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重陽祖師在《重陽立教十五論》告訴我們什麼?

重陽祖師在《重陽立教十五論》告訴我們什麼?

點擊「廣州純陽觀」可訂閱哦!



元以降,道教從唐、宋貴盛而漸至衰寂。又以金元異族統治、佛教禪宗的發展以及道教內丹術發展的影響,道教內部發生重大變革,漸趨分化,於是有太一、真大、全真諸派產生髮展,道教於是又現中興之象。其中對後世道教影響最大、最為成熟的當屬全真道。

重陽祖師在《重陽立教十五論》告訴我們什麼?



全真道的創始人為王喆,系京兆(今陝西)咸陽劉蔣村人,原名中孚,字允卿,又名世雄,字德威,入道後更名為喆,字知明,道號重陽子,故後人稱之曰王重陽。生於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其家乃當地豪門。少學儒,金初曾應武舉試,中甲科,後署職酒稅吏。後觀世事動蕩,頗有懷才不遇之感,遂辭官棄家,遁入玄門,專事修道。初其行為狂放,自號"王害風",自云:"昔日龐居士,今日王害風。"金正隆四年(1159),其自稱在甘河鎮酒肆中得遇二仙人傳授金丹秘訣。於是在終南山南時村作墓穴居兩年多,號為"活死人墓"。後遷居劉蔣村北寓水中坻。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自焚茅庵,狂舞火邊。是晨自攜鐵罐一枚,東出潼關,沿途乞化,"化行山東"。終創建五教會(三教七寶會、三教金蓮會、三教三光會、三教玉華會、三教平等會),並收馬鈺(號丹陽子)、譚處端(號長真子)、劉處玄(號長生子)、丘處機(號長春子)、王處一(號玉陽子)、郝大通(號廣寧子)、孫不二(號清凈散人)為徒,即其後之"全真七子"、"北七真"。四方求道受戒者接踵而至。全真道一時蔚為大觀,成為時下道教之中流標幟。如元好問之所謂:"南際淮,北至朔漠,西向秦,東向海,山林城市,廬舍相望,什百為偶,甲乙授受,牢不可破。"(1)金大定九年(1169年),王重陽率馬、譚、劉、丘西歸,行至汴梁,病倒於旅舍。次年正月卒。後元世祖封其為"重陽全真開化真君",武宗又加封其為"重陽全真開化輔極帝君",可謂名歸實至。

重陽祖師在《重陽立教十五論》告訴我們什麼?


王重陽首創全真一派,不唯化行修道功果圓滿,亦留下諸多著述,為全真定製,為後世學人行修指南,如《重陽立教十五論》、《金關玉鎖訣》、《授丹陽二十四訣》等。其中最為重要的當屬《重陽立教十五論》。此書僅有一卷,收於《道藏》(2)第32冊第153、154頁。書中主論住庵、雲遊、學書、合葯、蓋造、合道伴、打坐、降心、煉性、匹配五氣、混性命、聖道、超三界、養身之法、離凡世凡十五事,故題曰"十五論"。(明白雲霽《道藏目錄詳註》卷四說第十一論缺佚,此說有誤,恐是其所據本子有缺漏所致。)觀其所論,涉及全真道創教時的教義、教制與修行,而全書僅一千七百餘字,可謂言簡而義豐。此論奠定了全真道立教成宗之基礎,在道教史上地位殊重,因而很有研究之必要。以下就從三個方面對其修道思想略作解析。


1、修道之根本


王重陽所創道派以"全真"名之,蓋取其"全其本真"之意,即保全作為人性命之根本的精、氣、神三要素,使不虧損玷污。其所謂"本真"者,即《重陽立教十五論》所言之"身中寶殿"。《重陽立教十五論》認為性即是神、命即是氣,性命才是修行之根本,如其《混性命》論所云:"性者,神也,命者,氣也,性若見命,如同禽鳥得風,飄飄輕舉,省力易成。《陰符經》雲禽之制在氣是也。修真之士不可不參,不可泄漏於下士,恐有神明降責。性命是修行之根本,謹緊鍛煉矣。"(《混性命》)即是說性命於修道俱十分重要,不可偏廢一方,性命方為修行之根本。又說"欲界、色界、無色界,此乃三界也,心忘塵念即超欲界,心忘諸境即超色界,不著空見即超無色界。離此三界,神居仙聖之鄉,性在玉清之境矣。"(《超三界》)"身居一室之中,性滿乾坤"、"形且寄於塵中,心已明於物外矣。"(《聖道》)"離凡世者,非身離也,言心地也。"(《離凡世》)言其永生者性也、心也,非為凡身肉體。由此,《重陽立教十五論》揚棄傳統道教的外丹燒煉與符籙祛除之術,師法唐末北宋以來鍾呂內丹術與禪宗心性說,立全真道苦煉心性、性命雙修之修道圭旨。

重陽祖師在《重陽立教十五論》告訴我們什麼?


2、修道之精神


道教向有慈悲仁愛、濟世利人之優良傳統。《道德經》云:"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赤松子中誡經》說:"人為天地之本,當為善。"《太上感應篇》亦有言:"百善當修,萬善當行。"《抱朴子內篇─對俗》稱:"人慾地仙,當立行三百善;欲天仙,立千三百善。"更將行立善功為奉道、入道、修道乃至得道成仙之必須。《重陽立教十五論》繼承了這一傳統,將此納入其修道思想當中而立苦己利人之修道精神。此誠如徐琰《廣寧通玄太古真人郝宗師道行碑》所說,王重陽"創立一家之教曰全真,其修持大略以識心見性、除情去欲、忍恥含垢、苦己利人為宗。"(3)如論中有云:茅庵草舍須要遮形,露宿野眠觸犯日月。苟或雕梁峻字(疑為宇)亦非上士之作為,大殿高堂豈是道士之活計。砍伐樹木斷地脈之津液,化道貨財,取人家之血脈,只修外功,不修內功行,如畫餅充饑、積雪為糧、虛勞眾力,到了成空。"(《蓋造》)"入聖之道,須是苦志多年,積功累行。高明之士、賢達之流,方可入聖之道也。身居一室之中,性滿乾坤,普天聖眾默默護持,無極仙君冥冥圍繞,名集紫府,位列仙階,形且寄於塵中,心已明於物外矣。"(《聖道》)意謂欲入聖道,須"苦志多年"以"積功累行"。其所言"功"、"行",當指各種為善之舉,如論中所說之精學合葯之道以"活人之性命"、不為"砍伐樹木斷地脈之津液,化道貨財,取人家之血脈"之惡。

重陽祖師在《重陽立教十五論》告訴我們什麼?


上述苦己利人作為一種修道精神在《重陽立教十五論》中是一貫通蘊的,而這也正是全真道的修道精神。此若與王重陽之修道經歷、化行手段結合而論則更為明了,不啻為此苦己利人之精神最好的詮釋。


3、修道之道


道亦有道可致。王重陽在《重陽立教十五論》立性命雙修之圭旨、苦己利人之精神,這落實到實踐層面,即為論中所述具體的修道之道。此又是一個次第法門,如他宗所言之資糧、前行與正行次第。然此所分並非絕然之分裂,或可視為論述方便而為。


(1)前行資糧:大凡道教之修道合丹,無不要求資糧具足,所謂時、地、財、侶、法俱得而後方有修有成,否則或為空論玄談,或有修而空費時力,去成仙得道遠矣。所以《重陽立教十五論》首重資糧,以為修道首須住庵,以之為修道之所,所謂:"凡出家者先須投庵"。認為"庵者舍也,一身依倚,有依倚心漸得安,氣神和暢,入真道矣。"但其所謂住庵又不是不動,而僅視這為修習之地,"住而安也",所謂:"凡有動作不可過勞,過勞則損氣;不可不動,不動則氣血凝滯。須要動靜得其中,然後可以守常安分,此是住安之法。"(《住庵》)欲得"一身依倚"之庵,須得蓋造而有,故論中又論庵之造作,云:"茅庵草舍須要遮形,露宿野眠觸犯日月。苟或雕梁峻字(疑為宇)亦非上士之作為,大殿高堂豈是道士之活計。砍伐樹木斷地脈之津液,化道貨財,取人家之血脈,只修外功,不修內功行,如畫餅充饑、積雪為糧,虛勞眾力,到了成空。有志之人早當覓身中寶殿,體外朱樓,不解修完看看倒塌,聰明君子細細察詳。"(《蓋造》)意謂修道之庵不可著力侈費太過,堪可"遮形"而"不犯日月"即可,道在內修"身中寶殿",最終又將其修行歸於心性。道教重視自然生態之環保內蘊於中亦得彰顯。合葯,既為入道必備,亦為修道之門徑。所謂"葯者,乃山川之秀氣,草木之精華,一溫一寒,可補可泄;一厚一薄,可表可托。肯精學者活人之性命;若盲醫者損人之形體。學道之人不可不通,若不通者無以助道;不可執著,則有損於陰功。外貪財貨,內費修真,不足今生招愆,切忌來生之報。"(《合葯》)侶亦為修道所須,亦即所謂之道伴。道伴相合,於修道之助益不可限量,擇侶不佳則損道招愆,《重陽立教十五論》對此頗為重視,專論合道伴之法曰:"道人合伴本欲疾病相扶,你死我埋,我死你埋,然先擇人而後合伴,不可先合伴而後擇人。不可相戀,相戀則繁其心;不可不戀,不戀則情相離。戀欲不戀而得其中道可矣。有三合三不合:明心、有慧、有志,此三合也;不明著外境、無智慧性愚濁、無志氣干打?,此三不合也。立身之本在叢林,全憑心志,不可順人情,不可以相貌,唯擇高明者是上法也。"(《合道伴》)因緣具足,無法可修,得道亦是鏡花水月。而道之所得唯在求學,此又不出二門,即遠涉山水,就教於明師;覽經閱典,學之於先賢。故論中專有《雲遊》、《學書》二節,詳論遊歷之道、學書之法。"凡游之道有二:一者看山水明秀花木之紅翠,或玩州府之繁華,或賞寺觀之樓閣,或尋朋友以縱意,或為衣食而留心,如此之人,雖行萬里之途,勞形費力,遍覽天下之景,心亂氣衰,此乃虛雲遊之人;二者參尋性命,求問妙玄,登?險之高山,訪明師之不倦,渡喧轟之遠水,問道無厭,一句相投便有圓光內發,了生死之大事,作全真之丈夫,如此之人乃真雲遊也。"(《論雲遊》)而學書之道貴在"不可尋文而亂目,當宜采意以合心。舍書探意,采理舍理,采趣採得趣,則可以收之入心,久久精誠自然、心光洋溢、智神踴躍,無所不通、無所不解。若到此則可以收養,不可馳騁耳,恐失於性命。若不窮書之本意,只欲記多念廣,人前談說,誇訝才俊,無益於修行,有傷於神氣。雖多看書,與道何益? 既得書意,可深藏之。"(《學書》)此外,入道前行還有前述行善修德等。

重陽祖師在《重陽立教十五論》告訴我們什麼?



(2)正行:資糧具足而後有修,具體修行之法《重陽立教十五論》又有打坐、降心、煉性、匹配五氣、養身之法等。論中對此論述,可謂簡約精當。其論打坐云:"凡打坐者,非言形體端然,瞑目合眼,此是假坐也。真坐者須要十二時辰,行住坐卧一切動靜中間,心如泰山,不動不搖,把斷四門眼耳口鼻,不令外景入內,但有絲毫動靜思念便不名靜坐。如此者雖身處於塵世,名已列於仙位,不須遠參他人,便是身內賢聖。百年功滿,脫殼登真,一粒丹成,神遊八表。"(《打坐》)論降心說:"凡論心之道,若常湛然,其心不動,昏昏默默,不見萬物,冥冥杳杳,不內不外,無絲毫念想,此是定心,不可降也。若隨境生心,顛顛倒倒,尋頭覓尾,此名亂心也,速當剪除,不可縱放,敗壞道德,損失性命。行住坐卧,常勤降。聞見知覺,為病患矣。"(《降心》)論煉性云:"理性如調琴弦,緊則有斷,慢則不應,緊慢得中,琴可調矣。則又如鑄劍,剛多則折,錫多則卷,剛錫得中,則劍可矣。調煉性者,體此二法,則自妙也。"(《煉性》)論匹配五氣云:"五氣聚於中宮,三元攢於頂上,青龍噴赤霧,白虎吐烏煙,萬神羅列,百脈流沖,丹砂晃朗,鉛汞凝澄,身且寄向人間,神已游於天下。"(《匹配五氣》)論養法身云:"法身者,無形之相也,不空不有,無後無前,不下不高,非短非長,用則無所通,藏之則昏默無跡。若得此道,正可養之。養之多則功多,養之少則功少,不可願歸,不可戀世,去住自然矣。"(《養法身》)審其所論修道之法,俱以性命為根本,以中道通貫其中,堪為《重陽立教十五論》修道思想一大特質。


總結


縱觀以上所述,可見《重陽立教十五論》之修道思想主要宗承道教傳統的鐘呂內丹思想,又援引佛教禪宗思想理路,帶有明顯的禪宗印記,足見其修道思想之因革。而這也正是其思想特點所在。它體現了道教"虛融萬物"之真精神和道教勇於創新的生命力。


以上對《重陽立教十五論》的修道思想作了簡要探析,以期彰顯古智、裨益同學、啟發後學。因而不避譾陋而強為是說。其中疏謬實難免避,還請方家不吝指正。


註:


1.元好問:《紫微觀記》。


2.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聯合出版,1988年。


3.陳垣:《道家金石略》,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673頁。


摘自《中國道教》2000年第3期


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


圖片來自網路


奉 · 道 · 守 · 戒 , 弘 · 教 · 利 · 生


獲取更多的服務請使用菜單查詢


新浪微博:@廣州純陽觀


微信公眾號:gzdjcyg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廣州純陽觀 的精彩文章:

純陽觀原創道教主題音樂欣賞:尊道貴德

TAG:廣州純陽觀 |

您可能感興趣

《重陽立教十五論》
重陽立教十五論
重陽祖師論打坐
王重陽祖師內修真訣十論
揭秘!一代宗師全真教師祖王重陽一生竟何其輝煌!
王重陽與全真教:王重陽祖師有預知未來的神功
王重陽《勸化》
王重陽與全真教:重陽祖師的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徒弟「史瘋子」
王重陽祖師與中國道教
北宗五祖之王重陽祖師
時照話經典之《王重陽立教十五論》之十四 論養身之法
重陽祖師修仙了性秘訣
重陽祖師教你超色界
王重陽與全真教:王重陽祖師親戚中也有不少修仙愛好者
重陽立教十五論,第七論打坐精闢入里!
重陽祭偉人
王重陽內修真訣十論
王重陽與全真教:馬丹陽是王重陽祖師第一個度化的人
敦煌壁畫告訴你:古人這樣過重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