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論道教「得道成仙」的意蘊

論道教「得道成仙」的意蘊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它以得道成仙為最終旨歸,無論外丹術還是內丹術都只為了修道成仙。只有長生久視、成仙成真,才能標誌著得道。道教因其追求長生不死的神仙思想而區別於世界上的其他宗教,故又被稱為神仙道教。


「仙」在中國古代神話和宗教中認為是靠修鍊得道而長生不死的人,或是能達到至高神界的人物。《說文》:「仙,人在山上貌,從人山。」《釋名?釋長幼》中有:「老而不死曰仙。仙,遷也,遷入山林也。故其制字,人旁作山也。」《說文》解釋「僊」時又說:「僊,長生僊去,從人僊。」僊,本意用作動詞,表示「輕舞飛升」之意。如《詩經?賓之初道》中有:「屢舞僊僊」。「仙」字,早期都寫作「僊」。神仙的概念,最早追溯到《山海經》、《列仙傳》等中的神話故事。


道家道教經典中也有對於神仙的描述。例如,《莊子》書中有很多關於神人、至人、真人、聖人的描述。《齊物論》說:「至人神矣。大澤焚而不能熱、河漢冱而不能寒。」、《大宗師》:「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終;受而喜之,忘而復之,是之謂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謂真人。」後來道教的有關仙的思想可以說最早是繼承於這些觀念。例如,葛洪說:「列仙主人,盈乎竹素矣。」(《論仙》),「若謂世無仙人乎,然前哲所記,近將千人,皆有姓字及有施為本末,非虛言也。」(《對俗》)

「成仙」的追求自古有之,只不過道教將神仙之說理論化、宗教化並且實踐化了。懸置道教「得道成仙」之現實是否可行不論,事實上道教的神仙觀念和「得道成仙」的追求蘊含著豐富的生命美學的意蘊。這種美學意蘊體現在「逍遙」二字之上。體現在道得仙成的精神境界之逍遙、生死觀念上的逍遙、追求成仙路徑之逍遙。如此「逍遙」的美學意蘊對於現代社會中,異化、物化的個人來說,無疑具有著純凈心靈的作用。

論道教「得道成仙」的意蘊



1、得道 -精神之逍遙

中國人的國民性格中,有對自由自在境界追求的「逸」、「游」的性格。在飄逸、游弋、逃逸、出遊的同時,也具有著尋找精神家園的「歸」、「返」的性格。道家道教所提倡的「道」正滿足了人們「出離」與「回歸」二爭力的融合。老子所述的「無形大象」之道,「先天地生」而孕育萬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具有著「弱」、「柔」、「虛」、「靜」、「沖」、「朴」等特點。道「惟恍惟惚」,無法用邏輯語言來形容,故在老莊那裡「運用了大量的形而上下混然不分的『大象』來投射出、引發出至道的意境。像『沖』、『虛』、『谷』、『水』、『嬰孩』、『風』、『山木』、『解牛之刃』等等。」而一旦把握了道、體道之後,便可以逍遙而無待。「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莊子?大宗師》)


而「道」不是一個高高懸起的神秘之物,道可以體現在任何人、事、物之中。「東郭子問於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東郭子曰:『期而後可。』莊子曰:『在螻蟻。』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東郭子不應。莊子曰:『夫子之問也,固不及質。正獲之問於監市履狶也,每下愈況。汝唯莫必,無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遍咸三者,異名同實,其指一也。』」(《莊子?知北游》)


正因為「道」是周遍鹹的,所以體道的「逍遙」不是厭世的或者是形而上的。也沒有人能夠在實在的意義上離世獨立。如此體道的精神樣態是「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睨於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莊子?天下》人生的境域,無論悲苦喜樂,就是道的境域。沒有什麼形而上的終極,世間就是終極。如此之體道是真正意義上的逍遙。


這種周遍鹹的道的觀念進一步發展,成為了道教身國同構、經國理身的觀念。例如,葛洪說:「一人之身,一國之象也。胸腹之位,猶宮室也。四肢之列,猶郊境也。骨節之分,猶百官也。神猶君也,血猶臣也,氣猶民也。故知治身,則能治國。」(《抱朴子內篇?對俗》再如,杜光庭曾說:「老君垂教,以清靜為用,無為為宗,清靜則國泰身安,無為則道成人化。」

論道教「得道成仙」的意蘊


2、成仙 -生死觀念之逍遙


道教重視「生」,重「人」,重「肉體」。如:《太平經》說:「天地之性,萬二千物,人命最重。」《無上秘要》卷五說:「天地萬物,人為最貴也」、「夫人是有生最靈者也。」陶弘景的《養性延命錄》說:「夫稟氣含靈,唯人為貴。」葛洪的《抱朴子內篇》說:「有生最靈,莫過乎人。」道教注重對人體生命的保養、「保精愛氣嗇神」。《太平經》說:「人有一身,與精神常合并也。形者乃主死,精神者乃主生。常合即吉,去則凶。無精神則死,有精神則生。常合即為一,可以長存也。常患精神離散,不聚於身中,反令使隨人念而遊行也。故聖人教其守一,言當守一身也。念而不休,精神自來,莫不相應,百病自除,此即長生久視之符也。」(《太平經合校》卷一三七~一五三《太平經鈔》壬部一九上)追求肉體不死、羽化升仙,表現出道教企圖達到對於生命的自主自控,即身成仙的逍遙自在。


一方面,道教非常重視肉體;另一方面,道教亦表現出在境界上對生死問題超越的「逍遙」。一般觀點認為道教和道家的生死觀是矛盾的。例如認為葛洪重肉體長生,而莊子就是對死置之度外。其實,葛洪是從修仙的迫切實踐角度來談生死、成仙。他怕人們不重視「生」,錯過了即身成仙的機會,人唯一能夠把握的就是生命。葛洪說:「天之大德曰生。生者,好物也。是以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過乎長生之方也。」(《抱朴子?勤求》)而莊子講的是一種「亦可……亦可……」的境界。擁有一種「無待」、「無累」的境界,便亦可接受生,亦可接受死。「古之真人,不知說生,不知惡死。」(《莊子?大宗師》)「彼出於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說也。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聖人不由,而照之於天。」(《莊子?齊物論》)在對待形神問題上,陶弘景也有「亦離亦合」的觀點。陶弘景說:「凡質象所結,不過形神。形神合時,則是人是物;形神若離,則是靈是鬼。其非離非合,佛法所攝;亦離亦合,仙道所依。」簡單地說,佛教生死觀的思維方式是「非……非……」的雙遣方式,從緣起入手,讓人體悟「空」,從而破我執、法執。道教的生死觀講究形神亦離亦合,亦可離亦可合。思維方式是「亦可……亦可……」、「方……方……」。講究一種對肉體生命的自控自主,講究修鍊之方法,同時又對肉體生命並不執著,對得道成仙、長生不死的目標不存在「機心」,天然自然,隨遇而安,逍遙自在。


其實,在道教修鍊成仙的過程中,如果存在著對「生」執著的「機心」,就會存在著羈絆和束縛。「吾聞之吾師,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必有機心。機心存於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莊子?天地》)當「生」成為一種束縛心靈的追求目標,人就「有累」、「有待」,心靈的世界就會背遮蔽。「富貴顯嚴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動色理氣意六者,謬心也。惡欲喜怒哀樂六者,累德也。去就取與知能六者,塞道也。」(《庚桑楚》)這樣就達不到體道的逍遙自在,就一定不會「得道成仙」。只有超越時空、超越生死、物我兩忘的「攖寧」之逍遙境界,才能成就最終的「得道成仙」。

論道教「得道成仙」的意蘊



3、以何得道成仙 -方法之逍遙


道教是一個非常重實踐的宗教。要達到「得道成仙」,有許多的方法,如符籙、咒語、服食、房中、存神等等。然而只有到達方法上的超越與逍遙,從依技成仙轉化為依藝成仙,才能真正得道成仙。

實踐證明,存有機心的外丹服食等技術方法,不能解決得道成仙的問題。故道教非常重視內丹術,強調性命雙修,重視內在精神涵養與外在鍊形體和服食的結合。


在精神內養的方法上,《莊子》重視心齋、坐忘。「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耳止於聽,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莊子?人間世》)「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莊子?大宗師》)。


道教修鍊中也重視這種「忘」、「齋」、「化」的內在精神涵養方式,如譚峭說:「道之委也,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形生而萬物所以塞也。道之用也,形化氣,氣化神,神化虛,虛明而萬物所以通也。是以古聖人窮通塞之端,得造化之源,忘形以養氣,忘氣以養神,忘神以養虛。虛實相通,是謂大同。」(《化書》)「技」,只是純粹的方法;忘掉「技」之後的「藝」,是融合了「道」的出神入化的「逍遙」。在《莊子?達生》中講的「削木為鐻」的巧匠梓慶的故事,《莊子?田子方》中宋元君將畫圖的故事,以及《莊子?養神主》中著名的庖丁解牛的故事,講的都是在如此心齋、坐忘、體道工夫之下,使得無論是雕刻、繪畫甚或是解牛,都成為鬼斧神工的「藝」而非僅僅是「技」。「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莊子?大宗師》)


道教「得道成仙」正是在此多重「逍遙」的美學意蘊下,才真正具有了「我命在我不在天」的氣魄。


親情鏈接:微信公共平台「大孤山玄都宮」, 第一時間了解道教新聞諮詢、相關道教活動、道教知識、加入我們從這一刻開始,期待您的訂閱!

論道教「得道成仙」的意蘊 點擊播放 GIF/297K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山不老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正一道可以吃葷?
筋長一寸,壽延十年!老祖宗留下的「實用拉筋術」
「太上感應篇」為什麼備受「三教」所重?
「泰山石敢当」的由来
修道为什么要「清心寡欲」?

TAG:道山不老 |

您可能感興趣

道教意蘊的「雙魚戲蓮送福圖」
淺析佛教宇宙論中的生態意蘊
悅讀的意蘊:道由白雲盡,春與青溪長
執大象 安平太——老子的道德玄同論及其人文意蘊探析
「太太」一詞意蘊深厚,你能名副其實嗎?
試論《莊子》語言的美學意蘊
「斯文」的淵源與意蘊
清新淡雅,意蘊天成-關勝才山水畫《陰山疊泉》賞析
意境內蘊,石之美者為玉,玉之美在意蘊
「木石前盟」不僅僅意味著寶黛愛情,還有更深層次的意蘊!
東晉顧愷之人物畫《斫琴圖》,聽古琴之意蘊、品古人之文雅
劉清揚:中國書畫作品邊款的形成與美學意蘊
讀《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
雕刻——明清傢具中最為奪目的點綴,蘊含無窮的美學意蘊!
那些意蘊深遠的詩詞,只一句便沁人心脾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意蘊
風格各異的十首送別詩詞,句句意蘊深遠!
名家范一夫,師從著名畫家劉繼卣,畫作清健秀挺頗得傳統意蘊
古琴手勢的文化意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