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代才子唐伯虎為什麼沒有當官?

一代才子唐伯虎為什麼沒有當官?

唐伯虎為什麼沒有當官?



一代才子唐伯虎為什麼沒有當官?


(唐寅 《蘭亭雅集圖》)


很多人因為《三笑》式的娛樂片,形成了關於唐寅的歡樂主題。其實,唐寅是一個悲情角色,他循規蹈矩時被人陷害,逾越規矩時又被人欣賞,「風流才子」的浪漫與之相去甚遠。這時的明朝已過去了一百年,雜亂無章的時代烙印,一股腦兒地刻在唐寅身上。


1、人生波浪


唐寅的祖輩,大約於明英宗年間落籍吳中,到他父親這一輩時,依舊是一介市井平民。唐寅的父母做一點小生意,而且在街市開了一處「酒肆」。不過,這種酒肆檔次很低,來喝酒、喝茶的都是一些市井小民,唐寅也就自幼處在這種生活環境。

少年唐寅習慣於閭巷街頭,有著曠放不羈的稟性,沒有家傳的責任和義務感,甚至沒有道德的負擔,這也是他日後遭遇挫折,與儒林漸行漸遠,走上「才藝」之路的重要原因。


唐寅的少時朋友,亦多為市井出生。有個街頭小混混式的張靈,與唐寅交往甚多。直到十幾歲時,二人還時常一齊脫光衣服,跳進水塘洗澡。家庭生計有父母操持,唐寅時常浪蕩街市。


唐寅的幸運之處,在於他的生活大環境。蘇州地區經濟發達,科甲繁盛,唐寅的父母在耳濡目染中對社會有了新的認識。明代的科舉制度有著公平、公正的一面,客觀上打通了社會上下之間流動的通道。科舉成功便功成名就,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唐寅父母,不能不為之怦然心動。小生意的一點積累,他們將其押在唐寅身上,期望他一舉成名改變家族的命運。


唐寅「性極穎利」,自幼聰敏,確實是塊讀書的好料。唐寅十六歲時參加童試,以第一名的成績成為生員,也是家族中第一個有「功名」的人。小小年紀即為「秀才」,整個蘇州城也為之轟動。


少年得志,也讓唐寅人生前景一片光明,地方富家子弟紛紛與唐寅交往,唐寅也有了與張靈絕然不同的一幫朋友。十九歲時,唐寅更娶了當地有身份的秀才徐廷瑞的次女。妻子徐氏賢淑,唐寅夫妻二人感情甚好,並誕有一子。唐寅有了童話般的青年時代,開始享受著幸福的生活。

但命運總是無常的。弘治七年(1494年),25歲的唐寅陡然進入人生低谷。一年之內,唐寅先後失去了五位親人:首先是父親操勞過度一病而故,接著母親傷心過度悄然辭世,不久妻子病逝,唯一的兒子夭折,最後是剛剛嫁出去的妹妹也跟著去世了。


人生如夢,唐寅墜入痛苦的深淵。他在悼念妻子的《傷內》中寫道:「凄凄白露零,百卉謝芬芳。槿花易衰歇,桂枝就銷亡。迷途無主駕,款款何從將。扶景念疇日,肝裂魂飄揚。」


家庭的變故,對唐寅的打擊並不僅僅限於精神層面。從小生活於順境中的唐寅,精神脆弱,對齊家治業更是完全陌生。家人的亡故,接踵而至的便是家庭破落。人生的沉重挫折,唐寅幾乎崩潰,從此又回到了張靈的隊伍,自甘墮落,縱酒街頭,讀書求進更是無從談起。


困頓中的唐寅,所幸得到好友祝允明的幫助。祝允明的外祖父,乃是迎英宗復辟有功而鼎鼎大名的徐有貞,在地方享有極高的威望。祝允明為人風趣洒脫,才華橫溢,與唐寅、文徵明、徐禎卿被稱為「吳中四才子」。對唐寅的不幸遭際,祝允明深為同情。文徵明的父親文林,更是對唐寅「痛切督訓」。祝、文二氏是地方有名的官宦之家,正是因為他們的同情與幫助,唐寅才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氣,振作精神,繼續致力於科舉,一心謀取仕途功名。



一代才子唐伯虎為什麼沒有當官?


(明 文徵明楷書《歸去來兮辭》)


唐寅的努力,果然如期成功。弘治十一年(1498年),二十九歲的唐寅到南京參加鄉試,一舉中舉,併名列第一,成為「解元」。鄉試中的第一名「解元」、會試中的第一名「會元」與殿試中的第一名「狀元」,便是讀書人夢寐以求有「連中三元」,而唐寅無疑成功走出了夢想中的第一步。


更可喜的是,鄉試獲中「解元」的唐寅,受到了主考官梁儲的賞識,並將其推薦給了另一位京官程敏政。

程敏政(1446—1499),字克勤,休寧人。程敏政的父親程信,是個精通經術的儒臣,歷官至南京兵部。程敏政從小跟隨在外地做官的父親,十歲被巡撫羅綺稱為「神童」,並推薦給明英宗。明英宗見後非常高興,將其留在翰林院讀書。成化二年(1466年),程敏政進士及第,爾後進講東宮。明孝宗即位後,又擢程敏政為少詹事,兼試講學士,為皇帝講解經學。


程敏政是個典型的「官二代」,岳父李賢曾官至吏部尚書。有著神童經歷的程敏政,一生恃才自負,很少正眼看人。自己瞧不起別人,同樣不招同僚喜歡,「頗為人所疾」的程敏政,免不了在官場上要吃啞巴虧。弘治元年(1487年),大明朝很多地方暴雨成災,御史王嵩等認為這與程敏政的德性有關。官德影響氣候,倒也符合傳統的「氣象理論」,程敏政由此被免去職務,四年後才重新復職,最後又一步一步爬到了禮部右侍郎的位子上。


看不起同僚,程敏政卻對青年才俊情有獨鍾,大概這就叫氣類相投,惺惺相惜。程敏政看到唐寅的文章,大為讚賞,一高興還將唐寅請到家中。從此,唐寅與程敏政有了密切交往,唐寅無疑就是程敏政的門生。


唐寅與程敏政之間的交往,有著文人交流切磋的屬性,但二人的資歷遠不在一個層面上,所以師生的屬性更中肯一些。唐寅對程敏政同樣非常崇拜,作為一個才華橫溢的青年學子,目空無人在所難免,但程敏政以其真才實學征服了唐寅。程敏政有一篇文章寫得非常精彩,唐寅找其索要,程敏政痛快地抄給了他,唐寅鄭重地送給程敏政一個金幣,算作「潤筆」。


從唐寅與程敏政的個性看,這種「付費閱讀」並不帶有賄賂的性質。唐寅付錢,是一種對師長知識產權的尊重;程敏政收錢,屬於禮尚往來,並且他不是一個貪得無厭的人,也根本不缺這一個金幣。


唐寅結識程敏政,對自己的仕途進步顯然是有益的。這種未來前景的鼓舞,更使唐寅擺脫了家庭災難留下的陰影。在這期間,唐寅也重新娶妻,開始了正常的生活。美好的明天,又在向唐寅招手……



一代才子唐伯虎為什麼沒有當官?



2、飛來橫禍


弘治十二年(1499年),唐寅赴京參加會試。作為鄉試的「解元」,會試能進士及第應該是正常的。文化發達地區全省第一的考生,如果在全國統考中名落孫山,反而有點意外。


與唐寅一道進京應試的,還有兩位同鄉朋友:一個是徐經,另一個是都穆。徐經與都穆,同樣很有才華。其中的徐經,家裡還特別有錢。


明代的會試,制度相當健全。會試之前,主考官究竟是誰除了皇帝與禮部尚書,主考官本人也不曾知道,更別說普通的社會人士。但這一年會試的主考官,恰恰是程敏政與李東陽。李東陽與程敏政一樣,同樣是個飽學之士,當年參加殿試,名列二甲第一,也就是全國第四,並且「以文章領袖縉紳」。遇上這樣的主考官,只能說唐寅的運氣有點好。


兩個考官學問太大,對考生來說則完全是一件可怕的事。以他們的學問,隨便一道題,肯定都要折磨死一批考生。會試要進行三場,第三場是「策問」。這一場的試卷剛發下來,整個考場就炸鍋了!


炸鍋的原因,是大家根本看不懂題目。題意都看不懂,下筆還不靠蒙?《會試策問》的第三道題為程敏政所出,原題是這樣的:


「問:學者於前賢之所造詣,非問之審、辨之明,則無所據以得師而歸宿之地矣。試舉其大者言之:有講道於西,與程子相望而興者,或謂其似伯夷;有載道而南,得程子相傳之的者,或謂其似展季;有致力於存心養性,專師孟子,或疑其出於禪;有從事於《小學》、《大學》,私淑朱子者,或疑其出於老。夫此四公,皆所謂豪傑之士,曠世而見者。其造道之地乃不一如此,後學亦徒因古人之成說,謂其爾然。真知其似伯夷、似展季、疑於禪、疑於老者,果何在耶?


請極論之,以觀平日之所當究心者。」


題中「曠世而見」的四位「豪傑之士」是誰?只有程敏政知道是宋代的張載、楊時、陸九淵和元代的許衡。但作為考生,要知道這個答案,除非將漢代到元代的「中國思想史」通讀一遍,並且熟知這四位的專著。否則,只有開啟想像功能,撞撞自己的運氣。


但較真起來,程敏政的這道題,又沒有超出明朝「考試大綱」的範圍。因為那四位,都是理學名家。所以,答不上題,只能怨自己讀書少,不能怪老師出題刁。


但走出考場的考生,罵自己不用功的歷來就少。考砸的考生,從來都習慣歸罪於試題雷人。與滿面悲憤眾考生不同的是,竟有兩個考生笑逐顏開。這兩人,一個便是唐寅,另一個便是徐經。



一代才子唐伯虎為什麼沒有當官?



(唐寅王蜀宮妓圖 絹本設色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從《明史》的「程敏政傳」看,唐寅與徐經考前曾在一起「預作文」,也就是模擬考試。恰恰有一次模擬考試,出現了奇蹟:「預作文與試題合」。這種巧合概率當然很小,但中「六合彩」的事畢竟是有的。這到底是唐寅與徐經的運氣,還是涉嫌程敏政「鬻題」?應該是前者,因為「預作文」的完全與程敏政無關。


唐寅與徐經走出考場,看到「同年」們個個苦臉,居然覺得不可思議。別人說太難,他們說太易,並且大肆炫耀自己猜中了考題。正常的情理,一個向人買題的人,通常都會裝作沒考好。故意向人賣弄,那就是智商有點問題。而唐寅與徐經,顯然屬於智商發達的人。


如果唐寅與徐經的智商出現短路,程敏政的智商肯定正常。想出這麼冷僻的題目折磨考生,程敏政顯得自鳴得意。評卷時,程敏政發現很多考卷牛頭不對馬嘴,動作誇張地譏諷舉子不用功。當發現有兩張試卷答題貼切,文辭優雅,程敏政又開始賣弄自己「神運算元」的奇功:這兩張卷子,肯定是唐寅和徐經的!


其實,作為考官的程敏政,這是在猜想,因為評卷人員拿到的試卷,考生信息是彌封的,試卷上的字跡也是統一謄錄的。如果自己做了虧心事,打死他也不會這麼說的。


重要的一場考試,眾人考砸,唯有唐寅、徐經猜中「標準答案」,唐寅又是鄉試第一,其會試第一的概率起來越大了。唐寅的興奮難以言表,另一個人的鬱悶便理所當然。這個人,當然是都穆。


唐寅、都穆、徐經,三個人一道前來應該,如今兩個人考得很得意,失意自然只剩下他一人。心情糟透的都穆,來到馬侍郎家喝酒,作陪的還有給諫華昶。幾個人在一起閑談起來,話題很快從給都穆寬心,轉到了對試題的質疑。出題的是程敏政,猜中的恰恰是他的門生,這天下的事,怎麼能這麼巧呢?最後達成共識:一定是程敏政將試題賣給了唐寅與徐經!


運氣好時六合彩都能中,運氣不好時煮熟的鴨子都能飛。程敏政平時在官場不得人緣,但與華昶也沒有直接的冤讎。不幸的是華昶有個朋友傅瀚,與程敏政同在禮部。人緣好壞是表面的,利益的衝突才是根本的,傅瀚與程敏政正在暗暗競爭禮部尚書的位子。一個人的失敗,就是另一個人的成功,這個道理過於簡潔,傅瀚這回看到了機會。


傅瀚立馬鼓動華昶參劾程敏政,華昶就此給了程敏政致命一擊:「國家求賢,以科目為重,公道所在賴此一途。今年會試,臣聞士大夫公議於朝、私議於巷,翰林學士程敏政假手文場,甘心市井。士子初場未入,而《論語》題已傳誦於外;三場未入,而策之第三、四問又傳誦於外。江陰縣舉人徐經、蘇州府舉人唐寅等狂童孺子,天奪其魄,或先以此題驕於眾,或先以此題問於人。此豈科目所宜有、盛世所宜容?臣待罪言職,有此風聞,原陛下特敕禮部,場中殊卷,凡經程敏政看者,許主考大學士李東陽與五經同考官重加翻閱,公為去取,俾天下士就試於京師者咸知有司之公。」


明孝宗接到華昶的奏疏,立即令禮部調查。李東陽進行審查,發現由程敏政看過並擬取的考生中,根本就沒有唐寅與徐經。程敏政拍案叫絕的那兩份試卷,其實是另外兩位高手的。


按理這件事應該到此為止,但言官和朝中一些大臣又提出新的質疑:李東陽與程敏政都是考官,這種查法有失公正。為了取信於社會,明孝宗遂令錦衣衛查處。


錦衣衛的專業與科考對不上號,但他們查案子講究手段,方法對不對那是不管的。錦衣衛人員根本就不看試卷,而是直接將華昶與徐經、唐寅叫來對質。結果,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審不清,斷不明,錦衣衛便使出自己的「專業技能」:打!


身陷囹圄的徐經、唐寅,受盡折磨,所謂「身貫三木,卒吏如虎,舉頭搶地,夷泗橫集。」書生說理,尚能道出個一二三四,這棍棒猛打,骨頭就太嫩了。唐寅扛不住,被迫服誣認罪,供稱程敏政嘗受其金幣,出賣試題,雖然自己賣的是程敏政的另一篇文章。


文人怕打,也怕失氣節。打的時候,徐經與唐寅承認買題。不打的時候,二人又喊冤叫屈。定罪的證據,除了口供,什麼證據都沒有。另外的言官便站出來講直話,認為這樣辦案也不公平。


這樁案子,鬧了四個月,事實真象其實一開始就很清楚,只是諸多官員介入,哪一方都不好收場。最後,明孝宗以程「臨財苟得,不避嫌疑,有玷文衡」為由,勒令敏政致仕;徐經、唐寅有「夤緣求進之罪」,責令「黜充吏役」;華昶「言事不察實」,降職調離北京,任南京太僕寺主簿。因為官場的明爭暗鬥,程敏政、華昶與徐經、唐寅好處誰都沒有,一齊淪為輸家。


最後的贏家是傅瀚與都穆。弘治十三年(1500年),傅瀚如願以償,升禮部尚書。考官們為避免惹禍,違心地將本已排名在前的考生,一齊「褫名」。都穆的排名本來靠後,現在自然靠前了。不過,這位高中進士的都穆,由於人品太差,終因「陷寅為世所薄」……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綠蘿常春 的精彩文章:

崇禎用好這兩個人,明朝也許就不會亡了
民族英雄左宗棠殺貪錄:從一品總督怒殺二品總兵!
看看這幾個落第秀才都做了什麼,秀才真的惹不起啊!
于禁投降成其一生污點,張郃投降卻能夠名利雙收?
清朝的瘸子皇帝,剛登基就下旨退朝後大臣先走!

TAG:綠蘿常春 |

您可能感興趣

師父 你為什麼沒有鬍子?
魚為什麼 沒有脖子?
九陽神功這麼厲害,為什麼張三丰沒有傳給弟子們?
楊貴妃為什麼沒有當上皇后?
這群孩子,他們沒有漢堡和披薩,卻把狼蛛當零食
甄嬛里為什麼皇后一直沒有自己的孩子?
唐玄宗怎麼死的,與楊玉環為什麼沒有生孩子?
多爾袞為什麼沒有子嗣?
沒有「老虎機」的古代,人們怎麼賭博?
你那麼聰明,為什麼沒有賺到錢?
漢武帝的妃子為什麼沒有一個得到善終?
黑崎一護沒有與朽木露琪亞在一起 為什麼官方還要發糖?
溥儀為什麼沒有孩子?溥儀怎麼死的?
什麼!你雙十一竟然沒有剁手一件羊羔毛夾克?
你為什麼還沒有女朋友?
宋高宗趙構有沒有兒子?他為什麼會退位給太子?
為什麼明朝的皇陵沒有一座被盜?
王鶴琴:你和菩薩做的一樣,可為什麼沒有福德?
為什麼我沒有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