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北京買房十三年

北京買房十三年

「真正能支持我在這個行業干下來的,是因為它離人性最近。我從2005年開始,經歷2008年暴跌,2009年暴漲,2011年、2012年的滯緩,2013年的新城大躍進,2014年的自住房,2015年暴漲,這些市場埠體現出來的所謂浪潮也好,現象也好,或是政府指令和行政管控,在微觀交易端,我看到的,都是人性。」

北京買房十三年


北京買房十三年


口述 周艷粉


採訪、整理 陳曉舒


我上大學學的是新聞,2004年畢業那年,首創、首開、萬科、保利這些大房地產企業都開始進北京大學招聘,他們不要求專業,好像什麼專業的學生都需要。


我們班有四位同學被招聘進這些企業做管培生,我是其中之一,將來要幹嘛,我心裡不太清楚,另外三個同學同樣也不清楚。我們從進入房地產公司的第一天起,先是在營銷崗位上學習,然後被分配到各個項目公司,有時候跟著看看土地,有時候又幫著賣賣房子,也會學著看各種規劃圖,房地產公司的各個崗位幾乎都呆過。


一開始,我對房地產這個行業和它的各種術語是完全沒有概念的。公司安排了很多培訓課程,培訓完了,就到項目去實踐,銷售員在賣房子,我在邊上記,看他們如何應答客戶提出的奇怪問題。


2003年之前的北京,房地產根本沒有整體開發的概念,都是企業單位的共建房。相對好一點的商品房是外銷房,顧名思義,就是賣給外國人或者僑胞,以及他們國內的親戚。那時候也沒有所謂的金融槓桿,沒人用銀行貸款買房。原來的房地產國企所做的開發,都是基礎建設,例如道路建設,並不是真正的房屋住宅開發。


後來,政府想要推進城市化的進程,要拆遷上樓,要提升居民住家的水平,原來40平米住5個人的住房條件,現在至少得是80平米住4個人。政府讓房地產國企走在前面做房屋住宅開發。

就這樣,2003年之後,是北京房地產行業野蠻發展的時代,尤其2004年土地開始招投標化,房地產成了一個大資金量、土地推動的行業。房地產企業也認識到,這行業不但要有會蓋房子的人才,還要市場方面的人才,需要行業自己去培養。我正巧就在這個時候進入這個行業,每天都在學習,有極大的空間。


畢業後,我的工作地點在國貿,但我離不開北大生活圈,想著周末回北大看場電影,平時沒事可以進校園溜達,所以我在中關村租了一套房子。那時候每天上班路上要花一個半小時,我從北到東往返跑了一年多,精疲力盡,實在跑不起了,就和我先生改租房子在通州。


那已經是2006年。我和先生想著,是時候在北京安個家,買一個屬於我們的婚房。我沿著新建成的八通線一路往東看房子,那時候全是新房,根本沒什麼二手房,一下地鐵就有許多人涌過來發傳單,售樓處的車拉著一車一車的人到處看。第一天看完後,我覺得心情好沉重,房子太貴了,好一點的,每平米要五六千元,我難以接受。


那一年真的看了好多房子,最後選定了通州九棵樹的一套小房子,我唯一考量就是這套房子我買得起,每平米4000多元,86平米。首付只要20%,加上稅,就只需要付出10萬元的成本。


這套房子也是我對買房認識的開始,之前我是完全不懂的。不懂的人會有兩種行為,一種會特別謹慎,找懂的人幫忙;另一種是快速交易。我就是快速交易這種,我給自己定了一個底線:不買圖紙房,只買現房。那個樓盤除了尾盤的樓,其他都蓋好了,我能真切地看到。我買的尾盤樓也意味著價格更便宜,畢竟已經沒得挑了。

我是一個做事會設置主要目標的人,在這個買房過程中,我劃定了幾個要求:一現房、二地鐵房、三總價我能接受,然後按照這些要求去找房子。當然,它算不上是一個好房子,不滿足我對戶型的要求,還是一個高層樓。


我們裝修花了大概7萬元,在當時算是豪裝。2007年我們搬進這個房子時,我的工作已經到了下項目的時候。我所在的項目名叫香蜜灣,好死不死遠在順義。我住的那個地方,按說離順義也不遠,開車45分鐘就能到。但那時我還沒有車,每天一號線轉二號線再到東直門轉乘班車,相當於我要先進城再往北出城,一天路上來回就是4個小時。真是一段非常恐怖的經歷。


但在項目里,我第一次學會從拿土地開始到往土地上擺樓,從跑社科院出設計圖紙到最後變成賣到客戶手裡的戶型圖,從做一些模型給客戶講樓,到客戶真正實現購買行為,最後我們把房子交到客戶手裡。我大概知道了,這整個過程就叫做開發。每天我都在死磕各種專業術語,還開了一個博客記錄自己的心路歷程。

北京買房十三年


2003年12月27日,全長十九公里的北京地鐵八通線正式全線通車運營。列車駛過珠江綠洲樓群,八通線的開通帶動北京東部沿線樓盤升溫。



北京的房地產發展得太迅速了,從我入行起到2007年,房價完全是直線往上走。直到2008年,出現了房地產業界所稱的「黑天鵝事件」(不可預期的事件)。我還記得,5·12汶川地震之後的兩個月,我們新開盤的項目根本無人問津,連打諮詢電話的都沒幾個人。當時整個市場都非常悲觀,大家都認為,天災了,要個房子又有什麼意義,還是珍惜生命吧。


直到那年10月份,樓市才開始正常回溫。但這一年政府的心態是比較脆弱的,有大地震、奧運會和一些突發的事件,國內外的經濟也不穩定,珠江三角洲在鬧勞務荒。政府看到房地產已經出現了四個月的成交量下滑,市場有些綳不住了,就認為要有所謂的「救市」,開始給各地下達命令,要降價賣房,到了年底又給出了較好的金融政策——降低首付比例,降低交易稅率,這都是對房地產的刺激。


2008年底,我們行業判斷年底會有一個小陽春,但誰也沒想到市場推行得這麼厲害,大家發現過了一個天災人禍後,還是得買房子。2009年,從4月份開始房價一路拉升,四環和五環的房子從單價9600元一路拉漲到1萬8。


在我看來,這表面上是政策刺激、前一年市場壓抑等多重因素的疊加作用,但根上的矛盾,還是供應和需求的不平衡。


我在房價回升的時候懷孕了。因為家庭人口馬上要發生變化,多一個孩子,老人們也都會搬過來,我的小房子肯定不夠住,於是想著換個大房子。這時候,我已經對好房子有了標準,我在腦子裡勾勒了未來房子的樣子——它是五層高的低密度花園洋房,我買在中間第三層。走進房間,客廳有七米多的面寬。


2009年是個暴漲年,年底因為市場過於火熱,短期的投機行為越來越多。一些投機客開始炒號,做一些人為的信息蒙蔽。他們在得知某個樓盤馬上要漲價時,就會提前和相熟的售樓處打好招呼,把房子預留。到了房子漲價的時候,他們會對外賣號,告訴想買房子的人:「我這個房子是上周買的單價19000元,現在價格是22000元,你從售樓處買會有每平米3000塊錢的差價,在我這裡,就只有1000元差價。」投機炒房這種事情總在房價暴漲年發展得不可遏制,在這種時候,人心會變得更加恐慌,心態比較浮躁的人會跟進買房。在暴漲年,你告訴別人,明天這套房子要漲價3000元,大家都會相信。但緩漲年,是不會有人信的。


房價漲得這麼猛,我賣掉了我的第一套房子。賣的時候每平米1萬3,漲了兩三倍。賣掉它,是因為我覺得這個房子不夠好,雖然也是一個家,但當時買的時候考慮的是性價優勢,並不是我可心的房子,我撿漏了,尾盤打了大特價。一直以來,我的心態就是,這個房子是我過渡型的房產。


賣房的同時,我開始找新房子,2009年孩子出生還沒滿月,我就抱著就去換房,我買了東五環邊上一個140多平米的大三居,是個躍式房,總價140萬元,滿足了我對房子的要求。


也是第一套房子賣得好,讓我覺得房產投資可以實現部分收益,我動了投資買房的心思,覺得可以做資源配置了。


政府也看到了市場上大家紛紛投資房產的現象。2009年底,政府釋放的信息是要動存量房交易,也就是不讓二手房交易快進快出。原來契稅、交易稅費都是兩年的限制,當時釋放的信息是要二改五,也就是說,五年之後才會有稅費的減免。


中國的事情就是這樣,行政命令如果有風聲,民間動靜就更大,大家紛紛在關門之前不停地買賣交易。那一年12月份,市場完全火爆了,所有有關房地產業的市場規律——「金九銀十」、春節淡季,通通都消失了。完全是跟著行政口風在做市場行情,這讓原本已經是快速增長的行情在12月又猛抬高峰。


2010年春季,政府又開始研究新政策,繼存量房後,要在新增盤也限購,提出非京籍一年不讓買房。我記得特別清楚,從3月份提出這個新政策,在4月到8月,市場有四個月的冰封期。但到了8月,市場就開始破冰了,就算是非京籍一年限制,那時候已經開始有人滿一年了,正常的需求又開始旺盛起來,房價又開始往上漲。


在我們看來,政府當時實施的這個招只是一個小招,並不會太遏制需求。


從2009年到2011年這段期間,我買了三套投資用的小房子。有房山的、有大興的,有順義的,哪便宜我買哪。只要有軌道交通,是個名企開發的大盤就行。這幾套房子都是70多平米的兩居室,三套總價不到300萬元,首付花了也就100萬元,其中兩套房子在父母的名下。


我的判斷是,北京剛需如此旺盛,只要有軌道交通,新城的面貌又好,我用槓桿買房,將來年輕人也可以用槓桿接盤。


現在,這幾套房子的價格都已經翻倍了。

北京買房十三年



2008年10月30日,北京秋季房地產展示交易會在北京國際貿易中心開幕。為吸引購房人,秋展扛起了「團購」的大旗,給房展會起了個「藝名」——「第一屆北京住宅團購節」。 地產商希望通過「團購」吸引更多的購房者。



2011年4月26日,出台了史上最嚴限購政策,我們稱為「大限」,也就是現在的政策,非京籍滿五年個稅和社保才能買房子,京籍家庭只能買兩套房,京籍單身只能買一套房。


這個政策出台後,市場在2011年全年相對冰凍了。我們行內人當時都在探討說,其實這個需求並沒有消失,只是被壓抑了,把周期延長了。我們在那年調研的數據,全北京採納了36個樓盤,76.5%的成交客戶都是非京籍。北京作為一個強吸引力的經濟體,它的虹吸效應太厲害了,把周邊環京津冀的所有人都吸引了過來,這76.5%的非京籍中,河北、內蒙、山西特別突出,基本上縣級以上的小官僚,在北京有購買力的家庭,都會有北京的房子。我們當時調研,很多在北京哪怕是讀大專一年級的,父母在小城市是個公務員家庭,都會來北京買套房子,而且還要一次到位,基本上都是兩居主力戶型,好點的會買三居。


所以我說,北京一直都不是一個北京人的北京,它一直都是中國人的北京,尤其是環京津冀的北京。


我們會有一些政府性的報道說,每年北京會有多少外來人口,但其實北京的外來需求是沒辦法做模型的,沒辦法估量的。流動性人口完全是用腳投票,大家來這裡尋找發展機會,有了現金流就接著生存下去。


所以限購以後,需求沒有消失,只是延長。更要了命的是,在需求延長的過程中,這些人還在不斷攢錢,購買力隨著年限的增長變得越來越強,只要能在北京呆得下去,就越來越買得起。但供應端呢,北京的土地是越來越稀缺,限購一出台,影響了開發商的投資熱情,大家拿地銳減,都知道當年不會有很大的需求量。2009年之前,開發商手上5000套的房子才叫大盤,2011年限購後,2000套房子的也叫大盤,這就是供應緊張的明顯對比。這樣也意味著將來房價一定會有一個報復性的反彈。


在2011年市場抗凍了幾個月後,北京遠郊的樓盤,例如大興、房山,開始主動往下調價格,期待以價換量。到了2012年6月,房價開始突破性增長。遠郊新城價格拉漲一直拉到2013年12月,整整拉了一年半。2012年6月五環外新城單價1萬2左右的房子,一年半後單價變成了2萬5,翻倍了。


2012年,我的孩子已經4歲了,是時候配置一套學區房。對於學區房,我的考慮是,北京的教育資源在三環以內被固化了,所以我一定要進城。在北京的通州和房山也都有小學,但有些小學只開到三年級,因為還沒有那麼多適齡兒童入學,一個小學體系的課程都還沒有完善落地,怎麼能期待它的教育質量呢?


我比較了西城區和海淀區兩個教育強區,西城的教育資源密集程度更高,決定買西城區。我幾乎把那裡的房子都看了一遍,發現不是所有的房子都有產權,有的是企業共建的,有的是機關大院的。也不是所有有產權的房子都拿出來賣,當然拿出來賣的房子也不是我們一定能看得上的,因為這些房子真的是破得不成樣了。


那些學校排名越靠前的學區房,供應量越少。我看上了其中一個小區,屬於共建大院,房子不錯,就是不出房,我堵了兩個月都不出房。好房子就是房產,明眼人不會賣掉,除非迫不得已想套現的。


我的主要目標又列出來了:如果我在意的是學區,那我就要忽略房子的產品價值,學區房是長線看漲,我既然決定要買,就要把控周期,三個月內搞定,不要拖,畢竟這個房子還一直在漲。我發現每年6月,小升初結束後,會出來一批學區房被市場化,因為它的功能用完了,但基本出一批就會被賣掉一批,我需要把握住時機。


當時已經出台了限購政策,我們為了取得購房名額,賣掉了新城的一套投資房。最後選定了西城的國開行的小區,57平米的小兩居,這是西城區的主力戶型,當時買的還不到5萬元一平米,現在也已經是10萬元。賣我的業主為了養老套現,孩子都長大在外環住別墅,想和他們住在一起,已經用不上學區房。


那個房子是個十足的老破小,西城區的學區房就沒有新房子,老城區沒拆遷過,大部分房子是37平米到41平米的一居室,52平米到60多平米的兩居,70-90平米都已經是三居。我對這套學區房的定義是自用加投資。買的時候就帶著租約,我們根本不去管它,直接以每月6000元繼續出租。


買完學區房後的2013年,政府開始收緊金融政策,調整首付比例,調高利率。原來手裡有60萬就能買得起房子,現在需要100萬。


北京這個大城市裡,在交易面上影響房地產整個行業的兩大政策,一個是行政政策——決定了讓不讓買,什麼人什麼條件才讓買;另一個是金融政策——有什麼購買力讓買,買了之後對你現金流的影響。


2013年10月,政府開始發現市場上有一些投機行為,雖然炒號的沒有了,但是有做假證的,沒有五年社保也可以做假,在行政尋租的空間里,又出現了很多黑市交易。政府不但開始堵這個口子,也開始研究自住房政策,讓土地供應層面有一部分解決純剛需需求,鼓勵開發商盤活手中的土地來做自住房。


這個事情有沒有效呢?在我看來,做房地產和做杯咖啡是兩回事,做杯咖啡的生產周期是幾分鐘,但房地產的生產周期特別長,從拿到一塊地到可以開始賣,正常開發商需要12到14個月,但這僅僅是可以對客戶賣房子了,等到客戶拿到房子還需要兩年。所以一個正常的房地產開發是需要三年周期。


長開發周期就導致了土地的供應緊張,加上開發周期的限制,你指望一個區域迅速成型,其實還是蠻難一件事。尤其北京,拆遷困難,成本太高了。所以2013年出台自住房政策後,我們會說,等它落地展現作用得到2014年。


2014年,就是自住房之年。自住房的聲音壓過了所有商品房的聲音。各個開發商手裡的自住房都在往外推,開始搖號,社會上的認知是:「可以買便宜房子了」,因為政策規定自住房價格是周邊房價的70%。


但很快就有了許多質疑,從供應和需求的配給上看,一個住在門頭溝的純剛需年輕人,可能通過搖號匹配了最熱門的區域東四環。但最終他還要棄選,因為他工作生活在門頭溝,這套房子讓他每天的通勤距離太過漫長,作為投資又不能急迫解決他現在的需求。房子是不能背著走的,自住房在配給層面的問題很難解決,我們都說,自住房是行政善意的結果,但太不市場化了。


另一方面,所有開發商蓋自住房都是不賺錢的。所以為了掙錢,開發商在蓋自住房的時候,會在自住房的對面會蓋偽豪宅,一面是為了賺錢,一面為了完成政治任務。


2014年大家都說房價在跌,是數據的問題,自住房70%的價格把房價數據往下拉了,混淆看起來,好像市場價格比2013年是往下走了,其實並沒有。

北京買房十三年



2010年9月16日,北京房地產展示會上參展的商品房樓盤模型上,打出「已售罄」的牌子。北京樓市在經歷短期震蕩後,重回上升軌道。鏈家地產數據顯示,自進入9月以來,北京市場的成交態勢活躍。

北京買房十三年



2011年2月22日,北京,一房產中介懸掛的新「國八條」的條幅吸引行人駐足觀看。京版新「國八條」對外地人購房的限制,是當時全國各城市中出台的限制措施中門檻最高的。同時全面推廣「限房價、競地價」,對購房需求「有保有壓」的做法。



2014年,政府在內部文件里明確,北京熱點區域熱點板塊供應緊張局面難以改變。等於已經承認一個事實,北京全面不可逆的進入有條件性置業的階段。再不是有錢能買房的時代了。


這一年,我的孩子滿六周歲,開始上學了。我們搬到了西城區,把收來的房租又貼上了5000元租了一個大房子。我們和房主搞好關係,花錢把租來的房子修整了一番。日常的時候,家裡有四口人,除了我們一家三口外,孩子的奶奶也和我們住在一起。


起初設想的是,一到放假,我們全家可以回東五環的房子住。但其實每到周末,孩子會有各種課外班,我們回不去。到了小長假,又會帶著孩子出城玩,東五環的房子就只能空置在那。


外環有套大房子,城裡有個小房子,在小房子邊上再租個房子過日子,這就是現在北京大量中產的標配。在孩子6歲到16歲之間,這些中產就被迫生活在老城區的房子里,這是這個城市變態的發展戰略——攤大餅似的發展。


2014年年底,房地產行業又發生了狀況,很多專家拿著全中國的住宅庫存數據給政府看,表示全國房地產庫存數量大著呢!


實際上中國的房地產庫存都在哪呢?都在三線和四線城市。很多縣城建了大量房子,但那裡的人都到北上廣深打工了,這些地方仍然處於城市化拆遷釋放需求的階段,但基本上拆遷戶都有了一套安置房,並沒有額外的新增市場化需求。


所以我們行業常說的一句話是,中國就沒有全國房地產這個說法。但是專家們拿出這個數據後,政府認為房地產需要去庫存化。這便成為了2015年的主題。


政府使用了金融槓桿——降低首付比例,鼓勵貸款去庫存。但其實像我的老家人買房子大多數都是一次性付款,因為三四線房子的總價比較低,老家人認為貸款有風險,利息也是白交的,也不會有大量的人去貸款買房。


這個去庫存化的政策在三四線城市是沒有產生動靜的,但在一線城市,就變成了2014年年底首付比例調整,交易稅率調整,2015年初,房地產行業內就能感覺到這一年會是房地產的大年,因為政策給得太寬鬆了。


2014年,環北京六環的成交單價在2萬3,一套80平米的主力住宅200萬,原來50%的首付比例需要100萬才能買得起,到了2015年,30%的首付比例60萬就能買下這套房子。剛需一下子又湧入了。


中關村打工五六年的小白領,談了男女朋友集家庭之力湊錢肯定不是問題,他們開始沿著地鐵到大興、房山、順義、通州這些新城看房。當時有新開盤樓盤的,立馬售罄,沒有新開盤樓盤的地方,大家就買二手房。二手房一熱,房價又上去了,並開始觸動換房需求,很多人發現自己80萬買的兩居現在已經值300萬了,他們就想趕緊換一套更大的房子。


二手房的換房需求將房價一直拉漲到2015年底,但市場的浮躁和恐慌出現在了2016年的春節前後,追漲的需求和資金避險的需求都顯現了。


2016年房地產的特點是,不但剛需漲價、中端房子漲價,連高端房子也跟著漲。一般來說,千萬級以上的豪宅消化量都特別穩定,因為不會有特別多的資本量集中在這裡。但在2015年因為實體經濟不好,外匯管制,P2P和股票所有的投資渠道都是血洗。50後的許多老企業家,紛紛關掉實體進行資金套現,但套現後錢往哪裡放是個問題。也是經濟的原因,導致這部分資金都湧進一線城市的高端房產避險。


這幾個月發生了太多的樓市風波。每天晚上,我哄孩子睡覺後就會打開微信,解答各種人的疑惑,許多買房子的人在這幾個月遇到了跳單事件,比如上午房主已經同意簽約了,但中午買房者去取錢的時候,對方又說改主意了,只賣全款,出不起全款下午就別來交錢。


還出現很多二手中介教唆業主,你不是在某中介公司找客戶嗎,我們這裡也有客戶啊,你可以簽多個意向書,一套房子可以收五個意向金,一個收4萬就能收到20萬,再看這一個月里誰出錢快,你就可以和誰簽約。在此之前,從來沒有這樣的行業操作,退還意向金是要雙倍返還的,但春節時候的行情,市場太浮躁了,賣方才是最強勢的。


我還遇見賣房子的業主,他告訴我,收了幾萬塊錢的意向金,等了兩個月,房子暴漲了50萬元不止了,好想把這意向金退掉。按照現在二手房的成交周期,基本上需要三個月以上。在暴漲月,房價的刺激,也難怪賣房子的人天天都想毀約。

北京買房十三年



2016年03月,北京市朝陽區房屋登記發證過戶大廳人滿為患。3月第三周,二手住宅網簽量仍在持續上漲,從實際的交易情況以及近期房客源量來看,市場的高峰期還會維持一段。



真正能支持我在這個行業干下來的,是因為它離人性最近。我從2005年開始,經歷2008年暴跌,2009年暴漲,2011年、2012年的滯緩,2013年的新城大躍進,2014年的自住房,2015年暴漲,這些市場埠體現出來的所謂浪潮也好,現象也好,或是政府指令和行政管控,在微觀交易端,我看到的,都是人性。


我是1978年出生的,也奔著40歲去了,現在看到70後,我會有很多共鳴。我覺得70後是真正跟隨城市化進程,迎面各種問題的一代人。比如我,一開始需要在大城市發展落足,我要租個房子住。到結婚,這是剛性需求,需要解決一套小戶型的婚房,就要開始置業。等到有了孩子,我又需要換大房子,滿足家庭人口的變化。孩子長大了、老人們年紀大了,我又要進城,買學區房,在最好的教育資源和醫療資源地落腳。


因為我房子買得早,房產的總價不高,大房子每個月還貸款就4000多元,學區房房齡老,不能貸款太多,我買的時候300萬元,首付就需要220萬元,所以每個月也就4000多元貸款。加上新城房子的貸款,每月貸款不到兩萬元。這些房子的租金收入差不多能抵上房貸。這些年,我在通州、朝陽、西城、大興、房山、順義都買過房子,房產增值已經不少。


70後許多人在2005年至2010年之間也都買房了,這段期間他們工作了大概五六年,有能力買一套房子成家立業,主動需求帶動被動需求。我現在常常聽到70後說:「你看,我那時候眼光多准啊,得虧我那時候買房。」我就想說,呸,你眼光准個屁,是因為大家都在買,都在貸款,你就跟著來了。


我碰見來求助的70後,很多都是為了孩子,未來他們的主要支出就是教育。基礎的生存條件都已經解決了,最終能匹配人的家庭生活質量的,真的只有教育和醫療兩件事。商業的事情都好解決,現在都是線上購物了,但教育和醫療都是需要周期的,不是樓建完了就沒事了,需要政府科學合理地長期規劃。我現在每次和教委的人溝通,他們都牢騷滿腹,因為國土只管賣土地,城建規劃只管建路,建委只管交易和工程安全,到最後,一個小區賣了5000套房子,小萬人居住,生活了6年,小孩開始報學校,教委才發現學齡兒童又多出了2500個孩子。五環以外居住著北京一半以上的人口,學齡人口都在那裡聚集,但教委承接不了這麼大量的需求。


像我這樣的70後,父母是50後,他們是一輩子就呆在一個單位的那種人,非常抵觸多次交易,我父母至今認為,像我這樣多次買賣房產是有道德瑕疵的。他們也抵制用槓桿,因為他們對貨幣沒有清晰的認識,覺得錢很值錢,這其實這是不對的,資產才值錢。貨幣和資產比較起來,資產是保值增值的,貨幣是貶值的。


我去年遠程解決過好幾個朋友的家庭矛盾。我們三方通話,一方是父母、一方是子女,還有一方是我。在電話里他們會吵得不可開交,因為父母的遲疑,原本看好的房子又錯過了一個月,這一個月又漲價了許多,父母也不肯孩子貸款,他們寧可去借錢,因為朋友的錢不用利息。


在電話里,我當然會批評我的同齡人,不可以這麼對待父母。但掛了電話,我會給他們發信息:「其實我對自己父親也是這樣,我非常理解你,真是著不起這個急啊。」


我是白羊座,所以行動力會比較強,思維敏捷,也比較熱情,但因為這個性格,我會屏蔽很多人和人之間的認知鴻溝和差異。現在我開始漸漸對代際鴻溝有清晰的認識,它很殘酷的就在那兒。我接觸了好多因為買房子產生家庭矛盾的,都是因為大家對事物的認知不一樣,最後大家不太愉快地去完成一個經濟行為,要麼家長權威贏了,要麼子女贏了。


來諮詢我的人很多,我總對他們說,你現在已經不能抱著投機的眼光來看北京房市,除非你歷練過,眼光特別准,操作手法嫻熟,畢竟投資買房和買衣服不一樣,買房投資的資金門檻相對高。北京變成有條件購房後,有了很多交易成本,成交周期長,這已經不是一個短進短出的事情了。但如果你買定了剛需類和改善類需求的這兩種房產,它一定會漲價。因為總會有後進這個城市的人,為先進這個城市的人買單。


我想,每個人在這個城市裡不同階段的需求,其實和所有同樣在這裡發展的人經歷是一樣的。所以買房換房肯定不是純投資導向,一定是人生發生了變化。我把房子的需求分為三類:自用、自住和投資。自住會考慮居住環境,軌道交通,夠不夠住;投資是回收收益;自用是我總結的,它是資源屬性,比如給孩子配套學區房。


我們的前十年,北京的房子是個閉著眼睛買買買的時代,2011年之前大家都恨不能今天買明天賣。現在只能說是「買」,或者「賣買」的時代。買,是當你沒房子,又在意產權,我會告訴你是該分品類挑選一套房子了,畢竟北京的房價是震蕩中往上走的。賣買,是因為你需求變化了,賣了,才有資格再買。


周艷粉,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傳播碩士。工作13年,經歷過文化傳媒行業和地產行業,策劃、媒介、設計、銷售等多崗位轉換,房地產行業10年經驗。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正午故事 的精彩文章:

我的禪修經歷 正午
據我觀察,錢很難賺
馬條:一個搖滾中年的自述
李翊云:寫作的兩種野心
夏天河邊曬月亮

TAG:正午故事 |

您可能感興趣

三個年輕人的北京買房故事
農民夫妻北漂24年 北京買房買豪車
畢業十年買房兩套,我在北京重寫人生
買房實錄:北京夫婦賣掉北京房,買下東京房
大洛杉磯地區房租十七年翻倍 華人買房慾望高漲
北京一套房換美國6套房?海外買房受騙「坑」太多
7月取消簡化版日本五年簽證!想辦五年簽難度請參考北京二環買房!!!
鄉村大廚一月做菜600桌,七年買房買車
2018年天降橫財,買房又買車的四大生肖
過去三年過得苦,未來五年買房買車的三大生肖!
下半年買房五大誤區 知道了買房不吃虧!
實拍:高薪不只是傳說—— 山西售樓小姐三年買房買車
房地產三千年:古代人買房考慮什麼?
今年大賺四方,明年存款百萬,買車買房買地的生肖!
三年之內,購車買房,年薪過百萬的3大生肖
四年買車買房搖號均未中 小伙狂劃86輛車
福氣擋不住,這三個生肖上半年發橫財,下半年買車買房
古代公務員工作幾年可以買房?中國三千年房價史,哪個朝代最高?
東京房價遠低於北京,中國人在日本買房就像「網購白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