禍心藏於魔刃中——日本反艦導彈發展史
【軍武次位面】作者:周禹
作為日本自衛隊戰力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日本的反艦導彈家族經過了數十年的發展,目前已經擁有了多款技術先進、性能優秀的產品。由於國土四周皆為海洋所環抱,日本一直非常重視其海上軍事力量的發展,再加上日本擁有強大的技術實力和雄厚的工業基礎,日本未來在反艦導彈領域必會有更多更新的突破。在日本力圖修改「和平憲法」並致力於成為「軍事大國」的今天,這一動向尤其應該引起我們的密切關注與高度警惕。
日本SSM—1岸艦導彈
日本反艦導彈的研製工作始於20世紀70年代,當時日本地處美蘇對峙的前沿,軍事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為了應對蘇聯太平洋艦隊的威脅,日本希望掌握反艦導彈技術以增強自身的軍事實力,日本的這一想法得到了美國方面的支持。1973年,日本防衛廳和三菱重工合作開啟了ASM—1空艦導彈(80式空艦導彈)的研製工作,從而拉開了日本自主研發製造反艦導彈工作的序幕。
日本ASM—1空艦導彈
ASM—1空艦導彈以固體火箭發動機為動力,可打擊各類型水面艦隻,主要用於裝備F—1、F—2、F—4EJ三種戰鬥機。ASM—1空艦導彈採用卵形彈頭,彈體呈圓柱形,全彈長為3.98米,彈徑為0.35米,導彈翼展為1.19米。ASM—1空艦導彈飛行速度為0.9馬赫(306米/秒),最大射程約為50千米,巡航高度為15米,彈頭戰鬥部重量為200千克。
掛載ASM—1空艦導彈的日本F—1戰鬥機
ASM—1空艦導彈採用的是慣性加單脈衝主動雷達制導方式,在作戰中可以做到「發射後不管」,並且具備相當強的抗干擾能力。從1977年到1979年,日本軍方共對ASM—1空艦導彈進行了4次飛行測試,並最終於1981年正式交付部隊使用,日本航空自衛隊前後總共裝備了508枚。作為凝聚日本工業技術精華的一款導彈,ASM—1空艦導彈的戰鬥性能已經達到了世界一流水平,較之於當時的法國「飛魚」導彈和德國「鸕鶿」導彈更為出色。
為了滿足日本陸上自衛隊抗登陸作戰的需求,1982年,日本又以ASM—1空艦導彈為藍本開始了SSM—1岸艦導彈的研製工作。為了增加SSM—1岸艦導彈的航程,三菱重工特地為其研製了TJM2型渦輪噴氣發動機,不僅如此,SSM—1岸艦導彈的尾部還配備有一台固體火箭助推器。強勁的動力系統使SSM—1岸艦導彈的射程達到了150千米,從而遠遠超過了其設計原型ASM—1空艦導彈50千米的打擊距離。
日本SSM—1岸艦導彈
SSM—1岸艦導彈彈長5米,彈徑為0.35米,彈重為660千克,其中戰鬥部重225千克。SSM—1岸艦導彈採用慣性制導、中段指令修正制導、主動雷達末制導三結合的綜合制導控制方式,射擊精度較高。SSM—1岸艦導彈的彈體表面還塗有2.5毫米厚的鐵氧體微波吸收塗層,戰場隱身效能較好,這就使SSM—1岸艦導彈的戰場突防能力獲得了有效地提升。
SSM—1岸艦導彈於1987年通過性能測試,1988年正式定型投產,1990年開始列裝部隊。按照日本防衛廳的反艦導彈編號序列,SSM—1岸艦導彈也被稱為88式岸艦導彈。同ASM—1空艦導彈一樣,SSM—1岸艦導彈也是由日本防衛廳和三菱重工聯合牽頭研製,另外還有很多其它公司參與了SSM—1岸艦導彈雷達系統和制導系統的研製工作。
日本SSM—1岸艦導彈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世界軍事科技的進一步發展,ASM—1空艦導彈的性能逐漸落後,特別是其射程較近的缺點暴露的更加明顯。為了趕上世界反艦導彈技術的發展潮流,並彌補ASM—1空艦導彈射程不足的缺點,從1986年開始,三菱重工開始了ASM—1C空艦導彈的研製工作。ASM—1C是一款在SSM—1岸艦導彈基礎上研製的P一3C、P一1飛機專用的空艦導彈,其最大射程為65千米。1992年,ASM—1C空艦導彈正式列裝部隊,並被日本防衛廳賦予了91式反艦導彈的軍用編號。
日本ASM—1C空艦導彈
1988年,日本防衛廳和三菱重工又合作開啟了ASM—2空艦導彈(93式空艦導彈)的研發工作。ASM—2空艦導彈在外型上與ASM—1基本相同,但在彈體結構上,ASM—2融入了很多隱身設計元素在其中。在動力裝置上,ASM—2空艦導彈採用的是渦噴發動機,並且可以使用高能燃料,其射程可達150千米。ASM—2空艦導彈的制導方式為慣性加紅外成像制導,其裝備的圖像處理系統可有效識別對方目標,可在強電磁干擾的環境下有效作戰。
ASM—2空艦導彈彈體長為3.98米,彈徑為0.35米,翼展為1.19米。ASM—2空艦導彈裝備有保證彈體穩定的位置控制系統,其戰鬥部採用的是爆炸力很強的PBX可塑性炸藥。同ASM—1一樣,ASM—2空艦導彈的巡航速度也是0.9馬赫,屬於亞音速反艦導彈。ASM—2空艦導彈通用性強,可被掛載在F—1、F—2和P—3C等日本主力戰機上進行反艦作戰。ASM—2空艦導彈於1995年正式列裝部隊,日本陸上自衛隊和海上自衛隊共計採購了1000枚該型號導彈。
日本ASM—2空艦導彈
1990年,為了滿足日本海上自衛隊未來的作戰需求,三菱重工決定在SSM—1岸艦導彈的基礎上研發SSM—1B艦艦導彈,也就是現在的90式艦艦導彈。SSM—1B艦艦導彈在氣動外形和射程上同SSM—1岸艦導彈完全一樣,但為了適應海上作戰的需要,該導彈採用了一系列的防水防震設計措施。
SSM—1B艦艦導彈裝備有高性能雷達和慣性導航系統,並且還能夠與之前日本海上自衛隊裝備的美製「魚叉」反艦導彈的火控系統相兼容。SSM—1B艦艦導彈採用了寬頻頻率捷變主動雷達導引頭和先進的彈上計算機邏輯電路,具備很強的抗電子干擾能力,在戰時可在複雜電磁環境條件下對敵方艦艇實施精確打擊。1993年,SSM—1B艦艦導彈正式交付使用,目前日本海上自衛隊的「愛宕」級驅逐艦、「高波」級驅逐艦、秋月級驅逐艦和隼級導彈艇都裝備有該型號導彈。
日本SSM—1B艦艦導彈
進入到21世紀以來,日本進一步加強了對反艦導彈領域的研發投入力度。2010年,日本國會正式批准了「新型反艦導彈研製計劃」,並決定為這一計劃撥款23億日元。按照該計劃研發的新型反艦導彈將被命名為ASM—3空艦導彈,該導彈將使用整體式衝壓發動機,其射程預計為150千米,發射後速度可以達到3馬赫。
掛載ASM—3空艦導彈的日本F—2戰鬥機
ASM—3空艦導彈採用中繼慣導加末端主/被動複合制導方式,抗電子干擾能力很強,並具備一定的隱身能力。 ASM—3空艦導彈彈體長為6米,彈徑為0.35米,彈重為900千克。ASM—3空艦導彈具備較強的機動運行能力,其在行進間彈道游移不定,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對方的攔截難度。按照事先計劃,ASM—3空艦導彈將於今年年內交付使用,屆時日本自衛隊的空基反艦能力必將會進一步提高。
日本ASM—3空艦導彈
2013年8月25日,在日本一年一度的富士綜合火力演習中,日本新研發的12式岸艦導彈首次亮相。作為SSM—1岸艦導彈的後繼改進型號,12式岸艦導彈的制導系統引入了地形匹配和目標識別技術,從而使其打擊精度獲得了更大幅度的提升。12式岸艦導彈採用垂直發射方式,其射程可達190千米,目前該導彈已經在日本自衛隊列裝服役,並有可能取代日本現有的SSM—1岸艦導彈在軍中的地位。
日本12式岸艦導彈
日本12式岸艦導彈演習示意圖
日本的反艦導彈研發工作較好地實現了技術先進性和戰場實用性的內在統一,這在客觀上使日本自衛隊獲得了遠超其自衛需求的反艦作戰能力,同時也為日本挑戰戰後國際秩序的行為「壯了膽兒」、「打了氣」。近些年來,日本在領土問題、歷史問題上與我國摩擦不斷,在這種形勢下,我們應該以警覺而又理性的眼光去審視日本海上軍事力量的發展,並以只爭朝夕的精神加快推進我國國防事業的建設。總之,面對不容樂觀的海上形勢,我們必須時刻握緊打狼的獵槍,只有這樣才能使家門口的豺狼不敢囂張,不敢放肆。
中日海上對峙
解放軍東海艦隊
參考資料
觀察者網
共產黨員網
中國青年網
連魯軍 胡傳輝 華雪春.日本反艦導彈發展管窺[j].兵器知識,2005(10).
胡海 張小東 劉億.日本反艦導彈武器裝備及發展研究[j].飛航導彈,2015(01).
TAG: |
※日本鼓動美國發展常規潛艇 暗藏殺機!
※淺談中日兩國戰刀發展史
※我國歷史長河發展中,冷兵器的發展史
※美日反艦導彈發展太迅速了, 洛馬動用內部研發基金很大公無私
※火箭彈為什麼採用垂直發射?導彈發射系統的發展史
※美日反艦導彈發展太迅速了,洛馬動用內部研發基金很大公無私
※日本積極發展導彈防禦技術,撬動東亞戰略平衡
※中國新型空天導彈曝光 實現武器裝備跨代發展
※二炮導彈發射後神秘失蹤 巨大恥辱激怒中國發展北斗
※熊心豹子膽,日本大力發展反導系統居心叵測
※水下航母發展史,巔峰之作是二戰日本海軍載機潛艇群
※揭秘中國古代斧鉞發展史
※航空母艦的發展歷史
※日本遊戲發展小史:玩樂之間所展現的日本文化輻射力
※俄欲借中國技術發展做廣告 稱中國反艦導彈依舊在模仿
※舉火尋道六十年——地外著陸反推火箭發動機發展史揭秘
※中國一武器發展迅速讓美航母吃苦頭,除轟炸機洲際導彈無反擊手段
※槍械發展史,戰爭催化了槍械的發展
※中國寶劍的發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