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什麼是科學?除了托馬斯庫恩,造詣不深的哪有資格說?

什麼是科學?除了托馬斯庫恩,造詣不深的哪有資格說?

什麼是科學?除了托馬斯庫恩,造詣不深的哪有資格說?



作者:coll2ndL

簡介:投稿時未給簡介


(望作者及其它薦稿人以後,能註明相關信息及文章配圖等)


新薦稿須知已出新版及要求


見對話框菜單欄:薦稿互動

客觀事實地


所有科學主題的社區都有針對所謂官的科學還是民的科學的辯論。非常奇怪的,一旦某位祭出托馬斯庫恩的語言,辯論立馬暗淡無光。各方為了延續自己的「目的」。相繼無視庫恩的存在繼續發展所謂辯論。恐怕所有愛科學的人至少要在混亂中親自走過一遭才可能脫險。更有沉溺於攪渾「什麼是科學」的孩子無法脫險。


區別於過去懵懂的年代,就以我們現在年代來說,辯論中大量存在幾乎一致的「正義」觀點:科學不科學在於能否具有被證偽的可能性,叫可證偽性。


再次用庫恩的語言指出,「可證偽性」也不是考驗科學不科學的辦法。不要忘本,我們光輝的理論發源仍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它必須是科學的,雖然有很多陳述也找不出「可證偽性」,但它就是科學的。這不奇怪,而是我們現在還是有很多人思想太落後,還在把「可證偽性」當作唯一判據。


以下摘抄《社會科學大辭典》的詞條。曾經辯論中的有理無理,大家自能明辨是非。

【科學劃界問題】


科學哲學的一個研究對象。科學自牛頓時代從自然哲學中分化出來後,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仍然與傳統形而上學若即若離、難解難分。實證主義的興起導致了對形而上學的猛烈抨擊,科學與形而上學的分界問題變得日益明顯。邏輯經驗主義最先在嚴格的「意義」標準上區分科學與非科學,是否有意義取決於是否能被證實,從而證實原則成為邏輯經驗主義整個學說的核心;波普爾針鋒相對地提出「證偽」標準,認為只有可能被證偽的假說或理論才是科學的;與前二者相對立,庫恩提倡非檢驗的標準,其判據歸根到底是社會的心理因素起主要作用,從而使科學及其進步同真理分離開來。從強調科學的純潔性到對科學本身的合理性產生懷疑,再到科學實在論對科學趨近於真理的重新強調,其間經歷了一個螺旋式的過程。


【庫恩】(Thomas Samuel Kuhn, 1922)


美國科學史家、科學哲學家和科學社會學家。生於美國辛辛那提城。在哈佛大學獲得物理學學位,後專門研究科學史,歷任加利福尼亞大學、普林斯頓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是《國際社會科學百科全書》中「科學史」條目的撰寫人。曾獲科學史專業最高學術獎勵——薩頓獎章。1962年發表了《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產生了異乎尋常的廣泛影響。在此書中,他試圖根據科學史闡明科學發展的結構。他把科學發展描述為「前範式科學——常規科學——革命科學——新常規科學」的螺旋上升式圖景。常規科學的核心是所謂的「範式」。範式粗略地說是科學共同體在某一時期對於解決問題方法的一種信念。前範式科學是指範式尚未成熟的多個範式相競爭的階段;常規科學則是指科學共同體在某一範式指導下促使知識不斷積累的過程;革命科學是指原有範式受到衝擊,科學共同體面臨危機的時期;新範式的出現帶來了新的常規科學時期。在這一模式中,庫恩試圖通過科學活動的主體的變化來解釋科學成長的規律,這種變化多半受社會心理因素的影響,而不僅僅是知識的邏輯發展的結果;這是具有開創性的結果。因此庫恩成為科學哲學中歷史主義代表人物,受到其他各派的猛烈攻擊。但在科學社會學中,庫恩的觀點頗受好感,以至形成所謂的「庫恩模式」。他開闢了從科學共同體內部的社會結構來研究科學增長的新途徑。英國社會學家試圖把庫恩語焉不詳的範式轉化時科學共同體的社會心理方面弄清楚,對影響科學思想的形式和演變的各種社會心理因素進行經驗的研究,從而形成了「愛丁堡學派」。在科學史上,庫恩的科學革命理論是一種嶄新的編史學觀點。他還以關於哥白尼革命的研究聞名遐邇。代表著作還有:《哥白尼革命:西方思想發展中的行星天文學》(1957)、《必要的張力》(1977)等。


【偽科學】

指不充分具備科學所應具備的各種條件要素的那些知識領域。占星術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但究竟什麼是偽科學,區分一種知識體系是科學還是偽科學,是十分困難的,涉及到對科學的定義和理解,即科學哲學中的「劃界」問題,目前科學哲學界對此問題沒有統一的看法。從科學發展的歷史來看,任何一門科學的成熟都有一定的過程,早期的「科學」中有許多偽科學的因素,所以不能完全照搬現代流行的科學標準去衡量古代科學。此外,一項科學理論本身,與提出這一理論的世界觀背景,也應區分開來。從現實意義來說,區分真正的科學和那些打著科學的旗號招搖撞騙的偽科學,是十分重要的。


【科學交流系統】


又稱科學傳播系統,科學社會學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社會學家們通過對科學思想、信息、研究技術以及研究結果的交流和傳播進行研究,揭示出存在於科學共同體中個人與個人、群體與群體以及個人與群體之間的社會互動。關於科學交流系統的研究,是由普賴斯推動的,在其名著《小科學,大科學》(1962)一書中論述了科學論文激增的現象,認為激增的科學論文主要不是為了傳播知識,而是為了獲得科學同行的承認。普賴斯還對科學界內部的非正式交流組織進行了研究,並稱之為「無形學院」。另一位科學社會學家黛安娜·克蘭對非正式交流組織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她發現,科學交流並不是平均分布於科學界的所有科學家,只有那些多產的科學家,才與某一領域的其他成員有更多的聯繫。被多產科學家所採納的科學創新,容易在科學共同體中擴散。克蘭還發現,科學交流頻繁是常規科學的特徵,此時某一學科呈指數增長。當出現危機以至科學革命時,這種交流及其他類型的社會互動就大大減少了。


【科學通勤者】(Scientific commuter)

經常來往於某些科學機構的科學家。這是科學社會學家普賴斯在《小科學,大科學》(1962)一書所使用的專門術語。在美國,人們把使用長期期票經常來往於幾個地方的人稱為通勤者。普賴斯在研究科學家之間的交流情況時發現了類似的現象,他把科學通勤者來往的科學機構組成的線路稱為「通勤線路」。在普賴斯看來,對於每一個學術群體,都有一條由研究中心和暑期講學學校組成的通勤線路,以使其成員有機會一一相遇。普賴斯強調,科學通勤是一種重要的、高級的科學交流渠道,它的自由發展有利於科學發展。


【科學交流的二級傳播流動模式】


一種科學交流的形式。美國科學社會學家黛安娜·克蘭在研究科學研究領域中的非正式交流情況時發現,如果一項創新為該領域中最多產的科學家所採用,那麼這項創新會更廣泛地被這一領域的其他成員所接受。為解釋這一現象,她提出了這個模式:「高產的科學家作為中間人,將這一領域第一批科學家作出的創新向那些後來進入這一領域的人傳播」。(克蘭《無形學院》,芝加哥大學出版社1972年版第73頁)。這個模式的提出是借自大眾傳播學中的「二級傳播理論」,該理論認為,在團體中,常常有少數人(不一定是團體領袖)是消息的重要來源,他們被稱為「輿論領袖」。在科學交流的過程中,一個領域的最多產的科學家就是類似的 「輿論領袖」。


【科學中的馬太效應】


科學界社會不平等的一種現象。「馬太效應」源於《聖經》「馬太福音」的第25章:「有的,還要追加,讓他更加富裕;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被剝奪。」默頓在《科學中的馬太效應》一文中指出,這種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現象在科學榮譽分配、資源分配、交流系統中都明顯存在。馬太效應在榮譽分配中的特點是增強效應與回溯增強效應。所謂增強效應是指將著名科學家已有的榮譽和地位加以強化,使之達到極端,對於未成名的科學家的成就則加以貶低。回溯增強效應是指科學家一旦成名,他過去被低估的工作會得到過高的評價。馬太效應在科學交流系統中的突出表現是:著名科學家有更多的機會使自己的成果迅速進入交流體系。馬太效應在科學資源分配中的表現就是使科學成就突出的機構更加具有優勢。馬太效應對科學的發展有不利的影響,例如新的科學中心難以形成,某些科學成果遭到忽視。


【無私利性】(Disinterestedness)


科學的社會規範之一。它要求科學家為「科學的目的」而從事科學研究。無私利性既不等同於利他主義,也不對利己主義的行為產生興趣。這意味著對真理的愛甚於對研究的愛。這一規範要求科學家不把從事研究視為帶來榮譽、地位和金錢的敲門磚,提倡求知的熱情、好奇心和對人類利益的無私關懷,譴責運用不正當手段以在科學競爭中壓倒對手。


於本文末留言評論、建議、發表觀點等

什麼是科學?除了托馬斯庫恩,造詣不深的哪有資格說?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博科園 的精彩文章:

盤點10大宇宙探索!
最美方程 你知道幾個?
看朱諾號如何藉助地球「彈弓」奔向木星
神醫華佗在歷史上並不存在,事迹都是後人虛構
我們到哪裡求種子?

TAG:博科園 |

您可能感興趣

卡普欽斯基:在那裡是什麼感覺?
你以為什麼是國學?什麼是斯文?
琥珀里的琥珀酸到底是什麼?有什麼作用?
什麼事情源自古羅馬,卻被希特勒徹底玩壞?
感恩,什麼是感?什麼是恩?
為什麼說希特勒是徹頭徹尾的渣滓?
心理諮詢師不是什麼,而是什麼?
這個圖你能想到什麼 茂密的森林?
玉石和瑪瑙到底有什麼不一樣呢?
希克蘇魯伯隕石坑是什麼鬼?恐龍為什麼會滅絕?
為什麼說克里斯托弗·李是「人類最強演員」?
格魯希他做了什麼!
地心說真是錯誤的嗎?霍金為什麼要替托勒密翻案?
為什麼「蒙古造就了強大的俄羅斯」?莫斯科如何從村莊變成帝國?
什麼造就好的科學家?吃!
什麼是波?
什麼是哈士奇?就是睡覺也能這麼搞笑的狗狗!
為什麼是曼德拉
曖昧是什麼?
搞笑諾貝爾獎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