一樣,語言所到之處,也應該是一個人觀念所到之處。與其向別人討要說話技巧,不如靜下心來想想,我自己到底是怎麼想的?
避免向孩子灌輸庸俗價值觀
生活中可以經常看到這種情況,一些家長自己站位不高,卻熱衷於向孩子傳達一些並不高明的見解,甚至是一些庸俗的人生經驗。比如有的家長暗示孩子不必在學習上幫助別的同學,給別人講題既浪費時間,又容易被別人超過。生活就是競爭,別人走得靠前了,你就落後了。孩子從這些所謂的人生道理上,學會了小鑽營、小算計,卻學不到大胸襟、大情懷。這樣的「講道理」,實際上是在降低孩子的視野和胸襟,束縛限制了他的發展。
教育的真正準備是完善自己,想要給孩子講出能讓他飛翔的道理,家長自己就要具有藍天的胸懷和高度。如果感覺自己的高度不夠,不知道該如何說,什麼也不說總比胡說好得多。
切不可把「不講道理」做成「不講理」
有一些家長確實很少對孩子講道理,他們很直接,三句話不對就把孩子罵一頓或打一頓,這就不是我們這裡所說的「不講道理」,而是不講理了。更有些家長,對孩子簡單粗暴,卻在事後美化自己的行為。例如,打了孩子,然後又深情地講「孩子,我為什麼打你」,通過煽情來為自己的行為找遮羞布。這簡直是強盜邏輯,矯情得十分了得,是更深層面的不講理。
總之,教條不重要,教養才重要。盧梭說過,事事講一番道理,是心胸狹窄的人的一種癖好。有氣魄的人是有另外一種語言的,他通過這種語言,能說服人心,作出行動。想讓孩子懂道理,家長就要口頭少講道理,行為符合道理,這樣孩子才能明白道理――像繞口令了――這就是教育的道理。
天下沒有不懂事的孩子,如果要孩子懂道理,家長首先要做得有道理,做得有道理,比說得有道理重要得多。
-end-
圖文來源:摩比






TAG:搜狐母嬰 |
※講道理對孩子有用嗎?還不如換一種方式去教育!
※孩子被欺負,一句「對不起」有用嗎?打回去才是硬道理!
※這才是管教男孩最有用的方法,別再傻傻的給他講道理了!
※追女人不明白這個道理,對她再好也沒用!
※這才是教育男孩最有用的方法,別再苦口婆心的給他講道理了!
※這一次,我不跟孩子講道理了
※對不起,我這人就是不講道理
※養孩子並不難,在他們懂道理之前該如何教育?方法一定要得當!
※面對熊孩子,你真的懂得怎樣「講道理」嗎?
※你打過孩子嗎?好好講道理就是不聽,該不該打?
※不是女生不講道理,只是你們的方法不對!
※孩子不聽話,講道理打罵都沒用是什麼問題
※孩子不喜歡上學哭鬧?講道理是最沒用方法,試試這樣
※教了許多方法,講了許多道理,但我自己卻做不到!
※對孩子請不要亂用你的權威 不講道理的教育在荼毒我們的下一代
※孩子哭鬧不願意上學?講道理沒什麼用處,但你可以試試這樣做!
※「講道理」對熊孩子有用嗎?正確的方式是……
※講道理無用時,不妨讓孩子「打回去」
※你講了一堆道理,為什麼孩子還是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