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道教中無、有的哲學意義與現實意義

道教中無、有的哲學意義與現實意義

道教中無、有的哲學意義與現實意義



任何事物都具有「不可被人見到但可被人知道的普遍性規定和本質」,儘管這樣的「普遍性規定和本質」是通過抽象被人所發現的,但對於具體事物來說,它卻是具體的、因而是現實的,而不是抽象的。抽象是對意識或認識而言,具體是對事物本身而言。所以我們不能因為它是通過抽象所知道的就認為其是抽象事物。抽象使我們知道了「普遍性規定和本質」的存在,我們也因此有了有關「普遍性規定和本質」的抽象概念,而對於「普遍性規定和本質」本身卻是實實在在的存在於客觀世界。

於是,事物就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普遍性規定和本質」,儘管它「可被人知道的」,卻「不可見」。另一部分是「可見」的、因而也容易被人知道的現象。這是「本體詞條」所要表達的真正意思之一。


老子也把事物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無」,一部分為「有」。「無」「有」作為概念,形象逼真,富於誘導性,而且內涵比較寬泛,特別是指事明確,適用範圍也因此遍及萬事萬物。


比如,將事物分為「可見」「不可見」兩種形態,「無」指事物的「不可見」的「自在的機制-法則」,「有」指事物的「可見」的形體。在這種時候,可以在「無」「有」的後面各補飾一個「名」字,成為「無名」「有名」,以明確其指向。「名」在這裡是形態的意思。為什麼「恆無名也」可以是「萬物之始」?因為無名是事物的機制-法則,是事物生髮的依憑。為什麼「恆有名也」是「萬物之母也」?因為形體是事物的存身之處,立身之基。


比如,將人的認識分為以感官感覺與理性體悟兩部分,理性體悟屬於「無」,感官的感覺屬於「有」。「無」是認識事物本質的關鍵環節,而「有」是認識的基礎性環節。在這種時候,一般在「無」「有」的後面補飾以「欲」字,成為「無欲」「有欲」,以明確其指向。「欲」在這裡表示意識活動。「恆有欲也,以觀其徼;恆無欲也,以觀其妙」就這意思。

比如,將人的實踐思想分為「無」「有」兩部分,「無」指符合事物發展規律的思想,「有」指為所欲為。這種時候,一般在「無」「有」的後面個補飾以「為」字,成為「無為」「有為」,以明確其指向。非常明顯,「無為」是對現實的順應與把握,順其自然之謂,所以其實踐效果一如人願;「有為」因為不顧現實條件的限制,因而常常會脫離現實,是「強良」,是執著,其實踐效果可想而知。


由此可知,「無」「有」是概念,也是概念所指稱的現實事物。作為概念它們是抽象事物,作為概念所指稱,它們是現實存在。而作為現實存在,因為它們處於不斷發展變化之中,滯後而刻板的意識或思想應該與之俱進,方能實現概念(思想)與現實的統一或一致、達到「無為」的境界。這就是「道可道非恆道」與「無為」的意蘊。


如果將宇宙-世界分為「無」「有」兩部分,「無」即是道,「有」即是交互作用著的萬物。據此可知,道表現為「普遍性規定」。以此而論,道以機制-法則的方式作用於宇宙-世界,以制度-規定的方式作用於萬物。機制-法則是內在的,其與事物本體相對待,比如道相對於宇宙本體;制度-規定是外在的,其與事物內部的存在者相對待,比如道相對於宇宙內的萬物。


「無」「有」在哲學的層面上將世界分解抽象,使人們認識了世界。從而使人們懂得,在現實的實踐中,只有是思想與事物自在的法則相一致的情況下才能把握事物,只要思想與大道精神相一致就能夠把握世界,從而使參贊天地成為可能。


來源:東方道教

掃描二維碼,關注武漢長春觀公眾微信號!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武漢長春觀道學堂 的精彩文章:

三伏天也要防體寒 多喝熱水能否逼出寒氣
拜師時注意事項及禮儀《收徒八不收》
道在當下,人在道中
如何「夏吃薑」?
道教戒律的意義與類別

TAG:武漢長春觀道學堂 |

您可能感興趣

富有的哲學意義紋身
學習的意義
富有的意義
雪漠:無意義處的意義
意義與無意識的角逐
常量的語法和實際意義
父親節的現實含義和佛教意義
楷書的意義
蘇軾的意義
黃帝在道教中的地位及其現實意義
邏輯學的理論意義和實際應用
中秋的意義
佛教中「迴向」的意義
抑鬱的意義
陳家琪:哲學與哲學意義上的事實
顏真卿的意義
道教在現代社會中有何文化意義?
篆刻學習:秦權、量和詔版的意義
論「返樸歸真」之於道教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