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何謂道!何謂全真!

何謂道!何謂全真!

何謂道!何謂全真!



何謂道(道到底是什麼)?

1一、概述


「道」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範疇。用以說明世界的本原、本體、規律或原理。在不同的哲學體系中,其涵義有所不同。老子所寫的《道德經》是關於『道』的經典著作。

何謂道!何謂全真!


2「道」的原始涵義及不斷的發展


道的原始涵義指道路、坦途,以後逐漸發展為道理,用以表達事物的規律性。這一變化經歷了相當長的歷史過程。《易經》中有「復自道,何其咎」(《小畜》),「履道坦坦」(《履》),「反覆其道,七日來複」(《復》),都為道路之義。


《尚書·洪範》中說:「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無反無側,王道正直」。這裡的道,已經有正確的政令、規範和法度的意思,說明「道」的概念已向抽象化發展。


春秋時,《左傳》曾有「臣聞小之能敵大也,小道大淫。所謂道,忠於民而信於神也」和「王祿盡矣,盈而盪,天之道也」之說。這裡的道帶有規律性的意思,表明道的概念已逐步上升為哲學範疇。


老子論道 到了春秋後期,老子最先把道看作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規律,成為道家的創始人。在老子以前,人們對生成萬物的根源只推論到天,至於天還有沒有根源,並沒有觸及到。到了老子,開始推求天的來源,提出了道。他認為,天地萬物都由道而生。他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老子》二十五章)。

對於老子所說的道,歷來解說不一。有的認為,道是精神性的本體,是脫離物質實體而獨自存在的最高原理,主張老子的道論是客觀唯心主義。有的則認為,道是宇宙處在原始狀態中的混沌未分的統一體,主張老子的道論是唯物主義。老子認為道生成天地萬物的過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四十二章)。道生成萬物之後,又作為天地萬物存在的根據而蘊涵於天地萬物自身之中,道是普遍存在的,無間不入,無所不包。道雖存在於天地萬物之中,但它不同於可感覺的具體事物,它是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的,是構成天地萬物共同本質的東西。所以,不能靠感覺器官去體認,也難以用普通字詞去表示,只能用比喻和描述來說明它的存在。


對於世界的統一性,老子作了天才的推測和描述。老子的道論,對於後世有極其深遠的影響。

何謂道!何謂全真!



3道論的演變

略後於老子的范蠡,把天道看成是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他認為,人事必須「因陰陽之恆,順天地之常」,違反客觀規律,必然招致災禍。「夫人事必將與天地相參,然後乃可以成功」。他說的天道主要指陽至而陰,陰至而陽,盈縮轉化,周旋無盡的矛盾運動法則。天時於己不利時要主動退避,天時對已有利時要積極進取。范蠡受老子道論的影響,說「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驕,勞而不矜其功」(《國語·越語下》)。但他主張適時積極進取,對老子貴柔守雌的思想又有所批判和修正。


戰國時期,齊國稷下道家用「精氣」來說明道,把虛而無形的道看作是流佈於天地之間、遍存於萬物內部的「精氣」。說:「凡道,無根無莖,無葉無榮。萬物以生,萬物以成,命之曰道。……精也者,氣之精者也。氣道乃生」(《管子·內業》)。老子曾把道表述為「沖氣」,並說「其中有精」。稷下道家從唯物的方面進一步發展了老子的這一思想,把道表述為無所不在而又富有生機活力的精氣。精氣說對後來中國醫學的發展有很大影響。但它賦予精氣以靈性,有神秘化的傾向,與唯心主義劃不清界限。


莊子是戰國中後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認為道是世界的終極根源,是無所不覆、無所不載、自生自化、永恆存在的宇宙本體,否認有超越於道的任何主宰。他還認為不可能給道提出明確的規定,「道不當名」,「道昭而不道」,即使取名為道,也是「所假而行」。所以只能說「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大宗師》)。對於莊子的道,當前學術界有人認為是獨立自存、超越時空的絕對精神,並以《莊子》書中「物物者非物」之語為根據,證明道是非物質性的造物主;也有人認為道是指具有無限性和永恆性的、產生了天地萬物並存在於其中的物質本體,並以《莊子》書中「通天下一氣」之語為根據,說明道就是物質性的氣。大多數學者認為莊子誇大了世界本原的神秘性,並把事物的相對性絕對化了,否定事物之間的差別,表現為相對主義,他的道論具有明顯的唯心主義傾問。


韓非汲取並發展了老子的樸素辯證法,提出了關於道、德、理三者互相關係的學說,辯證地處理了它們的關係。他認為,「道者,萬物之始,……萬物之源」,是「萬物之所然」、「萬物之所以成」。把道視為物質世界的普遍規律,天地萬物存在與發展的總依據。他還認為,「道」是終極範疇,是萬物的普遍規律,而萬物的特殊本質就是「德」,「德者,道之功」;萬物的特殊規律就是「理」,道是「萬物之所稽」,「萬物各異理而道盡稽萬物之理」。把道、德、理的關係視為物質世界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無限性與有限性的辯證統一。

戰國時期儒家學者所著《易傳》也提出關於道的學說,認為道就是對立面相互轉化的普遍規律。《周易·繫辭上》說「一陰一陽之謂道」,把一陰一陽相互轉化視為道。又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把道視為無形的抽象規律,與有形的具體事物區別開來。


到宋代,張載以道為氣化的過程,說「由氣化,有道之名」;程頤、朱熹則以道為理,表現了氣本論與理本論的不同。


在中國哲學史上,道這一範疇是道家提出的,後被各家學說所接受,雖各有不同理解,但已成為宇宙本原、普遍規律性的代名詞。它對於提高理論思維水平,探究事物的本原和規律性,曾起促進作用。

何謂道!何謂全真!



何謂全真(全真思想):


「真」字的原初本義,有人說是成仙登天。如許慎曰:「真,仙人變形而登天也」[2]。由仙人變形而登天之義引申,「真」字也指神仙或仙界。王重陽的全真二字,使用了此引申義。其詞《黃鶯兒·韓公索嘆世之二》曰:「玉童來便許全真,玉皇宣已定。」其《重陽祖師修仙了性秘訣》曰:「伏望人人離俗以登真」[3]。「許全真」即批准成仙。「登真」即飛升仙界,亦成仙之意。可見全真即成仙。總之,全真二字的涵義雖然很多,但最本色、最核心的涵義是成仙、見性、兼修功行這三項。這三項涵義指出了全真信眾的最終信仰、精神家園、彼岸世界和解脫途徑,概括了全真道的基本教義。道教哲學一直帶有二元論傾向,不獨全真道如此。這種傾向與其重視身體修鍊的實踐密不可分。既要精神成仙,又要修鍊身體,此教義非二元論不能解釋,非二元論不能支持。有人批評道教哲學不夠精緻,此說不無道理。但哲學上的不夠精緻,恰恰反映了道教在古代科學技術的許多方面有所長。


版權聲明:文/ 李沖暉 ,圖片整理自網路。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教 的精彩文章:

如何從理論層面學會道教雷法
人字有兩筆,一筆前半生,一筆後半生!
五行八卦圖中隱蔵的驚天秘密!
「上善若水」不看你永遠不明白人生哲理!
筷子為什麼是7寸6分?一定要讓孩子知道

TAG:道教 |

您可能感興趣

何謂出家?何謂入道?何謂舍凡?
何謂喜歡?何謂愛?
何謂佛?
何謂「了生」?何謂「脫死」?
你知道何謂「三元」嗎?
何謂「悶缸」?
何謂真正的放下?
何謂高人?你知道嗎
何謂清刀?
何謂佛性?
惠能:何謂真正的歸依佛?
何謂茶人?
何謂妄語?何謂方便語?
何謂渣男?
何謂朋友?說得真好
做功德有用嗎?何謂功,何謂德?
何謂六道輪迴?為何說靈魂不滅,究竟是什麼在六道中輪迴
你知道何謂「三壇大戒」嗎?
何謂烏龜「干養」?