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分鐘讀完《洞察力的秘密》,你也能成為福爾摩斯
【精讀君曰】
今日推送的是精讀君的第六篇微書。微書是精簡版的書籍,它能夠讓你短時間內吸收高濃度的知識,幫您節省閱讀時間。精讀君此前推送的五篇微書分別為《自控力》、《金字塔原理》、《如何閱讀一本書》、《多米尼克的記憶魔法書》與《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今天推送的是《洞察力的秘密》的微書。
本書24萬字,以每分鐘讀600字計,閱讀此書需400分鐘,即約7小時。精讀君的微書字數約7千字,閱讀耗時12分鐘,可幫您節省390分鐘。
該書的作者是一位傑出的認知心理學家和決策專家,他摒棄了傳統的實驗方法,即用在校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而改用現實環境中的人作為研究對象——科學家、商務人士、消防員、警察、軍人、家庭成員、朋友,還有他自己,並且收集了120個現實案例來闡釋和佐證他的研究。在這本書中,讀者不僅能讀到很多「靈光一現」的洞察力故事,更能習得洞察力會在哪些心理環境和現實環境中被激發的方法。
【一】
何為洞察力?
「這是華生醫生,這是夏洛克?福爾摩斯先生。」
「你好,我看得出,你去過阿富汗。」
「你怎麼會知道的?」
「這沒什麼。」
這是《福爾摩斯探案全集》中的一段對話。或許,作為偵探小說迷的你來說,這是一次歷史性的會面,總感覺得來點火星撞地球的味道。然而,福爾摩斯卻漫不經心地準確指出素未謀面的華生去過阿富汗。
或許,你會覺得這是柯南?道爾為了神化福爾摩斯這個角色。不可否認,柯南?道爾的文學存在誇張的成分。但是,這一場景的上演,也只不過是一個普通人遭遇了一個洞察一切的人而已。福爾摩斯的洞察力才是重點。
那麼,所謂的洞察力,到底是指什麼呢?福爾摩斯的一段話或許能解開你的疑惑:
從一滴水,擁有洞察力的人就能推測出大西洋或尼亞加拉河的存在,而無須親眼見到或聽說過這些。因此,所有生命是一個大鏈條,只要看到其中一個環節,就能知道整個生命的特性。
你是否羨慕福爾摩斯,想要擁有如他一般的洞察力?
【二】
是什麼激發了我們的洞察力?
觸類旁通而獲得洞察力
案例
達爾文22歲時,有幸受到亨斯洛教授的推薦,搭乘英國皇家海軍「小獵犬」號遠渡重洋。由於達爾文小時候就對自然歷史抱有興趣,在旅途上,他留意了許多奇怪的現象。在維德角,他發現了懸崖高處的貝殼;在巴塔哥尼亞,他發現了已經滅絕的大型哺乳動物的化石骨;在加拉帕戈斯群島,他發現了不同島嶼上截然不同的知更鳥。經歷了奇妙的發現之旅,達爾文開始思考:是什麼原因讓物種如此豐富?自然界為什麼會培育出新的品種?
一天,達爾文翻看托馬斯?羅伯特?馬爾薩斯的《人口學原理》,書中闡述的核心觀點是人口增長以及對於自然資源的競爭。馬爾薩斯認為:「人口會不斷增長,但是當達到食物供給的極限之後,人類之間就會為了食物相互競爭。」
讀到這,達爾文立刻意識到,這正好解釋了他所觀察到的物種之間的各種區別——物種之間為了資源進行競爭,任何隨機的進化都可能會成為某個物種的優勢,於是勝利者生存下來,而失敗者則被淘汰。通過這番探索,達爾文最終得出了他的自然選擇理論。
理論解釋
觸類旁通即通過接觸新想法,將其與我們已經掌握的信息結合起來,從而洞察出新情況。通過閱讀馬爾薩斯的文章,達爾文受到了「競爭資源」想法的啟發,找到了缺失的那一角,並最終完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論。當然,想要應用這方法,除了需要辨別要聯繫的相關信息外,還要學會剔除不相關的信息。
巧合事件驅使而獲得洞察力
案例
20世紀60年代後期,劍橋大學天文學專業的研究生喬斯林?貝爾?伯內爾,使用望遠鏡觀測射電輻射受行星際物質的影響,並搜集與記錄相關數據。在一次觀測過程中,伯內爾發現了一種獨特的爆發現象。回憶起當時,伯內爾說:
我發現有一組波形曲線,對它我根本沒有辦法解釋。在每400英尺的記錄紙裡面,你就能夠看到1/4英寸那麼長的一段波形曲線。在我最初看到這組曲線的時候,我的心理就充滿了疑問。當我在第四次還是第五次又看到這組曲線的時候,我的大腦就像是在說:「你之前看到過類似的東西。」
一個月里,伯內爾持續跟蹤了這項工作,終於找到這組曲線的具體運動軌跡。讓她吃驚的是,這類爆發現象就像是一陣一陣不同尋常的規律性脈動。
不久,伯內爾研究了天空中完全不同的另一片地方,這次她又發現了一些奇特之處。跟之前的一樣,當她打開高速記錄儀並開始送紙,她回憶道:
只聽到嘩嘩嘩的聲音,這次兩兩相隔的時間又是1/4秒,來源則是另一片天空。這真是一個美妙時刻,我茅塞頓開。
就這樣,伯內爾發現了第三組脈衝,第四組脈衝。最後終於證明,這是一種新型的還不被人們認識的天體——脈衝星。
理論解釋
巧合改變了人們的想法,使我們的關注點因此而不同,它往往可以引導我們產生新發現。伯內爾先是注意到了某種巧合,即在筆記記錄下不同尋常的波動曲線,而這正是洞察力的源起。伯內爾回憶起她曾經在同樣的地方見到過類似的爆發現象。之後,當她在另一片天空進行研究的時候,居然發現了同種信號。她沒有對這些信號視而不見,認為它們「純屬巧合」,相反,她進行了深度發掘,並最終發現了脈衝星。當然,並非所有巧合都能帶來真相,因此,在把巧合當真之前,必須學會對其加以檢驗。
好奇心驅使而獲得洞察力
案例
1928年的一天,亞歷山大?弗萊明在培養皿里培養了一些葡萄球菌。後來,因為外出休假無暇看管,他就把這些培養皿放到一邊。等他回來,他發現其中一個培養皿已經被污染,長霉了。奇怪的是,靠近長霉地方的葡萄球菌都被殺滅了,而沒有與黴菌直接接觸的葡萄球菌還是好好的。
一開始,弗萊明對培植葡萄球菌的實驗並沒有什麼期待,但當他看到這份培養皿中出現的異常現象,他不禁說道:「這真有趣!」後來,弗萊明對這種黴菌進行培養,發現其中含有某種抗菌物質,它能夠殺滅葡萄球菌和其他細菌。就這樣,通過這項研究弗萊明發現了全世界第一款抗生素——青黴素。
理論解釋
好奇心促使人們進行更加深入的調查。就像弗萊明因為好奇心的驅使最終發現了青黴菌。好奇心與巧合的不同之處在於:好奇心出自某一項獨立的事件或者特別的觀察,而巧合則出自某種規律的重複。
從自相矛盾中獲得洞察力
案例
有兩個警察開車在路上例行巡查。當他們在等紅燈的時候,較為年輕的警察看到一輛嶄新的寶馬車停在他們的正前方。車裡的司機深吸了一口香煙,然後把香煙從嘴裡拿出來,接著把煙灰直接彈在了車內。
年輕的警察難以相信眼前的這一幕:「這是一輛新車,他居然直接把煙灰彈在了車裡面。」接著,他陷入了思考:什麼樣的人會把煙灰彈在一輛嶄新的車裡?肯定不是車主,也不會是借朋友車的人,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偷了那輛車的人。
後來,他們拉響了警報,緊追這輛車。果不其然,坐在裡面抽煙的人正是偷這輛車的人。
理論解釋
當我們遇到那些不合乎情理的觀點時,我們會不自覺地流露出質疑的態度,這種懷疑主義的思維方式有助於人們調查旁人經常忽略的地方。通過深入調查這些被人遺漏的地方,我們常常會獲得新發現。年輕警察看到司機往自己的新車裡彈煙灰,如此矛盾的一幕讓警察懷疑,這其中一定預示有不同尋常的事情。
急中生智而獲得洞察力
案例
1973年,拿破崙?波拿巴遇到了一個問題,即怎麼對攻佔了土倫城、實力更為龐大的英國和西班牙聯軍發動攻勢。因為新生的法蘭西共和國的存在,就取決於他們能否擊退入侵者了。
此時,法蘭西共和國陸軍已經層層包圍了土倫城,但是由於英西聯軍能夠從海陸獲得補給,所以包圍沒有起到效果。加上入侵軍的實力強大,數量眾多,而且防守做得極好,所以法蘭西共和國根本無法擊敗。大家眼看著,也只能束手無策。
就在此時,拿破崙急中生智發明了一種新的戰術。通過研究等高線圖,拿破崙發現兩座俯瞰土倫港的小型要塞防守薄弱,分別是艾格勒特和巴拉吉耶多爾。這兩個要塞對於直接進攻土倫的入侵者來說意義不大,但是如果將這兩個要塞用以控制船隻進出港口,並使得入侵者無法再獲得補給,那麼意義甚大。
時任法蘭西共和國部隊指揮官的卡多對拿破崙的計劃嗤之以鼻。他總是認為,他的部隊必須佔領土倫,逼迫入侵者投降。後來,由於無法擊退入侵者,卡多被解除了職務,拿破崙才有機會使用自己的策略。
就這樣,拿破崙應用輕火炮對敵方補給船隻展開攻擊。當英西聯軍意識到這些炮會切斷他們跟海軍的聯繫,以及可靠的給養時,他們很快就乘船逃走了。拿破崙勝利了,藉助干擾對方後勤補給的方式他實現了這個目標。通過這場勝利,默默無聞的拿破崙一下子獲得了名望和權力。
理論解釋
急中生智讓陷入僵局的人們不得不退後一步,重新審視自己之前的一些假設性前提,從而擺脫困境。換句話說,急中生智靠的是對思維定式的摒棄。土倫之戰中,拿破崙摒棄了常規的假設,不再認為法國軍隊必須在數量上絕對壓倒英西聯軍才有勝算。他只需要切斷入侵者的補給,後者就不得不從海路撤退。
【三】
各種洞察力之間到底有何邏輯?
認識了激發洞察力的五種策略,他們之間是否有什麼關聯或是區別呢?心理學家加里?克萊因描繪了「三道路模型」圖,清楚展示了這其中的關係。
什麼是錨點呢?錨點即相對穩定的核心認知,我們在此基礎上能夠對其他的細節進行解讀。舉例來說,前文中提及的年輕警察,他的錨點就是那輛豪車,以及駕駛員對於汽車完全不愛惜的態度。
如圖所示,加里?克萊因將五種策略歸為三條道路,其中將觸類旁通、巧合事件驅使與好奇心驅使融合為一條道路。融合的原因很簡單,相互聯繫的道路具有相同的機理——尋找可能存在的新錨點。例如,當達爾文讀到馬爾薩斯的著作之後,了解到了這樣一種觀點:生物的種群數量增長到某個程度,個體就必須爭奪諸如食物和水源等有限的資源。這種爭奪有限資源的觀點就是一個新的錨點。
另外兩條道路——自相矛盾道路和急中生智道路,它們的共同點就是都需要考慮到薄弱的錨點。例如,土倫之戰中,拿破崙摒棄了薄弱的錨點——打敗對手就要在實力上超過入侵者,或者逼迫他們投降。兩者存在的不同點具體如下:
【四】
是什麼抑制了我們的洞察力?
1、個人洞察力被抑制的因素有哪些?
案例
1951年,詹姆斯?沃森與佛蘭西斯?克里克兩個初級研究員就職於卡文迪許實驗室。在一次閑聊中,沃森和克里克發現,他們都相信DNA攜帶著人類的基因信息。由於都對基因有著濃厚的興趣,於是,他們決定一起研究DNA背後的秘密。
當時,化學家納斯?鮑林剛剛採用X射線的衍射手法,證明了蛋白分子是單纖體螺旋結構。鑒於DNA中4種物質的順序決定了蛋白質中氨基酸的組合順序,於是,沃森和克里克就猜測DNA也可能是某種螺旋結構。後來,他們覺得單螺旋結構稍顯簡單,於是,就猜測DNA很有可能是雙螺旋或者三螺旋結構。因此,他們決定針對每一種可能構建一個實際的3D模型。
經過一番努力,他們沒有收穫任何進展,甚至被實驗室主管警告停止實驗。就在這時,沃森看到另外一位研究人員羅莎琳德?富蘭克林拍攝的DNA結晶照片。看到照片後的沃森堅信DNA就是螺旋形結構。於是,他們做出了最後一搏。
克里克選擇構建DNA的三螺旋結構模型。沃森則構建雙螺旋結構模型。由於當時沃森手上缺乏所需的三維模塊,他就只好先利用一些二維模塊。然而,他驚訝地發現,通過兩根氫鍵能夠把胞嘧啶和胸腺嘧啶結合起來,通過兩根以上的氫鍵能夠將鳥嘌呤和腺嘌呤結合起來,而且兩個模型完全一樣。
就在那一刻,雙螺旋結構躍然紙上。沃森一下子弄明白了關於DNA的八大難題。由此,沃森和克里克這兩位初出茅廬的科學家在整個科學界名聲鵲起。
原因解釋
對於基因密碼的本質,沃森和克里克有所洞察,但是其他科學家如納斯?鮑林、羅莎琳德?富蘭克林也擁有同樣的數據,為什麼卻與洞察力失之交臂呢?
我們來看看羅莎琳德?富蘭克林。她是當時最權威的X射線結晶學專家之一,她的工作就是弄明白DNA的結構。正是她搜集了X射線衍射的數據,才啟發了沃森和克里克。羅莎琳德的導師偷偷地把相關資料泄露給沃森,才幫助沃森和克里克走完了發現之旅的最後一程。而距離真相幾步之遙的羅莎琳德,為什麼沒有走完發現DNA結構的最後幾步呢?
第一,羅莎琳德認為DNA不是螺旋結構。於是,她的使命就變成了如何證明DNA不是一個螺旋結構。回想下羅莎琳德拍攝的那張結晶照片,當沃森看到它時,他在第一時間就洞察出這張照片背後的意義——DNA就是螺旋形結構。而羅莎琳德忽略這張照片的時間長達10個月,之後她才發現,這張照片表明DNA確實是螺旋結構。這歸因於她所抱持的觀念是錯誤的。由於固守某些錯誤的想法,導致她對新發現視而不見。沃森一直在尋找證實螺旋結構的證據,而羅莎琳德則不停尋找證偽螺旋結構的證據。
第二,羅莎琳德的腦海里沒有DNA分子間距和角度的概念,因而她不會建模研究,而沃森和克里克則使用相關間距和角度的細節,來構建DNA模型。這歸因於她缺乏某種相關經驗。經驗不只是掌握必要的知識,它還教會我們怎樣使用知識,調整我們的關注點。
第三,沃森和克里克興沖沖地猜測各種相關問題,而羅莎琳德對這種態度卻非常排斥,她覺得最好的解決方法應該是耐心地進行數據搜集。從科學研究的角度來講,這歸因於羅莎琳德的態度相對消極。態度積極的人一般都更具有懷疑精神,對於那些主流的觀點,更願意隨時提出質疑,並不斷深究,不斷搜集新的信息。
第四,沃森和克里克兩人都奉行玩耍式的推理方式,這一過程幫助他們驗證了各種不同的想法。而羅莎琳德執著於假象式的推理方式。究其原因,則源於羅莎琳德是個固守死板推理方式的人。她只想根據實際情況來工作。而奉行玩耍式推理方式的人,他們更喜歡嘗試一些新的想法,從而讓人們對洞察力保持開放的態度。
以上四點也正是心理學家加里?克萊因歸類出的個人與洞察力失之交臂的主要原因。
2、組織洞察力被抑制的因素有哪些?
案例
在9?11恐怖襲擊事件之前的兩個月,聯邦調查局的特工威廉姆斯在亞利桑那州發現了可疑之處。當時,他觀察到了一個巧合事件以及一個自相矛盾的情況,為此他感到十分擔心。巧合的情況是,有幾位阿拉伯男子在菲尼克斯地區學習開飛機。自相矛盾的情況是,他們並不想學習起飛和降落的技術,這兩項技術恰恰是最難掌握的飛機駕駛技能。
為什麼有人想學開飛機,但卻完全不想學會起飛和降落的技術呢?威廉姆斯陷入了沉思。2011年7月10日,他給聯邦調查局總部寫了一封信,提醒他們可能會發生恐怖襲擊,這封信就是著名的「菲尼克斯備忘錄」。他建議聯邦調查局調查一下全美範圍內的飛行學校,看看有沒有類似的情況發生。除此之外,他還希望聯邦調查局能夠發出警報,尋求其他機構的合作,共同進行調查。他還認為應當去調查一些那些報考飛行學校的外國學生的簽證信息。
然而,他所發出的這些警示顯得聳人所聞,並沒有得到聯邦調查局高層們的認可,他們拒絕實施他的建議。9?11恐怖襲擊事件發生之後,聯邦調查局的主管穆勒公開宣稱,他們的機構在此前完全不知道此次襲擊的任何信息。
原因解釋
很明顯我們可以得知,穆勒的下級們壓制了「菲尼克斯備忘錄」的行為,使得聯邦調查局的主管穆勒在襲擊發生之前對相關信息一無所知。
這種洞察力的流失在組織機構的每一個層級都非常普遍。組織機構之所以會把洞察力扼殺在搖籃之中,是因為它們的天性就是儘可能拖著不去相信反常事物,以及帶有破壞性的洞察力。組織機構對預判性和完美的追求,使得它們不想發表任何可能是錯誤的言論。然而,它們害怕犯錯的心態恰恰又擴大了錯誤,最終把反映真實情況的洞察力拒之門外。
【五】
如何提升我們的洞察力?
1、提升個人洞察力
心理學家加里?克萊因從洞察力的三道路模型分析,總結出了三種不同的路徑以獲取洞察力。
不可忽視的矛盾
電視劇《神探可倫坡》中,彼得?福克飾演警局重案組的罪案偵探法蘭克?可倫坡中尉。他在聽取證詞時,總是顯得好不生疑,這往往會讓一個老練的罪犯自以為可以把可倫坡當成笨蛋一樣糊弄。可是,當可倫坡踱步出門,逗留片刻,沉思一個讓他困惑的點後,他就又轉身回來。這個點就是那個自相矛盾的點,一個能夠幫助他拆穿罪犯謊言的點。年輕的警察又何嘗不是注意到「豪車」與「彈煙灰在車內」,這兩個自相矛盾的點呢?根據矛盾點進一步判斷,才使警察抓住了偷車賊。
提升洞察力方法一:善於利用矛盾,而非避開矛盾。面對困惑、矛盾以及衝突時,應運用自己的好奇心深入研究,激發出自己的洞察力。
創意,源自不同想法的融會貫通
喬斯林?貝爾?伯內爾在她的射電望遠鏡的記錄中,發現了一些不同尋常的波動,她感到這些似曾相識。於是,伯內爾將這些想法進行融合,最終洞察出了天體脈衝星。
提升洞察力方法二:依賴於各種想法的融會貫通,進行意想不到的相互聯繫。要想給自己灌輸新鮮的想法,你可以通過接觸更多自己不熟悉的事物;嘗試涉獵更多的知識;接觸不同類型的人;了解不同的領域等方式來實現。每一個想法都可能會成為新的錨點,醞釀出一系列新的概念。當然,想要在不同想法之間催生出更多意外的相互聯繫,這需要我們學會過濾掉一些無用的想法。
想要急中生智,練習批判性思維
土倫戰役中,拿破崙?波拿巴在情急之中想出了新的戰術——通過切斷敵方補給逼迫其撤退。可見,拿破崙在重新審視戰略情形時,所需要的是一個時刻準備著的大腦。
提升洞察力方法三:練習批判性思維。陷入情急的場景時,我們只有找到辦法,打破我們的思維局限,才能找出道路。或許,人們會被鼓勵羅列出他們所有的假設前提,然而這是一件令人費神的事。換句話說,我們需要憑藉專業經驗來判斷哪些假設是薄弱的,從而摒棄它們。要想做到這點,最有效的方法是運用批判性思維。這是一套對假設前提提出質疑的思考流程。它不是通過讓人們列出所有假設來找出薄弱點,而是有邏輯地審視所有的證據,從而決定到底要不要相信一些具體的觀點。
2、提升組織洞察力
總體來說,在組織中關於工作表現有以下等式:
不可否認,為了控制錯誤、減少不確定性所採取的那些措施常常卻阻礙了洞察力的激發,從而導致等式中的兩個箭頭經常打架。因此,組織機構必須把握兩者的平衡,即一方面要減少錯誤和偏差,另一方面要增加洞察力。
具體說來,加里?克萊因認為可歸納為以下3點:
強化組織的創新機制和能力。其中一個辦法就是成立一支專門提倡創新思維的團隊,來推廣能夠提升洞察力的做法;
適度弱化組織的創意過濾機制。例如設立一條單獨的彙報渠道,讓創意工作者們能夠直接表達他們的想法,而不需要經過傳統的審核流程;
增強組織機構開展創新行動的意志力。該問題就涉及到公司戰略思想和目標的範疇,需要組織人員調整觀念,轉變對洞察力的重視度。
【六】
總結回顧
該書作者加里?克萊因圍繞著洞察力的「三團迷霧」展開,即:
洞察力如何產生?
什麼因素在阻礙洞擦力的發揮?
有沒有什麼辦法能夠提高洞察力?
關於這些內容,你都掌握了嗎?下圖為該書內容的總結,請各位讀者參考。
此外,各種洞察力之間的邏輯關係也是該書的重點,它展現出了激發洞察力的五種策略間的關聯與區別,即利用薄弱錨點、增加新錨點還是拋棄薄弱錨點。具體如下:
如果你掌握了上述的相關內容並加以應用,假以時日相信你也能擁有像福爾摩斯一樣的洞察力。
每天9分鐘,讀完一本書。一年365本,精讀微信號。
TAG: |
※「猩紅女巫」伊麗莎白·奧爾森:沒能讀完《復聯3》的完整劇本
※又到布魯姆日,你真的讀完《尤利西斯》了嗎?
※10分鐘讀完《簡單的邏輯學》,徹底改變你的思維世界
※讀完這24句話,努力戰鬥吧!
※兩分鐘讀完西廂記,有情人肯定能終成眷屬
※愛情科幻小說《私奔》全文:讀完我就沉默了!
※6小時內讀完一本書閱讀也有「馬拉松」
※J.K羅琳前夫是第一個讀《哈利波特》的人,讀完後誰還會珍惜呢
※讀完第17篇打卡內容,相信堅持的力量!
※8分鐘可以讀完的《未來簡史》精華版
※讀完這11本時尚書單,時尚界對你就沒什麼秘密了!
※一分鐘讀完《金瓶梅》
※20分鐘讀完《人人都能用英語》(下)
※讀書過程分三個階段,100天讀完33本書7個秘訣,快速閱讀
※十分鐘讀完漢傳佛教史!
※《真實的幸福》——每天十分鐘,讀完一本書
※讀完第20篇打卡內容,為自己的毅力點個贊!
※讀史必讀《資治通鑒》,白話精解版助你輕鬆讀完
※十分鐘讀完印度佛教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